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理解与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2条免责的抗辩不能成立在交通事故赔偿中,保险公司往往会引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保险条款》第九条作为对受害人免赔的抗辩。
《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
《保险条款》第九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在本条(一)至(四)之一的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受伤需要抢救的,保险人在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书面通知和医疗机构出具的抢救费用清单后,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进行核实。
对于符合规定的抢救费用,保险人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
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保险人在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
对于其他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垫付和赔偿。
对于垫付的抢救费用,保险人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但在司法实践中,保险公司基于上述抗辩往往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无证驾驶无证驾驶肇事致第三人人身伤亡损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赔偿限额范围内不能免赔案情 2010年4月16日0时20分许,秦某驾驶鲁P53309轿车在阳谷县蒙馆路自北向南行驶至翟庄村南桥村时,因违法操作驶入逆行道与对行王某驾驶的鲁P9P070二轮摩托车相撞,致两车损坏,王某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秦某弃车逃逸。
经聊城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阳谷大队对事故认定,秦某驾驶机动车逆行行驶、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行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此事故全部责任;王某不承担此事故的责任。
经查明,秦某是鲁P53309轿车车主,该轿车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聊城中心支公司投了交强险。
(2006年3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2号公布根据2012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2年12月1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投保、赔偿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第四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称保监会)依法对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机动车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机动车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对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机动车管理部门不得予以登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得予以检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在调查处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依法检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标志。
第二章投保第五条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为了保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实行,保监会有权要求保险公司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未经保监会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第六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
保监会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驾、无证驾驶等情形交强险如何理赔的答复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10月20日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作出解释,现将原文摘录如下: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立他字第42 号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二O九年五月十九日报请的(2008)皖民申字第0440号《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V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人意见。
此复。
二00九年十月二十日■复函由来2009年5月19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受理被保险人因无证驾驶交强险二审拒赔申请再审案件时,本院审判委员会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理解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其中将“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理解为狭义的财物损毁意见占主流,而将“财产损失”理解为广义的物质性财产损失的占少数。
为慎重起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此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现将请示原文摘录如下: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2008】皖民申字第0440号最高人民法院:本院在办理申请再审人董家玲与被申请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阳中心支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一案时,对《机动车交1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分歧。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案件由来与审理经过董家玲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阳中心支公司(简称平保阜阳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阜南县人民法院于2007年9月11日作出(2007)南民一初字第1238 号民事判决。
平保阜阳公司不服,提出上诉。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12月7日作出的(2007)阜民二终字第120号民事判决,董家玲不服,于2008年9月24日向本院提出再审申请。
本院立案受理并依法组成合议庭审查。
二、当事人基本情况申请再审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董家玲,女,1973年9月17日出生,汉族,安徽省阜南县人,市民,住阜南县城关镇苗寺家属院。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2019年修订)正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2006年3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2号公布根据2012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2年12月1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投保、赔偿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第四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机动车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机动车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对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机动车管理部门不得予以登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得予以检验。
新交强险条例解释交强险条例解释:第一条【交强险条例立法宗旨】2007-10-23交强险条例解释:第一条【交强险条例立法宗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条例。
【解释】本条是关于本条例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的规定。
一、立法目的就世界范围内而言,机动车的普及使得机动车交通事故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事故受害人的人身、财产损害如何填补,如何使机动车使用人在使用机动车获益的同时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凡此种种,既涉及当事人的个体正义,又关乎整体的社会正义。
传统民事侵权责任制度对此的回应,表现为其归责原则向无过错责任的渐进,即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无论加害人对该事故的发生是否有过错,均应对他人因此遭受的损害尤其是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逐步确立,虽然顺应了保护受害人的趋势,但面对赔偿责任,加害人却未必有充足的财力赔偿其损害。
如此一来,通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分散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即成为必要。
同时,对政府而言,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必然要求其承担管理道路交通、维护交通安全的职责,倘若完全听任加害人出于“转嫁”自身责任的考虑而投保商业责任保险,显然难堪此任。
因此,世界各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即先后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机动车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并不断提高其保障程度和覆盖面,使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能获得合理的赔偿。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人员伤亡率也持续攀升。
机动车未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保险、肇事者无力赔偿、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等现象,使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赔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制定本条例的目的首先在于为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基本保障,及时、合理地填补其遭受的损害,在此基础上,借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所具有的社会管理效用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促进道路交通安全,进而维护社会大众的安全与权益。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全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全文第二十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期间为1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保人可以投保短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一)境外机动车临时入境的;(二)机动车临时上道路行驶的;(三)机动车距规定的报废期限不足1年的;(四)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赔偿第二十一条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
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由保监会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四条国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由救助基金先行垫付,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一)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第二十五条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二)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三)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四)救助基金孳息;(五)其他资金。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投保、赔偿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第四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称保监会)依法对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机动车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机动车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对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机动车管理部门不得予以登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得予以检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在调查处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依法检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标志。
第二章投保第五条中资保险公司(以下称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为了保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实行,保监会有权要求保险公司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未经保监会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第六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
保监会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
保监会在审批保险费率时,可以聘请有关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制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6年7月1日施行以来,如何理解和适用其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就成了一个不断争议的问题。
讨论和统一对《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认识,极为必要。
一、第二十二条的文义及与第二十一条的逻辑关系《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驾驶人醉酒、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四种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第二款规定,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第二款规定的适用,实践中不存在争议。
但是对于第一款规定,许多人认为,即使存在醉酒驾驶、故意肇事等四种情形之一的道路交通事故,保险公司仍然应当按照《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对人身伤亡承担赔偿责任。
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第一款没有明确规定人身损害不赔,因此不能得出保险公司对人身伤害免赔的结论;二是认为《条例》第三条、第二十一条的效力高于第二十二条,两者规定不一致时,应优先适用第三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要正确认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首先,必须对该款关于“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的文义进行分析。
从文义看,该款规定的保险公司责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责任的内容是垫付;二是责任的范围是抢救费用;三是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根据“举轻而明重”的法律解释原则,即使是人命关天的抢救费用,保险公司也仅仅承担垫付责任并可以追偿,其他责任就更不必承担了。
由此可见,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保险公司责任不是赔偿责任。
其次,必须对赔偿和垫付的含义进行界定。
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赔偿是指由于自己的行动而使他人蒙受损失从而给予补偿;垫付是指暂时替人付钱。
赔偿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十种民事责任之一,但是目前没有任何法律把垫付作为民事责任进行规定。
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理解与适用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17条的授权,于2006年3月1日审议通过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
交强险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交强险制度在我国得以真正确立,保障了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及时有效地获得赔偿,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但交强险条例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第22条关于特定情形下交强险责任如何承担的规定上,在实践中引发颇多争议。
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规定不够明确。
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上述条文规定,因无证驾驶等发生交通事故的,对于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受害人的抢救费用,保险公司仅负垫付责任,垫付后可以向致害人追偿;对于除抢救费用以外的医疗费用以及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其他人身伤亡损失,保险公司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并未作出规定。
对此,法律人士多有争论,可谓莫衷一是,但不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结论具有一致性,那就是部分或全部免除了保险公司的交强险责任。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欠缺法理基础的。
第一、违背了交强险的设立初衷。
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
实行交强险制度,目的是通过法律强制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购买相应的责任保险,以提高三责险的投保面,在最大程度上最有效地为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提供医疗救治和经济保障。
当然,最主要的是弥补受害人遭受的人身伤亡损失。
这一点可以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简称交强险条款)关于交强险责任限额的划分中得到验证(在12.2万元的交强险责任限额中,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仅为0.2万元,其余12万元均为人身伤亡损失赔偿限额)。
《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为保险人设定了有条件地追偿权,即当事故是在无证驾驶、酒后驾驶、故意制造事故和被盗抢期间发生的,则保险公司对垫付的抢救费用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这里之所以规定要向致害人主张追偿权,是因为事故完全是在致害人严重的先行过错行为之下发生的,而不是基于一般的交通过失所引发。
如果此时保险人仍承担垫付和赔偿责任且不向致害人追偿的话,则等于鼓励制造交通事故,也与交强险的公益性功能相冲突。
故交强险中设定有限的追偿权自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设定,由于表述的不严谨,并未明确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部分是否也存在垫付和追偿,事实上,由于交通事故发生后,往往产生驾驶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和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以及驾驶人对受害人的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
交强险作为责任保险的具体形式,以被保险人对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但是,在具体条款设计中却将保险责任有时与被保险人的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相联系,有时与驾驶人的交通事故责任相关,导致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如果不付,就可能伤害到对相对方第三者的赔偿,违背交强险的立法本意。
因此,建议立法部门能够将驾驶员未取得驾驶证和驾驶员醉酒、被保险机动车辆被盗抢期间肇事的、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形明确其主体形式。
因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被保险人包括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和驾驶人。
所以,目前采取排除法表述的第二十二条无法使人真正理解死亡伤残赔偿限额项下是垫付责任还是无条件全额赔付的内容。
当然,也有人将《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一条与《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比较来看,第二十一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即认为该条文字表述为《交强险条例》对第三人的损失界定为人身损失和财产损失两部分,且将人身损失和财产损失并列分开表述,而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免赔范围,仅用了“财产损失”的概念,更能体现出立法者的原意即免赔的部分只针对直接财产损失,而不包括人身受伤害受到的损失。
从一份代理词看无证驾驶交强险的理赔问题——析《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理解与适用文/机动车保险网络空间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本律师接受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市XXX支公司委托,担任其诉讼代理人,参加本案庭审,现就本案争议焦点问题发表如下代理意见,供合议庭参考,望采纳为盼!一、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2条的理解问题。
1、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保监会主编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释义》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下称《条例》)第22条作了明确释义:《条例》第22条是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除外责任的有关规定。
现将全文转述如下:“【释义】本条是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除外责任的有关规定。
本条包括三层含义:(一)下列四类事项属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除外责任:第一类为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
机动车是高度危险的交通工具,上道路行驶对驾车者、乘客和社会公众人身及财产安全都有较大威胁,因此,驾驶机动车应当具备合法的驾驶资格,这是对驾驶人最基本的要求。
在未取得驾驶资格情况下上道路行驶是对人对己极不负责的行为,应由驾驶人本人承担责任,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
”据此,作为《条例》的起草和制定机构国务院,其对《条例》所作《释义》虽属学理解释,但从《条例》制定的立法本意从发,其应当具有权威性,是对《条例》第22条的正确理解。
原审法院仅将《条例》第22条理解为“财产损失免责”、“人身损害不免责”,显然与《条例》的立法旨意相违背,属于错误理解。
2、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著的《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对《条例》第22条解释为:从立法原意来看,《条例》第22条四种情形所产生的责任风险排除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责任范围之外。
“我们认为,交强险承保的是机动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被保险人给机动车外的第三人的人身及财产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风险。
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前提是机动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因为责任风险可以被有效地预测和控制。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理解与适用——解读最高院【2009】民立他字第42号复函■高院复函2009年10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作出解释,现将原文摘录如下: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立他字第42号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二○○九年五月十九日报请的(2008)皖民申字第0440号《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人意见。
此复。
二OO九年十月二十日■复函由来2009 年5月19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受理被保险人因无证驾驶交强险二审拒赔申请再审案件时,本院审判委员会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理解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其中将“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理解为狭义的财物损毁意见占主流,而将“财产损失”理解为广义的物质性财产损失的占少数。
为慎重起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此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现将请示原文摘录如下: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请示【2008】皖民申字第0440号最高人民法院:本院在办理申请再审人董家玲与被申请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阳中心支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一案时,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分歧。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案件由来与审理经过董家玲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阳中心支公司(简称平保阜阳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阜南县人民法院于2007年9月11日作出(2007)南民一初字第1238号民事判决。
平保阜阳公司不服,提出上诉。
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12月 7日作出的(2007)阜民二终字第120号民事判决,董家玲不服,于2008年9月24日向本院提出再审申请。
本院立案受理并依法组成合议庭审查。
交强险中保险公司的代位追偿权本文转自杭州交通事故赔偿网/hangzhou/在司法实务中,因无证驾驶、醉酒驾驶、车辆被盗抢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等保险人故意致人死亡、伤残后遭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为保护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受害人的权利,部分法官依据交通事故受害人人身伤亡损失非免于赔偿的免责性规定,而作出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受害人的判决。
由此产生的保险公司交强险赔付后,如何行使追偿权的问题,现根据司法实践,结合相关理论予以探究。
一、保险公司代位追偿权概念保险公司的代位追偿权作为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险公司代理被保险人向第三者行使请求赔偿的权力,也是保险法中古老而又颇具特色的一项制度。
它是指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之日起,有权把自己置于被保险人的地位,获得被保险人有关该项损失的一切权利和补偿。
保险人可以用被保险人的名义向第三者直接索赔或提起索赔诉讼,保险人的这种行为,就称为代位追偿;其所享有的权利,称为“代位追偿权”,其宗旨是为被侵权人提供双重保障,以确保被侵权人的损失得以充分补偿,同时,也不至于由于保险赔付而使侵权人或责任人逃避侵权之责。
二、保险公司免责条款的适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内予以赔偿。
该规定是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则性规定,为配合该法的实施,国务院于2006年3月21日颁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该条第二款规定: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文义的理解与反思陈志斌【摘要】本文针对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理解与适用存在争议的问题,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解释,从对条款文义通常解释视角出发,给出合理的解释建议;其次,分析了醉驾等事故情形中受害人所面临的风险特征,指出第二十二条将醉驾等事故情形纳入交强险免责范围的不合理之处;最后,从交强险“保护受害人权益”的立法精神视角出发,提出了修正第二十二条的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醉驾事故【作者】陈志斌【作者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634国务院颁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462号)(以下简称《条例》)自2006年7月1日实施至今,在司法实践中对其第二十二条内容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由此导致同一类案件出现不同司法判决的情形时有发生。
本文将从文义解释视角对《条例》第二十二条进行分析,并对其立法本义提出相关建议。
一、关于《条例》第二十二条相关情况的说明(一)《条例》的颁发依据《条例》颁发的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于2003年10月28日首次颁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主席令第八号);于2007年12月29日进行第一次修正(主席令第八十一号),2011年4月22日第二次修正(主席令第四十七号)。
《道交法》于2004年首次颁布实施,根据其第十七条,我国对机动车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在性质上属于法定保险,由此交强险制度得以确立。
这也是根据我国日益剧增的汽车数量及交通事故频发的实际情况,为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制度。
《第二届司法大数据专题分析课题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专题摘要显示我国从2012—2017年上半年期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审审结案件量为第32卷第5期2018年10月商洛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luoUniversityVol .32No.5Oct.2018Th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CompulsoryInsurance Re-optimized———A Study on "Drunk Driving"Under Article 22,Paragraph 1,ofthe Traffic Insurance OrdinanceLUO Tuan(Law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Abstract :Motor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driving after drinking is not equal to drunk driving,but in practice the insurer considers drunk driving in "insurance"equivalent to driving after drinking,expanded explanation for drunk driving law,responsible for a large number of insurance disputes.The underwriter should perform specified duty for drink driving and drunk driving,otherwise will bear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at the same time una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for the provision of the specified and 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the un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 should be taken.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compulsory insurance system better,it should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compensation scope,clarify the explanation of insurance concept,and effectively include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into the compensation scope to protect the victims'life and property interests.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drunk driving;explicit iuustration obligation;unfavourable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交强险赔付制度再优化———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第1款“醉酒驾驶”之探究罗团摘要: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饮酒后驾驶不等于醉酒驾驶,但是在实践中保险人往往将《交强险》中的醉酒驾驶等同于饮酒后驾驶,对醉酒驾驶进行了法律扩大化解释,造成了大量的交强险纠纷案件。
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及其释义在保险法中,第22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款,它涉及到保险合同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和规定。
了解这一条款的主旨和释义,对于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就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及其释义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1. 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是明确保险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该条款规定了保险合同订立的合法性和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保护了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约束了保险公司的行为,促进了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是为了确保保险合同的公平、公正和合法,维护保险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2. 保险法第22条的释义保险法第22条对于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保险公司不得强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也不得在合同中设置不公平的条款。
保险法规定了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的信息披露义务,保险公司应当向投保人提供详细的保险条款和产品信息,包括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率等内容。
保险法还规定了保险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条件,确保了保险合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保险法第22条的释义是为了规范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和释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保险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投保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保险法第22条的规定能够有效地保护投保人的权益,规范保险市场的秩序,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也会时刻关注和遵守保险法第22条的相关规定,保证保险合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服务。
总结回顾通过对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及其释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一条款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保险法第22条的主旨是为了确保保险合同的公平、公正和合法,维护保险市场的秩序和稳定;而其释义则对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JUL一、问题的提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第二款规定:“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但通过该条规定,无法确定“抢救费用的范围”“追偿权的性质”“故意的界定”“财产损失的内涵”“举证责任”等内容,不管在学理研究还是司法实务中都有不同的观点展现。
在寇某某与天安财产保险公司保险纠纷案(以下简称“寇某某案”)中,仅在一审中提出交通事故系被保险人故意为之,没有提供证据予以证实,在受害人没有反驳的情形下,二审法院直接予以采纳,使保险公司免于保险赔偿[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8)鲁民再278号民事判决书]。
关于“垫付抢救费用”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意见。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适用探析赵磊青岛科技大学弱势群体司法与社会保护研究基地王帅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在魏某诉某保险公司一案中,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安民二终字第425号民事判决书];但在孙某诉某保险公司一案中,法院认定保险公司只承担垫付抢救费用之义务,而不需承担保险赔偿责任[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2009)西民初字第10476号民事判决书]。
《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二条内容事关风险转移、受害人经济补偿等重要保险理念,如何正确理解该条内容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典型案例及现有学说进行系统梳理并予以探讨和辨析,以期丰富学理研究,对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二、司法实务案例类型分析(一)受害人求偿权性质及举证责任分配1.受害人求偿权的性质在“寇某某案”中,受害人寇某某以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盖某为被告提起诉讼,以交通事故的性质为由,要求法院判决天安保险公司向受害人赔偿。
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理解与适用
发布日期:2010-03-04 作者:祖宝海律师
........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17条的授权,于2006年3月1日审议通过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
交强险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交强险制度在我国得以真正确立,保障了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及时有效地获得赔偿,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但交强险条例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第22条关于特定情形下交强险责任如何承担的规定上,在实践中引发颇多争议。
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规定不够明确。
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上述条文规定,因无证驾驶等发生交通事故的,对于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受害人的抢救费用,保险公司仅负垫付责任,垫付后可以向致害人追偿;对于除抢救费用以外的医疗费用以及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其他人身伤亡损失,保险公司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并未作出规定。
对此,法律人士多有争论,可谓莫衷一是,但不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结论具有一致性,那就是部分或全部免除了保险公司的交强险责任。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欠缺法理基础的。
........第一、违背了交强险的设立初衷。
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
实行交强险制度,目的是通过法律强制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购买相应的责任保险,以提高三责险的投保面,在最大程度上最有效地为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提供医疗救治和经济保障。
当然,最主要的是弥补受害人遭受的人身伤亡损失。
这一点可以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简称交强险条款)关于交强险责任限额的划分中得到验证(在12.2万元的交强险责任限额中,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仅为0.2万元,其余12万元均为人身伤亡损失赔偿限额)。
所以说,在无证驾驶等情形下,如果免除保险公司对人身伤亡损失的赔偿责任,那么受害人的获赔权利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在致害人一方无力赔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显然与交强险的设立宗旨背道而驰。
也许有人认为,交强险条例第22条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对无证驾驶等行为进行惩戒。
理由是,如果让保险公司承担交强险赔偿责任,就等同于对无证驾驶等行为的纵容,不仅违背人们的一般观念,而且不利于良好交通秩序的维护。
乍一听,此种说法不无道理,但细细想来,受害人的生命健康与对无证驾驶等行为的惩戒比起来,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的今天,绝不能因为对无证驾驶等行为进行惩戒,而使受害人的获赔权利受到影响。
........第二、不符合道交法的立法本意。
道交法第76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在交通事故中,保险公司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被保险机动车是否有过错、过错程度或大或小,只要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险公司都要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交通事故因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而造成,机动车一方才不承担责任。
换句话说,受害人的故意即所谓的“碰瓷”行为,才是保险公司唯一的免责事由。
但作为道交法下位法的交强险条例,却在其第22条增加规定了四种免责事由,即在无证、醉酒、盗抢、故意肇事情形下,保险公司对财产损失和抢救费用不负赔偿责任,对其他人身伤亡损失是否负赔偿责任不置可否。
更有甚者,交强险条款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在上述四种情形下,保险公司除垫付抢救费用外,对于其他损失和费用一概不承担赔偿责任。
交强险条例和条款擅自增加免责事由,不符合道交法的立法本意,应予以纠正。
........第三、忽略了法律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交强险条例第21条作出了与道交法第76条一致的规定,仅将受害人的故意列为保险公司的免责事由。
可令人不解的是,交强险条例第22条却增加规定了四种免
责事由。
如果认为交强险责任不包括对其他人身伤亡损失的赔偿责任,那么保险公司将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对抢救费用承担的仅是垫付责任),从规范法律条文的角度来说,应当与第21条的免责事由一并作出规定;如果认为交强险责任包括对其他人身伤亡损失的赔偿责任,就会得出一个很不合乎情理的结论:保险公司对事关受害人生命和健康的抢救费用仅仅承担垫付责任,却对其他人身伤亡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总之。
无论怎样认为,这些条款均有不妥当之处。
........二、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对财产损失进行了扩大解释。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办理一起关于交强险合同纠纷的再审案件时,审委会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对第22条第2款中的“财产损失”只应作限制性理解,即“财产损失”是指因发生交通事故致使车物等财产损毁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是狭义的财产损失,故不能免除保险公司对其他人身伤亡损失的赔偿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对第22条第2款中的“财产损失”应作广义理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的规定,“财产损失”系指与精神损害相对应的广义上的财产损失,因此,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免赔范围包括因人身伤亡产生的各项经济损失,如伤残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针对该重大分歧,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后作出了同意上述第二种意见的答复(〔2009〕民立他字第4号)。
此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法院执行该答复意见。
笔者对该答复意见不予认同,理由是:
........首先,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名称及其第一条的规定来看,该司法解释中的“财产损失”是指因人身伤亡产生的经济损失,其内涵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狭义的财产损失。
而上述第二种意见所理解的“财产损失”,是指包括狭义的财产损失和因人身伤亡产生的经济损失在内的广义的财产损失。
以司法解释中“财产损失”的含义,推导出交强险条例第22条规定的“财产损失”属于广义的财产损失,是不符合逻辑的。
........其次,道交法第76条、交强险条例第3条、第21条都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并列规定,而且交强险责任限额分为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和财产损失赔偿限额(前两项为人身伤亡赔偿限额),没有理由认为交强险条例第22条中的“财产损失”包括人身伤亡损失。
否则,就会造成法律概念的混乱。
........再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司法解释分“解释、规定、批复和决定”四种,并且要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的形式发布。
据此,上述答复(〔2009〕民立他字第4号)不属于司法解释,不能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依据,也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引用。
........三、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修改完善。
由于交强险条例第22条的规定不够明确,人们对“财产损失”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加之最高人民法院倾向性意见的影响,导致实践中各地法院的裁判不相一致,有违法制统一的原则要求。
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澄清的方法不是制定司法解释,而是修改完善交强险条例第22条本身的规定。
笔者认为,从遵循交强险的设立初衷和道交法的基本原则出发,为实现既保障受害人的获赔权,又不纵容无证驾驶等行为的目标,可以引入追偿制度。
建议将交强险条例第22条修改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