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5.77 KB
- 文档页数:2
外科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精要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006年5月通过并发表了功能性便秘罗马Ⅲ标准,是目前全球用于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的共识性文件。
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有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
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
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
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一)疾病分类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而进行的分型,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这种分型的依据是以结肠或肛门直肠动力障碍特点为基础的。
1.慢传输型便秘是最常见的类型,系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结肠测压显示结肠动力降低,导致结肠内容推进速度慢、排空迟缓。
同时可能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迟缓或小肠运动障碍。
患者主诉多为排便次数少、粪便质地坚硬、无便意。
用闪烁照相术或不透X线标记物法检查提示结肠通过时间延缓可确立诊断。
因此有人称之为结肠无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
治疗上首选促肠动力药。
2.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由于肛、直肠的功能异常(非器质性病变)如排便反射缺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或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平滑肌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括约肌失协调症以及盆底痉挛综合征等。
患者主诉是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需要用手协助。
多发生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治疗上可优先考虑生物反馈治疗。
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传统的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旨在对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是由脾胃失调、肝气郁结、肾虚等因素引起的。
脾胃失调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稀烂或干结;肝气郁结则表现为胁痛、脉弦等症状;肾虚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频尿等症状。
而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疏肝解郁、补肾益气等方法来达到调节脾胃功能、舒畅气机、滋养肠道粘膜等目的。
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以补益脾胃、疏肝解郁、滋养肠道粘膜、促进肠蠕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中药包括枳壳、川芎、白芍、黄连、黄芩、大黄等。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脾胃功能、调节肝气,从而改善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等症状。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治疗主要以舒经活络、调畅气机、缓解肠道紧张等为主要手段。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腹部推拿、腰部推拿、足底推拿等。
通过这些推拿手法,可以改善腹胀、胁痛、大便干燥等症状。
三、近5年来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近5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是显著的。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另一项临床对照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有研究表明,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基于近5年的研究资料,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是肯定的,且总体安全性较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大多数来自单中心小样本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便秘患者29例,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性的分析。
结果: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回访结果:显效18例,占62.1%,有效5例,占17.2%,无效6例,占20.7%,总有效率79.3%。
结论:经过积极的治疗后,便秘可以得到相对有效治疗,患者的预后及舒适度较好。
【关键词】便秘;排便困难;预后【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123-02便秘是指持久的排便困难或费力、排便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的减少、粪便干结量少等[1]。
在临床中便秘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发,目前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28%的成年人患有便秘,36%成年人存在排便困难情况[2],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明细增加。
便秘虽不是独立的一种疾病,但是其背后通常隐匿着较为复杂的病因,已是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29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0至80岁,平均(45.9±19.1)岁,病程1至20年,平均(10.1±7.6)年,所有入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06年功能性肠病罗马Ⅲ及《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1.2.1饮食疗法:在治疗及预防便秘时,饮食疗法为基础性方法,其具体方法包括多食用富含粗纤维素食物、多饮水等。
通常情况下,要求患者每日的饮水量高于2000mL。
各种植物性食物中的食物纤维素含量不同,其以豆类、芝麻及菌藻类等的含量较高[3]。
例如:每500g的海带中含有纤维素46g,每500g的芝麻中含有纤维素31g,每500g的蚕豆中含有纤维素33.5g等。
1.2.2良好排便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放弃人为的抑制便意,改正因在排便时看书而致使的排便的时间增加及过度用力等现有的不良的排便习惯。
功能性便秘62例的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2例,根据患者不同的便秘类型進行饮食的调节和适当的锻炼,给予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
结果62例患者的功能性便秘情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由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病因不相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标签: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分析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会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疾病,因非器质性的原因致使排出的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每周少于3次)、排便不尽感等。
是临床常见症状,多长期存在,长期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设备的涌现,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水平有明显提高,据相关的调查分析,18~70岁的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为6~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60岁以上发病率为15~20%。
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1]。
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62例患者进行分析,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2例,其中男12例,女50例,18~70岁的患者平均年龄为(28.6±7.31)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文秘、IT行业、设计师、会计及银行职员等。
1.2诊断标准本研究以罗马-Ⅲ诊断标准来诊断,所有患者须排除系统性疾病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
在1年以内出现了不少于12w发现以下症状的,属于达到标准:①排便费力(≥25%);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25%);③有排便不尽感(≥25%);④有肛门直肠梗或阻塞感(≥25%);⑤需要用手法(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⑥排便小于3次/w且无稀便。
必须符合以上2条或以上,符合:不用缓泻药几乎无松散大便[2]。
本研究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分型:①慢传输型(STC):少便意(排便少于1次/w),粪质坚硬,排便困难,直肠指检无粪便或可及坚硬粪便:但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胃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梗阻型证据。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自拟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将临床上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23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8例和对照组117例。
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乳果糖溶液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进行治疗,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自拟中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停药后不易发生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老年功能性便秘;乳果糖口服溶液;自拟中药功能性便秘为老年患者常见的以结直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为主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肠道器官的功能逐渐退化,大肠萎缩、肠壁变薄、肠张力减弱,引发肠道功能衰弱,消化腺的分泌能力降低,神经敏感性降低,进而使得粪便形成时间增长,以致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腔内,粪便中包含的水分被吸收,患者产生便意的时间延长,排出的粪便便质较硬,易产生排便不尽感或排便困难[1-2]。
便秘不仅对老年人的生活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可诱发老年性痴呆、结肠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本病需及早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本文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我科室自拟的中药汤剂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118例和对照组117例。
实验组男52例,女66例,年龄55~73岁,病程10个月~7年。
对照组男49例,女68例,年龄54~73岁,病程11个月~7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大量的饮水,日常饮食以富含纤维素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日常的活动量,并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中医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董*,女,58岁,门诊号:1978704,就诊时间:202* 年12月24日。
主诉:排便困难,大便干3年加重3月。
现病史:患者近3年因牙齿掉落,进食蔬菜和饮食减少,逐渐出现大便干燥,排出困难,每2〜3天排便1次;近三月便秘症状加重,大便干结,排便时伴痔疮出血,间断服用通便灵、芦荟等药物,或肛注开塞露以助排便,今就诊于我门诊。
现症:神清,精神可,大便干,不易排出,3〜4日一行,甚则1周排便1次,乏力,饮食纳差,小便正常,夜寐多梦。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舌淡红,苔白,脉细;HR 70次/分BP 120∕70mmHg o便常规示潜血阳性。
舌淡红,苔白,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证候诊断:气虚证治疗原则:调神通腑,健脾益气。
针灸取穴:内关(双)、人中、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左)、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双)、脾俞(双),留针30分钟。
治疗过程及结果:治疗3次后排便一次,大便仍干燥, 排出困难;继续治疗7次后,期间每3〜4天排便1次,大便干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14次后,大便2〜3日一行,大便成形,不干燥,无排便困难等不适感,痔疮未再出血。
按语:便秘病位在肠,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司,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但其根本在于“脑神失调,腑气不通,传导失司”。
治疗的关键在于通调腑气。
本法中的丰隆为胃之络穴,别走太阴,能调节脾胃功能;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为脾胃经脉所过,有调节脾胃、宣通三焦气机之功能。
三焦通利,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大肠腑气通调,便结自解。
故取内关(双)、人中、三阴交(双)、左侧水道、归来、外水道(水道穴外开2寸)、外归来(归来穴外开2寸)以调神通腑;天枢为大肠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合治内腑”,均能通调大肠腑气;内庭、丰隆、曲池以泻腑热;神阙温补阳气;肾俞养阴以增液行舟;气海补益正气。
小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分析目的:研究探讨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方法:选择功能性便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功能性便秘采用常规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且口感好,剂量易掌握,患儿及家属均有较高依从性。
标签:小儿功能性便秘;酪酸梭菌活菌散;疗效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之一,按便秘性质可将其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其中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占小儿便秘90%以上,占小儿胃肠门诊的25%。
虽然功能性便秘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如果时间过长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生命质量,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如何对小儿功能性便秘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焦点。
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选取120例功能性便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60例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小儿功能性便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9个月~13岁,平均7.5岁。
根据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因及临床表现病因多为盆底肌肉协调障碍;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良的精神因素及排便习惯;胃肠激素分泌和调控异常影响了胃肠蠕动;肠道微生态菌群紊乱[1]。
患儿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小儿腹胀,哭闹以及拒食等症状。
1.3 方法所有患儿在进行治疗前,应采用开塞露或者手指掏出大便等物理疗法帮助患儿排除宿便,解除其临床症状,然后对两组患儿进行基础综合治疗[2]。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常规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非器质性的排便节律改变,主要指排便习惯及粪的性状改变而言,即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困难和粪干燥硬结或粘滞难排,持续2周以上。
其含义为:排便次数≤3次/周;25%以上时间排便费力;25%以上时间粪质硬或呈硬球状;25%以上时间有排便不尽感。
临床上也称为习惯性便秘、特发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须经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其临床特点为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日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日以上。
(2)大便干结。
(3)排便费力,伴有排便不适感或疼痛感或排便不尽感。
(4)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或特殊检查(如结肠镜),排除器质性便秘。
诊断:具备(1)、(2)、(3)中任何一项及第(4)项,持续2周以上,均可诊断本病。
2.体征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粪块,直肠指检可触及粪便。
3.辅助检查(1)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观察粪便形状、大小、坚度、有无脓血和粘液等,以及潜血试验,排除器质性病变。
(2)肠镜可直接观察肠粘膜病变,排除结肠癌、息肉、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3)X线检查钡剂灌肠、直肠排粪造影显示排空延迟,同时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4)直肠压力测定。
(5)可测定直肠括约肌压力,观察直肠运动及顺应性。
(二)鉴别诊断1.结肠、直肠、肛门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便秘由于便秘属于临床症状,所以可能有很多疾病都会导致便秘的出现,如结肠、直肠、肛门等部位的良性及恶性肿瘤,炎症性和肉芽肿性病变,肠系膜血管梗塞,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无肛门和直肠闭锁,痔疮,肛裂以及肠粘连,疝嵌顿等;这些疾病虽然都有便秘的症状,但每种疾病都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所以不难鉴别,另外行肠镜加活检、x线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如硬皮病、麻痹性腹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铅中毒、肠外肿块压迫等均可出现便秘症状,但除便秘外,还有相应的体征、生化指标及物理诊断指标等,所以可以鉴别。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研究与治疗概述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般表现为排便不畅、大便干燥、次数减少等症状。
功能性便秘是指无明确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便秘,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在中医药学中,便秘被归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中医病因范畴。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功能性便秘的研究与治疗。
中医药研究病因研究在中医药理论中,功能性便秘的病因主要包括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方面。
脾胃湿热是指肠道湿热积聚,使肠道蠕动减缓,影响大便的正常排泄。
肝胃不和是指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从而导致腹部胀满、排便不畅。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造成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大便干燥。
中药研究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许多中草药被应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
例如,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药物可用于脾胃湿热型便秘的治疗。
柴胡、枳壳等理气药物可用于肝胃不和型便秘的治疗。
党参、茯苓等补益药物可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的治疗。
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有效的药方和治疗经验。
针灸研究中医针灸疗法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另一重要手段。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体内脏腑功能,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大椎、关元、足三里等。
针灸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中医药治疗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通过中药的内服和外用来实现。
内服药物主要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药方。
外用药物主要是指中药浸洗剂、勾脚贴等,通过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腹部穴位,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穴位选择和使用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临床上常用的针刺方法有温针、冷针、刺血、电针等。
治疗过程中需要医师准确把握针灸的力度和频率,以适时调整治疗效果。
调理饮食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还强调调理饮食,即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来改善便秘症状。
中医认为,不同类型的便秘可以适当调整饮食,例如,脾胃湿热型便秘应避免辛辣肥甘食物,宜多吃蔬果;肝胃不和型便秘应避免冷饮和过食油腻食物;脾胃虚弱型便秘则应避免生冷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中所收治的80例患有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
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麻子仁丸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展开观察与对比。
结果:经临床治疗结果得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组间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患有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辩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便秘症状,减少临床治疗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
标签: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伴随现代人饮食习惯的变化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功能性便秘逐渐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群所困扰的问题。
有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便秘在短期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进一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为繁多,如导泻剂、推拿、手术等,较为普遍的为西药治疗,但是患者极易出现停药后病症再次发作现象,且临床副作用较大。
对此,为探讨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将安全性较高的中医针灸作为功能性便秘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方案,现将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中所收治的80例患有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
其中,经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为28~70岁,两组患者经症状诊断均确诊患有功能性便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辩证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处理,根据针灸所需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仰卧位,在做好针灸准备时,选择天枢穴位进行2.5~2.7厘米的深刺,直至患者针刺部位出现酸胀感为主,再进行平补平泻;再选择大横双侧针刺,针刺深度为2.542.7厘米,直至患者针刺部位出现酸胀感为主,再进行平补平泻;在上巨虚和足三里针刺时,其主要针刺深度为1~2厘米,后进行平补平泻;在大肠腧、中髎针灸,其针刺深度为1~2厘米,在得气后不需进行行针,可以曲池、支沟作为泻法。
中医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沙必利片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西药西沙必利片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药方剂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佳,值得推广。
标签:中医药;老年功能性便秘;疗效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也在提高。
功能性便秘给老年患者带来很大不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我院采取中医药治疗该病症,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相关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为60~86岁,平均年龄为(71.57±6.73)岁;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7.32±2.16)年。
對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71.39±6.52)岁;病程为1~11年,平均病程为(7.17±2.05)年。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西沙必利片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
用法及用量:西沙必利片,10mg/次,3次/d;乳果糖口服液,10g/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
关于功能性便秘患者诊疗的分析便秘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其定义因不同人群理解差异有所不同,目前的定义已从狭隘的排便频率减少到包括排便困难更广义的范畴。
如便秘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继发于代谢病、系统性疾病或药物因素影响,而以功能性改变为基本特征,则为功能性便秘。
当前国际上广泛推荐使用的罗马Ⅲ标准提出的便秘共识定义包括[1]:①排便费力,排干球粪或硬粪,有便意但排不出,排便频率减少或排便不尽感;②每周完全排便<3次,每次排便量<35g或超过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③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长等。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便秘只是症状,而不是疾病。
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纤维性食物或水分摄入不足,排便习惯不良,久坐、久卧缺乏运动等;②肠道病变:如胃肠占位、慢性肠道炎症、缺血性肠病、胃肠道狭窄等;③系统性疾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尿毒症、硬皮病等;④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骶神经肿瘤、自主神经疾病、脑肿瘤等;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如长期服用阿片类、抗胆碱药、抗痉挛药、抗抑郁药、降压药、利尿药等;⑥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2]。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是以症状为基础的,首先应排除可能引起便秘症状的器质性因素、药物因素等,防止延误病情。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可为功能性便秘的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临床上,应从患者便秘症状的特点半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便意等半、伴随症状、基础疾病、饮食结构及用药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问诊,并辅以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一般而言,便秘患者的病史在6个月及其以上,主要症状性质近期没有发生变化或恶化,同时无体重下降、便血或粪潜血阳性、有结肠新生物史、有炎症性肠病或结、直肠肿瘤遗传史、腹部包块或贫血等报警症状者,满足罗马Ⅲ标准的,即可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目前临床和科研上广泛采用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见表1。
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对40例患者给予非诺夫他林、乳果糖口服液联合麻仁润肠丸治疗,40例患者均在3~14 d获得痊愈,且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大多数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通过对4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验证了非诺夫他林、乳果糖联合麻仁润肠丸治疗功能性腹泻,效果明显,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非诺夫他林;乳果糖口服液;麻仁润肠丸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3次;有效:便秘症状基本消失或大便粪质变软、松散;无效:便秘次数无改善,腹胀症状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2. 1 本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在3 d后便秘症状改善,经7~14 d的系统治疗,显效34例,占85%;有效6例,占15%,总有效率达到100%。
其中经联合治疗20例3 d内显效,占50%;16例5~7 d显效,占40%;4例10~14 d显效,占10%。
40例患者均在3~14 d获得治愈。
总有效率达到100%。
2. 2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但有15例患者尿液变为呈现出橘红色,均系药物服用疗程超过7 d的患者,停药3 d后尿液均恢复正常颜色。
3 讨论便秘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所以便秘的诊断应包括便秘的病因(功能性和继发性便秘)和诱因、程度(轻、中、重)及类型(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传输时间正常型)[3]。
而FC的发病往往是多因素的综合效应。
其中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由于肠功能紊乱所引起。
相当多的功能性便秘患者有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低下的结肠动力无法将大便及时推送至直肠,从而产生便意[1]。
此外排便习惯不良也是便秘的重要原因。
意识可以控制排便,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胃肠道通过时间延长,直肠感觉减退,形成便秘。
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摄入食物水分过少、精神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也可形成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接受的患有排便困难的病人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80岁之间。
患者主要伴有腹饱和不适、反胃、腹痛、排气不顺等症状,经过临床诊断治疗,100例病人均被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疾病。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给予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与不同药物治疗,并给予所有患者良好的饮食,根据患者不同状况制定不同锻炼方式。
结果患有排便困难的病人100例的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结论引发功能性便秘的因素尚不确定,其应该根据患者以往病史,分析其发病原因,并进行功能性便秘诊断。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治疗措施便秘是大多数人们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通常症状为:大便干燥、排便不易、排便次数较少等。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质量变好,其饮食与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大多数便秘患者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造成的,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1]。
不过,引起便秘的因素很多,例如神经源性疾病、脏器疾病等,这被称作为继发性便秘。
不是由于脏器性疾病引发的便秘称作为功能性疾病,并不伴有代谢及结构异常等症状,不包含由于刺激外肠道引起的综合征慢性便秘,乱用相关泻药导致便秘患者患有结肠黑变与泻剂性肠道病已经被人们重点关注了[2]。
结肠癌与结肠黑便有一定联系,因此,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越来越重要。
1 研究资料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接受的患有排便困难的病人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80岁之间。
患者主要伴有腹饱和不适、反胃、腹痛、排气不顺等症状,经过临床诊断治疗,100例病人均被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疾病。
病程在三个月及以上,所有病患均具有大便干燥、排便不易、排便次数较少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1.2.1 诊断标准依据罗马III诊断标准诊断功能性便秘,排除肠道、脏器性疾病及其他因素符合标准为:(1)进行功能性便秘诊断需要患者符合最近三个月至少六个月的便秘症状;(2)患者需要符合以下两项或者两项以上:①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感到排便费力,②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排便干燥,③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排便阻塞感,④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排便需使用手辅助,④患者排便次数每周少于2至3次,(3)除非食用泻药,患者很少出现稀便,(4)没有一定的证据诊断IBS 。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26T15:16:21.6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期作者:李小花
[导读] 引发功能性便秘的因素尚不确定,其应该根据患者以往病史,分析其发病原因,并进行功能性便秘诊断。
吕梁凤凰综合门诊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033000
【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接受的患有排便困难的病人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80岁之间。
患者主要伴有腹饱和不适、反胃、腹痛、排气不顺等症状,经过临床诊断治疗,100例病人均被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疾病。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给予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与不同药物治疗,并给予所有患者良好的饮食,根据患者不同状况制定不同锻炼方式。
结果患有排便困难的病人100例的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结论引发功能性便秘的因素尚不确定,其应该根据患者以往病史,分析其发病原因,并进行功能性便秘诊断。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临床诊疗;治疗措施
便秘是大多数人们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通常症状为:大便干燥、排便不易、排便次数较少等。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质量变好,其饮食与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大多数便秘患者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造成的,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1]。
不过,引起便秘的因素很多,例如神经源性疾病、脏器疾病等,这被称作为继发性便秘。
不是由于脏器性疾病引发的便秘称作为功能性疾病,并不伴有代谢及结构异常等症状,不包含由于刺激外肠道引起的综合征慢性便秘,乱用相关泻药导致便秘患者患有结肠黑变与泻剂性肠道病已经被人们重点关注了[2]。
结肠癌与结肠黑便有一定联系,因此,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疗越来越重要。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接受的患有排便困难的病人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80岁之间。
患者主要伴有腹饱和不适、反胃、腹痛、排气不顺等症状,经过临床诊断治疗,100例病人均被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疾病。
病程在三个月及以上,所有病患均具有大便干燥、排便不易、排便次数较少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1.2.1 诊断标准
依据罗马III诊断标准诊断功能性便秘,排除肠道、脏器性疾病及其他因素符合标准为:(1)进行功能性便秘诊断需要患者符合最近三个月至少六个月的便秘症状;(2)患者需要符合以下两项或者两项以上:①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感到排便费力,②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排便干燥,③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排便阻塞感,④患者排便次数的四分之一均排便需使用手辅助,④患者排便次数每周少于2至3次,(3)除非食用泻药,患者很少出现稀便,(4)没有一定的证据诊断IBS 。
1.2.2排除标准
(1)肛门直肠性疾病,比如肛裂、会阴前肛门、无肛术后或肛门直肠外伤后肛门狭窄等。
(2)神经源性疾病,如HD、脊膜膨出症、脑瘫等疾病。
(3)内分泌疾病。
(4)药物导致便秘疾病。
例如患者食用盐酸哌醋甲酯或抗酸药物。
1.2.3 方法
STC型患者:此类患者是由于神经质的改变与肠肌间神经异常引发的便秘,对于此类患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饮食方案,增加患者的膳食纤维与水分的摄入量,同时使患者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已达到疾病改善的目的。
OOC型患者:妇女与老年人是该型疾病的多发人群,病人经常伴有排便不净与费力等症状。
针对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生物反馈方法治疗。
MIX型患者:混合型患者是STC型与OOC型的交叉型,此类患者采用肛门直肠指检与胃肠传输实验等治疗方式来确诊患者类型,因此,对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治疗。
1.3 数据统计学分析
数据选取SPSS18.0软件展开统计学研究,针对计量资料选取t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指标
患者经过治疗后以下治疗指标:排便困难、大便干燥、粪便量少、长期无便意、腹饱胀感、反胃等症状与治疗前的进行对比。
在对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总效率进行对比。
总效率等于显效、有效之和。
显效:以上指标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排便顺畅。
有效:以上指标症状在一定程度的改善。
无效:以上指标症状均无显著变化。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对比
患者经过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变,数据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见表一。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引发功能性便秘因素不确定,其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乱用药物独自治疗,导致疾病加重。
根据结肠动力学可把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类,不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与药物治疗,这也为临床研究提供方便[3]。
慢传输型主要是由于结肠动力降低,使结肠中内容物推进较慢,表现为结肠乏力症状;出口梗阻型则是由于肛门、直肠出现障碍引起便秘,可使用生物反馈方式治疗;混合型是具有以上两种症状,也可因人而异[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与水分的摄入,尽量每天保证定时排便,保证睡眠,减少个人生活压力,以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张军.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当代医学,2012,32.
[2]徐汝梅,徐林梧.功能性便秘5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5,25(12):66-68.
[3]王晓东.功能性便秘77例的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2):257-258.
[4]张淑雯,刘伟恒.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189-190.
[5]杨燕冰;张姬;金晶.中医特色护理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