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中的_灰空间_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5
浅谈灰空间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灰空间经常运用在建筑中,为原本平淡、乏味的建筑艺术形象增添了视觉效果。
灰空间在建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灰空间的特点出发,介绍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并对灰空间实例进行深入解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灰空间;特点;应用Abstract:The spaceis oftenused in building,add visual effect as theoriginal plain,boringarchitectural image. Gray spaces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building.Starting from thecharacteristicsof gray space,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grey spacein architecturedesignandin-depth analysison thegray spaceexample.Key words:building engineering;grey space; 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灰空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界三杰之一的黑川纪章建筑师提出。
它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比如建筑入口处的连廊、屋檐下的空间等。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寻找有效的方式来建造坚固的空间来庇佑自己,但是又总在寻找方法摆脱这种有限空间的束缚,渴望回到大自然之中,寻求自由,而“灰空间”就是人们解决这种矛盾思想的归宿。
1 灰空间的特点“灰空间”作为一种柔性而非刚性的建筑空间边界拥有了特殊的暧昧的性质和多义的属性,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特点。
1)半开放性的“灰空间”可以为使用者的日常活动行为提供一种半公共属性的领域范围,即采用一种半开放的建筑构成形式, 让使用者可以在这种较为私密的氛围中进行行为的开展,如休憩和交谈。
中国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灰空间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构成部分。
它构成了建筑物、被覆盖的地形和景观元素之间的连接。
灰色空间为园林提供了开放性空间,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园林美妙的气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运用,以及它对今天园林设计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参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灰色空间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灰色空间作为纽带,将建筑物、植物、水体和其他元素融合成一体的。
在传统园林中,灰色空间的运用也反映了宗教的文化内涵,如道教、佛教等。
例如,在苏州太湖边的苏州园林中,灰色空间被用于在建筑物和其他景观元素之间创造有机的联系,从而使园林拥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此外,灰色空间也是今天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连接园林各个元素的作用。
当今,建筑师和园林设计师正在将灰色空间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以增加园林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现代园林中,可以使用灰色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以便流动的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自由移动,使之成为一个连续而有机的空间系统。
最后,在今天的园林设计中,灰色空间也可以用来创造特殊的氛围和效果,从而使环境更美丽、更具吸引力。
例如,灰色空间可以被用来建立隐秘的空间,以此来营造神秘的氛围。
此外,可以使用灰色空间来改变空间的视觉效果,让园林的整体景观更加统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灰色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被用于连接不同元素,也可以用来创造特殊的效果和氛围。
它对于今天园林设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可以使景观更具吸引力。
探讨园林景观中的灰空间“灰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被成为过渡空间,属于一种模糊化的空间形式,并且被直接作为建筑空间结构当中的组成部分。
其主要在建筑空间设计当中发挥出铺垫、连接以及过渡和衬托等作用,一般都是以开放或者是半开放的形式来体现[1]。
1.“灰空间”概念概述1.1 “灰空间”的内涵“灰空间”概念的提出,最早是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其所提出的思想理论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色彩的使用以及存在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其中,在色彩的使用方面,黑川纪章提倡建筑色彩采用江户时期当中所流行的利休灰,这主要也是因为灰色本身就可以对三维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加以模糊,并以此来以某种不定的形态来直接增加其遐想的空间。
而过渡空间的思想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其他的多种设计作品当中。
这种“灰空间”的形式和概念在其真正形成之前早已存在,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以及园林当中就早已存在,比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柱廊,其中正屋便属于一种附属性空间,因此这也算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灰空间”,直接促使建筑方面的屋身、屋顶以及台基等直接形成深邃连续的空间效果。
不但有效的丰富了建筑形体的感觉,同时加强了建筑室内和室外在空间上的完美过渡[2]。
1.2 “灰空间”的主要特征及功能“灰空间”本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类型,打破了封闭空间的形式,并以此获得了空间上的有效联系。
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特征:1)空间模糊性,由于“灰空间”本身具有不定性的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情况下都直接存在于互相渗透的过渡环节当中,并通过相应的空间过渡和转化来实现。
而且“灰空间”本身也具有相应的复杂性特点,通常是由大量的空间因素交错复杂的结合在一起,以此来产生全新的空间属性。
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主要是结合不定的围合形式以及相应的错综空间互为交织的空间直接展开,因此在空间上有着非常强的模糊性。
2)空间丰富性,在园林景观当中,“灰空间”通常在形式上直接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主要形式也是通过相应的点状、面状或者是线形以及不规则醒来体系的。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一、灰空间的背景知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灰空间”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色彩,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所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的建筑。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
另一方面是指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它大量利用了庭院、廊道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日本的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
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了和谐的景观,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放松的感觉。
往往是通过一些元素,如屋顶,柱子,形成一个感觉上的虚拟空间,比如园林中的廊空间,正是这种性质的空间。
给人虚虚实实,却自在通畅之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艺术。
二、灰空间设计的意义(一)空间过渡“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空间的创造对于景观设计也同样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
诸如构成景观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可以说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丰富景观层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灰空间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室外景观的层次,增加其景观的深度,从而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实关系。
丰富了空间和实体艺术创造形式。
很多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运用了这种做法,例如,留园入口“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就是极佳的佐证,让空间了变化和转折,给人一种神秘感。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设计“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
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
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
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
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
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
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
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线的引导和汇聚,形成焦点,标志着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区别,暗示其存在。
铺装———空间的划分园林设计中地面铺装同样起着对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
当然,这里并非单指在材料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
灰空间在建筑中的表现及运用摘要:阐述“灰空间”这一概念 ,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廊等“灰空间”,探讨“灰空间”的处理手法以及对现代建筑的意义,通过实例分析“灰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利用“灰空间”。
关键词:灰空间建筑设计亭廊1、“灰空间”概念的阐述“灰空间”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一方面指的是一种色彩 ,另一方面指的是介于室内外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 ,可以达到室内外空间融合的目的。
这种空间在周围有很多体现,比如柱廊、檐下、阳台等等。
对于灰空间的第一种理解,黑川纪章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
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
下面将着重论述对第二种灰空间的理解——作为过渡空间。
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房间,如果皆诸四壁,只围而不透,势必会使人产生封闭、阻塞、沉闷的感觉;相反,若四面临空,只透而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明快,但处在这样的空间中犹如置身室外,这也违反了建筑的初衷。
由于灰空间的这种无法明确地界定是室内还是室外的特点,使得它创造了一种建筑空间“围”与“透”的矛盾的完美结合。
它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的形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有顶而四面没有实体的围合,这在最初接触到建筑设计时理解为柱廊、雨篷或是底层架空。
2、“灰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早在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这个概念之前,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和江南水乡中就出现了亭、台、榭、廊、舫、轩等体现灰空间特色的形式。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能人巧匠就已经意识到灰空间给人们带来宜人的心理感受。
从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灰空间的处理手法中也可以看到那时候人们对于它的青睐。
例如 ,中国的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园林景观设计“灰空间”形式分析[摘要]本文以“灰空间”设计理念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条件进行分析。
通过对灰空间概念的描述说明,简要介绍的园林景观中的灰空间理论基础,并在道路、地形、绿植、景观等具体形式上,说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阅材料。
[关键词]园林规划;灰空间;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增加建筑空间的艺术感,以便提高其作为景观的观赏效果。
尤其在我国的传统园林理论中,经常通过各种设计方案,增加设计形式中的层次感。
而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中,这种园林景观形式,被归类总结为了“灰空间”的概念内容,形成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应用方法。
1灰空间概念说明“灰空间”的概念,由日本建筑设计大师黑川纪章提出。
其概念的核心,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描述,通过特定建筑结构的应用,将建筑结构与外部空间衔接在一起,以此达到整体性的设计效果。
在黑川纪章的理论体系中,主张对建筑空间进行红、蓝、黄、绿、白的无色混合风格搭配设计。
而在对这不同建筑色彩进行调和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灰空间”的理念。
在模糊“黑”与“白”界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出衔接作用,使建筑空间真正成为系统性的整体结构。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形式2.1基础道路。
园林景观设计中,道路是基本的“灰空间”形态。
在设计结构的同时,不仅可以对不同区划的绿化景观环境进行分割调整,也能在连接不同区划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由此,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道路,与“灰空间”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应用过程中,可以将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不同的景观环境,在树林、花海等类型绿植景观效果的对比设施中,将道路作为自然分割的轴线,形成层次化的空间结构。
同时,在应用道路构建“灰空间”结构时,也可以将两条道路进行交叉切割。
在构成交通网络结构的同时,使园林景观环境中的休闲区域,可以呈现出层次性的建设效果。
另外,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处理中,作为“灰空间”的道路,在进行形态设计处理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其周围的环境参数作出适当调整。
探索古典园林中的灰空间营造摘要:我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宝贵财富,但我国园林毕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园林作品。
在现代化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如果一味采取怀古、仿古的造园方式,只会使得新建园林的使用价值受到影响,文章将重点介绍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灰空间营造,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灰空间;营造1、前言“灰空间”一词最早出于日本现代建筑大师黑川纪章。
他引用安土 - 桃山时代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提出的概念“利休灰”,对建筑空间的非单一性、非绝对性和渗透性进行了说明。
“利休灰”是利休发明的一种色彩概念,即将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以形成纯度低的灰色来代替纯度高的颜色,从而阐释日本茶道文化的非左非右、两性包容的特点。
而黑川纪章则把这一概念转移到建筑空间设计领域。
黑川纪章指出,“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而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就是大量利用走廊、庭院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以形成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公共、半私密的中介空间。
这类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功能上来讲“,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既有室内空间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隶属于室内空间;既具有室外空间的通透性与开放性,又具有室内空间的诸多功能。
因此,园林灰空间实际上充当了“室外的起居室”的作用,使得很多原本只能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室外化。
同时,“灰空间”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流动性解放了人的视线,从而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流畅地衔接,也有利于创造出“建筑中的自然”。
“灰空间”在园林中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将众多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避免了单调、绝对,从而创造出复杂多样的空间体验。
“灰空间”和“流动空间”一样,主要是针对欧洲近现代建筑中产生的功能主义特征和空间封闭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虽然没有论证过此类概念,但其实早已通过直觉的审美实践了这一理论。
灰空间设计在建筑绿化环保中的应用与价值近年来,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绿化环境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城市中的建筑空间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灰空间,将其设计为功能齐全的绿化区域。
灰空间设计在建筑绿化环保中的应用与价值由此产生。
灰空间,是指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例如屋顶、走廊、庭院等。
这些空间往往被忽视,仅被视为过渡性场所。
然而,通过灰空间设计,可以将这些场所转变为人们休闲、散步、观赏的绿化区域,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灰空间设计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的绿化率。
屋顶绿化是一种常见的灰空间设计方式。
通过在屋顶铺设绿色植物,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并且能有效吸收雨水,减少城市的洪水灾害。
同时,屋顶绿化还能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绿色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含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
其次,灰空间设计的应用可以创造更多的生态环境。
通过在灰空间中合理安排绿色植物、花坛和小型水景,可以营造出和谐而富有生态特色的城市环境。
这些绿化区域不仅能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能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与食物来源,促进城市生态的平衡发展。
此外,灰空间设计的应用也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尤其在夏季高温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所积聚的热量很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的进一步升高。
通过在灰空间中设置绿色植物,可以阻挡阳光直射建筑物表面,减少建筑体系的吸热能力,从而降低热岛效应的程度,为城市带来更为舒适的气候环境。
最后,灰空间设计的应用也能够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
在建筑中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在灰空间中设置水景与花坛,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浇灌绿化植物。
以此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减少城市用水压力,实现循环利用与节约用水。
综上所述,灰空间设计在建筑绿化环保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与价值。
通过充分利用灰空间,将其转变为绿化区域,可以提高建筑的绿化率,创造更多的生态环境,降低热岛效应,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
探讨城市公园中灰空间的营造—以西安兴庆公园为例发表时间:2015-01-27T09:49:25.3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马梦元[导读] 灰空间具有特殊的空间特性,它既不是完全闭合的私密空间,也不是无任何遮挡的公共空间。
马梦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摘要:灰空间具有特殊的空间特性,它既不是完全闭合的私密空间,也不是无任何遮挡的公共空间。
基于对建筑和园林灰空间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公园灰空间的定义,确定了其属性、载体和类型,并以西安兴庆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以期通过分析对未来城市公园的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园;灰空间;传统文化1 概述人的行为因素总是可以纳入到某一特定空间中,空间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如何给人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
通过观察,人们总是喜欢选择在有一定遮挡却又不完全封闭的地方停留、谈话和休憩,在这样的空间中,不但人们感觉更舒适、更安全,而且也不妨碍人们的活动。
像这样既不完全封闭又不完全开敞的空间就是“灰空间”。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
他在《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中提出:“这种空间已经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共存的二元性哲学所阐述的是不需要解决两者间的对立,而是创造第三者状态,在这共存融合的过程中,这2 种不相容的事物和平共处,而又不减其个别的特质,二者合二为一,正是这第三种元素介入其中的结果[i]。
灰空间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现代的设计中也离不开这个因素,灰空间的提出来源于建筑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使用者需求的提高,灰空间的概念已由建筑领域扩展到了园林景观的范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它在园林空间以及城市公园空间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影响公园灰空间的因素气候: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景观、建筑,在灰空间构成的因素当中,气候因素影响最大。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牷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
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装饰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虚与实。
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
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
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
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
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形式【摘要】:从多维度理解“灰”空间是指:人们为某种共同目标聚在某一空间中,而这一空间不是相对开敞的.也不是相对封闭的,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的程度上抹去了内与外的界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随意性的、包容的交流场所。
并且这种形式是丰富的、多维的。
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分析了“灰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希望为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灰空间” 表现形式园林景观设计前言灰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第三种空间,推而广之.即空间转换之间的过渡空问。
或室内或室外,也可能是混合而成的。
典型的例子如:中国园林设计中回廊空间,为人们创造灵性的、聚气的、交流的空间环境,使人们以更广阔的眼光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也是本文研究“灰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表现形式的目的。
1“灰空间”概述1.1“灰空间”的应用“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模糊的,形态内涵丰富的复合空间形式。
由于灰色能够模糊三维实体空间关系,于是“利休灰”最早流行于建筑色彩。
中外园林作品中,过渡思想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当中如:达芬奇波公园的灰空间,北台地花园,中国古建筑的柱廊等,形成的中间地带的暧昧属性构成了“灰空间”,不仅丰富了建筑形体和立体感官,而且实现了室内和室外空间良好的过渡。
1.2“灰空间”的功能特征“灰空间”是空间与空间的联系,并且突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
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自身在保持着与其它空间形式形似特征的同时,也有着独特的特性。
(1)空间限定的模糊性“灰空间”的空间模糊性包含两个方面:不定性和复杂性。
a)不定性:由于过渡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转化,可以形成新的过渡“灰空间”;b)复杂性:多种单一空间错综复杂的交织,构成了新的空间属性。
这种空间复杂多变的特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给人们带来了半私密或半公共的空间感受,这种错综、围合的空间交织也带来了较强的空间限定模糊性。
(2)空间形式的丰富性园林景观“灰空间”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主要体现在空间形状的不规则性,空间性格的多重性,空间过渡的多变性。
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灰空间应用探讨摘要:“灰空间”不仅可以让建筑空间丰富起来,还使人认识到这种空间可以是虚拟的、现实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暧昧的、多义的,营建空间的手法在人与空间的心理作用,行为与空间之间的体验关系,情感的逐渐被暗示和提升,这个“中间领域”的“灰空间”发挥的作用值得重视,进而,我们应该去研究这种空间特质,更好地利用好艺术创作方式表达人与空间的主题。
关键词:建筑艺术设计;灰空间;应用前言灰空间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
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合的目的,比如日本建筑空间中的缘侧、玄关、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但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具有“灰空间”的构筑物,如亭、台、榭、廊、坊、轩等。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界线,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
灰空间看似没有赋予具体功能的空白空间,但在实际使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亚于其它的功能空间。
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旅游度假区板块内,东侧紧邻骊山森林公园,西侧为规划的教育用地,南侧为多层住宅小区,北侧是鹦鹉寺公园。
规划用地面积为21229.48㎡,容积率≤2.0,建筑密度≤25%,绿地率≥35%,建筑限高40米。
项目用地为倒三角形,且用地内高差较大。
项目定位为度假型公寓。
项目规划了7栋40m高层公寓和低层的度假酒店,高层视线无遮挡,布置在用地外侧,外部景观尽收眼底,低层度假酒店布置在用地内侧,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创造丰富空间和景观。
设计理念:逃离都市的喧嚣,为人们还原一片安顿精神与情感的净地。
项目规划采用借景与造景的手法,外部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景观资源,内部受限于地块大小和地形较大的高差,创造丰富空间和景观。
酒店前区采用起承转合的设计理念,通过设置景观隔墙等各种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打造精致的景观体验。
2建筑“灰空间”的设计策略2.1入口空间“入口空间”是视觉最先寻找的聚焦点,具有交通引导、人流疏散、遮阳、挡雨等功能”,是体验者的第一重空间体验。
现代庭院景观中灰空间的应用方式探究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形态的改变。
庭院景观作为建筑空间的外延和内涵,正在悄然改变使用者的生活方式。
多样化的现代庭院景观能完美融合于建筑,并为使用者打造轻松舒适颇具趣味性的体验。
为了将景观与建筑完美过渡、高效利用,用于衔接与过渡建筑和景观的空间区域,被称之为“灰空间”的概念被提出以及应用在当代庭院景观设计当中,文章就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方式进行阐述与探讨,总结出灰空间对建筑功能的补充以及对景观可达性的塑造带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功能性;庭院景观;灰空间;可达性当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的品质追求不断提升,庭院景观设计也开始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合理规划的庭院景观中,人们可以置身其中,放松身心。
传统庭院的设计讲究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间和谐协调的氛围,构成庭院的主要元素也是以园林绿化为主体,布局灵活,一些设计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情调氛围以及表达观念,而现代庭院景观设计常常因为过度追求平面形式的美观流畅,而忽略了其落入建筑之中的空间感受,最终导致可达性并不高。
如何合理的规划利用“灰空间”,让景观与建筑的功能性得以融合完善,并塑造具有高度可达性的景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1.灰空间概念引入的实际意义在园林中,灰空间指在一定维度上有遮挡、有围合,但又不完全围闭、也不完全开敞的半开放式空间,这类场所包含了人的意志与情感,注重于氛围的营造,也称为媒介、边缘空间,是一个用于建筑与景观过渡的区域,运用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时,灰空间连接着主体建筑与庭院,是一个使用者与景观交流互动最多的空间,也是提升使用者舒适度的重要节点,当景观设计者忽略建筑内部视角,很难把“灰空间”的使用感受提升到极致。
因此当我们设计庭院景观时,应首先把景观和建筑视为一体,它们之间的功能性应当相互联动,且不可将景观剥离出来单独设计,这样既会影响到庭院景观和建筑主体之间的协调性,也会影响庭院的可达性,使用者很难有连贯的使用体验。
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王淑华摘 要:阐述了园林设计中灰空间的含义和作用,指出可用灰空间弥补园林空间设计的不足,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协调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充分与自然空间沟通,并对园林中的园廊、虚隔等灰空间进行了说明,得出了灰空间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无限延伸的结论。
关键词:园林,灰空间,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构思奇妙,设计精巧,达到了设计上的至高境界。
究其原理,如以园林艺术的形式看,乃得力于园林空间的构成和组合。
繁复的造园手法应运而生,障景、借景、移步换景,空间本身的交叉错落,加上植物随着时间的季相变化和建筑在不同自然现象(雾、雨、霜、雪)中迥异的形象,共同组成了复调式的建筑与环境的合唱。
园林空间作为园林艺术形式的一个概念和术语,意指在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树木花草(植物)、地形、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构图单体所组成的景观区域,而有一特殊空间存在其中。
它介于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或者介于不同内容和功能的空间之间。
建筑上称之为“灰空间”。
“灰空间”可以简易的理解为一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特质空间。
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
“灰空间”作为一种设计手法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各种现代设计中来,尤其在园林设计领域,也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和含义。
如果仅仅把灰空间看作是一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已经略显狭隘而单一了。
其模糊性和多义性已经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借用黑川纪章所说“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
1-1 空间中的灰空间1-2 穿插式灰空间
1-3 邻接式灰空间1-4 连接式灰空间图1 “灰空间”的空间表现形式
4 园林景观灰空间的形态分析
园林景观空间一般通过围合、中心、标识、铺装、地标高差、种植等手法来限定,从空间形态上来看一般有较为明显的边界和形状。
而灰空间由于借助于相邻空间存在,则常表现为不定的围合形式、错综的空间交织以及丰富的边界形式,它们在空间感受上表达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特点,在空间形态上具有较强的模糊性[3](图4)。
4.1 不定的围合形式
灰空间的水平布置错落、相交、离散,竖向围合界面也较少有完整的空间体量和边界[4],加之其在水平和垂直2个方向多层次的空间渗透以及与相邻空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使灰空间围合形式具有不确定性。
其空间限定手法常处于与相邻空间形成的围合、渗透、相接和融合等多种形态,表现出自由和模糊的空间形态。
2
34-14-24-3
4-44-5
广渠门桥
远洋德邑小区
4.2 错综的空间交织
本文针对灰空间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提炼,从形状、方向、大小、高差、虚实等空间界面与视觉界面入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灰空间与相邻空间通过对比而进行转化的常见空间渗透关系(表2)。
灰空间的渗透性除在空间对比元素上得以体现外,其渗透性强弱还取决于灰空间边界形式、竖向界面形式和灰空间的旷奥度。
灰空间边界形式图5 “灰空间”与相邻空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中的灰空间
5 连接和过渡的灰空间
9 自由分割
13 连接式灰空间
3 沿边界形成动势
7 叠交的灰空间
11 动态分隔
15 空间的衬托
4 不规则灰空间富于变化和动势
8 多空间穿插的灰空间
12 多层次分隔的灰空间
16 动态连接
2 边界处灰空间可以柔化空间边界
6 融合在大空间中的灰空间
10 灰空间的虚实分隔
14 中心围合连接式灰空间
5.3 灰空间旷奥度
旷奥度也称空间开敞与封闭程度,旷奥一词涵盖了景观在空间和视觉图6 玫瑰公园灰空间分析图
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生动性,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
认识“灰空间”的重要性,积极合理地运用灰空间进行设计,使其以一种新的平衡方式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