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象似性
- 格式:ppt
- 大小:309.00 KB
- 文档页数:58
语音层面的象似性一、引言近年来,象似性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探索语言的象似性有助于接近甚至揭示语言的本质。
本文试图揭示音义之间的映象象似,即音义间有规律的对应及一形式与另一形式的关联。
音义之间的联系(声音代表语言之外的事物)是指声音和意义以某一特定的方式所呈现的外在关系。
在自然语言中,语言与现实的最直接理据表现为拟声词。
“象声是初民最基本的语音活动”。
[1]p262由于不同的物体在震颤中会发出不同的音响,因而感叹抒情和象声命名的方式便成为本能的、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词的形式就直接摹写现实。
二、拟声词拟声词也就是模拟客体声音的词。
“语言形式与事物的本质有着内在和自然的联系,如构成基本词汇之核心部分的拟声词就是真实地代表了事物的状态和行为特征”[2] 98。
尽管在语音系统的规约下,语音与实际音响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但基本上是在固定范围内波动,生成一个近似值,成为加强语言形象使之生动地摹写现实的直观性手段。
拟声词在进入文字系统之后,不只是简单机械地描摹自然音响、纯粹的声音复制和再现,而是一种重创和升华。
拟声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摹拟人的声音摹拟人宣泄情感时发出的声音或行为举止,在这一点上,它与语言起源于劳动喊声说是一致的。
英语中该类词数量非常丰富,如表叹息的ha, oh, hey, Ssh, pooh, hi, haa, ouch, alas, lo, hoo-hah;表情状的mumble, burble, babble, jibber, jabber,chatter, chuckle, chortle, prattle, giggle, snigger, titter, guffaw, grunt, groan, jingle等等。
2.摹拟动物声音的词该类词的对应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描摹动物的声音,另一类是直接用声音指称事物。
前者如The crow caws. The bee buzzes;后者如The cuckoos are in the cage.3.摹拟自然现象及其它模拟物体及自然音响如tinkle, rattle, clatter, clink, clank等,具体有the rumbling of the truck,tick of the clock,click of the rails 等等。
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浅议【摘要】象似性是认知语义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者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着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本文尝试对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作一探讨,以期对象似性的研究继而对认知语义学的实证性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象似性;语音象似;修辞效果0 引言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在不断发展。
实际上,关于语言象似性和语言任意性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那时就存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激烈争论。
美国现实主义和符号学的创立者﹑著名哲学家Peirce (1965)区分了三种符号:象似符﹑标记符﹑象征符。
三者因任意性程度的高低而彼此不同。
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叫做象似性。
Peirce又进一步把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拟象符。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功能主义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不少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再次关注理据性,尤其是对语言的象似性赋予了高度重视很多著名语言学家都指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象似性,语言实际上是对外界世界的直接反映。
其中从事象似性研究最为著名的是Haiman(1980,1985)。
他采用了Peirce的分法,也将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拟象符。
如下图所示:■就映像象似性而言,它是指能指与所指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对一的关系。
在映像层面,象似性在语言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象似关系可能表现在听,说,触觉或者视觉上。
修辞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一方面,但其概念与传统意义上对它的理解有所不同。
本文所指的修辞是广义上的修辞,即一种在认知参予下语言使用者认识世界与表达自身相结合的行为,包括人类运用语言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比如视觉图像符号)进行交际的行为。
本文指出,象似性其实就像比喻、拟人一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简单来说,语音象似指声音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对应关系,或者说语音和意义之间的最本质的自然的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象似性。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在音韵结构上的相似,也可以是在语义结构上的相似。
两个单词的音素组合可能非常相似,或者它们的词义可能相似,这些都可以被称为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性对语言认知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人们对语言单位的辨识、理解和产生。
在语音层面上,象似性可以导致听者在听到类似的音素时产生混淆,甚至出现错听。
在语义层面上,象似词可能在人们的思维中产生联系,导致语义互文。
象似性对于语言的认知和使用至关重要。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关于象似性的实证研究。
其中一项经典研究是关于象似词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被试听到一个词时,与该词相似的词会立即出现在他们的思维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象似词激活效应。
这项研究表明,象似性可以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自动激活与之相似的语言单位,这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对象似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外,认知语言学还尝试建立关于象似性的认知模型。
其中一个经典的模型是双加工模型。
该模型认为,语言认知过程中存在两条加工路径,即词素加工路径和语音加工路径。
在这两条加工路径中,存在着词素和音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象似性。
当被试听到一个词时,与之相似的词素和音素会被同时激活,这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认知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象似性对语言认知的影响,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象似性不仅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应用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价值。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语音识别技术。
在语音识别系统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象似性的影响,就可以提高系统的识别准确性。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语义关联网络的构建。
通过研究象似词之间的关联,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语义关联网络,从而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性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象似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为语言理解和产生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语音象似性与右文说摘要:“右文说”提出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无疑给后人诸多启发,清儒就把“右文说”推阐得淋漓尽致。
本文试图从语音象似性的角度观察“右文说”,指出“戋”族字表小义,阳部字常表示光明﹑昌盛﹑广大﹑长远、刚强等等的概念,“奄”族字表大义,“同”族字表直通、中空、外圆的特征和动作直的特点及由此引申出的通达之义等后面的原因是语音象似性。
本文还举例论述了元音象似、辅音象似、声调象似等比较常见的音义象似情况。
关键字:右文说;语音象似性;任意性;指示代词自从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以来,他所提出的语言符号的第一大原则——任意性原则似乎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但不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等流派的兴起,任意性原则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他们强调的是任意性的对立面——理据性或说象似性。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语音象征的角度看“右文说”的合理性,进一步引申出字音和字义的联系。
一、右文说及后人对其的发展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谓浅,金之小者谓钱,歹而小者谓残,贝之小者谓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宋人王圣美提出的这种文字学,即是最早的“右文说”。
所谓“右文”,一般是指形声字的声符。
而“右文说”,即是这样一种理论:在形声字中,声符本身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与本字的意义相通。
或者如王圣美所说,形声字的义符只表示义类,而真正的意义则在声符之中。
自王圣美后,宋人张世南的《游宦记闻》卷九,戴侗的《六书故·六书通释》也都提到“右文”的问题。
清代,朱骏声、段玉裁、王念孙等凭借古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将其推演为“音近义通说”。
“右文说”被推阐得淋漓尽致,以声读之法尽文字假借之妙,寻绎出统系来,蔚为壮观。
这也标志着“右文说”的顶峰。
段玉裁在《说文叙注》中说:“许君以为音生于义,义着于形。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内涵一、前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之后,象似性理论进入了众多学者的视野,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也是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挑战。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抓住任意性理论的根基,并学习和探讨象似性理论的定义及内涵将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语言符号本质。
二、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语言符号象似性概念是美国著名有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提出的。
他将符号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icon(象似符),index(标记符或指示符),symbol(代码符)。
象似符指的是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的符号,包括照片、图画、象形文字等。
标记符指的是与所指之间存在因果、存在或邻近等关系上相联系的符号。
因果关系,如天平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存在关系,如箭头与所指方向之间的关系;邻近关系,如人与足迹的关系。
代码符是指与所指之间没有理据性的符号,它与指称对象之间的联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自然语言和各种标记系统基本上都属该类符号。
皮尔斯还将icon按其复杂程度分三小类:影像(imge),该符号与其对象单纯是属性上的相似,如照片;拟象(digrm),此类符号的组成部分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相似,如地图;隐喻(metphor),这类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即通过两个物的平行关系来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如句子“这个人是一条恶狼”。
隐喻符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相似性(张,20XX)。
在对象似符做出一般性界定的基础上,皮尔斯指出:“在每个语言的句法里,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
”(沈家煊,1993)国内对象似性的研究以许国璋先生(1988)第一次将iconicity翻译为“象似性”为开端,沈家煊先生(1993)和杜文礼先生(1996)也都先后发表论文来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尽管许国璋先生在1988年在国内首先将该词译为“象似性”,但并没有下任何定义。
象似性和语音意义本文拟从语音意义和语音联觉的角度探讨汉语诗韵的意象经营。
先简单介绍象似性术语的来源和国内外象似性研究的概况;接着对比英汉语语音意义和语音联觉的异同,然后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汉语诗词呈现汉语诗韵的意象经营,最后得出结论为语言的形式(音韵)和意义(情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论证性,即知觉或联想上的类似,这种联系被人类感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标签:象似性语音意义语音联觉意象1.0 象似性的来源及其研究概况1.1象似性术语的来源象似性(iconicity)这一术语的提出与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的C. S. Peirce 有着密切关系。
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将符号分为三种类型,即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象征符(symbol)。
根据Peirce对象似符的分析,象似性指象似符与其所指之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性可以被符号解释者感知。
他进一步将象似符(icon)分成三种下位图像:映像(image)、拟象(diagram)和喻象(metaphor)。
他指出映像自身带有某些简单特征,拟象表示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应关系,喻象则是两个象似符之间的相似性。
王铭玉(2004:405~406)给象似性下的定义是: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
1.2象似性的研究概况语言是由语义、语法和语音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点早已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
Saussure从语义与语音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语言符号任意说的同时,也承认在整个语言系统中有极小一部分象声词具有语音论证性。
另一位语言学家Stephen Uumann(1972,1975)区分了三类语言的理据性:语音理据(Phoneticmotivation)、词法理据(morphological motivation)、和语义理据(Semantic motivation)(引自杜文礼,1996)。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象似性(similarity)是指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似程度。
通过研究象似性,我们可以探索语言中的概念与彼此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人们是如何根据相似性来归类和理解世界的。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象似性、语义象似性和形式象似性。
首先是语音象似性的研究。
语音象似性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音素或音节上的相似程度。
通过比较语音单位之间的共享特征和差异,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人们通常比较喜欢将一些音似的词归为一类,而将音不似的词归为另一类。
这种现象被称为“音似效应”。
音似效应的研究发现,与语音象似性相关的因素对于词语辨识和记忆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语音象似性,我们可以了解到语音单位如何在认知过程中被处理和加工。
其次是语义象似性的研究。
语义象似性是指词语或词组在语义上的相似度量。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使用词汇关联性作为语义象似性的度量指标。
词汇关联性是指两个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的相关性,即它们在意义上的接近程度。
通过研究词汇关联性,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词语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更好地理解语义网络的结构和组织。
研究语义象似性还可以揭示出不同语义类别的表征和认知加工过程。
最后是形式象似性的研究。
形式象似性是指词语在形态上的相似程度。
形态是语言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词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词形变化和衍生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特征。
研究形式象似性可以揭示词汇形态结构的规律性和规则性,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进行词形分析和词形变化的。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对于揭示语言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基本组成和表征方式,还可以用于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不同象似性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象似性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拟象象似性语言的象似性指人的经验结构在语言结构上的反映。
语言的象似性作为语言形成的基本机制大量存在于语言运用中,并且在语用中呈现出多种形态。
语言象似性的类型认知语言学将象似性分为两大类: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
概念:拟象象似性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式(长短、顺序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经验具有一致性。
类型:拟象象似性的类型有语音象似、顺序象似、数量象似、对称象似、标记象似。
语言的象似性与翻译:一、语音象似性与翻译语音象似性是指语音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自然的映射关系,主要有拟声、语音象征、节奏象似等或者几种情况的合用。
语音象似性的运用在修辞上能使语音形式具有表现意义的作用,可以衬托情感、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1)How the pretty ladies talk-Tittle tattle, tittle tattle!Like their patters when they walk-Pittlepattle, pittlepattle.译文:漂亮女士怎么讲话唧唧喳喳,唧唧喳喳!就像她们脚步匆匆噼噼啪啪,噼噼啪啪。
语音象似词,有时要按照译入语相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译出,如将Tittle tattle译成唧唧喳喳”,将Pittlepattle译成“噼噼啪啪”。
该诗还通过押尾韵和押头韵的修辞手段表现节奏和声音,把漂亮女士给作者留下的听觉印象成功表现了出来。
二、顺序象似性及翻译语言的顺序象似性指语序映射着语言认知主体的认知状态或认知过程的顺序如: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译文:Farther still, the lake water seems darker, changing from silver white near at hand, through light blue, deep blue, and finally to dark green, all being verydistinct. 作者由近到远描写了湖水颜色的变化。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TN第36卷第/期Voi. 36 No. 32020年11月Oct. 2020语音象似性与联绵词的翻译—以康达维译《文选•赋》中联绵词为例钟达锋(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336755 )[摘 要]联绵词的主要功能是描摹声貌,即以声音直接传达形象,其实质是语音象似性。
联绵词因其特殊音义关系, 形成模糊的语义和难以传达的语音效果,常被认为不可译。
然而美国汉学家康达维以押头韵的词组翻译联绵词,部分传达了联绵词的音韵效果,这一翻译实践表明,语音象似性既给译者造成了困难,也在理论上构成了语际翻译的基础,因为在语言象似性的制约下,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相同的意义时倾向于选择相似的结构形式。
[关键词]语音象似性;联绵词;英译《文选•赋》[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8-5823(2020)085^256 [收稿日期]2020 - 04 - 23象似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之一,与任意性为 辩证关系。
许多坚持任意性原则的学者,也不否认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争论的焦点是何者为语言第一性的 问题。
“语言的每个层面都参与语义的表达”①,因而 语言的每个层面都有象似性成分。
句法象似性(syn tactic iconicity )是目前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语音层面的象似性(phonemic os phoneticiconicity)则常被视为简单的拟声现象而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
联绵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具有拟声、拟态的特 性,但又不完全是纯粹的拟声词,其语音象似性在意义传达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联绵词给中国中 古文学的译者们出了一道难题。
翻译家对联绵词的 处理,反映了他们对联绵词音义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大量使用联绵词是汉魏六朝辞赋突出的文体特征, 《昭明文选》集合了这一时期主要的辞赋篇目。
超音段语音象似性是否存在于拟声词之外?——来自汉语方
言和音义匹配实验的证据
吴宇仑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1)3
【摘要】认知语言学关于语音象似性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然而现有的研究少有关注超音段特征,如汉语的声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跨方言调查和音义匹配实验验证了过去对于汉语声调象似性的观点,并将这一观点从汉语普通话扩展到了汉语方言甚至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形容词“轻”倾向于用平调或者升调进行编码,而“重”则倾向于用降调进行编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的认知经验。
【总页数】6页(P60-65)
【作者】吴宇仑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12
【相关文献】
1.浅析音义象似性视角下品牌名的语音结构与商品属性的联系
2.浅析音义象似性视角下品牌名的语音结构与商品属性的联系
3.从语音象似性角度看《红楼梦》中拟声词的翻译
4.语音象似性和语义隐喻性对英语拟声词汇习得的影响
5.从语音象似性角度看《红楼梦》中拟声词的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