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884.00 KB
- 文档页数:38
我院血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谢新鹏①刘一强①①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信息科,510515,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摘要根据我院血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我院血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方案和总体要求,旨在加强输血业务管理和服务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更高层次的血库管理信息化,使之适应当前医疗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血库输血管理系统 功能应用现状系统的应用现状1 系统的我院的血库管理信息系统是2001年实施的,它是“军字一号”工程的一个分系统,随着我院于2004年整体移交到地方,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不再为我院的信息系统提供升级和维护,因此,我院的血库管理信息系统一直应用至今。
随着我院用血的逐年增加以及血制品品种的不断增多,原来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血制品出入量、库存量反映不及时、不准确,容易发生漏费、工作差错,资料检索统计不方便等问题;同时,安全输血又是临床输血的重要问题,尤其大医院用血量大,出入库频繁,日常工作繁琐而管理混乱往往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
因此,为进一步适应输血业务的管理需要,加强输血管理,尤其是血源和血库管理,保证血液质量,满足临床供血需要,必须对原来的血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进一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输血业务管理和服务中,加强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更高层次的血库管理信息化,使之适应当前医疗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2 系统的总流程图输血全部流程设计见图1,按现有的医院收费流程设计,住院病人费用处理原则按“在费用发生地处理费用”,而门诊收费模式则为:抽血/输血费用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产生,标本检验和血费在输血科产生,统一到收费处进行确认和缴费,当医院实现门诊预交金模式后可以象住院病人一样的模式处理即:“在费用发生地刷卡扣费(谁执行谁收费)”。
图1 血库管理系统总流程图3 改造改造的的总体要求3.3.11 保持原血库系统的基本功能保持原血库系统的基本功能 新的输血管理系统不是独立的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是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补充和完善。
基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全流程监督管理体系构建贺韦东;戎志全;肖晨;黄均磊;呼娜;梁雪峰;蒋丽玥;李彩娜;魏炜;刘燕【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年(卷),期】2024(37)4【摘要】目的血站管理者可以实时对血站全流程关键业务运行态势进行全流程掌握,实现对血站业务全流程的监督管理,提升业务工作效率和保障血液质量。
方法从编制依据、血站业务范围、岗位监督管理内容、总体框架设计、管理系统和监督管理界面设计、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开发和上线调试等多个方面,建立业务全流程监督管理体系,并将其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及时、全面地记录从采血到供血全过程的业务流程关键指标信息,通过手机APP的方式进行展示和管理,于2023年投入血站使用后对2023年和2022年总采集量、总制备量、总供应量,以及检验不合格报废率和非检验不合格报废率(不含乳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建立了基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全流程监督管理体系的手机APP,实现了“移动办公”式监督管理,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后,2023年总采集量、总制备量和总供应量均高于2022年,分别增长5.88%(13 247/225 454 U)、4.73%(24 156/510 698 U)、6.70%(34 814/519 914 U),检验报废率(0.54%,2 868/534 854 U)显著低于2022年(0.60%,3 047/510 698 U)(P<0.01),非检验报废率(不含乳糜)(0.12%,649/534 854 U)显著低于2022年(0.19%,991/510 698 U)(P<0.01)。
结论基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全流程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满足血站不同管理者不限时间和地点的标准化管理服务需求,实现对业务全流程的监督管理,还可以持续提升血站业务工作和血站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保障血液资源供应。
【总页数】7页(P455-461)【作者】贺韦东;戎志全;肖晨;黄均磊;呼娜;梁雪峰;蒋丽玥;李彩娜;魏炜;刘燕【作者单位】山东省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2;C931.6【相关文献】1.基于Aris平台的内控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2.基于Aris平台的内控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3.基于"全级次、全流程、全要素"的运载火箭发射管理体系构建4.构建基于业务流程分析的现代精益生产技术管理体系5.基于“一轴六环”的项目全流程合规精益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钟洪哲(辽宁省血液中心,辽宁沈阳110044)关键词: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历史;SHINOW9.0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随着输血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在输血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输血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是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献血模式的改变,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要求并促使血站管理软件的功能不断进行完善、升级换代。
1发展历史1.1按照联网方式、程度划分手工管理时代(1987年之前):所有采供血信息都由手工进行登记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不易管理。
单台计算机管理时代(1987年至1991年):实现了单台计算机进行管理,主要完成对血源信息的录入,血液出入库信息的登记。
所用软件基本上是血站自己开发的。
作者简介:钟洪哲(1977-),男(汉族),主管检验师,本科.站内局部联网时代(1992年至1996年):实现了血站基本业务的局部联网。
主要完成血源登记、采血、检验、血库的简单管理,所用的软件是由血站自己或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发的。
站内全面联网时代(1997年至2004年):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完成血站业务层、管理层的全面联网,实现了血站的现代化管理。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血液中心和血站的管理系统的发展就处于这个阶段。
广域网时代(2005年开始):实现血站之间、血站与采供血分站、血站与医院血库之间的广域联网,实现了集中检验、跨区域大范围内血源的统一管理。
目前国内只有部分省份和地区的血液中心实现了广域网连接。
1.2按照管理系统的作用划分信息录入时代(1987年至1991年):主要实现了对采供血业务信息录入功能,代替了手工登记管理。
信息管理时代(1992年至2000年):实现了采供血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时代(2001年至2005年):随着无偿献血的普及和深入发展,新的采供血模式的确定,IS-BT128编码体系的引用,管理软件基本上采用了统一的编码体系,对业务流程实现了较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血站信息系统创新升级,提升血液安全保障。
一、血站信息系统创新升级的必要性早期的血站信息系统大多数是采用人工管理,数据信息与实时监测难度较大,这对于血站的管理和监督造成了一定难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血站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分析、调控的能力不断提升,极大地提高了血液采集、制备、保存与输注等方面的管理效率,有效地解决了早期存在的诸多问题。
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升级,更好的保障血液的质量与安全。
首先,在数据采集与交互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血液采集员、采血者、临床医生等多方的信息交互、数据处理与沟通。
实时数据的交流和记录,为血液的安全输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数据基础。
其次,血站信息系统的升级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运作,有效减少了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更好的保障了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于血液质量异常的检测和发现能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高安全性的血液支持服务。
二、血站信息系统升级的特点与创新点在新型信息系统的升级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与稳定性的要求,充分保障了敏感数据的存储与传输安全。
同时,在数据管理与填报上也进行极大的创新,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采集、整合、交流流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为后期的血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具体来说,血站信息系统升级的特点和创新点包括:1、交互性更加强大: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建立血液质控的交互流程,实现采血者、采血员、临床医生、药监局等相关人员的全程交互,更好的协同处理血液信息和数据,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血液管理与服务。
2、物联网技术大量应用:随着AI等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可行的选择。
系统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不但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自动检测传输报警,还可以更好地协调调度,提高血液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3、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升级后的血站信息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提高了每一位血液供应和输血患者的统计分析和跟踪分析功能,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血液供应和需求情况,提供患者合理的血液供应,同时,也为血液定量化、结构化的管理提供了可行性。
浅谈血液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日常维护戴云 袁曜①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信息科关键词 血液信息系统 网络安全 安全管理 日常维护摘 要本文结合血液中心信息系统的实际,从中心网络实体安全、计算机软硬件的防护、血液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等方面,阐述血液信息系统的安全概念及必要性以及实现血液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所需的技术措施。
1.引言当前,血液信息系统是血站建设的基础,是血站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血站实现“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优化流程、方便医院、控制成本、降低费用”的有效手段,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甚至全球的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令人忧虑,同时,网络物理实体还要经受火灾、地震、工作环境恶劣或人为的物理破坏等各方面的考验。
与政府机关、金融银行等敏感部门相比,血液信息系统所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但其中的血源档案信息、血液复检结果、血液产品加工信息等又是中心业务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也会受到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安全因素的侵扰,造成信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乃至全面瘫痪的后果,严重破坏血液中心正常的业务工作,造成献血员隐私泄漏,影响临床用血,危机病人的生命安全。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日常维护,重视血液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血液中心信息系统的安全指的是中心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为在较大程度上保证血液中心信息系统的安全。
结合我中心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未雨绸缪,及早做好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2.网络安全2.1 中心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中心计算机网络实体安全主要指对血液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环境、场地、设备、人员等采取的安全措施。
2.1.1 中心计算机网络控制室物理环境的防护1)场地安全要求:计算机网络控制室是我中心业务工作运行的心脏,对出入的内部人员应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