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40
鲤鱼的形态特征
鲤鱼,又称草鱼,是一种可以在江河的鱼类,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鱼类之一。
它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包括体长、体重、体型、体色,给大多数鱼类带来了极大的美感。
鲤鱼的体长通常在50~110厘米之间,体形硕大,身体侧扁,最大体重可高达35千克。
身体背面为浅棕色,腹面由于比较发达到了白色,头部两边有一圈黑色斑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到2到3个斑点,这是鲤鱼最显著的特征。
此外,它们还有四条腮,眼睛下有一个小尾巴,上颚有一圈银色鳞片,在腹部有4到6条深蓝色的鳞片,腮边有2个小小的黑眼斑。
鲤鱼的食性多样,它们的食物有水虫、小鱼、藻类等,有些鲤鱼还喜欢吃虾米、绿豆等食物。
它们大多在浅水池塘,河流水域以及湖泊中生活,既能游泳,也能在水底行走。
一年四季,鲤鱼都会在湖沼水域中觅食、游泳、繁殖,偶尔也会游出远游到比较深的水域中去。
鲤鱼的繁殖期主要在夏季,夏季气温较高,此时鱼类易于繁殖,鲤鱼每年繁殖一次,可以下蛋1000~3000枚,受环境的影响,可以产出千万枚的鱼卵,其后代可以繁殖更多的下一代。
鲤鱼不仅在江河流域中,而且在国内外水域中都能得到利用,在生态里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渔民们最常捕捉到的鱼类,其坚硬的肉质口感细腻,受到食客的极大喜爱,也是饲养宠物的理想之选。
总之,鲤鱼是一种独特的鱼类,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并且也在生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可以被用于捕鱼、养殖、宠物等多种情
况,是人们传统的朋友。
鲤鱼
鲤鱼有三十六鳞,且每鳞上都有小黑点。
诸鱼中唯此鱼最佳,是上等食品。
鲤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属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水中的螺、蚌、蚬和摇蚊幼虫。
性情比较温和,生长速度较快,2-3年可达商品鱼规格。
鲤鱼体宽适度,非常适合整条鱼烹食,作为盘鱼上桌“完完整整”非常雅观,取其“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增添喜庆气氛,很适合中国人的消费理念。
营养价值
1、鲤鱼的蛋白质不但含量高,而且质量也佳,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并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
2、鲤鱼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很好的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因此,多吃鱼可以健康长寿。
3、鲤鱼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
鲤鱼与冬瓜、葱白煮汤服食,治肾炎水肿。
大鲤鱼留鳞去肠杂煨熟分服之,治黄疸。
用活鲤鱼、猪蹄煲汤服食治孕妇少乳。
鲤鱼与川贝末少许煮汤服用,治咳嗽气喘。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凡患有恶性肿瘤、淋巴结核、红斑性狼疮、支气管哮喘、小儿痄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痈疽疗疮、荨麻疹、皮肤湿疹等疾病之人均忌食;同时鲤鱼是发物,素体阳亢及疮疡者慎食。
鲤鱼食物相克:
鲤鱼忌与绿豆、芋头、牛羊油、猪肝、鸡肉、荆芥、甘草、南瓜、赤小豆和狗肉同食,也忌与中药中的朱砂同服;鲤鱼与咸菜相克:可引起消化道癌肿。
鲤鱼做法
鲤鱼的烹调方法较多,以红烧、干烧、糖醋为主;常做品种有清蒸鲤鱼、糖醋鲤鱼、红烧鲤鱼、葱油鲤鱼、豆瓣鲤鱼、姜葱鲤鱼煲等。
鲤鱼知识百科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属于鲤科。
下面是一些关于鲤鱼的知识百科:
1. 体型特征:鲤鱼体型长圆,侧扁,常被人们称为“银鲫”。
身体通体银灰色,腹部白色。
2. 生活习性:鲤鱼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藻类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
3. 繁殖方式:鲤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雌鱼在春季产卵,雄鱼则在水中喷出精子进行受精。
4. 生态作用:鲤鱼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可维护水体生态平衡,促进水草生长和藻类繁殖,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养殖技巧:鲤鱼是一种易于养殖的鱼类,常用于水产养殖业。
在养殖方面,应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适宜的饲料、合理的密度和适宜的水温等。
6. 营养价值:鲤鱼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
7. 文化意义:鲤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被视为吉祥之物,常被用于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等吉祥寓意。
- 1 -。
锦鲤概述一、锦鲤的起源学名:Cryprinus carpiod 属鲤科:Cyprinidae鲤科是所有鱼种中最大的一科,超过1400种鱼种。
锦鲤是一种彩色鲤鱼,因其鱼体表面色彩鲜艳、花色似锦,故得其名。
锦鲤的起源就是鲤鱼的起源,而鲤鱼起源于黑鱼(Magoi),这种鱼至今仍生活在地球上,它原产东亚,由东亚传至中国后再经朝鲜传到日本,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我国饲养红鲤作为观赏鱼在明代已非常普及。
锦鲤是红色鲤鱼的变种,红鲤早期传入日本,又称为“神鱼”,象征吉祥、幸福。
日本人把锦鲤看成是艺术品,有“水中活宝石”之美称,又称为"好运鱼"和"风水鱼",并培育出黄斑、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品种。
鲤鱼除食用外,还可以人药治疗疾病,有开脾健胃、利小便、消水肿、止咳镇喘及发乳之功效;肉可治疗门静脉肝硬化、慢性肾炎、咳嗽、哮喘、产妇缺奶、妇女月经不调或血崩等症;血可治口眼歪斜;胆汁能治赤眼痛肿和化脓性中耳炎。
红鲤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这种鲤鱼回发生色变,根据红鲤容易变异的特点,经过选种,人工改良为绯鲤,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初称“色鲤”、“花鲤”,二战后改称“锦鲤”。
1804——1829年间,日本贵族将这种鲤鱼移入庭院饲养,成为皇宫贵族的观赏品,因此锦鲤又称“贵族鱼”。
无论锦鲤的起源如何,它都是从日本发展和兴盛起来的。
日本文政时代(1804~1829年),新泻县一带的养殖者对变异的鲤鱼进行筛选和改良,培育出了具有网状斑纹的浅黄和别光。
到了天宝年间(1830年),又培育出了白底红碎花纹的红白鲤。
大正六年(1917年),由广井国藏培育出了真正的也是最原始的红白鲤,后来经过高野浅藏和星野太郎吉的改良,红白鲤的红质和白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之后由星野友右卫门于昭和十五年(1940年)培育出友右卫门系、纹次郎系;佐滕武平于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培育出武平太系;广井介之丞于昭和十六年(1941年)培育出弥五左卫门系。
鲤鱼总结篇引言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属于鲤科。
它们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和池塘中,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
本文将对鲤鱼的分类、生态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养殖技术进行综述。
分类鲤鱼属于鲤科,科学名称为Cyprinidae。
该科下还有许多其他鱼类,如鳙鱼、草鱼等。
鲤鱼属于辐鳍鱼纲,硬骨鱼亚纲,鲤形目。
它们通常具有侧扁的身体和硬质的鳞片。
生态习性鲤鱼是群居鱼类,通常成群结队活动。
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尤其喜欢吃水生植物的叶子和茎。
鲤鱼在水中的活动范围广泛,从浅水区到深水区都有它们的踪迹。
鲤鱼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水温和水质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生存。
它们能忍受较低的氧气浓度,并能适应酸碱度较高或较低的水域。
繁殖方式鲤鱼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自然繁殖在自然环境中,鲤鱼的繁殖主要依靠产卵。
通常,在水温适宜、水质良好的春季,母鱼会选择合适的场所产卵,如河流的砂质河床或草坪下的泥土中。
一般情况下,一条成熟的鲤鱼可以产卵数千个。
受精后,卵会在水中孵化成为鱼苗。
人工繁殖对于鲤鱼的人工繁殖,一般采用制造人工产卵场来进行。
在人工产卵场中,会给予鲤鱼适宜的水温和饲料,以促进其繁殖。
当鱼苗孵化出来后,会进行适当的管理,如保持水质清洁、给予合适的饵料等。
人工繁殖可以控制鱼苗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可以提高出苗率。
因此,在鲤鱼的养殖中,人工繁殖一直被广泛采用。
养殖技术鲤鱼的养殖技术在近几十年有了显著的进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水域选择选择水质适宜、水量充足的养殖水域非常重要。
通常,鲤鱼的养殖可以选择池塘、湖泊或河流等水域。
同时,要注意水域的稳定性和水质的监测。
饲料管理鲤鱼的饲料主要包括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
人工饲料的选择要注意鱼类的生长阶段和饲养密度。
天然饲料可以包括水生植物、小型动物等。
同时,定期检查饲料的品质,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
疾病预防鲤鱼的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鱼类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等。
鲤鱼(淡水鱼种类)详细资料大全鲤鱼,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
鲤科(Cyprinidae)中粗强的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
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
鲤鱼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
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基本介绍•中文学名:鲤鱼•拉丁学名:Cyprinus carpio•别称:鲤拐子、鲤子•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纲:辐鳍亚纲•目:鲤形目•亚目:鲤亚目•科:鲤科•亚科:鲤亚科•属:鲤属•种:鲤鱼•英文名:carp•俄文名:сазан简介,营养分析,食疗,作用,价值,选方,功效主治,鲤鱼鳞,鲤鱼脑,鲤鱼血,鲤鱼目,鲤鱼皮,生存习性,育苗养殖,亲鲤选择,催产与孵化,饵料配方,苗种培育,早繁育苗,成鱼饲养,网箱繁殖,网路释义,民间传说,地名由来,四鼻鲤鱼故事,四鼻鲤鱼传说,亚洲鲤鱼,其他相关,崇鲤文化,鲤鱼剪纸,鲤鱼的剪法步骤,注意事项,简介鳞有十字纹理,所以名鲤。
死后鳞不反白。
有从头至尾的胁鳞一道,不论鱼的大小都有三十六鳞,每鳞上有小黑点。
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之一。
另:艳色图纹锦鲤,在亚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鲤鱼俗称鲤拐子、毛子等,隶属于鲤科。
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
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
体侧金黄色,尾鳍下叶橙红色。
鲤鱼平时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水草丛生的水体底层,以食底栖动物为主。
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
在流水或静水中均能产卵,产卵场所多在水草丛中,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
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
味甘,性平,无毒。
鲤科(Cyprinidae)中粗强的绿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
原产亚洲,后引入欧洲、北美及其他地区。
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
2018.83.昭和三色黑色为底兼有红色和白色斑纹,头部必须具有黑色,胸鳍根部有圆形黑斑。
白质和红色的鉴赏与红白相同,要有均匀性、致密性和平衡感。
颊部和额部不能有红斑,颜色鲜红且有光泽,边缘明确鲜明,不可模糊不清,色调以深红色为宜。
头部一定要有白色,且尾结处要露出白色。
墨质是昭和三色的鉴赏重点,头部的墨斑要呈闪电花纹,头顶正中要呈黑色。
身上的黑斑由腹部卷到背部更佳。
黑斑要呈漆黑或蓝黑色,有光泽,墨质边缘同样不可模糊,不能出现紫黑色或无光泽的锅烟色。
红、黑、白三色要搭配协调。
三、苗种挑选1.初次筛选鱼苗长至3~5厘米时进行初次挑选。
(1)红白锦鲤:去掉畸形、全红、全白鱼苗。
腹部发白的锦鲤需保留观察其进一步发展变化。
(2)大正三色:去掉畸形、全红、全白、淡黑色鱼苗,白嘴带花纹的鱼苗为标准大正,初选时全部留下。
(3)昭和三色:出苗3天时全黑留下,白苗和红白混养,40天时将青黄色苗淘汰。
2.二次筛选鱼苗长至8~10厘米时进行第二次挑选。
(1)红白锦鲤:继续淘汰掉全白、全红和畸形的个体,选留呈纺锤形的苗种。
(2)大正三色:去掉背部无色、鱼体白色者,保留红斑、黑斑在白底中呈现花纹者,保留胸鳍有1~2条墨色条纹者。
(3)昭和三色:除淘汰畸形苗外,同时淘汰掉全身为铅色及黑色的锦鲤。
3.三次筛选鱼苗长到15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三次挑选。
(1)红白锦鲤:保留红色强,从胸鳍到背部呈红色的;保留背部全呈现红色,但鱼体腹部呈现洁白的;保留红色不鲜艳但花纹形状好看、切边明确的;淘汰没有形成斑纹、发育不佳、绯红较薄及稍有问题的锦鲤。
(2)大正三色:保留红斑、黑斑在白底中呈现花纹的;鱼体为蓝色,胸鳍有一刀两条黑色条纹的。
筛除那些背部无色、黑色或红色集中于侧线以下的,鱼体呈现白色,黑色为碎石形的。
(3)昭和三色:筛除完全无白底、灰底中有土黄色者、墨色部分和花纹少者;保留墨色明显且有黄色、白色、绯色花纹者,保留头部或胸鳍基部以及口吻处有浓墨者。
黄河大鲤鱼介绍词
黄河大鲤鱼,是指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鲤鱼。
黄河大鲤鱼具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营养丰富的特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食用鱼类之一。
黄河大鲤鱼的体型较大,平均长度可达50厘米,最大长度可达1米。
身体侧扁,头部大,口较大,具有触须。
身体呈灰褐色或银灰色,背鳍和尾鳍较宽,尾鳍分叉。
黄河大鲤鱼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淡水环境中,以藻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为食。
黄河大鲤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食用鱼类之一。
黄河流域的民间传统食品“黄河大鲤鱼汤”,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浸泡鲤鱼汤中的鱼肉,呈现出白色、松软、透亮、口感绵软、脆嫩香甜、汤汁香浓,营养丰富,非常适合人体的吸收和消化。
黄河大鲤鱼还可以烤、炸、蒸、煮等多种烹调方式,口感更加清香可口。
不仅如此,黄河大鲤鱼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黄河大鲤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污染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黄河大鲤鱼的数量逐渐减少,其生存状况日益艰难。
因此,保护和发展黄河大鲤鱼资源,是维护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黄河大鲤鱼是我国淡水生物资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让黄河大鲤鱼的美味和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鲤鱼科普知识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属于鲤科动物。
以下是一些鲤鱼的科普知识:
1. 鲤鱼的生活习性:鲤鱼喜欢在淡水环境中生活,通常栖息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
它们是杂食性动物,以水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为食物。
2. 鲤鱼的形态特征:鲤鱼体型较大,通常体长为40-50厘米,最大可达1米以上。
它们身体长而侧扁,呈银灰色或金黄色,身上有黑色斑点。
鲤鱼的鳞片较大,呈菱形排列。
3. 鲤鱼的繁殖方式:鲤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一般在春季或夏季繁殖。
雌鱼在产卵期间寻找水草丛或沙石底部产卵,雄鱼则在一旁守护。
4. 鲤鱼的经济价值:鲤鱼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此外,鲤鱼还具有观赏价值,因其身上斑点鲜明,形态优美,常被作为园林景观的装饰。
5. 鲤鱼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鲤鱼被赋予了吉祥、团圆、富贵等象征意义。
人们常用鲤鱼的形象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将其作为送礼的佳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