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中非语言技巧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97.93 KB
- 文档页数:1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评价之运用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专门教育过程,也是一项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长期教育过程。
而体育知识的传授是通过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进行的。
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对非语言手段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手段”。
体育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非语言行为为教学服务,促使师生之间信息顺利沟通、情感及时交流,并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恰当的调节,从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而非语言教学手段,由于它具有多样性、不确定和隐蔽性等特性,所以,用非语言手段去指导学生的不多见,就体育教学的特点来讲,很有必要对非语言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发挥非语言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本文对非语言教学手段进行初步理论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非言语评价的方式1.头势语评价。
头势语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头部的上下或左右摆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的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场地较大,教师学会用点头、摇头、侧头等头部姿势动作来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施评价是很重要的。
点头表示同意、赞成或仅仅表示在倾听,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的暗示。
如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但练习刻苦认真的学生,教师在发现其动作技术有所改进时,点头则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受到无言的鼓励和表扬,必定会更加刻苦学习。
摇头则表示否定、不同意、遗憾、无奈等。
当见到个别学生纪律松懈,随便讲话,嬉闹或注意力分散时,可向违反纪律的学生摇头,这样既能避免直呼其名或在众目之下进行批评,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教学过程不至于受到干扰而顺利进行。
侧头的姿势很多,含义也很丰富。
比如头仰向天,往往表现不屑或看不起;扭转一边,或左顾右盼,常常表示心不在焉等等。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头部姿态,如果头部的位置正确,再辅以相应的眼神、手势,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一、非语言行为的定义非语言行为是指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言语表情、人际距离等手段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学生并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非语言行为与平常用语言交流信息有所不同,它立体形象的表述效果是语言所达不到的。
美国语言学家对语言研究表明,人们谈话时大约只有35%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另外的65%的主要内容是靠非语言行为来表达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此,教学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事实上,只要稍微留神,我们便不难发现,任何一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都不同程度的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丰富的非语言行为。
面带微笑、点头、摆头、扬眉、皱眉、打手势等等都是他们经常表现的非语言行为。
在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与语言同等重要,都是师生双方交流信息的不同载体,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联系双方教学与活动的重要纽带,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掌握时机和灵活运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师非语言行为的感情因素影响力人的基本感情,如喜、怒、哀、欲、爱、恶、惧都可以在人的面部反映出来。
体育课上,一个眼神,一丝笑意都蕴含着师生交流的因素。
特别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师生面部情绪上的一系列变化,都会引起一定的感情震荡和共鸣。
例如体育教师仁慈善意的面容形象,以及为人师表的精神风采和具有感染力的身体行动等,都是师生相互信任、融洽关系和建立友情的感情基础。
虽然这些动作表情上的变化看起来近乎平凡,但却能撩拨起感情起伏、激荡的神情举止,表达了体育教师一定的内心境界和感情愿望。
“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交流可增进友谊、感情,又可显现一定的生命力。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非语言行为的运用上“以情感之,用理晓之”。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愉快事件,首先要冷静地克制情绪的流露,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对于情绪低落、消沉的学生,应用溶溶深情去温暖、感化,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在关心他,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和谐。
相反,如果教师面无表情,神情冷漠,工作马虎,傲慢自大,甚至情感体验的内容与表情的含义不一致等,必然会拉开学生的感情距离。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沟通技巧在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堂上,有效沟通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感至关重要。
作为体育老师,沟通不仅仅是传达知识和指令,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和确保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
掌握这些技巧,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潜力,享受运动的乐趣。
首先,清晰而简单的指令是沟通的基础。
在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在发展阶段时,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尤为重要。
避免复杂的术语和长句子,使用具体的行动指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
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可以说“跑到那棵树下再回来”,而不是“进行一段跑步训练直到达到目标”。
其次,非语言沟通同样不可忽视。
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可以增强指令的清晰度,也能传达情感和态度。
通过积极的肢体动作,如示范动作或鼓励性的手势,老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眼神交流和微笑能够传达友好和支持,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激励,从而更愿意参与活动。
此外,及时的反馈是促进学习和改进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具体和建设性的反馈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你在跑步时的姿势很不错,但是可以试着提高步伐的频率”比单纯的“做得好”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同时,表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动力。
创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沟通环境也非常关键。
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并促进他们的参与和主动性。
老师可以设立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建议,这样不仅能提升课堂互动,也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在课堂中,解决冲突和管理行为问题也需要有效的沟通技巧。
当出现问题时,老师应保持冷静和客观,倾听学生的观点,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和期望,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秩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这些沟通技巧的运用,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堂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的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进行着不断的交流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运用有声交流的口头语言,而且运用体态交流的非言语方式传授知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
所谓非言语行为指的是躯体语言或举止形态语言、如人的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用身体的方向或姿态表示等,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表现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态无声交流,主要是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
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交流。
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
它又可区分为∶面部表情——脸语;用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或摇头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手语;身体的方向、姿态。
第二类是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
它可分为四种∶①亲密距离,18寸以下;②个人距离,18时~4尺;③社交距离,4尺~12尺;④公众距离,12尺以上。
课堂中师生的距离大约为12明到25明,如果超出25明,双流几乎不可能。
第三类是有声交流,主要指辅助言语和类语言,又称"副语言"。
如声调、重音、音量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应掌握以下技巧∶一、心神合一,情绪饱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产生诸如高兴、激动、愤怒、苦恼等不同情绪。
当产生这些情绪时,面部、肢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学生透过老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声调的变化,可以领悟,觉察到教师情感的变化。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运用表情的变化启迪、引导、感染学生。
如提出问题后轻轻皱眉,以示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示有疑问;当回答令人满意时,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将手轻轻下压,以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重和爱护。
恰当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心神合一,情绪饱满的基础上。
二、姿势优雅、风度得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身体的造型、头部的运用、眼睛、手势的运用都文雅、得体、贴切,做到自然大方,带出感情,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