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系表(西汉、新、玄汉、东汉)
- 格式:xlsx
- 大小:12.80 KB
- 文档页数:2
汉朝历史.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
总之,四大皆空!本文由zpsxy23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汉朝、(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与“东汉”(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 9 年-公元 23 年)。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 263 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
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
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水德,到汉武帝刘彻汉高祖刘邦五德始终说水德汉武帝刘彻时,又改正朔为土德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采用刘向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土德王莽建立新朝采用汉朝属于火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德。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扃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光武帝是西汉哪个皇帝后代——两汉皇帝世系西汉皇帝世系如下表。
世 庙号 谥号 姓名 出生 登基 终位 死亡在位 寿命 传承关系 1 太祖 高皇帝 刘邦 前256 前202 前195 前1957年 61 / 2 (无) 孝惠皇帝 刘盈 前210 前195 前188 前1887年 24 刘邦嫡长子,吕雉生 3 (无) 少皇帝 刘恭 ?前188 前184 前184 4年 ? 不详,见注 4 (无) 恒山王 刘弘 前192 前184 前180 前180 4年 12 惠帝子,但有争议,见注5 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前202 前180 前157 前157 23年45 刘邦子,薄氏生 6 (无) 孝景皇帝 刘启 前188 前157 前140 前140 17年48 刘恒之四子,窦漪生 7 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前156 前140 前86 前86 54年69 刘启嫡子,王娡生 8 (无)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前94 前86 前74 前74 12年20 刘启子,钩弋夫人生 9 (无) 昌邑王 刘贺 前92 前74 前74 前59 27天33 刘彻第五子刘髆之子 10 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前91 前74 前48 前48 26年 43 刘彻戾太子刘据长孙,见注11 高宗 孝元皇帝 刘奭 前74 前48 前33 前33 15年 41 刘询嫡长子,许平君生12 统宗 孝成皇帝 刘骜 前51 前33 前7 前7 26年44 刘奭长子,王政君生 13 (无) 孝哀皇帝 刘欣 前27 前7 前1 前1 6年 26 刘骜弟刘康子,丁氏生14 元宗 孝平皇帝刘衎 前9 前1 5 6 6年 15 刘奭之子刘兴之子,卫氏生 15 (无) 孺子 刘婴 5 6 9 25 3年 20 宣帝玄孙,见注说明:1 刘邦之父,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史称“刘太公”,翻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刘大爷”。
刘邦的母亲,史称“刘媪”(刘大妈的意思;媪,音ao3)。
刘邦排行第三,发达之前本无名,叫作“刘季”(刘老三)。
图解汉朝(前202~公元220)
图解汉朝(前202-公元220)29位帝王世系传承
秦朝灭亡后,汉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中间又经历了新朝和玄汉两个短暂王朝统治时期。
西汉(前202-公元8年)立国210年,共传15帝。
西汉末平帝继位年幼,王太后临朝,王太后侄子王莽以大司马辅政,公元8年弑平帝,立孺子刘婴,王莽自称假皇帝、摄皇帝。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末年,刘秀族兄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于公元23年称帝,年号更始。
在位三年为赤眉军所杀。
东汉(25-220)立国195年,共传14帝。
汉朝皇帝世系表
姓名父亲庙号谥号登基时间陵墓在位年数岁数
刘邦刘太公汉太祖汉高帝前206长陵1161刘盈刘邦/汉孝惠帝前195安陵722刘恭刘盈/汉少帝前188/4不详
刘弘刘盈/汉少帝前184/4不详
刘恒刘邦汉太宗汉孝文帝前180霸陵2345刘启刘恒/汉孝景帝前157阳陵1647刘彻刘启/汉孝武帝前141茂陵5469刘弗陵刘彻汉世宗汉孝昭帝前87平陵1320刘贺刘髆/汉废帝前74/1不详
刘询刘进汉中宗汉孝宣帝前74杜陵2542刘奭刘询汉高宗汉孝元帝前49渭陵1642刘骜刘奭/汉孝成帝前33延陵2644刘欣刘康/汉哀帝前7义陵625刘衎刘兴汉元宗汉孝平帝前1康陵513刘婴刘显/汉孺子6/220刘秀刘钦汉世祖汉光武帝25原陵3262刘庄刘秀汉显宗汉孝明帝58显节陵1847刘炟刘庄汉肃宗汉孝庄帝75敬陵1330刘肇刘炟汉穆宗汉孝和帝89慎陵1726刘隆刘肇/汉殇帝105康陵11刘祜刘庆汉恭宗汉孝安帝106恭陵1931刘保刘祜汉敬宗汉孝顺帝125宪陵1929刘炳刘保/汉孝冲帝144怀陵12刘缵刘鸿/汉孝质帝145静陵18刘志刘翼汉威宗汉孝桓帝146宣陵2135刘宏刘苌/汉孝灵帝168文陵2133刘辩刘宏/汉少帝189/114刘协刘宏/汉孝献帝189禅陵3153
制表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孙晨。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汉朝世系及介绍【汉朝(刘姓),前206——220年,历经400多年,分两个阶段,前206——8为西汉,都长安。
25——220为东汉,都洛阳。
从刘邦建汉到曹丕废汉献帝,共传16世二十九帝,包括吕后稚,更始帝玄和新王莽。
西汉中期以前封建社会全面发展,东汉中央集权继续巩固,末期出现合久必分的趋势。
】汉朝世系表永寿(3年),延熹(9年)永康(1年)刘宏 156年~189年建宁(5年),熹平(6年)光和(6年),中平(5年)167年~189年孝灵皇帝文陵(洛阳西北)肃宗玄孙刘辩 176年~190年光熹,昭宁189年(半年) 少帝灵帝之子刘协 181年~234年永汉(1年),初平(4年)兴平(2年),建安(24年)延康(1年)189年~220年孝献皇帝禅陵(今河南修武县)灵帝之子【魏灭东汉东汉亡注:在汉代可视为“帝”的有30多个。
吕后在惠帝后虽擅政8年,《史记》也将她列入“本纪”,但她并未直接称“帝”;惠帝后有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留传下来的“少帝”,昭帝后有一个继位仅 27天的刘贺,安帝后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懿,灵帝后也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辩,这4个人在位均未跨年度,未及改元;反莽战争中,刘玄虽称帝,也建有年号,但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王莽虽与汉关系紧密,但另立一朝。
所以,这七个人均不计算在内】(一)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6),在位11年(前206——前196),葬于长陵。
娶吕雉,大泽乡放刑徒,斩白蛇,沛县起义,进逼咸阳,陈兵霸上,灭秦,约法三章。
赴鸿门,得韩信,烧栈道退往汉中,又暗度陈仓,楚汉之争,建立汉朝。
诛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发展经济,确立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皇权思想。
和亲匈奴,于前195心力交瘁而病逝,享年60岁。
(8子1女,配偶4人,皇后吕雉)(二)惠帝刘盈(前211——前188)在位7年(前195——前188)葬于安陵。
楚汉战争中险些被父扔掉,幸亏夏侯婴。
即位后,恢复发展经济。
西汉到东汉的演变过程
西汉到东汉的演变过程如下:
-西汉(前202年-8年):自汉高祖刘邦至汉平帝刘衎共13位皇帝。
初期国力衰弱,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安抚匈奴,吕后忍辱负重、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经文景二帝的励精图治,国家实力达到顶峰。
汉武帝即位后,一改之前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多次派兵攻打匈奴,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在此时脱颖而出,帮助汉武帝开疆拓土,一雪前耻。
-新朝(9年-23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王莽是外戚,他的伯父曾帮助成帝登基,因此王氏一族备受推崇。
王莽自幼勤奋好学,声名远扬。
伯父王凤临终前向成帝举荐王莽,使其得以入朝为官。
王莽凭借出众的德行和孝义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为他后来篡位埋下了伏笔。
哀帝去世后,王莽重新成为辅政大臣,并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几年后,他被尊为“摄皇帝”,最终在公元9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
-东汉(25年-220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是为汉光武帝。
他的施政以保护自身政权为主,与刘邦初建时的政策有所不同。
刘秀在政治上加强了皇权,这是中华历史上首次由君主独揽大权。
然而,这种统治方式存在一个弊端,即要求皇帝必须英明练达。
由于东汉的多数皇帝即位时未满15岁,其中最小的甚至不到1岁,因此外戚干政的现象再次出现。
外戚、宦官和新老政权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宦官的权力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宦官干政。
袁绍和何进曾计划邀请董卓入京以消灭宦官,但结果却是董卓鸠占鹊巢,独揽朝政。
政府的混乱导致了乱世的兴起。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扃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9任夷王姬燮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汉代皇帝世系表根据《中国历朝帝王概览》整理从前206年到220年,汉王朝经历24帝28传,共执政427年。
其中,西汉从前206年到25年,共12帝15传,执政232年;东汉从25年到220年,共12帝13传,执政196年。
西汉代世系表东汉代世系表最佳答案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狗肉忌黄鳝----同食则死。
7、羊肉忌田螺----同食积食复胀。
8、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9、番茄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10、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
11、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2、洋葱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13、黑鱼忌茄子----同食肚子痛。
14、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5、皮蛋忌红糖----同食发呕。
16、人参忌萝卜----同食积食滞气。
17、白酒积柿子----同食心闷。
狗肉+绿豆同食会胀破肚皮,吃空心菜三两颗可以治愈。
糖精+甜酒同食会中毒,用甘草20克用水冲服。
蒜+地黄同食会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
栗子+鸭肉同食会中毒。
牛奶+糖牛奶在加热的情况下能与果糖反应,产生有毒的果糖氨基酸,有害人体。
大蒜+大葱同食会伤胃。
羊肝+竹笋同食会引起中毒。
豆腐+小葱豆腐含钙,小葱中含一定量草酸,二者共食,结合成草酸钙,不易吸收。
西瓜+羊肉同食伤元气,可以用甘草100克煎水服。
菠菜+黄瓜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搭配合吃,就会把维生素C破坏尽。
蒜+狗肉同食会引起中毒,可以用人乳、鼓汁治疗。
黄瓜+芹菜同食会减少营养成分的吸收。
花生+黄瓜同食会伤身,可以用地浆水解毒.也可以吃霍香丸。
麦冬+鲫鱼同食会中毒,可以用地浆水解毒。
柿子+螃蟹同食会生病、中毒。
蜂蜜+大米同食会胃痛。
芹菜+甲鱼同吃会中毒,可以用橄榄汁解毒。
味精+鸡蛋鸡蛋也含谷氨酸,炒鸡蛋放味精,会破坏和掩盖鸡蛋的天然鲜味。
西汉世系图
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第7代第8代第9代第10代第11代刘邦┬刘盈皇二子汉惠帝┬刘恭
│└刘弘
├刘恒皇四子汉文帝┬刘启皇长子汉景帝┬刘彻皇十子汉武帝┬刘据皇长子─刘进────刘询汉宣帝┬刘奭汉元帝┬刘骜汉成帝
│││││├刘康定陶恭王─刘欣汉哀帝│││││└刘兴中山孝王─刘衎汉平帝│││││
││││├刘钦淮阳宪王
││││├刘嚣楚孝王┬刘文
│││││├刘勋──────刘显────刘婴│││││└刘衍─────┬刘纡
││││├刘宇东平思王└刘景
││││├刘竟中山哀王
││││└馆陶王
│││├刘髆────────刘贺汉废帝
│││├刘弗陵皇六子汉昭帝
│││├刘闳皇次子齐怀王
│││├刘旦皇三子燕剌王
│││└刘胥皇四子广陵厉王
││├刘发皇六子长沙定王─刘买───────┬刘熊渠────刘利────刘子张────刘玄更始帝
│││└刘外────刘回────刘钦───┬刘縯
│││├刘秀东汉光武帝
│││├刘黄
│││└刘伯姬
││├刘胜皇九子中山靖王
││└刘荣皇长子临江闵王
│└刘武皇二子
├刘肥皇长子┬刘襄齐哀王
│├刘章朱虚侯
│├刘兴居济北王
│└刘雄渠胶东王
├刘如意皇三子赵隐王
├刘恢皇五子赵共王
├刘友皇六子赵幽王
└刘长皇七子淮南王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
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
↓
太子汉平帝汉哀帝汉成帝汉元帝
刘婴←刘衎←刘欣←刘骜←刘奭。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中宗)小辛—小乙—武丁(高宗)辛(纣)西周世系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姬姓)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燮)—孝王(东周世系表(一平王(宜臼)阆)—襄王(郑)—顷王(壬臣)(贵)—敬王东周世系表(二元王(仁))—考王(嵬)—威烈王(午))—赧王(延)—考王( 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秦世系表(公元前221---207年,赢姓)始皇帝(政)—二世胡亥—子婴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姓)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东汉世系表(公元25---220年,刘姓)光武帝(世祖,秀)—明帝(显宗,庄)—章帝(肃宗)—和帝(肇)—殇帝(隆)—安帝( 恭宗,祜)—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宏)—少帝(弘农王,辩)—献帝(协,禅位于曹丕)三国世系表(公元220---280年)(一)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武帝(太祖,操)—文帝(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帝(皓,为西晋所灭)西晋世系表(武帝(世祖,炎)(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东晋世系表(元帝(中宗,睿))—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曜)—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禅于刘裕)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 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实—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世祖,焘)—景穆帝(见)—文成帝(高宗,睿)—献文帝(显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肃宗,诩)—孝庄帝()—安定王(朗)—孝武帝(修).)-废帝(钦)-恭帝(廓,禅于北周)北齐世系表(公元550--557年,鲜卑族,高姓)唐世系表(公元618--906年,李姓)高祖(渊)-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显)-睿宗(旦)-武则天(称制,即帝位改国号为“周”晚年去位。
汉代皇帝年表西汉(前206——8)一、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邦(小名刘季)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06——前195(11年)生卒:前256——前195(61岁)皇考:刘执嘉子生母:王含始年号:高帝(前206——前195)陵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盈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95——前188(7年)生卒:前210——前188(22岁)皇考:高帝嫡长子生母:吕雉年号:惠帝(前194—-前188)陵墓: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谥号:前少帝庙号:无帝名:刘恭在位:前188——前184(4年)年号:前少帝(前188—-前184)四、谥号:后少帝庙号:无帝名:刘义(刘弘)在位:前184—-前180(4年)年号:后少帝(前184—-前180)五、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刘恒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80——前157(23年)生卒:前202——前157(45岁)皇考:高帝第五子生母:薄氏年号:前元(前179-—前164)后元(前163——前157)陵墓:霸陵(今陕西省长安县)六、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启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57--前141(16年)生卒:前188-—前141(47岁)皇考:文帝第四子生母:窦氏年号:前元(前156——前150)中元(前149-—前144)后元(前143——前141) 陵墓: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七、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帝名:刘彻辈份:第四代在位:前141——前87(54年)生卒:前156——前87(69岁)皇考:景帝第九子生母:王氏年号: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陵墓: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八、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弗陵辈份:第五代在位:前87——前74(13年)生卒:前94——前74(20岁)皇考:武帝少子生母:赵氏年号:始元(前86——前80)元凤(前80——前75)元平(前74)陵墓: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九、谥号:昌邑王庙号:无帝名:刘贺辈份:第六代在位:前74(27天)皇考:武帝孙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刘询辈份:第七代在位:前74—-前49(25年)生卒:前91——前49(42岁)皇考:武帝子刘据子刘进子生母:王翁须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十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帝名:刘奭辈份:第八代在位:前49——前33(16年)生卒:前75—-前33(42岁)皇考:宣帝长子生母:许平君年号:初元(前48——前44)永光(前43--前39)建昭(前38——前34)竟宁(前33) 陵墓: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十二、谥号:孝成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骜辈份:第九代在位:前33—-前7(26年)生卒:前51——前7(44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王政君(王莽姑母)年号:建始(前32——前28)河平(前28-—前25)阳朔(前24——前21)鸿嘉(前20—-前17)永始(前16——前13)元延(前12——前9)绥和(前8——前7)陵墓: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三、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无帝名:刘欣辈份:第十代在位:前7——前1(6年)生卒:前26——前1(25岁)皇考:元帝子定陶恭王刘康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前6——前3)太初元将(前5)元寿(前2-—前1)陵墓: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十四、谥号:孝平皇帝庙号:元宗帝名:刘衎辈份:第十代在位:前1-—5(5年)生卒:前9-—5(13岁)皇考:元帝子中山王刘兴子生母:卫氏年号:元始(1--5)陵墓: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五、谥号:孺子庙号:无帝名:刘婴辈份:第十一代在位:6——8(2年)生卒:5—-25(20岁)皇考:宣帝曾孙广戚侯刘显子年号:居摄(6—-8)初始(8)新(8——23)帝名:王莽在位:8-—23(15年)生卒:前45—-23(67岁)皇考:王曼子年号:始建国(9——13)天凤(14——19)地皇(20——23)更始(23--25)帝名:刘玄在位:23-—25(2年)皇考:刘子张子生母:何氏年号:更始(23——25)东汉(25—-220)十六、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刘秀辈份:第十代在位:25——57(32年)生卒:前6-—57(62岁)皇考:刘钦子生母:樊娴都年号:建武(25——56)中元(56—-57)陵墓: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十七、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刘庄辈份:第十一代在位:57——75(18年)生卒:28——75(47岁)皇考:光武帝第四子生母:阴丽华年号:永平(58——75)陵墓: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八、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刘炟辈份:第十二代在位:75-—88(13年)生卒:58——88(30岁)皇考:明帝第五子生母:贾氏年号:建初(76——84)元和(84—-87)章和(87——88)陵墓: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九、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帝名:刘肇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105(17年)生卒:79——105(26岁)皇考:章帝第四子生母:梁氏年号:永元(89—-105)元兴(105)陵墓: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隆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5—-106(1年)生卒:105-—106(1岁)皇考:和帝子年号:延平(106)陵墓:康陵(在慎陵中)二十一、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帝名:刘祜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6-—125(19年)生卒:94-—125(31岁)皇考:章帝子清河王刘庆子生母:左小娥年号:永初(107—-113)元初(114——120)永宁(120—-121)建光(121-—122)延光(122——125)陵墓: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二、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帝名:刘保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25——144(19年)生卒:115-—144(29岁)皇考:安帝子生母:李氏年号:永建(126——132)阳嘉(132-—135)永和(136——141)汉安(142——144)建康(144)陵墓: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三、谥号:孝冲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炳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4——145(1年)生卒:143——145(2岁)皇考:顺帝子生母:虞氏年号:永嘉(145)陵墓: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四、谥号:孝质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缵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5—-146(1年)生卒:138--146(8岁)皇考:章帝曾孙渤海王刘鸿子生母:陈氏年号:本初(146)陵墓: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五、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帝名:刘志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46--167(21年)生卒:132——167(35岁)皇考:章帝孙蠡吾刘翼子生母:匽明年号:建和(147——149)和平(150)元嘉(151-—153)永兴(153-—154)永寿(155——158)延熹(158——167)永康(167)陵墓: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六、谥号:孝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宏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68-—189(21年)生卒:156-—189(33岁)皇考:章帝曾孙解渎亭侯刘苌子生母:董氏年号:建宁(168——172)熹平(172——178)光和(178—-184)中平(184——189) 陵墓: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二十七、谥号:少帝庙号:无帝名:刘辩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1年)生卒:176——190(14岁)皇考:灵帝子生母:何氏年号:光熹(189)昭宁(189)二十八、谥号:孝献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协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220(31年)生卒:181——234(53岁)皇考:灵帝子生母:王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建安(196-—220)延康(220) 陵墓: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
西汉皇帝简介列表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
至9年1月10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1年。
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后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汉,这样西汉灭亡则是在26年。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定都长安,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东汉帝王世系表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
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
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
最终分裂亡国。
1 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登基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
25年刘秀称帝。
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2 明帝(刘庄),公元57年登基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明帝,刘秀的第四子。
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
死于75年,时年48岁。
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3 章帝(刘炟) ,公元75年登基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章帝,明帝第五子。
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
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
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刘肇) 公元88年登基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4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
后杀窦宪掌权。
西汉帝王世系表历史西汉帝王世系表西汉王朝(公元前201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5帝。
一世帝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4)刘邦,字季,父刘执嘉,母王含始。
公元前205年二月,被项羽封为汉王。
公元前201年2月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先定都洛阳,公元前201年5月迁都长安。
刘邦在位8年,死于前194年4月,终年62岁。
庙号高祖,谥号高皇帝。
二世帝刘盈(公元前211~公元前187)刘盈,刘邦嫡长子,母吕雉。
公元前194年5月即位,在位7年。
死于公元前187年8月,终年23岁。
谥号孝惠皇帝。
吕后(公元前241~公元前179)吕后,姓吕名雉,刘邦之妻。
自公元前187年8月刘盈死后,她临朝称制,先后立刘恭(三世帝,史称前少帝,刘盈之子,公元前187~公元前183在位)、刘弘(四世帝,史称后少帝,刘盈之子,公元前183~公元前179在位)为帝。
死于前179年7月,终年62岁。
五世帝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6年)刘恒,刘邦第五子,母薄氏。
公元前179年即位,在位23年。
死于公元前156年6月,终年46岁。
庙号太祖,谥号孝文皇帝。
年号: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前元16年(公元前163年)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后元7年(公元前156年)六世帝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0)刘启,刘恒第四子,母窦氏。
公元前156年6月即位,在位17年。
死于前140年元月,终年48岁。
谥号孝景皇帝。
年号: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前元7年(公元前149年)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中元6年(公元前143年)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后元3年(公元前140年)七世帝刘彻(公元前157~公元前87)刘彻,刘启第九子,母王氏。
公元前140年即位,在位53年。
死于公元前87年,终年70岁。
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
年号: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元6年(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元光6年(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后元6年(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元狩6年(公元前116年)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元鼎6年(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元封6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4年(公元前101年)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汉4年(公元前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