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4.77 MB
- 文档页数:130
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宣教
冠脉造影及支架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心血管微创介入诊断治疗技术,术中一般只需要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患者可以保持神志清醒。
常规选择的手术入路是上肢桡动脉或下肢股动脉。
一般术后即可下床。
术前准备
1完成常规检查(血、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及心脏彩超等)
2检查双侧桡动脉及股动脉有无异常
3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
4术前保证睡眠,按时服用常规药物
5术前更换棉质宽松衣服,取下饰品
术后宣教
1经股动脉入路者,术后沙袋压迫6小时,加压包扎平卧,12~24小时可床上翻身或坐起,如无血管并发症24小时后下床活动。
2经桡动脉入路者,术后压力止血器加压包扎,每间隔2小时左右值班医生或护士会给予逐步减压处理,6~12小时后给予解除包扎。
患者不需卧床,保持穿刺侧肢体平伸,尽量不屈曲。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肢体有疼痛麻木等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尽量多饮水,以便促进造影剂排出。
出院指导
1术后一周:可以进行一些常规家务活动,如:做饭,散步,做广播体操。
但应该尽量避免:承重;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爬楼梯;进行剧烈运动。
2术后两星期,可根据医嘱,进行适当的活动,并可以恢复工作。
以渐进的方式进行运动,是冠心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方式,切忌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血压和心律。
3用药方面:根据医嘱按时服药,不得自行停药或加减量,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4复查随访:定期门诊复查(出院后第一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以后至少每半年门诊复查)。
建议一年复查冠脉造影。
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基础知识摘要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脏血管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适应症、手术原理、操作步骤、术后护理等内容。
引言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Coronary Artery Stent)是一种常用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植入支架扩大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血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治疗冠心病等疾病。
正文1. 定义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是指一种金属支架,通过介入手术将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起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通的作用。
2. 适应症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适用于以下病情: - 严重冠心病患者,伴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以上的病例;- 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3. 手术原理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丝将支架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然后膨胀支架使其与血管壁贴合,最后导丝撤离。
支架的植入恢复了冠状动脉的通畅,改善了心肌的供血和功能。
4. 操作步骤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的操作步骤如下: - 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通常是在患者的腹股沟部位。
- 穿刺导丝:通过在动脉穿刺处插入一根导丝,将导丝引入冠状动脉。
- 引导导丝:在导丝的帮助下,将导丝引入到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 拓宽血管:使用特殊的导丝和导管,在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血管恢复通畅。
- 放置支架:将支架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然后膨胀支架使其贴紧血管壁。
- 检查血流:经过支架放置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保血流通畅。
5. 术后护理患者在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后需要严密观察,进行相应护理措施: - 监测心电图:术后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观察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 住院观察:术后常规住院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
- 抗凝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血管的保护和恢复。
关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些知识您都了解吗?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多发于40岁以上成人,男性发病早于女性,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时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在冠心病的众多分型中,以心肌梗死最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跳骤停、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常行冠脉造影术及冠脉支架植入术,以恢复闭塞的冠脉血流。
本文将简要阐述冠脉支架植入术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
一、什么是冠脉造影术?冠脉造影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也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手术时先在局麻下用导丝进行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再将造影导管送至心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后注射造影剂,通过X线透视就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部位、长度、直径、冠脉血流及侧支循环情况等。
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冠脉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或保守药物治疗等)。
二、冠脉支架植入术护理要点包括哪些?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后,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及堵塞的部位,根据实际情况植入支架,可以使冠脉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得到缓解,使缺血区域的心肌供血得到极大的改善。
因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术方式。
很多患者认为植入支架后便可以一劳永逸,不会再次发病。
这种想法往往是错误的,手术后仍需积极监测病情,并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后虽可暂时恢复冠脉血流,但仍有可能出现新发的血管闭塞从而导致再次手术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不代表冠心病就可以得到永久根治,还需要在术后进行长期的治疗与护理。
以下将从术前宣教、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1、术前宣教(1)术前向患者宣教冠心病相关知识,冠脉造影术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等。
106关于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术,你需要了解这些江娟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看到“冠脉造影”这种医学专业术语就会头大,感觉凭自己的理解能力根本无法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医学上的很多语言、专用词也并不是故意搞得高深莫测,只要稍加解释,相信很多人很快就会明白。
拿冠脉造影来说,它其实就是对人体特定部位的一种影像检查方式,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那么冠脉造影是诊断什么疾病的检查手段?哪些人应该做这项检查?而冠脉支架又是怎么回事?本文将以通俗的语言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冠脉造影是什么要搞清楚冠脉造影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冠脉,所谓冠脉就是指冠状动脉,是为心肌提供血液的重要血管,从解剖结构来看,人体的冠状动脉分布于心脏的表面,由于它长得像一顶帽子一样倒扣在人体的心脏上,故而得名。
冠脉造影则是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这种心脏疾病进行的一种有效诊断手段。
冠脉造影于20世纪中期起源于美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在临床诊断中,而且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其实,冠脉造影的操作并不复杂,其基本步骤为:患者平卧于导管室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为其连接心电监护仪等相关监护设备,然后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麻醉效果起作用后,诊断医生采用一种特殊穿刺针穿刺,并将造影管、导丝等送到主动脉根部,然后注入造影剂后进行显影,此时,诊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腔情况进行观察,以便了解患者的血管有无存在狭窄病灶,如果存在病灶,那么要进一步观察病灶的部位、严重程度、范围及血管壁等情况,并进行综合观察和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由于采取局部麻醉,因此其全程处于清醒状态;同时,冠脉造影属于一种微创介入手术,通常患者在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此外,目前冠脉造影技术已相当成熟,操作安全系数较高,检查过程中患者不必过度紧张或焦虑,术中切勿乱动、剧烈咳嗽以及深吸气,这些禁忌要记牢,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二、哪些人群建议做冠脉造影检查作为一种有创诊断手段,冠脉造影并不是冠心病的必须“筛查”方法,有创就意味着存在风险,就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此,并不是所有出现胸闷、胸痛的人都要做冠脉造影检查,该诊断技术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总结起来,以下人群建议接受冠脉造影检查:①存在胸闷、胸痛症状,高度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