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经济学的再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的经济学解析在当代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与就业机会的分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人口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通过工资等价格机制来达到平衡。
供给劳动力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而需求劳动力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
1.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人口减少则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其次,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与教育水平、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劳动力需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劳动力需求。
同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差异。
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行业通常需求劳动力更为紧缺。
二、就业问题的经济学解析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市场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
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解析主要集中在分析失业原因和解决就业困境。
1. 失业原因失业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导致需求波动,从而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经济下滑时,企业裁员,劳动力供给过剩;而经济复苏时,企业扩张,劳动力供给不足。
其次,结构性失业是由技术革新或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
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
2. 解决就业困境为了解决就业困境,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为就业提供有利环境。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措施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此外,支持创业和发展中小企业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浅谈我国劳动力现状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劳动力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在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存在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两种情况,分别由供需不平衡和结构性问题所导致。
劳动力过剩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包括工资下降和失业率上升,而劳动力短缺的解释包括薪资上涨和生产效率下降。
针对劳动力过剩,建议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以提升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短缺,建议政府加大引进外国劳动力力度。
展望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仍面临挑战,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应对不同情况,如提高就业机会和加强劳动力调配。
希望政府能够更加注重劳动力问题,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现状、微观经济学、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短缺、对策、展望、政府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口规模庞大的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力的供需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广大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了解和解决我们国家面临的劳动力现状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来说,如何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劳动力的过剩导致了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的短缺则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
本文将通过微观经济学的解释,探讨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劳动力现状的改善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进行微观经济学解释,分析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提出针对这两种情况的对策。
从而为解决我国劳动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探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企业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
谈谈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它探讨了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劳动经济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和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是人们用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劳动的集合体。
劳动经济学通过研究劳动力的价值,可以了解到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劳动力的价值主要通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水平。
在劳动力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从而对劳动力的价值产生影响。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交汇点,是劳动力流动和分配的场所。
劳动经济学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可以了解到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例如,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劳动力流动性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
了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劳动经济学还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中涉及到许多与劳动力相关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可以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
这些现象和问题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和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研究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理查德·弗里曼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摘要】理查德·弗里曼是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他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其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进行了浅析。
首先介绍了弗里曼的简介,然后分析了他的观点、研究方法与成果、对劳动经济学的影响、理论建构以及实践应用。
接着结论部分总结了弗里曼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他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理查德·弗里曼对劳动经济学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理查德·弗里曼、劳动经济学、贡献、观点、研究方法、成果、影响、理论建构、实践应用、重要性、启示1. 引言1.1 理查德·弗里曼简介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是美国经济学家,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于1943年出生在美国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弗里曼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员。
弗里曼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市场和劳工组织方面,他因对工会、收入分配、职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而闻名。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应用于实际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中。
弗里曼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丰富多彩,其深入的研究和领先的理论观点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有益指导。
弗里曼的学术声誉和实践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与观点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正文2.1 理查德·弗里曼的观点理查德·弗里曼在劳动经济学领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存在着自愿的合同关系。
他强调个体劳动者有着理性选择和自主决策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市场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弗里曼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就业形式,例如零工经济、自由职业者等。
他认为这些非传统形式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由于消费这些资料,人们的需要和愿望才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存在与发展。
但人所共知,生产或形成赖以消费的资料均需劳动,均需消费各种资源才能做到,而人类社会没有足以满足全部需要的资源。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加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无限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以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配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有多大,但总是一个既定的量。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训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式这种客观存在的所决定的。
谈谈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劳动力的生产力、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问题。
劳动经济学对于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生产力。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益。
劳动经济学通过分析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揭示了劳动力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例如,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础。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的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劳动力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通过对供求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制定劳动力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相互作用的场所,其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和收入分配。
劳动经济学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了解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情况。
这对于制定劳动力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收入分配。
劳动力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劳动经济学通过分析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可以揭示劳动力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为改善劳动力收入分配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还研究了劳动力的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了劳动力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了解劳动力的生产力、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劳动力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慎言[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要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澄清了劳动非商品论的模糊认识,进而提出了新的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占主体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资本不再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独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与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并不是活劳动独立创造的,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晶,资本应该与活劳动平等地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增殖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攻克的理论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急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商品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1页)(一)正确认识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深受不同学派与理论的影响,其中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理解和研究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效率与生产力的增长等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进行探讨。
一、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劳动经济学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等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著名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此外,他还注意到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
20世纪以来,劳动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几个主流的理论框架,如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二、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是20世纪以来劳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
它基于边际效用理论和供需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劳动市场的决策行为,以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形成。
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下,个体在劳动市场的决策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个体在享受消费和闲暇之间作出权衡,通过选择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效用。
同时,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受到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和技能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
三、制度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拓展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制度经济学对于理解劳动力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不完全竞争和不对称信息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劳动市场中,个体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法律、政府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通过分析劳动市场的制度环境和规则,可以更好地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改革路径。
四、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教育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对个体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投资个体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进而增加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劳动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参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等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各种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政策,为政府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于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经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劳动经济学家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情况,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和优化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岗位数量,提高劳动力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于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高效运作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劳动经济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技能需求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因素,揭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劳动力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研究还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劳动经济学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就业政策。
劳动经济学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机制,优化劳动力的报酬分配,增加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通过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分析人力资源的分布情况、技能结构、培训需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劳动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劳动经济学的再认识
作者:陶政宇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5期
摘要:劳动经济学在当今经济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往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往往是以经济学的视角为切入点,而本文是基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对劳动经济学进行再认识。
首先利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然后对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传统学说认为劳动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科,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劳动经济学应该侧重管理学。
在我国,劳动经济学教材的主流思想把其划归为经济学。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属性不作具体分析。
根据主流思想,本文认为劳动经济学属于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但也存在区别。
具体来讲,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和原理的适用范围不同。
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有经济学所拥有的一般特质,但它也有独一无二之处。
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特质在于它要解决一个矛盾和两大问题。
一个矛盾是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和人的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
根据上文对经济学的定义,如果说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学问,那么,劳动经济学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包括如何使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以及如何使有效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尽管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主题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但是,由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学者们对于劳动经济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具体见表1。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行为,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
因此,大体而言,绝大多数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二、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根据整体和部分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决定部分,因此对于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下文将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前、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1、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经济学
建国前,我国学者就出版了劳动经济学的相关著作。
20世纪30年代,商务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社会学家陈达教授的著作《中国劳动问题》。
1931年,朱通九教授在黎明书店出版了《劳动经济概论》。
1935年,陈振鹭先生在上海大学书店出版了《劳动大纲》。
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劳工社会问题,以制度分析为主,与主流劳动经济学有很大区别。
在该阶段,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作为一门课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讲授,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
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我国的劳动经济学处在一种自我封闭、停滞不前的状态。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全面吸收了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翻译出版了柯斯津和梁思尼科夫的《劳动经济学》和《劳动经济》。
1981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袁伦渠等翻译的《劳动经济学》。
这些著作成为当时劳动经济学的教科书和劳动干部的参考书,它们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6]
在计划经济时期,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除了劳动经济学,还建立了许多其他的具体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等。
劳动经济学和上述其他的具体经济学是互相联系的。
在这个时期,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与特点;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劳动计划;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分配。
[7]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对于一些现象的出现,劳动经济学界产生了理论困惑,开始反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僵化、封闭的现状。
同时,学者们大胆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劳动经济思想和理论,研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劳动经济问题。
通过对劳动制度、所有制及私人劳动、收入分配、国企下岗转岗、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改革的深化,当前,主流劳动经济学教材认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需求与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工资;劳动力市场歧视;收入分配;失业。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版.
[2]赵天乐.英汉劳动词典[Z].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
[3]大卫·桑普斯福特.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4]赵履宽等.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5]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6]袁伦渠,林园.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06.
[7]张绪生.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J].劳动,1956,01.
作者简介:
陶政宇(1994-),男,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