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整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77.79 KB
- 文档页数:1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目录1、P19 勘探深度的计算 (2)2、P210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 (2)3、P225 地震液化判别计算 (4)4、P69 湿陷性土总湿陷量计算及地基的湿陷等级确定 (6)5、P70 红粘土的状态分类及复浸水特性分类 (8)6、P77,多年冻土平均融化下沉系数δ0计算及融沉性分类表 (9)7、P82盐渍土按化学成分分类表及按含盐量分类表 (9)8、P246 花岗岩残积土液性指数计算 (9)9、P103 浅层及深层平板载荷实验的变形模量计算 (10)10、P110 旁压试验旁压模量计算 (10)11、P111 扁铲侧胀试验有关参数计算 (11)12、P28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动贯入阻力计算 (11)13、P289 十字板剪切试验估算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 (11)14、P292 利用旁压曲线的特征值评定地基承载力 (12)15、P298 波速测试小应变动剪切模量、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计算 (13)16、P124 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有关计算 (13)17、P132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需用计算器统计功能) (14)P136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15)表A.0.1 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 (15)表A.0.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 (15)表A.0.3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15)表A.0.4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 (15)表A.0.5 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15)表A.0.6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定 (15)P141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15)P143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15)P144 附录D 膨胀土的初判方法 (15)P145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1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2 孔隙水压力测定方法和适用条件 (15)P146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15)P147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16)1、P19 勘探深度的计算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算起,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于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 。
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以及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的基本内容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勘察阶段的划分: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将勘察阶段划分为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等,以确保勘察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勘察方法与技术:规定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方法,如地质调查、钻探、井探、地球物理勘探等,以及各种勘察方法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规定。
3. 勘察资料的整理与评价:对勘察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4. 施工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处理: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如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地下水位控制等,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技术要求。
5.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规范中包含了施工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
二、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1. 工程设计:根据勘察规范,对工程地进行详细的勘察,获取地质、水文、地形等资料,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施工方案制定:依据勘察规范,针对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 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处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岩土工程问题时,参照勘察规范,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4. 工程验收:施工完成后,根据勘察规范,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达到设计要求。
三、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的重要性1. 提高工程质量:岩土工程施工与勘察规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依据,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
2. 保障施工安全:规范中包含了施工安全防护措施,有助于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3. 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合理的勘察和施工方案,避免因地质条件不符导致的工程变更和额外投资。
岩土工程勘察要点和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是为了获取工程建设所需的地质及岩土工程资料,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的要点和规范涵盖了诸多方面,下面将从勘察内容、勘察方法和勘察报告编写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勘察内容(一)地质勘察内容1.区域地质概况:通过野外观察、地质图件的解译和地质资料的查阅等方法,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岩土层序等信息。
2.地质工程特征:包括斜坡、地下水位、地下水渗流、地基土工性质、地下水化学性质等地质工程方面的特征。
3.地震地质和地表破坏:对工程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和地震灾害进行研究。
4.岩土地质:对岩层、土层的厚度、分布、性质、变异性和强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岩石的结构、断裂、节理、老痕等。
(二)岩土工程勘察内容1.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通过井孔测试、水位观测等方法,研究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2.地基工程:对地基土的含水量、密实度、抗剪强度、固结性质等进行测试和研究,包括地基处理方案的制定。
3.边坡稳定性:对边坡的地质构造和岩土层性质进行研究,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
4.基础工程:对建筑物的基础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地基承载力、沉降性质和地基处理等问题。
二、勘察方法(一)现场勘察方法1.地质剖面观察:通过对工程区域地质的田野观察,绘制地质剖面图,以得到地质构造的基本信息。
2.地质钻探:通过钻探机械对工程区域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获取岩土层的实际情况和性质。
3.地面测量:借助测量仪器和设备,对地表的高程、坡度、平面位移等进行测量,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数据。
4.水文观测:通过对井孔水位的动态订水和水化学分析,研究地下水文特征。
(二)室内检测方法1.岩土试验:对采集的岩土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包括颗粒分析、岩石强度试验、地基承载力试验等。
2.地下水试验:通过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了解地下水的性质和水质状况。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是指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活动时,为了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及保证勘察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程和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涉及到勘察前、勘察中和勘察后的各个环节。
在勘察前,需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勘察范围、确定勘察目标和编制勘察方案等。
勘察中,需要进行现场勘查和室内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在勘察后,需要对勘察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下面是具体的相关要求。
1. 勘察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勘察范围,包括勘察区域的范围和勘察目标的范围。
(2)编制勘察方案,明确勘察的目的、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3)进行现场勘查前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等。
2. 现场勘查(1)现场勘查需要根据方案进行,包括地质勘查、地形勘查和堆料场地质勘查等。
(2)现场勘查需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保证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现场勘查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勘察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3. 室内实验室检测(1)室内实验室检测需要按照规范进行,包括试验的方法、操作和数据处理等。
(2)室内实验室需要具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室内实验室检测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 勘察结果分析、处理和报告编制(1)勘察结果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的整理和归纳等。
(2)勘察结果需要编制成报告,包括勘察方法、勘察结果、勘察发现和勘察建议等。
(3)报告需要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保证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活动的进行起到了指导作用。
通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勘察,可以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依据。
同时,规范要求也保证了勘察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高了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文说明GB 50021-94(摘录)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发展我国的勘察事业,提高勘察技术和经济效益,确保工程质量,使勘察工作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80年代初期,我国部分勘察单位开始试行岩土工程体制,国家计划委员会在1986年也正式要求在全国逐步推广岩土工程体制,广大勘察单位积极响应这一号召,近十年来大力试行岩土工程体制。
并且已获得初步成效,但至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尚未标准化,在工作中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使工作无章可循,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不能使生产、技术、安全、管理达到最佳秩序,为了改善目前上述状况,促使岩土工程勘察进一步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岩土工程的技术业务范围很广,涉及到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与岩体和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相应于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也较广,一般土木工程都适用,但对于水利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核电站工程,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由于它们专业性强,在技术上有特殊760要求,因此,上述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3条 80年代初期,我国的勘察体制基本上还是建国初期的原苏联模式,即工程地质勘察体制。
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以地质学为理论基础,基本属于地质学科范畴。
其任务是查明建筑场地或地区的工程地条件,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资料,也即勘察为设计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只提出勘察场地的工程地质和存在的地质问题,而不提或很少提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至于所提资料设计单位如何应用或应用得是否合理,却很少了解和过问,使勘察工作局限于“打钻、取样、试验、提报告”的狭小圈子里。
由于上述原因,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处于从属地位,经济效益不高,技术水平提高不快,勘察人员的技术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勘察单位的路子愈走愈窄,不能在“四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60年代开始在土木工程中就推行岩土工程体制。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是确保工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环节,它旨在对工程所处的地质和土壤条件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以便有效地评估和管理潜在的地质和土壤工程风险。
为了保障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岩土工程勘察需要符合一系列规范要求,以此规范勘察的方法、程序和结果的编制。
本文将针对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1. 勘察目的岩土工程勘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土壤性质。
这些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土壤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之前,必须明确勘察的目的和范围,以确保勘察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能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2. 勘察方法和程序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和程序需要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
一般而言,岩土工程勘察包括现场观察、取样和试验分析等活动。
这些活动应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勘察报告中详细记录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
此外,在编制报告时,还需对勘察方法和程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以保证勘察结果的可靠性。
3. 岩土参数的测定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获得准确的岩土参数数据。
这些参数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基础设计和施工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岩土参数的测定包括岩土层的钻探、取样,以及针对不同土层类型的相应试验。
根据规范要求,岩土参数的测定应该在专业实验室或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地质灾害评估岩土工程勘察时也需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以评估工程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评估的内容包括地震、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以及地下水位变化、沉降和地裂缝等人为因素。
规范要求在勘察报告中对地质灾害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5. 勘察报告编制岩土工程勘察完成后,需要编制相应的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必须符合规范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和附图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目录1、P19 勘探深度的计算 (2)2、P210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 (2)3、P225 地震液化判别计算 (4)4、P69 湿陷性土总湿陷量计算及地基的湿陷等级确定 (6)5、P70 红粘土的状态分类及复浸水特性分类 (8)6、P77,多年冻土平均融化下沉系数δ0计算及融沉性分类表 (9)7、P82盐渍土按化学成分分类表及按含盐量分类表 (9)8、P246 花岗岩残积土液性指数计算 (9)9、P103 浅层及深层平板载荷实验的变形模量计算 (10)10、P110 旁压试验旁压模量计算 (10)11、P111 扁铲侧胀试验有关参数计算 (11)12、P28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动贯入阻力计算 (11)13、P289 十字板剪切试验估算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 (11)14、P292 利用旁压曲线的特征值评定地基承载力 (12)15、P298 波速测试小应变动剪切模量、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计算 (13)16、P124 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有关计算 (13)17、P132岩土参数标准值的计算(需用计算器统计功能) (14)P136 附录A 岩土分类和鉴定 (15)表A.0.1 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 (15)表A.0.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 (15)表A.0.3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15)表A.0.4 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 (15)表A.0.5 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15)表A.0.6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定 (15)P141 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 (15)P143 附录C 泥石流的工程分类 (15)P144 附录D 膨胀土的初判方法 (15)P145 附录E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1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15)表E.0.2 孔隙水压力测定方法和适用条件 (15)P146 附录F 取土器技术标准 (15)P147 附录G 场地环境类型 (16)1、P19 勘探深度的计算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算起,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于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 。
4.1.19: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符合4.1.18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高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2、P210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条文说明5.2.8: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ii i i i i i i i i j n i n ij njn i n i j n jis L c N R T Ti R R F +=---=++=+++-=-=-=-=∑∏∑∏ϕϕθθθθψψψtan tan )sin()cos()()(111111111当n=2时: 当n=3时:211211T T R R F s ++=ψψ 322211322211T T T R R R F s ++++=ψψψψψψ当n=4时:43332232114333223211T T T T R R R R F s ++++++=ψψψψψψψψψψψψPi-1i-1iNi Qi Ti i+1Riθi -1θiθi +1Ni=Qicos θi Ti=Qisin θi滑坡稳定系数计算图s F ——稳定系数i θ——第i 块段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i R ——作用于第i 块段的抗滑力(kN/m )i N ——第i 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 ) i ϕ——第i 块段土的内摩擦角(度) i c ——第i 块段土的黏聚力(kPa ) i L ——第i 块段滑动面长度(m )Ti —作用于第i 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Ti 应取负值j ψ——第i 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稳定系数s F 应符合下式要求:st s F F ≥式中st F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根据研究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确定。
当滑坡体内地下水已形成统一水面时,应计入浮托力和动水压力。
3、P225 地震液化判别计算条文说明5.7.9:条文说明5.7.9-2:《94规范》曾规定,采用静力触探试验判别,适用于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别,具体规定是:当实测计算比贯入阻力p s 或实测计算锥尖阻力q c 小于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p scr 或液化锥尖阻力临界值q ccr 时,应判别未液化土,并按下列公式计算:)2(05.01)2(065.0100--=--===u u w w pu w s ccr p u w s scr d d q q p p αααααααα 式中scr p 、ccr q ——分别为饱和土静力触探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及锥尖阻力临界值(MPa )0s p 、0s q ——分别为地下水深度w d =2m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u d =2m 时,饱和土液化判别比贯入阻力基准值和液化判别锥尖阻力基准值(MPa ),可按表5.2取值表5.2 比贯入阻力和锥尖阻力基准值0s p 、0s q 抗震设防烈度7度 8度 9度 0s p (MPa ) 5.0~6.0 11.5~13.0 18.0~20.0 0s q (MPa )4.6~5.510.5~11.816.4~18.2w α——地下水位埋深修正系数,地面常年有水且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时,取1.13u α——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修正系数,对深基础,取1.0w d ——地下水位深度(m )u d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 ),计算时应将淤泥河淤泥质土层厚度扣除p α——与静力触探摩阻比有关的土性修正系数,可按表5.3取值表5.3 土性修正系数p α值土 类砂 土 粉 土静力触探摩阻比R f (f s /q c )R f ≤0.4 0.4<R f ≤0.9R f >0.9 p α1.000.600.45条文说明5.7.9-3:用剪切波速判别地面下15米范围内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可采用以下方法: 实测剪切波速v s 大于按下式计算的临界剪切波速时,可判为不液化5.05.020)3)]((185.00.1[)0133.0(cs w ss s scrd d d d v v ρ--=式中scr v ——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m/s )0s v ——与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按表5.4取值表5.4 与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0s v 土 类 0s v (m/s )7度 8度 9度 砂 土 65 95 130 粉 土456590s d ——剪切波速测点深度(m )w d ——地下水深度(m )c ρ——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用34、P69 湿陷性土总湿陷量计算及地基的湿陷等级确定6.1.5 湿陷性土地基受水浸湿至下沉稳定为止的总湿陷量Δs (cm ),应按下式计算:∑=∆=∆ni i si s h F 1β式中si F ∆——第i 层土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cm ) 表6.1.4 湿陷程度分类 试验条件湿陷程度附加湿陷量si F ∆(cm ) 承压板面积 0.50㎡ 承压板面积 0.25㎡ 轻 微 1.6<si F ∆≤3.2 1.1<si F ∆≤2.3 中 等 3.2<si F ∆≤7.42.3<si F ∆≤5.3强 烈si F ∆>7.4si F ∆>5.3注:对能用取土器取得不扰动试样的湿陷性粉砂,其试验方法和评定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执行。
i h ——第i 层土的厚度(cm ),从基础底面(初步勘察时自地面下1.5米)算起,si F ∆/b <0.023的不计入,b 为承压板宽度为50.0m 或25.0mβ——修正系数(cm-1)。
承压板面积为0.50㎡时,β=0.014;承压板面积为0.25㎡时,β=0.020。
表6.1.6 湿陷性土地基的湿陷等级总湿陷量Δs(cm)湿陷性土总厚度(cm)湿陷等级5<Δs≤30 >3 Ⅰ≤3Ⅱ30<Δs≤60 >3≤3ⅢΔs>60 >3≤3 Ⅳ5、P70 红粘土的状态分类及复浸水特性分类表6.2.2-1 红粘土的状态分类状态含水比wα坚硬wα≤0.55硬塑0.55<wα≤0.70可塑0.70<wα≤0.85软塑0.85<wα≤1.00流塑wα>1.00注:α=ω/ωLw表6.2.2-3 红粘土的复浸水特性分类类别I r与I’r关系复浸水特性ⅠI r≥I’r收缩后复浸水膨胀,能恢复到原位ⅡI r<I’r收缩后复浸水膨胀,不能恢复到原位注:I r =ωL/ωPI’r =1.4+0.0066ωLωL、ωP均取整数6、P77,多年冻土平均融化下沉系数δ0计算及融沉性分类表7、P82盐渍土按化学成分分类表及按含盐量分类表8、P246 花岗岩残积土液性指数计算条文说明6.9.4 对花岗岩残积土,为求得合理的液性指数,应确定其中细粒土(粒径小于0.5㎜)的天然含水量ω、f塑性指数I、液性指数L I,试验应筛去粒径大于0.5㎜的粗颗P粒后再作。
而常规试验方法所作出的天然含水量失真,计算出的液性指数都小于零,与实际情况不符。
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可以实测,也可用下式计算:PPf L P L P A f I I I P P ωωωωωωω-=-=--=5.05.001.0101.0式中ω——花岗岩残积土(包括粗、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A ω——粒径大于0.5㎜颗粒吸着含水量(%),可取5 5.0P ——粒径大于0.5㎜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L ω——粒径小于0.5㎜颗粒的液限含水量(%) P ω——粒径小于0.5㎜颗粒的塑限含水量(%)(以上均取整数,如60%取60)9、P103 浅层及深层平板载荷实验的变形模量计算10.2.510、P110 旁压试验旁压模量计算10.7.411、P111 扁铲侧胀试验有关参数计算10.8.312、P28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动贯入阻力计算条文说明10.4.1动贯入阻力可采用荷兰的动力公式:e A H g M m M M q d ∙∙∙∙+=式中:d q ——动贯入阻力(MPa )M ——落锤质量(kg )轻型10 kg ;中型28 kg ;重型63.5 kg ;超重型120 kgm ——圆锥探头及杆件系统(包括打头、导向杆)的质量(kg )H ——落距(m ): 轻型0.5 m ;中型0.8 m ;重型0.76m ;超重型1.0 me ——贯入度,等于D /N, D 为规定贯入,N 为规定贯入深度的击数(cm )g ——重力加速度,其值为9.81m/s 213、P289 十字板剪切试验估算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单桩极限承载力条文说明10.6.5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主要用于可假设0≈ϕ,按总应力法分析的各类土工问题中:(1)计算地基承载力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设计院的经验,地基容许承载力可按下式估算:h c q u a γ+=2式中u c ——修正后的不排水强度(kPa )γ——土的重度(kN/m3)h ——基础埋深(m ) (2)估算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桩端阻力u p c q 9= 桩侧阻力u s c q ∙=α α与桩类型、土类、土层顺序等有关;依据p q 及s q 可以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