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如何在法语中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从“mademoiselle(小姐)”的消失来看女权主义摘要:本文以法国行政文件中废除“mademoiselle”这一称呼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源头,描绘出早期女权主义运动力图通过保证妇女的教育、就业和参政权利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斗争;随后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主义第二波高潮的理论和现实背景,阐述了现代女权主义的主要流派;最后,文章回到女权主义者为“mademoiselle”这个称呼的消失而作的斗争,力图从性别语言的角度展现出后现代女权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女权主义性别语言妇女解放2012年2月21日,法国总理正式签署通函,要求今后在行政文件中逐步删除“Mademoiselle(小姐)”、“Nom de jeune fille(姑娘姓)”和“Nom d’épouse(婚后姓)”等称谓。
这是2011年9月以来法国两个女权主义团体倡议的结果,是男女平等在语言领域的体现。
“Mademoiselle”这个词在中世纪指“处女”,在当代法语中的含义是“小姐”,是对未婚女子及少女的称呼;而“madame”的意思则是“夫人、太太”。
与此相对,对未婚男士的称呼“Damoiseau”已废除了几十年,现在通用的“Monsieur(先生)”没有已婚或未婚的区别。
女权主义者认为,对“Mademoiselle”和“Madame”的区分,既泄露了个人隐私,让人轻而易举地了解一位女士的婚姻状况,又带有明显的歧视,隐喻一个女人只有结了婚才能实现人生、拥有“Madame”这种更有优越感的称谓。
本文以“mademoiselle”的消失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源头,描绘出早期女权主义运动力图通过保证妇女的教育、就业和参政权利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斗争;接着又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主义第二波高潮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简要介绍了现代女权主义的主要流派;最后,文章回到“mademoiselle”这个词的消失,力图从性别语言的角度展现出后现代女权主义的特征。
从语言的性别歧视到法语的性别差异作者:吕竺默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性别歧视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门语言中,法语也不例外。
尽管法国人总是拥有“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然而事实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以真正的提高,尤其是在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中。
法语中也总是存在“第二性”的说法,文章所要研究的就是法语中因为性别歧视造成的性别语言的差异。
关键词:性别歧视;性别差异;社会因素一、法语中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的关系提到当代性别歧视,很多人会认为是可笑的,认为那是只能在封建社会看到的文化缺失现象。
是的,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法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女性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这些因素都使得女性在当代社会中地位得以提高,并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文章主要探讨的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因为作为能够反映社会现状的语言是滞后的,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性别的歧视,即使是优雅绅士的法国人也不例外,法语中也有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语言性别歧视。
虽然,语言中保留了性别歧视的色彩,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开创了后期语言学家们关于“语言中因为性别造成的差异”的研究。
自从风格十九世纪起,国内外就掀起了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的热潮,并产生了许多研究该问题的著作。
在性别语言差异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种是性别语言的歧视问题,当然这种歧视主要是体现在对女性的歧视上。
这是人类语言受到宗教、等级制度等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反映的是男性世界的本质问题。
第二种语言的性别差异体现在男性和女性运用语言时的策略不同。
比如说语音、词汇、句法和交际策略。
文章主要倾向前者的研究范围。
二、法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都知道,法语中存在阳性和阴性之分。
人们在划分有生命事物的阴阳性是根据其生理属性决定的,而对于没有生命的事物而言,它们的阴阳性是由约定俗成的方式决定的。
例如:un chanteur —— une chanteuse, un étudiant —— une étudiante, un acteur —— une actrice , un ordinateur, une chambre, etc. 在“职业”的法语表达法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有一些的职业性名词,只有阳性,没有阴性的形式,例如,professeur, docteur, juge, député,ingénieur, écrivain, porte-parole, médecin, ambassateur, etc. 这些词都是阳性的,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涉及到的这些职业都是属于比较高端的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
4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0引言人类社会存在男女分工现象,两性互补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然而两性互补是一种不平衡的模式,且女性总是处于弱势一端。
女性主义者猛烈抨击该模式,她们的努力为两性相似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通过仔细研究男女行为与思想两方面的变化,伊丽莎白·巴丹特得出了两性相似理论,认为该模式已经存在,并将代替之前两性互补的模式。
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具体体现为男性的“女性化”和女性的“男性化”,其理论依据是:(1)两性人的研究表明,在男女性格建立过程中,文化作用远重于生物决定论,因此男女性格差异纯属文化因素造成;(2)精神分析学研究发现,人类诞生之时就兼具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可以说人是双性的。
20世纪见证了西方女权运动的盛行。
其中法国是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国家之一,众多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不平等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我们只需引用西蒙妮·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名字就足以相信法国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时,许多妇女高呼着波伏娃的名言:“一个女人不是天生是女人,而是变成一个女人”,她们与所谓的强壮性、父权制和各种压迫作斗争。
在法国众多的女性主义者中,伊丽莎白·巴丹特无疑是特别的一位,她的理论是对主流女性主义理论的创新。
伊丽莎白·巴丹特(Elisabeth Badinter)代表了当代女性主义的潮流,该潮流倡导了两性相似的模式,这一理论是她在著作《一个是另一个》中精确提出的。
该模式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身份开辟了新的视角。
1 什么是两性相似模式自19世纪末以来,女权运动不断发展,平等主义者的要求也成倍增加。
现在性别歧视被视为等同于犯罪。
此外,政治正急于在所有领域消除性别歧视。
禁止对求职者施加歧视性条件。
必须从儿童教科书中消除对性别的陈规定型观念:例如,父亲读书,妈妈缝制[1]。
1、陈建民、陈章太(1988)对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和西方学者对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的主要差别在哪里?(请参考教材中给出的不同定义自己思考,不要参考教材上给出的总结,因为那个总结并不恰当)2、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的区别是什么?3、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各自有哪些?4、言语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和言语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分别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5、导致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可分成哪几个类别?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是哪类原因?6、语言变异一般在语言的那些层面上发生?举例说明。
7、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各个方言和汉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8、语言变体一般分成哪几个类别?9、为什么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多个语言社团?10、造成语言上的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女国音”是什么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2、教材种提到英语中女性用反意问句和虚拟语气句较男性为多,以示对听话者的恭敬、礼貌与言谈中所具有的正式色彩。
使用不规范的语法句式,男性远多于女性。
女子一般谨慎小心,非常注意语法规则。
而男子则不那么循规蹈矩。
请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举汉语的例子?是不是说汉语的男性和女性的语言上没有明显的语法差别?13、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语言的年龄变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那个几个层面上?请举例说明?15、语言年龄变异的成因主要有哪些?16、行话的来源有哪些?行话的功能有哪些?17、语言相对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两层含义是什么?举出一些支持该假说的例子。
18、黑人英语和白人英语之间的差别是不是天生的?19、什么是克里奥尔英语"(Creole English)?20、常见的语言偏见行为有哪些?语言偏见的实质是什么?21、举例说明语音借用,比如北京话。
22、举例说明汉语中的词汇借用现象。
23、日语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属于哪种借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24、汉语“他、她、它”的分工是怎么产生的?这是语言现象还是文字现象?25、举例说明强势语言在语言接触中对弱势语言的影响(从语言借用的角度思考)。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不仅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也在职位晋升中存在。
这种歧视不仅不公平,而且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整个组织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职位晋升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许多组织中,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女性往往比男性更难获得晋升机会。
即使女性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也往往会被忽略或被歧视。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存在于私营企业,也存在于公共机构。
性别刻板印象:许多组织都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担任领导职务。
这种观念会影响组织对女性的看法,并阻碍女性获得晋升机会。
偏见和歧视: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许多组织对女性存在偏见和歧视。
即使女性表现出色,也往往会被忽略或被歧视。
缺乏机会: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女性往往比男性更难获得晋升机会。
这种机会不平等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受到歧视。
培训和教育:组织应该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帮助员工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危害和不平等现象的根源。
组织还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反性别歧视的行动。
反歧视政策:组织应该制定反性别歧视政策,明确规定不得因性别原因而拒绝晋升机会。
组织还应该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多样性和包容性:组织应该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积极推动女性员工参与领导职务。
组织还应该鼓励男性员工支持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
提供机会:组织应该为女性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实习、培训和项目等。
这些机会可以帮助女性员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并为她们未来的晋升做好准备。
职位晋升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会对个人和整个组织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应该采取措施,如培训和教育、反歧视政策、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提供机会等。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女性的职业发展机会,还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利用其人才资源并提高整体绩效。
在日语中,性别歧视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在表面上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歧视含义,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会带来性别歧视的负面影响。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存在于行动和偏见中,还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常常反映出一些对特定性别的偏见或歧视。
本文将探讨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各种表现。
一、冠词的使用差异冠词是语言中常用的词汇之一,它们被用来指代名词并表示数量或特定身份。
在某些语言中,冠词的使用会受到性别的限制。
比如,法语中“le”用于指代男性名词,而“la”用于指代女性名词。
这种性别差异的使用可能会暗示一种偏见,表明“男性”在言语中更具有重要性。
二、职业名称的性别偏见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很多职业名称都存在性别偏见。
以英语为例,很多职业名称都默认为男性,如“policeman”(警察,男性)、“fireman”(消防员,男性)等。
而对于女性从事的同样职业,则会添加性别修饰词,如“female doctor”(女医生)。
“女性+职业名称”的表达方式凸显了性别的特征,这种命名方式背后也存在着对女性从业者的偏见。
三、词汇和短语的双重标准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词汇和短语表达特定的概念或意义。
然而,有些词汇和短语在性别上存在双重标准。
比如,“男子汉”、“女娲补天”,这些词汇和短语中明显强调了男性或女性的特点,巩固了性别歧视的成见。
四、对女性评价的贬低和侮辱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另一种常见表现是对女性的评价存在贬低和侮辱。
很多语言中,对女性的称呼常常伴随着某种负面意义,如“淑女”(含有保守和过时的含义)和“妇女”(强调关注于私人生活)。
这些词汇的使用带有一种偏见,传递出对女性能力和地位的低估。
五、语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语言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男性和女性的常规描述,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正常和可接受的行为特征。
典型的例子是将男性描述为“果断”、“强壮”和“聪明”,将女性描述为“温柔”、“美丽”和“敏感”。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得以延续。
六、歧视性语言对个体的影响性别歧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5篇法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篇一(一)法语文学1、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2、从《忏悔录》看卢梭的灵魂告白3、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主义分析4、浅析《红与黑》中德瑞纳夫人的爱情观5、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浪漫主义6、《小王子》中的象征主义分析7、《驴皮记》中瓦朗坦的人物形象分析8、从电影《无法触碰》分析法式幽默9、《昂多马格》的悲剧性命运分析10、《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金钱观分析(二)法国文化,社会生活1、人口老龄化对法国社会的影响2、法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中法养老保险制度对比3、法国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或者具体到一些品牌如香奈儿LV等)4、法国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5、法国葡萄酒文化6、中法婚姻问题对比7、法国甜点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8、法国移民问题对社会的影响9、中法饮食文化对比10、法国TGV的发展分析(三)法语语言学和教学法1、英语对法语语音和词汇教学的影响研究2、基于微博公众平台的法语教学模式3、法语复合过去时与未完成过去时的区分4、多媒体环境下大学法语课堂教学模式探析5、法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分析6、法语教学中的的文化引入7、浅谈法国艺术对法语发展的深远影响8、法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9、法语联盟语言课堂教学研究及对孔子学院的启示10、从《巴黎圣母院》看法国音乐剧中的语言要素(四)翻译学1、傅雷的《高老头》翻译风格评析2.《丁丁历险记》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研究3、翻译美学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英法译版对比研究4、跨文化交际对法语成语汉译的影响及翻译对策5、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语隐喻的翻译6、法语幽默的翻译7、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法语广告汉译策略8、论法译本《红楼梦》的文化翻译策略9、浅析如何提高交替传译能力10、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五)其他1、论法语的体系统2、法语听力理解常见困难分析3、对法语熟语属性的探讨4、中国时政词汇汉法对译(74)5、“双重目光”下的求真译作--评程抱一、程艾兰的法译本《骆驼祥子》6、莫言在法国:翻译、传播与接受7、大型汉外词典编纂设计特色研究--以《汉法大词典》为例8、唐宋散文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9、译者的视域:莫言《丰乳肥臀》法译本注释的文化解读10、法汉电子词典现状初探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篇二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2、汉语言文化价值教育研究3、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学思维的应用研究4、儿童文学翻译语言可辨识度实证研究5、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概况6、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7、意汉动结式结构模式对比研究8、双语视角下的语义韵研究现状与展望9、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10、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路径探析11、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12、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13、语言文化的交融冲突与国家安全14、语词传播中的意义迁变与认同机制15、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问题研究16、二语阅读中语言过程影响下的策略过程的个案研究17、英汉语简单时相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18、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9、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管窥20、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修辞学教学2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22、网络语境下建议行为的语用机制研究23、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24、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缘起变迁与理论发展25、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高师院校语文教师教育26、全球化趋势下的“汉语在外教学”27、浅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礼仪规范教育28、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29、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创新30、欧洲孔子学院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31、翻译市场导向的财经类院校MTI课程设置研究32、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语言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初探33、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34、英汉语言的接触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研究35、基于现代汉英语言特征的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36、拼音输入法对大学生电脑失写症的影响研究37“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探索38、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39、适应与选择: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和谐观视角解读40、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古代汉语研究41、网络语言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影响42、关于在高校开展方言文化保护工作的设想43、珠江水系上游库区少数民族移民语言保持模式研究44、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45、在华国际移民的相关语言问题研究46、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研究47、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析48、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49、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50、从历史角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51、现代翻译协作中的术语管理技术52、语言逻辑视域中语言现象文化考量的进路及其意义53、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54、中国梦话语的国家身份构建功能55、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56、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57、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58、浅析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59、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的缺失60、现代视域下明代汉语文传播规划的动机与维度最新汉语言本科论文题目篇三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略论上海道台吴煦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16、晚清瑞安孙诒让家族学术变迁17、赵孟頫人生经历与其艺术成就的关系18、元代江南地区海运与天妃信仰的传播19、浙江银元铜元史研究20、明嘉靖时期倭乱与浙江城防建设21、元代江南社会研究22、东佳书院述论23、南宋绍兴地区茶业探析24、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天妃信仰研究25、明清时期浙江商人在苏州的商业活动述论26、宋代绍兴官学述论27、从《夷坚志》看宋代妇女婚姻上的自主性28、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借鉴29、从“丧葬祭祀习俗”看客家文化的特质30、浙江文化世家个案研究31、明代义乌兵探析32、环东海疆土开拓和守卫研究33、《徐霞客游记》衣食住行研究34、抗战时期金华报刊文化述略35、大禹文化研究36、驼峰航线与美国对华援助37、浙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8、论江浙地区元代旧官吏与朱元璋政权的合作39、论《全唐诗》中的怨妇形象40、海禁背景下的海商反抗--以王直为例41、汉末至东晋时期佛教在浙江的发展42、清代科举中的冒籍现象43、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服饰文化比较研究44、魏晋志怪小说中体现的社会生活状况45、试论严子陵归隐的原因与影响46、明清漕运与水次仓47、明代军士月粮折银制度浅析48、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信任过程和原因探析49、明清赋役货币化与财政体系研究50、明清自封投柜与基层社会51、从《夷坚志》看宋代科举梦兆52、宋代沦落女子研究53、抗日战争时期金华的书店、出版社述略54、宋代文人士大夫与沦落女子的交往55、从婚嫁角度看唐前期妇女的地位56、《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南宋妇女婚姻问题研究57、板凳龙仪式中的文化内涵探析--以群联桂花明堂村灯会为例58、环东海疆土开拓和守卫研究59、浅谈二战期间美国妇女就业及其社会地位概况60、宁波书院的近代改制研究语言学论文题目篇四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篇五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初探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探索与应对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38、语法及语法教学: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D.拉森-弗里曼的语法观及语法教学刍议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别歧视如何在法语中体现
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对性别歧视在中法语言中的相似之处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法语;汉语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5-01
一、对比表现
(一)词义
汉语中,表示男性的代词或名词通常已经包含了女性,但与之相反,表示女性的代词或名词只能专指女性,如“子孙”、“子女”实际上也包含了女性。
法语中的主语现象同样适用于汉语,原来表示男性的“他们”可以用来泛指整个人群,如果用“她们”来代替句中的“他们”,则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同时,汉语中的贬损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相当一部分的词汇只要与女性发生联系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汇则为中性甚至是褒义词。
而法语更甚。
最能反映性别歧视的一词就是“homme”,该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femme”一词,仅指“女子”。
在主语的选择上,也是重男轻女“,她们”一词,只能表示所有的女子;但是当“她们”中只要出现一个“他”,
则必须用“他们”。
还有一些词在形容女性时,明显的被贬义化了,如:fille(女孩,姑娘,少女),与之对应的词是 garcon(男孩,小伙子),只有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才不会产生歧义,而单独使用 fille 这个词时,就有可能会造成误解,因为它同时还可指“妓女”。
例如,要表达“我认识一个女孩”这个句子时,最好说“je connais une jeune fille”,即在 fille 前加上形容词 jeune(年轻的),否则直接表述“je connais une fille”的时候,就可能指其他意思了。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le sa-vant”这个词,指男性时意为“学者”,然而自从莫里哀的喜剧《femmes sa-vantes》(可笑的女才子)发表后,就没有哪位女士敢称自己是“une femmesavante”了。
(二)词序
汉语中,当男女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如:男女、夫妇、公婆、少男少女、夫唱妇随、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生儿育女、男耕女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的排列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贵贱、高低等。
因此这种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也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即性别歧视。
(三)姓名
和法国人一样,中国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通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则常常用“强”、“伟”、“壮”、“刚”等来强调阳刚之气。
这是由于中国上古时代是母系社会,人
们以母亲的姓为姓,因此“姓”由“女”和“生”组成。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男性慢慢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姓开始从父亲那里传承。
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
在古代,许多妇女都是有姓无名,即使少数贵族家庭女子有名,但也很少被人称呼,其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
二、形成原因
(一)历史因素
人类早期社会普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男女有明确的社会分工,男性主要从事打猎和捕鱼,女性主要从事农副业,女性从事的劳动在当时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社会地位也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男子的劳动从捕鱼、狩猎转向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男子在体力上比女子强,加上妇女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儿女,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而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越来越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这种历史演变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
(二)社会因素
男主外,女主内是千百年来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形成的模式。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一致认为妇女不必工作,她们通过婚姻使自己依附于男子,依靠丈夫的成就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
三、结语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通过语言反映出来。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而近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女权主义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与男人共同分享社会工作,平等参政,同工同酬。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性别歧视并不会消亡,只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真正实现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志南.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原因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3).
[2]秦苏苏.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