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分类方法。
3. 能够识别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并理解它们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干系。
2. 教学难点:理解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复杂性,如同分异构体等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白板、化学模型、实验器械等。
2. 准备教学材料:有机化合物样品、相关实验试剂和溶剂等。
3. 准备视频和图片素材,用于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和性质。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化学基础和学习需求,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实物,如酒精、醋酸、葡萄糖等,让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讲授新课教师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之间的区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实例,如烃、醇、酸、酯等,并通过实验演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学生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乙醇和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属于醇和酸类有机物。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4. 教室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鉴别某物质是否属于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应用?”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案设计车琳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能初步写出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
⑵、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⑶、碳价四面体学说的确定过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2)、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教学难点:烷烃同分异构体(碳链异构)的书写教学策略: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预习、模型制作、讨论、启发、讲解、练习教学进程【课前研读】(提示:请同学课前务必完成!)1、共价键有哪些成键条件及类型?2、杂化轨道有哪些类型及相应空间构型?3、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有什么特点?4、写出C5H12、C5H10、C5H12O的同分异构体。
5、简述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课堂讨论】(争做课堂主人!)(一)、检查预习情况,或让同学预习演说、学法演说(5分钟)(二)、问题讨论(讨论5分钟,汇报交流5分钟)议题: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性质(分小组讨论,不同小组承担不同任务)1、共价键的成键条件及实质(第一小组承担)。
2、有机物的结构与碳原子的成键有什么特点(第二小组承担)?(三)、科学探究(发挥您的想象,向理论进发!)(10分钟)1、杂化类型及相应空间构型(教师借助图像投影,点拨,让同学想象)(注:教师可从碳原子结构出发,提出怎样形成甲烷分子呢?启发让同学发挥想象,结合测定的键角与键长,提出设想,最终得出杂化轨道电子云形象图。
高中结构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
课题: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
3. 能够根据化学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简式、结构式和分子式;
3. 根据化学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10分钟)
1. 解释简式、结构式和分子式的概念;
2. 示范如何根据化学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三、实例分析与练习(20分钟)
1. 展示几个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要求学生画出其简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实例问题。
四、复习与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所学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如何根据化学式确定结构。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练习画出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简式和结构式;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及时完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及如何确定结构。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是本教案的重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理解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能准确判断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的基本类型;3.会准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4.了解键线式的含义。
水平目标:(1)通过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的比较理解,协助学生学会深化概念理解的学习方法;(2)通过在练习中找出判断同分异构体以及拼凑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和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三、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内容的重整教材中内容表现的顺序和课时安排是:(1)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第一节 1课时)。
→(2)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第二节 1课时)。
→(3)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引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三节 1课时)的学习。
→(4)最后进入“有机化合物研究方法”的学习(第四节 2课时)。
也就是说“同分异构体”知识是放在“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教学之前实行,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相关引入,这有着知识逻辑上的关系,有其内容表现的优点;但从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较差,虽然对“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有所理解,但实际做题上,若把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变形书写,因为空间想象水平差,经常分不清“同一物质”与“同分异构体”,而且,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经常重复书写也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若先把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教给学生,然后学会从给有机物实行命名,通过命名来检验或判断同分异构体,学生就更容易掌握。
加上“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是后续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讲义一、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与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无处不在。
从我们吃的食物,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到我们穿的衣物所用的纤维,再到药物、塑料等等,都包含着有机化合物。
那么,究竟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简单来说,有机化合物就是含碳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通常不被视为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们的分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包含着不同的官能团和原子组合。
其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多样,这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
再者,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易燃,这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有关。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基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理解其性质和反应的关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碳。
碳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14 位,它的最外层有 4 个电子。
这种电子结构使得碳能够形成 4 个共价键,从而与其他原子连接形成各种各样的分子。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单键、双键和三键连接。
单键是最常见的连接方式,如在烷烃中,碳原子之间都是单键连接。
双键和三键的存在则会使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烯烃中的双键使得它们具有加成反应的性质。
除了碳,氢、氧、氮、硫等元素也是常见的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
氢原子通常与碳原子形成单键,氧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如醇中的羟基)或双键(如羰基),氮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硫原子也能参与形成各种化学键。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为了清晰地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科学家们发展出了多种表示方法。
结构式是一种常见的表示方法,它用线条表示化学键,将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
例如,甲烷的结构式可以表示为:H—C—H ,其中“—”代表单键。
还有结构简式,它省略了一些化学键的表示,使得式子更加简洁。
比如,乙烷可以表示为 CH₃—CH₃。
电子式则侧重于表示原子的外层电子分布情况,对于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很有帮助。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篇:《认识有机化合物》设计《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
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
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
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
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
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
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
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
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作者:————————————————————————————————日期: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教学过程】【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A. 多数熔、沸点低B. 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一节甲烷【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板书】二、化学性质:【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点燃纯净的甲烷2.在火焰的上方罩干燥洁净的烧杯3、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千焦气气点燃气气890O H CO O 2CH 2224++??→?+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 气体通入KMnO4/H+溶液2气体通入含酚酞的NaOH 溶液中3 气体通入含石蕊的H2SO4溶液中结论: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依据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骨架和官能团对常见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中碳骨架和官能团的分析,发展分类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2.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共价键的类型和共价键的极性,能初步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对其化学性质和有机反应规律进行分析预测。
通过分析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深化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官能团的辨识,以及官能团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从官能团和化学键的视角分析有机反应的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有什么特点?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就是以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
思考: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分子结构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多样(单键、双键、三键);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多样(链状、环状);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方式多变【新知讲解】过渡:有机化合物数量繁多,为了便于研究,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按照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骨架分类、按照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分类。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依据碳骨架分类2.依据官能团分类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机化合物类别官能团代表物烃烷烃——甲烷CH4烯烃碳碳双键乙烯CH2=CH2炔烃碳碳三键乙炔CH≡CH芳香烃——苯烃的衍生物卤代烃碳卤键溴乙烷CH3CH2Cl醇羟基乙醇C2H5OH酚羟基苯酚醚醚键乙醚CH3CH2OCH2CH3醛醛基乙醛CH3CHO酮酮羰基丙酮CH3COCH3羧酸羧基乙酸CH3COOH酯酯基乙酸乙酯CH3COOC2H5胺氨基—NH2甲胺CH3NH2酰胺酰胺基乙酰胺CH3CONH2C CC C思考与讨论(1)辨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是从碳骨架和官能团的角度将其归类,并根据官能团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学目标:1.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特点。
3.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其性质和反应。
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特点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无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提问: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什么区别?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30分钟)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含有碳元素,并且通常也含有氢元素,还可以包含氧、氮、硫等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多样的性质和丰富的反应类型。
三、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特点(40分钟)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a.碳链骨干命名法: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碳骨架主链的长度、分支和官能团,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命名。
b.功能团命名法:根据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的种类和位置进行命名。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a.碳元素为骨架: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元素形成有机骨架,其他元素主要连接在碳骨架上。
b.单元素和多元素键:有机化合物中可以存在单元素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类型的键。
c.空间结构的多样性:由于碳原子的四价性质和其与其他原子的配位方式,使得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非常多样。
四、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40分钟)1.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和化学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有机化合物能够进行的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命名方法、结构特点、性质和反应等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有机化合物如此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讲解:通过清晰的语言和例子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命名方法、结构特点、性质和反应。
教案课题: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2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特点和同分异构体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同分异构体各题型的练习,要分析总结出对解题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方法、结论,从“思考会”转变成“会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情感与态度:1.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相关题型及解题思路;三、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第一步:所有碳,一直链。
第二步:原直链,缩一碳。
缩下的碳,作支链。
第三步:原直链,再缩一碳;缩下的碳,都作支链。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板书]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复习]1、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有机物称为同系物。
特点是物理性质递变,化学性质相似。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讲]对于某一烷烃分子怎样判断它是否具有同分异构体,如有,又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这是学习有机化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并能够书写。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常用的书写方法—缩链法(减碳对称法)。
[板书]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例1、C 5H 12的同分异构体[板书]第一步:所有碳,一直链。
CH 3—CH 2—CH 2—CH 2—CH 3(先写碳络结构,后用H 原子饱和)[板书]第二步:原直链,缩一碳。
缩下的碳,作支链。
C C C C 4321--- (从链端依次编号)[问]缩去的一个碳可作为一个CH 3,能否连接到1号或4号碳原子上?[展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
(注意空间结构的变换和支链连接位置的等效性) (答:不能。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包括共价键的形成、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分子构型等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机物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并能够初步运用结构知识分析简单的有机物分子结构。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特性和碳原子的杂化状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结构中的共价键是影响其性质的关键因素。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微观层面理解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并能够将这一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投影仪、PPT课件、有机物分子模型等教学工具。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视频或实验器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直观认识。
同时,准备一些典型有机物分子式卡片,用于课堂互动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图片和实物,如酒精、乙酸、苯等,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合物的广泛存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再进一步简要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课程中的重难点。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二、概念阐释接下来,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首先,要明确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如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等。
然后,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展示碳的四面体结构以及共价键的特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碳原子像是一个球体,与其他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分子。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探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有机化合物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以及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学复习课——基于维生素C结构的性质分析及结构修饰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名称有机化学复习课——基于维生素C结构的性质分析及结构修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1.复习有机物各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2.了解共轭体系,并由相似结构的官能团推断陌生官能团性质。
过程与方法探究思维能力;2.学会利用知识迁移进行高效地学习。
情感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与小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组内协作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科技兴国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结构及性质教学难点共轭体系分析及相似结构官能团的推断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通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1980年研发的维生素C合成新方法和维生素C的发展史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国家科技发展创新引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维生素C,从而进行有机物中官能团的分析。
新课讲授:任务一:有机物官能团性质分析(1)维生素C的水溶性如何(2)是否存在手性碳?并标出手性碳的位置(3)维生素C中存在哪些官能团,及对应发生的有机反应学生接力快问快答,分析官能团的相关性质类型(4)1mol的维生素C最多与mol的NaOH反应,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点拨指导: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那么,维生素C是否具有酸性,从而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呢?大家猜想一下,并分组讨论,选用桌上的实验试剂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利用推理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探究中任务二:维生素C的酸性分析(1)发现维生素C的烯醇结构(2)维生素C为何能以这种结构稳定存在?(结合资料进行分析)(3)维生素C结构中哪个官能团能电离出H+(4)写出1mol维生素C与NaOH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学习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由已知推断未知的能力。
任务三:维生素C的还原性分析由苯酚的性质推断维生素C的性质,推测苯酚具有还原性,并实验验证探究点拨指导:维生素C的还原性让维生素C经常添加在食品中做抗氧化剂,但同时也使维生素C在储存和运输中极易被氧化,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维生素C储存和运输中易被氧化的问题。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类有机化合物样品,如油脂、塑料、纤维、橡胶等。
2. 准备教学视频和图片,展示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准备相关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进行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 引入课题:首先通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引出课题。
2. 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特点:通过讲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的共价键结构,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结构与无机化合物不同,具有饱和性和反应的特殊性。
接着通过实例讲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中的碳链、碳环、取代基等结构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介绍按照官能团和分子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
首先介绍烷烃、烯烃、炔烃等饱和烃类有机化合物,以及醇、酚、醚等醚类有机化合物,通过实例讲解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接着介绍芳香烃、卤代烃、羧酸、酯等不饱和烃类有机化合物和烃基、羟基、羧基等官能团,通过实例讲解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最后介绍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4. 实验操作与观察:安排学生进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酯化反应的特点和反应条件。
同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通过已书写的同分异构体,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并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分类。
【合作探究】把所写物质按同分异构体分类(只写C4H10、C4H8、C4H6);然后尝试对C4H8进行分类,并思考这些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异同。
【总结】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1)、碳链异构
(2)、官能团位置异构
(3)、官能团异构
【练习】1、写出分子式为C4H8O的链状化合物
.....的结构(注意:结构不稳定,不写)
2、总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原则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原则把同分异构体分类,总结类别
小组汇报,学生补充。
结合第一节内容,总结常见的官能团异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原则
教学反思预设目标完成情况:课堂生成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