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夏目漱石文学的基石
- 格式:pdf
- 大小:250.15 KB
- 文档页数:4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中国文学渊源发布时间:2021-11-08T07:39:56.02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2期作者:刘梦玲[导读] 夏目漱石人生历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化评析的逐步深入研究路径,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学渊源比比皆是,因此,夏目漱石的思想通过对中国文学的品读鉴赏也衍生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倾向。
刘梦玲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安庆市 246011摘要:夏目漱石人生历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化评析的逐步深入研究路径,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学渊源比比皆是,因此,夏目漱石的思想通过对中国文学的品读鉴赏也衍生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倾向。
关键词:夏目漱石;汉学修养;自我观;文学观;矛盾观一、自我观——自我本位、“则天去私”(一)生活经历夏目漱石出生于日本一个社会地位极高的“名主”家庭,不过好景不长,日本在其出生的第二年便废除了“名主”制度,家境每况愈下,实力猛然跌落谷底。
作为家里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遂被送去严原家当养子,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严原家经济条件不好,养父外遇,养父母感情不和,时常争吵,因养父工作的原因又经常搬家,不久后养父母离婚,夏目又被送回亲生父母身边,但因为夏目漱石比哥哥姐姐年纪小太多,经常感到孤独、彷徨、忧郁,幼年时期的辗转不定、童年时期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疏离给小夏目漱石带来的创伤让人动容,一度精神萎靡。
(二)汉诗研习夏目漱石混合了英国绅士的幽默与江户的洒脱,《草枕》是夏目漱石创作的中篇散文体小说,作品讲述的是青年画家为找寻“非人情”逃避现实世界,远离城市隐居山林而经历的一段旅程。
夏目漱石以自己所喜好之诗为例,对自己所追求的“非人情”作了以下定义:“我所喜好的诗并不是那种鼓舞世间人情的东西,而是放弃俗念(即使是暂时的也好),能用远离尘世的心境而咏出来的诗。
”这种诗并不是夏目漱石凭空想象之物,而是现实存在的,符合作者所想的便是中国汉诗。
夏目漱石的文学伦理学作者:谭艳红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6期摘要:夏目漱石的《文学论》作为一部博大精深、体系严整、新意迭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也做出了独特的思考与回答,可以说形成了夏目漱石独特的文学伦理学。
关于文学的知识伦理,漱石提出过文艺的四种理想,这些理想旨归“如何生存为好”;关于文学中“人的伦理”,《文学论》阐述漱石在东/西方伦理、家/国伦理中如何冲突与选择;提出“道德是一种情绪”,认为“道德情绪”具有感性与复杂性,同时辨析文学鉴赏能否去除“道德成分”,分析读者的道德水准与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关系。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论》予以解读与阐发,对于夏目漱石文艺思想的理解,对于丰富与深化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建设,都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夏目漱石;文学伦理学;《文学论》;知识伦理;道德成分作者简介:谭艳红,文学博士,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日本近现代文学(E-mai:****************;福建泉州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17B070 )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6-0128-10国内研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学者屈指可数。
1998年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与研究《文学论》和《文学评论》的著作。
2010年林少阳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文”与“势”的概念。
2015年孟庆枢著文《夏目漱石文学理论再认识的价值与重新“发现”——以〈文学论〉为中心》着力从整体上探讨夏目漱石“以对抗西欧中心,追求独立文化身份的姿态,拒斥西方近代设定的‘文学’概念,以回归东方原典的思考,以‘文’的范式构想建立跨越东西的新文论”。
2016年王向远出版《文学论》的最新译本夏目漱石:《文学论》,王向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关于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原点论文关键词:知识分子;文明批评;利己主义论文摘要:为了使从事夏目漱石文学的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漱石文学的主题思想,针对漱石的文学作品,采取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我是猫》等作品揭露了日本明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痛苦,剖析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利己主义。
分析结果表明:《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原点。
0引言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的《我是猫》不仅在日本文坛享有盛誉,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蜚声海外。
该小说于1905年1月至1906年8月连载于俳句杂志《杜鹃》上。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杰出的小说。
目前国内学者就其创作手法、全篇洋溢的社会批判精神以及幽默讽刺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多有研究,但极少见与夏目漱石文学关系的论述,以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研究“盲点”。
本文拟从作品的主人公、对近代社会的批判及人的利己主义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知识分子的世界夏目漱石发表的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知识分子。
《我是猫》虽然是由一只被拟人化的猫担任叙述者与评论者,但主要描写的是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
主人公珍野苦沙弥是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
他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知识分子,有时自相矛盾。
他教了多年英语,却常常写一些带有语法错误的句子。
他兴趣爱好广泛,“有时醉心于弓箭,学唱谣曲,有时还吱吱嘎嘎地拉小提琴。
然而遗憾的是,样样都稀松平常”。
另一位主人公牧山迷亭是个思想敏捷、善于辞令、才华出众的美学家。
他性情开朗,在生活中是个惯于说谎吹牛,玩世不恭的人。
如他要在庙里紫薇花开到花谢之间创作一部美学概论的谎言,吞吃面条的喜剧表演等等,正是上述性格的具体表现。
水岛寒月是一位研究“吊劲的力学”的年轻理学士,同时也是一名诗剧作家。
越智东风是写新诗的诗人,他和寒月一样同属年轻的一代。
《三四郎》的主人公小川三四郎是明治中期正在成长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是一名充满幻想的东京帝国大学的大学生,离开偏僻的乡村独身来到东京求学。
I SS N 100928976CN 2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1期J.Changchun I nst .Tech .(Soc .Sci .Edi .),2010,Vol .11,No .1 32/381052107试论夏目漱石文学的基石收稿日期:2009-10-12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XQJR009)作者简介:孙苏平(1982—),女(汉),湖南祁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日本文学。
孙苏平(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摘 要: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关键词:漱石文学;中国文学;基石;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I 313.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976(2010)0120105203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与森鸥外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两座高峰,他的作品以及他本人对日本近代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目漱石是位大器晚成的作家,明治38年(1905)发表处女作《我是猫》时已经时年38岁。
他真正从事创作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2年,可就是在这段短暂而宝贵的艺术生涯中发表了《虞美人草》、《哥儿》、《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行人》、《过了春分时节》、《心》、《道草》、《明暗》等中、长篇小说和《文学论》、《文学评论》两部文学理论著作。
此外还留下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诗歌、评论、讲演稿、书信、日记、小品文等。
夏目漱石早年接受过东方正统文化的教育,汉学造诣颇深。
后来考入东京大学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精通英国文学,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是一位同时受东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陈占彪陈占宏(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2.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pp51—56摘要: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
从客观上看.。
“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
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时代转折期;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作者简介:11陈占彪(197)-),男,陕西省韩城县人,《社会科学报》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等;21陈占宏(1976-),男,陕西省韩城县人,《沪港经济》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文学意义上的联系20世纪初,夏目漱石(1867—1916)与周树人(1881—1936),一个是声名显赫的日本文坛巨子,一个是苦闷敏感的异国求学的弱国青年,日后成为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奠基者,曾在东京西片町一华美而典雅的住宅里先后住过,这是日后对中日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两位文坛巨子一次不经意的、又不完全的邂逅。
然而,最能说明鲁迅与夏目漱石直接发生联系的文学事件,莫过于鲁迅在日留学期间直接翻译过夏目漱石的两篇作品,这两篇作品为《挂幅》和《克喀先生》。
它们被收录在周氏兄弟合译的出版于1923年的《现代日本小说集》里。
就在该书的后记有着鲁迅对夏目漱石作品极高而又精到的评价,说“夏目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早年所做,登在俳谐杂志《子规》(Hototogisu)上的《哥儿》(Bocchan),《我是猫》(Wagahaiwanekodearu)诸作,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湖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1](P1644)。
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的论文论文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一、简化的模式和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借鉴日本大学国文学专业文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日本文学课教学走出“独自”的死寂,进入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日本文学阅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文学阅读;教学改革;理论素质长期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具有过多强调研究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规范,将现实与作者的关系作为涵盖一切关系的唯一路径的倾向。
这种研究范式致使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面对异彩纷呈、变化莫测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变革无言以对,甚至处于“失语”的窘境。
这样一种研究思路与批评模式,也严重影响到了对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
传统的日本文学阅读,仍然没有摆脱以作者为中心的框架。
在当今这个寻求文化对话的时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日本文学阅读真正成为创造性阅读,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素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范式转换背景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从日本文学史发展来看,日本近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然而,以“私小说”的所谓“真实”为审美理念的日本传统使日本近代文学被普遍地“日本化”了。
“文学世界与实际生括几乎可以划等号,文学的价值取决于生活素材的真实,因而表现所谓的‘内面’成了文学创作的‘自明’的前提,‘自我告白’在近代文学中业已被‘制度化’,任凭何人也难以摆脱半步。
而文学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以发现、挖掘作家的生活琐事、隐私逸事为己任。
于是在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作家的传记研究、考证研究大行其道,而极少有余暇顾及文学本身的‘内部’问题。
人们简直可以断言:这种所谓的‘作家研究’其实不过是置‘作品’于不顾的‘人物研究’而已。
《世界文学发展史》日本文学之十三:夏目漱石日本文学之十三:夏目漱石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现代前期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原名金之助,漱石是他的号,出生于江户(东京)一个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年求学,深受汉文化的陶冶,1881年14岁时曾在东京二松学舍学习汉文。
1888年夏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
其间曾写了不少汉文诗歌,收入其《木屑录》一书里。
1893年,夏目漱石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毕业后,曾从事了7 年教育工作。
1900年,他又被官派到英国伦敦留学,专攻英国文学。
其间他体会到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其' 金钱万能' 感到十分厌恶,对所谓的' 西洋文明' 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所以,他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威夫特、奥斯汀、梅瑞狄斯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欢。
另外,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收入他后来编成的《文学评论》(1908)和《文学论》(1907)两部专著中。
他在英国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对他世界观与文艺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903年,夏目漱石学成回国,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1905年在《杜宇》杂志上发表《我是猫》第一章,得到好评,于是将其写成长篇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极大反响,他也成为全国知名作家。
1907年,夏目漱石辞去教职,成为《朝日新闻》的特聘作家,他后来创作的10多部长篇小说就都先在《朝日新闻》连载。
1910年,夏目漱石由于不满时政,加之身患重病、爱女夭折,逐渐产生了悲观厌世情绪。
如他的汉文五言诗' 大风鸣万木,山雨摇高楼,病骨棱如剑,一灯青欲愁'。
就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
不过就在此时,他对社会仍持一种批判态度,曾点名批评高级官员,并拒绝官方授予的博士称号。
1916年12月9 日因病去世,享年49岁。
夏目漱石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一生创作了10多部长篇小说和大批中短篇小说,2500句俳句,208 首汉诗,以及大量的书信、日记、散文、评论、讲演稿、回忆录等。
试论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作者:黄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9期摘要: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日本国民大作家”。
漱石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被很多的日本人研读。
小说《心》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后期三部曲”之一。
这部作品长期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并使他们深受启迪。
本论文介绍了作家夏目漱石以及小说《心》,分析了作品中漱石的伦理观。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利己主义;明治精神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27-01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1月5日出生在江户(今东京)一个大户人家。
夏目漱石排行老八,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因为母亲高龄产子,没有奶水,再加上家里孩子多,所以夏目漱石出生后就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给另一家做了养子。
十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22岁时,夏目漱石立志当个建筑家,被好友米山保三郎劝说,才改学了英文学专业。
在大学预备校和正冈子规意外邂逅,开始创作俳句。
1893年东京大学英文专业毕业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当英语老师,1896年成为第五高等学校的讲师。
1900年,作为文部省第一批公费留学生,留学英国。
由于寄宿生活的不自由和孤独感而患上神经衰弱,发疯的流言传回文部省而被要求回国。
1902年12月5日从伦敦出发,翌年1月抵达神户。
同年4月,兼任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大学的英语教师,但是因课程太过说理,在学生当中评价不高。
1904年,在高浜虚子的劝说下,为了转换心情,创作了小说《我是猫》,没想到获得极大的好评。
之后,一边在学校当老师,一边创作小说,继而想要专心创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1906年发表《哥儿》和《草枕》,翌年,漱石辞掉了教师工作,进入朝日新闻,成为专职作家,发表了第一作《虞美人草》之后,又陆续创作了被称为初期三部曲的《三四郎》、《从此之后》和《门》。
《门》完稿之后,漱石因为胃溃疡住进了医院,出院之后,发表了几个随笔,随后转入伊豆的修善寺疗养,但是病情恶化,导致大吐血,生命危在旦夕。
夏目漱石主要作品的文学思想夏目漱石原名夏木金之助,是日本现代文学家中的泰斗,他生于1867年,也就是明治维新的前一年,生在一个武士的家庭,明治维新之后家道败落,他从小被送到盐田家作养子。
童年是在养父家中度过的,因为养父母不和,导致他生活异常不快。
他自幼好学,在中学时代就深受汉学的熏染,对汉诗和小说极为爱好,使他后来具备相当湛深的汉文修养,但是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化得加深,社会上兴起了洋学,汉学已不再像往日那样受到重视,因此他决心放弃他所喜爱的汉文改学英语。
1900年,漱石奉命留学英国,三年的海外生活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使他观察现实的眼界明亮起来了,一方面使他能高瞻远瞩来看祖国现实社会,对祖国有了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他接触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对所谓的西洋文明产生了批判的看法[1]。
1907年,他辞去了大学教师的职位,做了朝日新闻特约作家。
从此他继续了十年的创作活动,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1915年夏目漱石去世。
本文主要是对夏目漱石的三部主要作品分析,包括《三四郎》、《从此以后》、《我是猫》。
夏目漱石的三部曲之一《三四郎》写了一位由偏远地方熊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三四郎在东京所经历的事和所遇之人。
三四郎生长在山地僻村,来到东京上大学,在这个全国最好的大学里,他怀着美好的梦想,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与他的梦想将行渐远。
他固有的生活习惯无法融入到青年学生中的激烈聚会讨论中,对于科学、绘画,无法与那些东京的学者、女性有深刻共鸣,对于爱情它更有自己的苦楚,自始至终未对爱恋的美祢子表白,而美祢子一个现实美丽的女孩最终选择了上流社会的男人。
三四郎实际上东京生活中的一个过客。
犹如他认为的那样“三四郎眼前有三个世界,一个遥远,这个世界像与次郎所说具有明治十五年以前的风气,一切都平稳安定一切也都朦胧恍惚”,第二个世界里,有着遍生青苔的建筑,有宽敞的阅读室……,“再看第二世界的人影,大都长着未加着意修整的胡子,走起来有的脸朝上,有的低头瞅着地面。
People人物仅与道德存在密切关系,而且文学中表现的道德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文坛,文艺与道德孰轻孰重向来暗潮汹涌,德川时代倡导的道德典范相当于佛家“纯一无杂”的境界,迫使人积极向上,抛光自身不完美的瑕疵,如有过失就是性命攸关,前有切腹的先例为鉴。
而维新前后,对于道德的约束日渐式微,经历了“唯洋是从”的变革,那些被理想化塑造的“泥胎偶像”一败涂地,在认识到了“人类就是善恶混合的存在”之后放低视角,从普通人的角度,以事实为基础构建道德。
浪漫派作品中的道德典范形象给予读者以启示,即是道义与艺术的结合。
自然主义没有正面宣扬道德,反而写尽肮脏丑恶,但是这类作品的初衷绝非引导道德沦丧。
然而,浪漫派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道德的场景或者描写,而自然派正面直击晦暗也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无论在小说还是现实里,正能量十足的浪漫派在涉及个人私利时转为自然派,暴露自身的弱点。
夏目漱石在小说《心》里写道:“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
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
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
”因此在他看来,“执行者是自然派,评论家是浪漫派”,他所说的执行者即是文本创作者,他们原封不动地展现社会的残酷真相,将所有矫枉的行动统统交予那些得道的看客。
从战乱到太平,从家国情怀到冷暖自知,也是从浪漫道德到自然道德的推移。
特别是自明治末期起,自然主义占领了日本文坛,所谓的“过于重视人的自由,让人为所欲为”的隐患终究“堕落”成了以自我为核心夏目漱石自幼接受传统汉学教育,名字里的“漱石”即取自《晋书·孙楚传》中的“漱石枕流”。
他精通俳句写作,而立之年远赴英国吸收西洋文化,大学任教继而成为职业作家,学贯东西,可谓“和汉洋三才兼备”。
他将所擅长的修辞和个人化的幽默、讽刺用于小说,文辞优雅精致,想象力超乎寻常。
鲁迅如此评价他的作品:“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试论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洛阳外国语学院李先瑞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 。
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
1914年(大正三年 11月25日, 夏目漱石以《我的个人主义》为题, 在学习院辅仁会上进行了讲演, 在此讲演中夏目漱石就自己“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实质进行了剖析。
通过阅读该文,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当今的角度对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重新审视, 下面是对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具体分析。
一、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提起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就必然要联想到近代日本的文明开化, 因为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明治维新后, 日本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 不仅学到了其精华部分, 也吸收了其糟粕部分。
在这种大环境下, 漱石以其独特的思考警醒世人不要无条件地模仿西方, 并提出了自己的近代文明开化观。
他在著名的讲演《现代日本之开化》中就对日本近代化的模式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的开化是内发性的, 而日本的开化是外发性的”①, 内发性即自发性, 而“外发性”是指由于外部强加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开化形式。
西方的文明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的, 而日本的近代文明则是跳过来的。
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全盘吸收了西方通过几个世纪才构筑起来的文明, 于是就出现了只从表面上机械地模仿西方而不求实效的现象, 因此, 漱石说道:“现代日本的开化, 一言以蔽之, 可以归结为表面上跑的开化”②。
漱石对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持反对态度, 但是他认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该以己为中心, 对西方随声附和的态度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反映在文学作品方面, 其早期作品主要针对日本在进行文明开化之时出现的弊端进行了抨击, 特别对于滥用金钱和权利的拜金主义俗物进行了冷嘲热讽。
例如在其处女作《我是猫》中就对爆发户金田之流进行了讽刺与挖苦。
他的中期作品大都以写实的手法, 阐明了人若要忠实于自己的个性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就必须与日本近代社会的旧秩序、旧观念以及市侩道德相冲突。
2003年5月M ay.2003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T ianjin F oreign S tudies University第10卷第3期V ol.10N o.3收稿日期:2003-03-10作者简介:吕兴师(195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愤怒的夏目漱石吕兴师(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辽宁丹东118000)摘 要:1904年至1908年是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从事专业创作的前期。
在此期间,他重视文学的伦理性,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他发扬江户文学的“劝善惩恶”的传统,坚持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
《我是猫》、《哥儿》等一系列富于批判精神的优秀作品是前期代表作。
他批判明治初年的所谓“文明开化”,揭露明治时代黑暗的教育制度,把锋芒直指混合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血液的明治社会。
其创作风格迥异于风靡当时文坛的自然主义流派,形成了前期“愤怒的漱石”的形象。
关键词:夏目漱石;愤怒;前期创作Abstract :The earlier period when Natsume ,a Japanese writer ,w orked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was from 1904to 1980.During that period ,Natsume paid attention to the ethics of literature.He developed the literary tra 2dition of encouraging the g ood and punishing the evil ,and insisted on a civilized and s ocial criticism.He wrote a series of g ood w orks full of critical spirit such as I ’m a cat ,The Lord .He criticized s o -called“civilization ”in the earlier times of Meiji ,exposed the nas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at period and criticized directly the s ociety of feudalism and capitalism.His writing style was different from naturalism which was popular at that time in literature ,and an image of “furious Natsume ”formed in the earlier period.K ey w ords :Natsume ;fury ;earlier w orks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03)03-0051-05 夏目漱石的正式创作生涯是从回国后开始的。
自我本位摘要:克尔凯郭尔认为反讽者必须“超脱万物,保持自己的独立”。
“自我本位”是夏目漱石思想的基石,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反讽观,鲁迅也以自己的言行表明了同样的立场。
“自我本位”首先体现在无所依傍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同时表现为决不被假象所蒙蔽并以锐利的目光穿透假象看清实质的非凡能力。
文章具体分析之。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自我本位;反讽观文学是趣味的东西,在向置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国策迈进的明治20年代的日本,夏目漱石把文学作为职业虽然不为别人看好,但因为符合夏目漱石的性格,所以可以说是明智果断的人生选择。
夏目漱石文学研究的自我本位的立场,最早起源于大学时代对于英文学的学习产生怀疑之时。
漱石在《文学论》序言中说是抱着被英文学欺骗的感觉走出大学,抱着这样的不安,成为松山、熊本的英语教师,后来接受命令去伦敦留学。
夏目漱石在《默多克先生的日本历史》中说:“脑力、财力、体力以及道德水平非常悬殊的国民,面对面在一起的时候,低的一方就迅速失去了自我”。
文学领域也是如此,当时西方流行柏格森、欧肯的理论,日本人也就跟着西方人起哄。
“那个时代只要说这是西洋人说的,那就不管什么一律盲从,还自以为神气得很。
”夏目漱石把这称为“他人本位”,并解释说,所谓“他人本位”“就是请别人喝自己造的酒,然后听他的品评,以这个品评所定的是非为是非地模仿他人。
”夏目漱石说自己最初研究文学也不自觉地站在“他人本位”的立场,“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无论读多少书也不能解决问题。
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思想的确立始于英国留学(1900—1902年)时期,最初是为了解决文艺鉴赏中的问题,把这一原则当作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来对待的。
漱石在研究和鉴赏英国文学时常常感到困惑与迷茫,逐渐领悟到文学是个性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科学那样具有普遍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只有依靠自己的研究,根据自己的体会才能最终领悟文学的内涵,“自我本位”也就成为自己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I SS N 100928976CN 2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1期J.Changchun I nst .Tech .(Soc .Sci .Edi .),2010,Vol .11,No .1 32/381052107试论夏目漱石文学的基石收稿日期:2009-10-12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XQJR009)作者简介:孙苏平(1982—),女(汉),湖南祁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日本文学。
孙苏平(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摘 要: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关键词:漱石文学;中国文学;基石;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I 313.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976(2010)0120105203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与森鸥外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两座高峰,他的作品以及他本人对日本近代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目漱石是位大器晚成的作家,明治38年(1905)发表处女作《我是猫》时已经时年38岁。
他真正从事创作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2年,可就是在这段短暂而宝贵的艺术生涯中发表了《虞美人草》、《哥儿》、《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行人》、《过了春分时节》、《心》、《道草》、《明暗》等中、长篇小说和《文学论》、《文学评论》两部文学理论著作。
此外还留下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诗歌、评论、讲演稿、书信、日记、小品文等。
夏目漱石早年接受过东方正统文化的教育,汉学造诣颇深。
后来考入东京大学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精通英国文学,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是一位同时受东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
日本著名文学史家吉田精一说:“漱石和鸥外一样,作为文学家和作家,是最典型的‘两条腿走路的’人物。
像他那样把东洋和西洋在思想深处浑然融合的例子是鲜见的。
”[1]那么,中国文学在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中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围绕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夏目漱石在幼年时期就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和情感,熟读了唐宋的诗歌和史书。
夏目漱石7岁进入小学学习,当时的小学课程虽然已经有算术、物理问答、物理启蒙等,但其核心依然还是汉学。
教材多为当时西洋学者翻译西方教材的直译汉文体教材。
夏目漱石和当时的知识分子子弟一样很早就广泛阅读了汉文书籍。
1878年2月夏目漱石11岁时模仿史论的体裁写作短文《正成论》。
文章通过武将楠正成舍生取义报效祖国的故事,颂扬了忠义报国的儒家思想。
1881年春,他从东京第一中学退学,进入当时有名的汉学家三岛中洲创立的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在此共学习一年左右。
二松学舍讲授了《日本外史》、《十八史略》、《小学》、《蒙求》、《文章规范》、《唐诗选》、《孟子》、《史记》、《论语》、《唐宋八家文》、《前后汉书》等。
[2]除此之外,每周都做作文和作诗的练习。
夏目漱石的文学素养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夏目漱石在《文学论》的序言中坦言:“我小时候就喜爱阅读汉籍。
尽管所学时间较短,但在阅读《左国史汉》(《左传》、《国策》、《史记》、《汉书》)之中渐渐体会到文学的定义。
”[3]1889年在用汉文写成的房总纪行文《木屑录》的开头部分他这样写道:“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
……遂有志以文立身。
”他在《处女作追忆谈》中也讲述:“我十五、六岁时,通过阅读汉籍和小说觉得文学很有意思,自己也想尝试一下。
”[4]可以说夏目漱石通过大量地阅读汉文书籍从而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之所以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孜孜不倦地用笔触来刻画、描写他生活的明治时代,正是青少年时期大量亲近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果。
他是如此地喜欢汉文,甚至在《我认为对文章有裨益的书籍》中如此写道:“总之我对于和文那样的柔软、冗长、絮絮叨叨的东西很讨厌,对于汉文那样强有力即雄劲的作品是喜欢的。
”[5]正如吉田精一所说:“但是,对他来说的东洋主要指的是中国。
尽管创作俳句,但他受本国的传统诗文和思想的影响并不深。
虽然他曾把《方丈记》翻译成英文,但他轻视除美术之外的本国文学古典作品。
他有没有通读《万叶集》、《源氏物语》都令人怀疑。
”[6]二谈及夏目漱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及他创作的汉诗。
夏目漱石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创作汉诗,虽然期间曾有过中断,但总体来说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
题材有纪行、唱和、书画题记等。
现存的汉诗总共有208首,这相当于我国诗仙李白900百多首诗歌的1/4左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多产的日本汉诗诗人。
我国研究者常静将夏目漱石的汉诗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7]1.学生时代(1889年—1894年)共创作51首。
现存的夏目漱石的第一首汉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据推测是他17岁时的作品:鸿台冒晓访禅扉,孤磬沉沉断续微;一敲一推人不答,惊鸦撩乱掠门飞。
该诗借用了唐代诗人贾岛著名的“推敲”典故,营造出一种寂静、孤独、探索的氛围。
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如此有蕴意的诗篇,可见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和深厚的汉学功底。
2.松山、熊本时代(1895年—1900年)共创作23首。
1895年夏目漱石到松山中学任教,一年后转入熊本第五高中。
熊本期间夏目漱石也热衷于俳句的创作,所以此阶段写的汉诗往往带有俳句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喜用季节性词语和意象入诗方面。
[8]3.“修善寺大患”之后阶段(1910年—1916年)共创作59首。
1910年是夏目漱石在生活和创作两方面均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当年夏目漱石在修善寺疗养期间,胃溃疡严重发作多次吐血,险些夺去他的性命。
夏目漱石在经历了“修善寺大患”之后创作的汉诗五言体居多,以清新疏淡为其主要特点。
期间他还写下一系列静观自然人生、颇近唐诗风格的汉诗作品。
[9]4.临终前夕共创作75首(1916年8月14日—同年11月20日)。
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夏目漱石每天上午撰写《明暗》,“下午作作汉诗,当作日课。
一天约一首,而且是七律。
”[10]夏目漱石不顾病魔缠身,顽强坚持写作。
本阶段创作的汉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精品。
多数汉诗反映了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的立场。
“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临近晚年时提出的一种观念,它是夏目漱石所期望达到的一种境界———顺从天意,忘却自我。
三夏目漱石的作品特别是初期的作品,大量地使用着汉诗文和汉语表达方式。
例如《草枕》中有如下的一节:“且喜东洋的诗歌中有解脱尘世的作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只在这两句中,就出现浑忘浊世的光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天地的功德,不是《不如归》或《金色夜叉》的功德,是在轮船、火车、权利、义务、道德、礼仪上的筋疲力尽之后忘却一切,浑然入睡似的一种功德。
”[11]从上述话语中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夏目漱石对中国汉诗的喜欢和热爱。
《我是猫》纵横自在使用的汉语词汇和汉文表达方式不仅充分表达了汉语的音韵和庄重,而且很好地表达了夸张和反语效果。
例如在苦沙弥先生和金田夫人初次见面时,猫公偷偷地进行观察“鼻子の方は天が下の一隅にこんな変人がやはり日光に照らされて生活しているとは夢にも知らない。
”[12](中文:鼻子夫人做梦也想不到茫茫大地竟有如此怪人同在一道阳光下生存。
)该句中虽然没有过多地使用汉语词汇,但句子的整体音韵效果还是接近汉语。
就像“天が下(普天之下)、日光に照らされて生活している(活在光天化日之下)、夢にも知らない(做梦也没想到)”这样很让人联想起汉语。
我国研究者刘介人考证,在夏目漱石的早期随笔《人生》中,虽然其篇幅只有二、三千字,引用的中国历史故事、典故有塞翁失马、竹林七贤、荆轲入秦、伯夷叔齐等。
此外,也大量使用了顺逆二境、祸福二门、遭逢百端、千差万别、铢分缕析、茫然自失、反复熟读、芳声嘉誉、衣冠束带、大声放歌等汉语词汇。
[13]提及对中国典故的运用,其实漱石这一笔名也是取自我国典籍《晋书・孙楚传》中的“枕流漱石”一词。
四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文学思想上。
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在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它提倡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标601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准的道德观念;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
民生的苦乐、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
贯穿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同样是这种经世济民的思想。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的文明批评家和社会批判家,对明治社会各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是夏目漱石文学的一贯主题。
我国之所以有研究者把夏目漱石视为日本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经常对社会时弊进行批评。
处女作《我是猫》借猫公之口传神地揭露出社会的丑恶,对当时日本国民盲目崇拜西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等进行了无情地讽刺和批判。
例如作品第七章猫在开始运动之前,做了如下的评论:“至于连连提出无聊要求———什么运动吧,喝牛奶吧,洗冷水澡吧,游海吧。
一到夏天,去山间避暑,聊以餐霞饮露吧……这是近来西方传染到神国日本的一种疾病,可以视之为霍乱、肺病、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同宗。
”[14]《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当时教育制度的黑暗,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等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三四郎》中小说开始部分,三四郎在去东京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女子。
她的丈夫曾长期在海军任职,日俄战争中去了旅顺,战争结束后曾回来住过一段时间,但不久为了赚钱,再一次去了大连,近半年以来音信全无。
得不到丈夫音信的她想到中国去寻找自己的丈夫,但因没有旅费而无法成行。
可以说,该女子是战争的受害者。
邻座的老头同样也是受害者。
他的儿子也在战争中死去了。
“不明白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是战争能给人带来些什么好处倒也罢了,可是宝贝儿子被杀,物价直往上涨。
还有比这更蠢的事吗?世道太平,何须离井背乡去赚钱?这都是战争造成的!”[15]作者借老头之口对战争的罪恶进行了严厉地批判。
对伦理与道德的探讨是夏目漱石作品的又一重要主题。
夏目漱石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具有伦理的内容始称之为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则必具伦理性。
”[16]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虞美人草》通过让女主人公藤尾自杀身亡告诉人们应该以“理性和道义为第一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