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旧教材特点比较ppt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2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章节安排章节旧教材(选修4)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方向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的调控分析:从章节分配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节“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因素”合并为“化学反应速率”一节内容,同时增加了“化学反应的调控”一节内容。
可见新教材整体内容相对旧教材增加了不少,接下来以新教材的章节安排进行知识对比、课后习题对比。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选修4(旧教材)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知识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定量实验(Zn 与H 2SO 4)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由定性实验得出结论,并利用碰撞理论解释⑴浓度(KMnO 4与草酸)⑵压强⑶温度(Na 2S 2O 3与硫酸反应)⑷催化剂(H 2O 2分解)⑸催化剂作用原理图、选择性3.相关概念(绪论)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 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数的关系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⑴定性实验(浓度、温度Na 2S 2O 3与硫酸反应、催化剂H 2O 2分解)⑵定量实验(Zn 与H 2SO 4)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相关概念⑴基元反应(分步反应)、反应历程(反应机理)、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⑵利用有效碰撞理论解释⑶催化剂作用原理图习题两节内容的课后题目都较少,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题目较容易;主要涉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分析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本节课后习题较多,考查的知识既基础又新颖,题目难度一般;主要涉及分析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速率与计量数的关系、化学反应历程、设计实验证明催化剂的作用、实验探究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催化效率的影响。
(18题最后一空)分析:从知识点对比来看,整体知识点大致相同;新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更新和增加;旧教材独有的内容:定性分析浓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案例(KMnO4与草酸)新教材更新知识: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数的关系、催化剂作用原理图、反应历程(反应机理)新教材有旧教材没有的内容:基元反应(分步反应)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选修4(旧教材)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知识点1.化学平衡状态⑴概念⑵判断方法(量、正逆速率)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定性实验分析⑴浓度(Fe3+与KSCN反应、CrO72-与CrO42-转化)⑵温度(NO2与N2O4转化)⑶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⑷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3.化学平衡常数⑴计算公式⑵含义及影响因素⑶举例计算K及转化率1.化学平衡状态⑴概念⑵判断方法(量、正逆速率)⑶图像分析(方法导引)2.化学平衡常数⑴计算公式⑵含义及影响因素⑶浓度商(判断平衡状态方法)⑷举例计算K及转化率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⑴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⑵浓度定性:利用实验分析移动方向(Fe3+与KSCN)定量:等温时,用Q和K的相对大小判断移动方向⑶压强(NO2与N2O4相互转化实验)⑷温度(NO2与N2O4相互转化实验)⑸勒夏特列原理⑹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课后习题判断平衡状态;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分析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工业生产条件;分析改变外界条件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计算转化率;文字表述题目较少;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分析提高转化率的方法;判断平衡状态;判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15题);比较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大小;根据温度-产率图像分析反应热,并给出合理解释;计算转化率;分析:从知识点对比来看,整体知识点大致相同,呈现的先后顺序发生了改变,旧教材先介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后介绍“化学平衡常数”;新教材顺序调换,且新教材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更新和增加;旧教材独有的内容:定性分析浓度影响平衡移动因素的实验案例(CrO72-与CrO42-转化)新教材更新知识: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Q=K)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除了定性分析,还可以定量计算(比较K和Q的相对大小)新教材增加内容:定性分析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实验案例(NO2与N2O4相互转化)三、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选修4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1.焓判据2.熵判据3.综合考虑,△G=△H-T △S (科学视野)1.焓判据2.熵判据3.综合考虑,△G=△H-T △S (资料卡片)课后习题题目很少,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由于熵增而使某过程自发;(食盐溶解、花香四溢、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题目较少,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由于熵增而使某过程自发;从自然现象、常见的化学反应中判断熵变和焓变;分析:该板块知识点内容和课后习题都几乎保持一致,这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而呈现出来的,并不作为考查的重点,考查内容很基础,自由能变化的计算方法分别出现在“科学视野”和“资料卡片”中,可见地位一般。
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摘要:作为第五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陕西省新高考政策已落地近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基层一线教师经历了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老高考到新高考等各种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从实践中逐渐体会教材和课标的改变所带来的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冲击。
本文通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旧教材的介绍和比较,使老师们深刻体会由教材变革带来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高考新课标对比变革一、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1.章节安排2007版教材 2019版教材以上是2007版[1]和2019版[2]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章节安排,两者相较变化非常大。
在新教材中删减了《从实验学化学》的内容,将其中“物质的量”的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助于降低学生初入高中学习带来的不适感,尽快进入学习的正轨。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中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再进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这时,新教材以海水的研究作为新情境,以其中的重要盐分——NaCl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构成元素展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这符合《新课标》[3]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目的。
在完成钠、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任务后再进行定量计算(物质的量及其应用),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化学反应的量变观察到质变计算,从而将化学学习的理论性推上新高度。
1.栏目设置在新教材中,教材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方法导引、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化学与职业、研究与实践、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等诸多环节,既保证了课堂学习的丰富多样,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能力、素养的双重提升。
如在课本48页介绍了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后“方法导引”中又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从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完成了高中化学学习中一般气体制备的方法介绍,原本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才能涉及到的知识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论学习,此时可让学生进行O2、H2、CO2等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设计,体会气体制备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相信在后期的教学活动中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