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诊疗方案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型,临床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相当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冠心苏合丸1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并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I号协定方:黄芭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雍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钝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2)阴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固定不移,心悸烦热,夜间盗汗,耳鸣腰酸,舌质淡或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促。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全部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手术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因此就有必要找出一些比较保守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疗。
今天就会详细的讲解一下关于动脉硬化的中医疗法,大家赶快来看一看需要具体使用的中药方剂吧。
1、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
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2、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脂斑形成。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很多,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
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
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3、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所以说,能够治疗动脉硬化的中医方法还是非常多的,在选择时就需要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确定治疗原则,以便能选择最为适宜的中药材进行针对性治疗。
与此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多加休息,不能让身体处于过度疲乏的状态。
动脉硬化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动脉硬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壁的厚度增加、弹性降低、内皮功能异常等一系列变化所致的一种疾病,严重者会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给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那么,动脉硬化的病理机制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一、动脉硬化的病理机制动脉硬化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
1.脂代谢紊乱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在动脉内壁产生沉积,形成脂质斑块(也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大,严重时直接导致动脉阻塞,从而导致心脏病或中风等疾病发生。
2.炎症反应在动脉壁内发生损伤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并直接危害心脑血管系统,加剧动脉硬化的进程。
3.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因负氧离子、自由基等原因导致氧化产物增多的现象,这些产物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病程加重。
4.细胞凋亡细胞的凋亡时因细胞本身受到损伤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自我毁灭现象,这些凋亡的细胞会沉积在动脉内壁上,形成斑块,加剧动脉硬化。
5.血管功能紊乱血管功能紊乱主要指动脉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后产生的现象,这些损伤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后会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和血栓素,影响动脉血流通畅性,从而导致病程的加重。
二、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动脉硬化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整个治疗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专业指导,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
1.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可以缓解病症进展。
对于有动脉硬化症状的人来说,需要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还要注意饮食,尽量避免摄入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
同时,戒烟戒酒也十分重要。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动脉硬化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比如,从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来看,使用抗氧化剂、调节NO合成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是在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会采用。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中的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06年)。
健康的动脉具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壁会变硬,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动脉硬化。
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适合内科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mm。
3.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严重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血管内超声、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冠状动脉CTA、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1.西药治疗:(1)扩张血管药物(2)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调脂药;(3)抗血小板药物(4)溶血栓和抗凝药物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瘀痹阻证:化痰祛瘀。
(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3.中医适宜技术:(1)针刺。
(2)穴位贴敷。
(3)耳针。
4.健康指导(七)出院标准。
1.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
2.血脂异常有所改善,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或变薄,斑块稳定或缩小。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导读: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
若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
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
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真心痛、痴呆等诸病。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活血化瘀法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
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其研究也较深入。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内皮素(ET)、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还有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
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没药、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老中医治脑动脉硬化症经验*导读:杨牧祥,男,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杨牧祥,男,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将杨老自拟眩晕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脑动脉硬化症是在全身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基础上,使脑动脉发生弥漫性的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小血管闭塞,从而使脑实质的供血量减少,神经细胞功能障碍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与精神症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基础。
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患者,由于年老精气渐衰,因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若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脑失所养,髓海空虚,则见眩晕耳鸣、健忘失眠等症。
又因肝肾同源,若肾阴渐亏,肝之阴血亦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清阳被扰,甚则肝风内动,故见眩晕欲仆、颈强肢颤、步履不正等症。
舌暗红,苔薄白腻,脉细涩。
杨老认为,该病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以致肝阳上亢,或肝阳化风,痰瘀阻滞,多系本虚标实之证。
二、治疗方法基于上述理论认识,杨老集多年治疗本病的经验,拟定了眩晕方作为本病的治疗主方。
处方:钩藤(后下)、桑寄生各 15~30克,夏枯草、益母草、女贞子、丹参、虎杖、怀牛膝各15克,天麻 10~15克,刺蒺藜、旱莲草各10克,白僵蚕、胆南星、地龙各6克。
加减: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各10克,解郁开窍;失眠多梦者,加远志、酸枣仁各10克,养心安神;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包煎)、柿蒂各 10克,降逆止呕;血压增高者,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15 克,决明子10克,平肝潜阳;心烦,舌红苔黄者,加栀子10克,黄连6 克,清心除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解: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桑寄生滋阴补肾以培其本;天麻、钩藤、夏枯草、刺蒺藜平肝潜阳;丹参、益母草、虎杖、地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胆南星、白僵蚕熄风祛痰,以治其标。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使用的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针对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使用的药物作详细介绍。
一、银杏叶:银杏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
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银杏叶具有活血化瘀、增强血管弹性等作用,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二、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认为,运用丹参可以舒经活血,疏通血管,同时还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
三、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药材,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保肝护肝等多重功效。
中医认为,三七可以清除体内毒素,促进气血运行,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由血管内层沉积物堆积所引起,使用三七可以改善血管状态,达到治疗作用。
四、川芎:川芎是一种中药材,其具有补血、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认为,使用川芎可以增强血管弹性,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心脑血管病症状。
五、红花:红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解毒等多重功效。
中医认为,使用红花可以舒经活血、疏通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六、五味子:五味子是一种中药材,其具有滋脾益肺、安神止咳等作用。
中医认为,痰湿内盛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而五味子可以消化痰湿,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使用的药物有多种,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效。
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也应该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巩固治疗效果,确保预防复发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如戒除烟酒、保持规律生活饮食,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为防止动脉硬化复发的综合治疗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治疗指南发布时间:2021-06-04T07:17:11.56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5期作者:王翔[导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液中的油脂和未能及时排除体外的垃圾常年累月沉积在了血管壁上造成了像小米粥一样粘稠的黄色斑块的病症。
身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是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最大的原因。
在平日里身体中堆积了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复合糖类积聚造成了血栓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变化还会造成血管壁变脆变硬甚至钙化的情况,一旦堵塞严重完全阻塞了动脉腔,原本该供应到脏器的血液就会出现缺血或脏器坏死,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安全。
王翔四川省遂宁市蓬溪恒道中医(骨科)医院1.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液中的油脂和未能及时排除体外的垃圾常年累月沉积在了血管壁上造成了像小米粥一样粘稠的黄色斑块的病症。
身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是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最大的原因。
在平日里身体中堆积了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复合糖类积聚造成了血栓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变化还会造成血管壁变脆变硬甚至钙化的情况,一旦堵塞严重完全阻塞了动脉腔,原本该供应到脏器的血液就会出现缺血或脏器坏死,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安全。
该病症在初期是难发觉的,因为该病是通过沉积后所体现出的一种急性病症。
在长久的累积中,身体也要在适应它带来的一些影响,如血压增高等情况,可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会导致血液在流通受阻,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会产生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思维显著减退,严重时会引起大脑萎缩,已成为威胁现代中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
2、治疗指南中年以上有上述易患因素,渐出现脑力体力减退,或胸闷胸痛,或下肢凉麻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应考虑有发生本病可能。
比如:血脂异常、X线表现相应动脉壁内有钙化、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
2.1 辅助检查本病目前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病人多有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胆固醇或(和)血清甘油三酯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过程。
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造成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
动脉内膜损伤后,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
粥样斑块向管腔突出,使管腔狭窄。
目前临床常采用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西药是前列地尔网,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下肢动脉硬化缺血症状。
中医学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脱疽”范畴,脱疽主要病理机制是血瘀,《灵枢·痈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内,则血流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
气血运行障碍,络脉失于通畅,瘀滞不通则疼痛,下肢失于气血濡养则寒凉、麻木,跛行甚至溃疡。
中医认为脱疽是络病的一种。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气血运行、输布和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疲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临床可以出现下肢疼痛、凉麻、跛行、溃疡等症状。
络病学说源于《内经》,素有“气在经,血在络”之说,后世医家多有发挥,认为重病人络,久病人络,阳虚多瘀,瘀阻经络。
脱疽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久病人络,易出现变症。
所以治疗应以破血逐瘀、通络行滞为主。
虫类药具有走窜之特性,善清经络之余邪,所以在脱疽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降脂宁颗粒(君山第四代)从络论治,活血化瘀,通络行滞。
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
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内瘀。
”全方活血化瘀,通络行滞,通过本次临床疗效观察,降脂宁颗粒和前列地尔对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列地尔治疗。
总之,疗效的肯定一方面是准确的判断证型,确保中医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是根据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对既往治疗脱疽验方进行筛选总结,结合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