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
然而,早产儿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面临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制定一份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诊疗指南至关重要。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the survival rate of premature infant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premature infants often face feeding intolerance due to their immature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may also lead to a series of complication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develop a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 for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mature infants.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的综合性指导,以帮助提高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率、治疗成功率及预后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表现,随后详细阐述了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评估标准以及治疗方案,最后对预防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儿科护理学》第6章“婴儿喂养与营养”,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第2节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
2. 掌握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
3. 学会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2. 教学重点: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模型婴儿、喂养器具。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婴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 理论讲解:a. 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
b. 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
3. 例题讲解: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随堂练习:针对婴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进行识别和分析。
5. 护理措施讲解:详细讲解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6. 案例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针对案例的护理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2. 喂养不耐受a. 定义b. 原因c. 临床表现3. 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
b. 简述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
c. 列举至少三种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答案:1. a. 婴儿喂养的基本原则:定时、定量、定质、个体化。
b. 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
原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食物过敏、感染等。
临床表现:呕吐、腹泻、便秘、拒食等。
c. 护理措施:调整喂养方式、食物种类、观察病情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婴儿喂养不耐受的理解程度,以及护理措施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与婴儿喂养相关的问题,如食物过敏、营养不良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解决方法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是指新生儿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将乳糖分
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从而导致乳糖不能被有效吸收的一种疾病。
乳糖不耐受会导致新生儿腹泻、腹胀、排气等消化道问题,给宝宝
带来不适。
那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新生儿,最重要的是调整饮食。
母乳
喂养的宝宝可以通过母亲的饮食来减少乳糖的摄入,母亲可以避免
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
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乳糖低的配方奶粉,或者选择乳糖替代品,以减少宝宝对
乳糖的摄入。
其次,可以考虑给宝宝补充乳糖酶。
乳糖酶是一种能够帮助分
解乳糖的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补充乳糖酶,以帮助宝宝
更好地消化乳糖,减少消化道不适。
另外,需要注意宝宝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环境。
尽量避免给宝宝
食用含有乳糖的食物,同时也要保持宝宝饮食的规律和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此外,宝宝的饮食环境也需要保持清洁,避免食物受到污染,导致消化道问题加重。
最后,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出现了乳糖不耐受引起的消化道问题,如腹泻、腹胀等,一定要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宝宝尽快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注意饮食习惯和环境以及及时就医来解决。
希望每位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一、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接受喂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如呕吐、腹胀、胃潴留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障碍、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常见原因1. 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的胃肠道在结构和功能上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胃容量较小,胃排空延迟,肠道蠕动缓慢,这些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例如,早产儿的胃肠道发育更为不成熟,其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更高。
2. 疾病因素新生儿感染、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以新生儿败血症为例,细菌及其毒素可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导致喂养不耐受。
3. 喂养因素喂养方式不当,如喂奶量过多、过快,奶嘴孔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引起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此外,过早添加辅食或配方奶的选择不合适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1. 呕吐新生儿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呕吐物可以是奶汁、奶瓣,甚至是胆汁样物质。
比如,有的新生儿在喂奶后不久就会出现大口吐奶的情况。
2. 腹胀腹部膨隆,腹壁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用手触摸腹部时,可感觉到腹部张力较高。
3. 胃潴留喂奶后胃内残留奶量过多,超过正常范围。
通过胃管回抽可以发现大量未消化的奶液。
4. 排便异常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大便性状改变,如含有奶瓣、黏液等。
四、护理评估与诊断(一)护理评估1. 健康史详细了解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
询问母亲孕期的健康状况,有无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了解新生儿出生后的喂养情况,包括喂养方式、喂奶量、喂奶间隔等。
2. 身体状况评估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等。
检查腹部体征,包括腹部外形、腹胀程度、肠鸣音等。
评估呕吐的频率、性质和量。
精选课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儿科学教材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详细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学会评估和处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3. 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难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病例资料、教学视频。
学具:笔记本、课本、病例分析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案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3. 病例分析:分发病例资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4. 实践操作演示:播放教学视频,演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1. 定义2. 病因3. 临床表现4. 诊断方法5. 治疗原则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
2. 根据病例资料,判断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请列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通过病例分析、实践操作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方法仍存在疑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至新生儿喂养的其他并发症,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知识讲解本次教学的理论知识讲解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需要重点关注。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6000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37 周(259d)的新生儿。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 :(1)呕吐,腹胀(24 h 腹围增加 >1 .5 cm,伴有肠型);(2)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 1/3或 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 1/4 或持续喂养时超过 1h 的量 ;(3)胃残余被胆汁污染 ;(4)大便潜血阳性 ;(5)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 2 %(乳糖吸收不良);(6)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7)奶量不增或减少,体重不增。
2 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2 .1 内部因素(胎龄小、体重轻、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生前,胎儿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食物中营养,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成熟程度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
妊娠 25 ~ 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 ;妊娠35 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胃肠功能低下,食道括约肌发育不全,肠蠕动缓慢且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胃肠喂养不耐受表现。
资料显示,胎龄 <34 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34 .8 %,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13 .5 %;而体重≤1 500 g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68 .51 %,体重>1 500 g 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11 .73 %。
说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养不耐受几率越高。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早产儿出生时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同时也缺乏体重和出生后所需的发育时间,因此往往存在喂养不耐受的问题。
喂养不耐受是指早产儿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较差,难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摄入。
为了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方法,以期帮助早产儿克服喂养困难,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胃肠道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的胃肠道未完全发育,消化酶和肠道功能不健全,导致其对乳汁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限。
2.呕吐和反流: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功能不健全,容易出现呕吐和反流现象,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3.呼吸困难:早产儿可能存在呼吸困难,需要花费较多能量来维持呼吸,使其在进食时易疲劳,吸食量减少。
4.消化不良和肠绞痛:早产儿由于饮食口径较小,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肠绞痛,影响其进食。
5.吸吮困难: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吸取足够的乳汁。
以上是导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常见原因,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干预时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措施1.早期皮肤接触:早产儿出生后,给予早期皮肤接触可以促进母婴早期亲密接触,增强母亲与早产儿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接触可以调节早产儿的呼吸和心率,提高乳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早产儿在喂养方面的适应性。
2.逐渐增加喂养量和频次:在早期,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不完善,需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量和频次。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喂养量,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时减少喂养间隔,以增加早产儿对乳汁的吸收。
3.调整喂养体位:正确的喂养体位可以促进早产儿对乳汁的吸收。
护理人员应将早产儿放置在半坐位或斜卧位上喂养,保持头部稍微向前,使乳汁能够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4.喂养时避免刺激:为了避免刺激早产儿,护理人员在喂养前后应保持安静环境,避免嘈杂声或强光的干扰。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儿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三节“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正确的护理干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喂养器具。
2. 学具:教材、《儿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笔记、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新生儿模型,展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诊断和护理。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和护理措施。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针对给出的病例,设计诊断和护理方案。
5. 小组汇报(10分钟)6. 知识巩固(5分钟)利用PPT课件,进行快速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2. 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护理措施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设计诊断和护理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2. 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互动性4.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和解答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临床表现:如呕吐、腹胀、胃潴留、便便异常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对母乳或人工奶和其他食品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会给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进行详细分析:一、症状表现1. 呕吐:新生儿出生后常常会出现呕吐现象,但如果新生儿频繁呕吐,尤其是伴随腹泻和体重下降,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2. 腹泻:新生儿的大便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如果新生儿出现腹泻,且大便异常呈水样或粘液样,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3. 体重下降: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会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但如果新生儿的体重下降过快或过多,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4. 不安或疼痛表现:有些新生儿在吃奶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安或疼痛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喂养不耐受导致的。
二、可能的原因1. 过敏:有些新生儿可能因为对母乳或人工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2. 消化不良: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些新生儿可能由于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而导致喂养不耐受。
3. 其他疾病:有些新生儿可能因为其他疾病,如消化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而表现出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三、鉴别诊断1. 完善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于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新生儿,首先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其喂养情况、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3. 皮肤试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对于怀疑存在过敏原的新生儿,可以进行皮肤试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检测其对于过敏原的敏感性。
4.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疾病,如消化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
四、处理和治疗1. 调整喂养方式:根据新生儿的鉴别诊断结果,可以调整喂养方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乳喂养、人工奶喂养或其他适宜的喂养方式。
2. 指导家长:医生需要对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喂养指导,包括喂养姿势、喂养次数、喂养量等方面的指导。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与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感染。
结论:多种原因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致喂养困难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新生儿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医护人员就应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并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增强新生儿体质,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本文就我科收治的54
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现就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中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喂养不耐受患儿。
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占同期我院出生婴儿(589)的9.17%。
1.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大多采用黄瑛建议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
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中早产儿32例,占59.26%,低体重儿26例,占48.15%,宫内窘迫22例,占40.74%,新生儿窒息23例,占42.59%,感染(宫内感染和出生后的感染)20例,占37.04%。
详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高危因素主要有:①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多数的早产儿体重在2500g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g以下,由于早产,婴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的成熟度低,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的情况。
并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就愈低,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机率就愈大。
②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这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因缺氧时,机体将血液主要供给重要脏器的需求,如心、脑、肾等,这就使胃肠道的的血供减少,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胃肠道功能的紊
乱。
严重的缺氧还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胃肠道的电节律发生紊乱,使胃肠动力减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③感染,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刺激因素。
首先,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适宜的温度尤为重要,应使室温维持在23-27℃,使婴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必要时可使用暖箱来保持婴儿的体温。
其次,减少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刺激,因为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婴儿的呼吸、心律、血压产生剧烈的波动并影响生物钟的节律,产生睡眠剥夺,使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胃肠功能。
3.2.2合理的喂养方式。
①喂养指导。
指导患儿母亲正确的喂养知识,并注意观察喂奶时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
嘱母亲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20rain,每次喂食后轻拍婴儿的背部使其打嗝,防止返流时误吸。
②适当的喂养时间。
临床上以婴儿胃肠蠕动开始和胎粪的排出为开始喂养的指征,因为过早的开始喂养,容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等,但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
③选择合适的乳类。
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喂养,更要注意首选的是母乳,其次是配方奶粉,并要注意应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给新生儿的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
④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
早期微量喂养指
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主要是针对早产儿使用,因为早产儿的胃肠功能不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
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乳头称为非营养性吸吮,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
3.2.3刺激排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刺激排便能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
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功能成熟的时间。
3.2.4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
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
4结论
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喂养问题,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我们的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从围产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尽可能的避免早产、缺氧和感染等这些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临床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密切配合医生,使新生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2]韦联斌,赵优,李惠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17-2918
[3]王国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08,2(7):59-61
[4]魏林,阎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1(2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