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 格式:ppt
- 大小:401.00 KB
- 文档页数:31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72例标签:红霉素;新生儿;喂养困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期经常碰到,当新生儿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时,可出现胃食管反流、胃潴留、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常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在新生儿表现为各种喂养困难问题,临床上出现溢乳和(或)呕吐,进食少。
近年来发现红霉素不仅具有胃动素激动的作用,而且可促进胆碱能神经的传导,诱发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喂养困难问题。
为了解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我们对72例喂养困难新生儿分组治疗,对比观察,发现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5月~2008年6月出现喂养困难收住我科的7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除外胃肠道先天畸形。
原发病为围产期窒息38例,早产儿17例,足月小样儿8例,胎粪吸入综合症6例,败血症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38例,男25例,女13例;足月儿28例,早产儿10例。
基础疾病包括窒息20例、呕吐待查10例、早产低体重儿8例。
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基础疾病包括新生儿窒息20例、早产低体重儿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6例。
1.2 新生儿喂养困难的诊断标准频繁呕吐(≥3次/ d);奶量不增或减少(>3 d);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均除外消化道畸形、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情况。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培菲康或妈咪爱等扶持肠道正常菌群。
72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喂养困难的诊断。
治疗组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3~5 mg/kg·次,q8 h或q12 h,加入10% 葡萄糖20 ml中,时间>1 h,疗程7~10 d。
对照组不加任何胃肠动力药,喂养不耐受者停药或减量喂养。
10 d后记录呕吐、腹胀、胃潴留及体重增长情况,分析方法用χ2检验。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以及对营养的影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亦被称作新生儿喂养困难,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喂养不耐受会对新生儿的肠道营养吸收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还将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康复,使患儿的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影响新生儿存活率。
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以下就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原因以及其对营养的影响等进行介绍。
1、什么是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亦被称作新生儿喂养困难,这是一种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新生儿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喂养障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多样,如呕吐、加奶困难、腹胀以及胃残留物增多等,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可对新生儿肠道摄取热卡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引起新生儿的能量摄入不足,使得新生儿的体重增长困难,甚至出现负增长,且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还会对新生儿基础疾病的治疗以及恢复构成影响,使得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早产儿当中非常常见,主要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有关,再加上喂养不当等因素使得出现消化不良以及呕吐等情况,这些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构成不利影响。
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要及时明确原因,尽早带新生儿去医院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治疗和干预,从而尽快改善病情。
新生儿在出生之后所需要的营养素其主要来源为母体,之后通过自身的胃肠道摄取功能来获取相应的营养素,从而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需求,而在该转变的过程中依赖于新生儿自身的消化道结构、胃肠道动力的不断成熟以及完善,以及新生儿消化吸收功能的不断增强,然而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出生之后胃肠道功能发育未完全成熟,所以在喂养期间就有可能产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一旦发生了喂养不耐受,就会对机体营养的摄取形成不良影响,需要对喂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从而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逐步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免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取。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接受喂养时出现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和代谢方面的障碍,导致宝宝生长发育受限、营养不良、肠道免疫功能受损等问题。
以下是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宝宝在接受喂养后出现腹胀、腹泻、呕吐、
肠绞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体重增长不足、脱水、发热等全身症状。
2.实验室检查:宝宝的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可能无异
常,但有时也会出现白细胞增多、大便隐血阳性等异常结果。
3.影像学检查:通过腹部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以
发现肠道形态和功能异常,如肠胀气、肠蠕动减慢等。
4.喂养史调查:医生会详细询问宝宝的喂养史,包括喂养
方式、喂奶量、喂奶频率、喂奶时间等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喂养不当等问题。
5.诊断性治疗:对于疑似喂养不耐受的宝宝,医生可能会
采取诊断性治疗措施,如暂停某种食物或增加某种药物,以观察症状是否改善,从而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宝宝的症状和表现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断喂养不耐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喂养史调查和诊断性治疗等。
如果宝宝被诊断为喂养不耐受,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喂养方式、增加胃肠动力药物、补充益生菌等措施。
同时,家长也需要在喂养方面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和照顾,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学》第四章“新生儿疾病”,主要涉及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及其发生原因。
2. 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
3. 学会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教学重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诊断及治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喂养器具。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及病因。
(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
(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及治疗。
3. 实践操作:(1)观察新生儿模型,了解正常新生儿喂养方式。
(2)观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的模型,分析其特点。
4. 例题讲解:结合临床案例,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及治疗。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
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及病因。
(2)列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
(3)谈谈你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的看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及家庭护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知识,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关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6000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37 周(259d)的新生儿。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 :(1)呕吐,腹胀(24 h 腹围增加 >1 .5 cm,伴有肠型);(2)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 1/3或 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 1/4 或持续喂养时超过 1h 的量 ;(3)胃残余被胆汁污染 ;(4)大便潜血阳性 ;(5)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 2 %(乳糖吸收不良);(6)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7)奶量不增或减少,体重不增。
2 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2 .1 内部因素(胎龄小、体重轻、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生前,胎儿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食物中营养,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成熟程度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
妊娠 25 ~ 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 ;妊娠35 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胃肠功能低下,食道括约肌发育不全,肠蠕动缓慢且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胃肠喂养不耐受表现。
资料显示,胎龄 <34 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34 .8 %,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13 .5 %;而体重≤1 500 g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68 .51 %,体重>1 500 g 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11 .73 %。
说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养不耐受几率越高。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鉴别诊断标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应或不耐受的症状和体征。
喂养不耐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病因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婴儿的胃肠道生理特点、消化功能的成熟度、营养吸收的能力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
以下是关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一、饱食不耐受:1.症状:饱食后婴儿出现呕吐、腹胀、打嗝、腹泻等症状。
2.体征:婴儿口唇发紫、皮肤苍白、反应迟钝。
3.诊断: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结合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方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饱食不耐受。
二、消化不良:1.症状:婴儿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2.体征:婴儿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规律,粪便稀薄或者过多。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食欲、大便情况,以及消化道其他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消化不良。
三、过度喂养:1.症状:婴儿出现饱胀、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2.体征:婴儿体重增长过快,体形偏胖,皮肤紧绷。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饱胀、腹胀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过度喂养。
四、过敏反应:1.症状:婴儿出现皮疹、湿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2.体征:婴儿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水肿等症状。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过敏性症状,结合家族史和饮食史,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过敏反应。
五、食物不宜:1.症状:婴儿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2.体征:婴儿大便性状异常,排便困难。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饮食情况以及大便情况,推测是否为食物不宜。
以上只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一些常见症状和体征,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鉴别。
在确定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调整饮食、调整喂养方式、对症处理等。
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儿的喂养情况,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调整,以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儿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三节“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正确的护理干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喂养器具。
2. 学具:教材、《儿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笔记、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新生儿模型,展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诊断和护理。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和护理措施。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针对给出的病例,设计诊断和护理方案。
5. 小组汇报(10分钟)6. 知识巩固(5分钟)利用PPT课件,进行快速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2. 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护理措施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设计诊断和护理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2. 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互动性4.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和解答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临床表现:如呕吐、腹胀、胃潴留、便便异常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对母乳或人工奶和其他食品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会给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进行详细分析:一、症状表现1. 呕吐:新生儿出生后常常会出现呕吐现象,但如果新生儿频繁呕吐,尤其是伴随腹泻和体重下降,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2. 腹泻:新生儿的大便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如果新生儿出现腹泻,且大便异常呈水样或粘液样,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3. 体重下降: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会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但如果新生儿的体重下降过快或过多,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4. 不安或疼痛表现:有些新生儿在吃奶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安或疼痛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喂养不耐受导致的。
二、可能的原因1. 过敏:有些新生儿可能因为对母乳或人工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2. 消化不良: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些新生儿可能由于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而导致喂养不耐受。
3. 其他疾病:有些新生儿可能因为其他疾病,如消化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而表现出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三、鉴别诊断1. 完善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于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新生儿,首先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其喂养情况、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3. 皮肤试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对于怀疑存在过敏原的新生儿,可以进行皮肤试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检测其对于过敏原的敏感性。
4.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疾病,如消化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
四、处理和治疗1. 调整喂养方式:根据新生儿的鉴别诊断结果,可以调整喂养方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乳喂养、人工奶喂养或其他适宜的喂养方式。
2. 指导家长:医生需要对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喂养指导,包括喂养姿势、喂养次数、喂养量等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