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健康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PT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5
一年级第八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题说明】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6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使得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事情都依赖大人,到了学校后,哭闹、找不到厕所、水杯不会开、作业不会写、文具没有带等现象,比比皆是,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导致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尝试,对自己缺乏认识和自我肯定。
本课只在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课余活动两方面观察自己,能够列举出自己作为小学生的基本特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评价自我的行为。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从学习、活动两方面观察自己的变化。
2、情感目标:能够列举出自己的基本特征。
3、行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列举出自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衣服、被子、系带子的鞋子。
【教学设计】【练习题】在家里你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能列举出自己的基本特征。
3、学生是否会积极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背景知识】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我们提倡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并不是要拔苗助长。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
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
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
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
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
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
一年级健康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2、情感目标:愿意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能力目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
教学难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图片多媒体)。
提问:同学们,大家说说图中的当当在干什么,你喜欢这里当当吗?(出示图片)师:既然你们都不喜欢这个当当,那谁来说说,早上起床后,有多少同学是自己穿衣、叠被,而不用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呢?我们给这些同学鼓鼓掌!二、课堂探究、知事明理: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同学,他就是我们班里的小超男,请你们听听他的故事。
老师绘声绘色讲小超男的故事:(课件出示文字及配乐)师: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四周还静悄悄的,小超男就要从热乎乎被窝里爬起来,穿好衣服,刷牙,洗脸,整理房间后,帮妈妈烧水做饭,因为爸爸在一次车祸中丧失了劳动能力,妈妈又体弱多病。
所以,每天早晨小超男总是和妈妈一起起床,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还要帮妈妈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师:听了小超男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小结:是的,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小超男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好孩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帮妈妈分担家务,而我们有的同学还让奶奶帮穿衣服,洗脸,叠被,系鞋带……多不应该啊!那么生活当中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学着自己做呢?三、理解感悟,交流互动说一说:下面这些事情你都会自己做吗?(课件出示文字及图片)穿衣洗脸刷牙叠被扫地系鞋带削铅笔整理书包整理课桌1.同桌先互相说说:2.组内交流,看看谁做到的最多3.情景再现:自己不会做的,该怎么办呢?情景一:丁丁和果果在公园里玩,他们互相追逐着。
一年级健康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信,勇于尝试。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
3. 激励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教室或活动室。
2. 教学材料:PPT、教学卡片、生活用品(如衣物、鞋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关于自立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自立的认识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穿衣、穿鞋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任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立问题,分享解决方法。
5. 经验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自立的心得和经验,激励其他学生。
6.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自立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自立小能手”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立能力,如穿衣、整理书包等。
七、教学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堂任务,如穿衣、整理书包等。
2.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自立经验。
3. 学生能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