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走进学生心灵ppt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7
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心灵——“教师大家访”活动《走近老师》课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心灵——“教师大家访”活动又是一个学期结束,暑期将至的时刻,一年一度的大家访活动也开始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多方面了解学生。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找到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过程并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按照教育局和学校的要求,我和同组的老师对10名学生进行了家访。
6月26日下午刚考完试,我们的家访活动就开始了,首先我们去了附近的夏明明家,电话联系好后,我们就出发了,到他家后见到他的妈妈,我首先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些优点,列举了他爱劳动、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许多优点,指出他是有潜力的,如果更努力,学习上会有大的飞跃。
接着我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并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外部原因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我向家长详细阐述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举了很多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建议家长努力使家庭环境有所改善,至少要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要重视并抓紧,坚持正面教育,减少负面干扰。
尽量多过问学生的学习,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然后我告诫学生:你是个好孩子,有许多优点,但是自制力不强,管不住自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只要努力管住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同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努力,管好学生。
之后我们又详细地介绍学校的管理,以及今年学校对口高考和普通高考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和家长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后来我们又陆续走访了剩下的几名学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介绍了学校的管理模式,宣传了学校高考的喜讯,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我们来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从家长们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这是对孩子、老师和学校的期望。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在三尺讲台,她慷慨激昂;在评课现场,她睿智而真诚。
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不辍耕耘近一个甲子。
她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课的经典教案;她坚持真心教学,真爱育人,81岁高龄仍不舍讲台,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师生。
她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
真爱育人课一定要教到学生心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
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
于老师的语文课就是有魔力,时隔20多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老师沈一敏记忆犹新: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
于漪常说,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其中。
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各类学生。
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
然而,在于漪眼里,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
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找同学一个个谈心。
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
于漪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了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教学改革教育方法要随时代改变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
于漪: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中学语文同步教学”——语文人专属教学特助!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并置顶后,可随时后台编辑发送课文名称获取名优教学设计及名师课展。
随时随地,获你所需!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
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全国首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
于漪简介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来看看于漪老师是如何理解的“写错一个字,影响一大片”22岁毕业后刚开始当老师,她给学生讲解“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她对学生说,“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
”后来于漪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自己教的不准确。
“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时至今日,于漪还记得当年的“治学不精”,她用这件事情来告诫自己,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
2019高考作文素材改革先锋于漪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素材提示:学为人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作为成人,虽然身体长成了,但是精神要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
精神成长了,你的课,你的专业发展就会进入新的高度。
这是从教一辈子的语文特级老师于漪对所有从教者的忠告。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于漪,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于漪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时隔四个月,在冬日微雨的早晨再次走进于漪的家。
书柜前放着一张简易书桌,打开的笔记本上记着培养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
面对改革开放、理想、育人这些话题,于漪兴致盎然,不知疲倦。
“困难的时候想到‘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个人的挫折痛苦都可以不在乎了。
我的理想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于漪是谁?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
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邻居的房子被炸毁,人也因此殒命,哀哀无告。
她往乡下逃难中不慎一脚跌倒,下巴磕出血,留下终身的疤痕。
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高中,宿舍是以前的养马场,简易的木板当床,点的是油灯。
尽管条件艰苦,她的心中已埋下理想的种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于漪遇到过许多挫折,“一切为民族”的理想却不曾动摇。
动乱年代,于漪被陌生初中学生打伤腿,两年才好。
她亲眼看到学生拿皮带抽老师,还破坏门窗、烧地板。
十年“文革”中,于漪却没有趴下,她心里想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彰显善良的人性,驱赶内心的兽性。
走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时下,班主任这个错综复杂体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作用更为突显,学生的脆弱、同行的依赖、家长的期盼、社会的关注,种种需要把班主任工作推向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沿,而工作的性质又让班主任时有不知所措,没有必要的沟通艺术,很难把这一神圣的职责完成好。
一、与学生沟通,把爱洒向全体。
沟通的效果是双向的,巧妙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班主任也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动向,从而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
每一个渴望关爱的眼神是否都注意到了,是否给予回馈。
一个善于倾听的班主任,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焦虑、愤怒、悲哀、快乐和喜悦,同时在工作中适时做出反应和引导。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这时班主任需要思考的是问题的所在。
倾听学生的声音,察颜观色,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
学生的情绪波动大,控制能力弱,孩子情绪好时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
若在学生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老师在沟通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控制力,教他们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走出窘境。
平等良好的师生沟通方式,往往会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老师的博爱与慈祥,工作效果会更好。
传统的办公室里的教育工作,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周围还有一大堆别的老师时,他们很难敞开胸怀和班主任老师倾诉或沟通。
他们更喜欢平等的、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网络、短信等,倾诉心声,大胆而直接,问题更宜彻底化。
跟学生讲道理时应该多激励闪光点,在此基础上再对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
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做为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沟通时良好的神态语态、肢体语言会让学生感觉到真正的关心,更利于解决问题。
要信任学生有改正的愿望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愿望要因人而异,合情合理,不过分苛刻,否则学生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