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统计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6
管理统计学复习题(第二~九章)第二章1、“统计”一词的基本含义是()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②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计算③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④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①2000名学生②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③每一名学生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①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②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③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④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4、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①调查单位②总体单位③调查对象④填报单位5、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①工人年龄②工人性别③工人体重④工人工资等级6、对某市占成交额比重大的7个大型集市贸易市场的成交额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的组织方式是()①普查②抽样调查③重点调查④典型调查7、要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①普查②典型调查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8、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主要区别是()①灵活机动的程度不同②涉及的调查范围不同③对所研究总体推算方法不同④确定所要调查的单位方法不同9、对无限总体进行调查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通常采用()①抽样调查②全面调查③重点调查④典型调查第三章1、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的总和应该()①大于100%②小于100%③不等于100%④等于100%2、组距变量数列的全距等于()①最大组的上限与最小组的上限之差②最大组的下限与最小组的下限之差③最大组的下限与最小组的上限之差④最大组的上限与最小组的下限之差3、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6,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①9.3 ②9 ③6 ④104、对于越高越好的现象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如第一组为75以下,第二组为75~85,第三组为85~95,第四组为95以上,则数据()①85在第三组②75在第一组③95在第三组④85在第二组5、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 000。
[管理学]统计学原理题库2第一章总论一、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经济统计?试述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和作用?2、举例说明变异、变量、变量值的关系?3、确定某一研究目的,指出你所熟悉的统计总体和总单位,并说明统计总体为什么必须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
4、统计工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二、填空题1.标志是说明_______特征的,指标是说明_______特征的。
2._______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3.标志按特征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与______。
4.变量按性质不同,可分为______变量与______变量。
5.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变的数量标志就是_______,变量的数值表现就是_______。
7.变量按其值是否连续出现,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8.______是构成______的个别事物,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9.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_______或_______10.统计总体按其所包括的单位数以及相应的变量多少可分为_______总体和_______总体。
三、简答题1、试从联系的角度阐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什么是变异?为什么说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3、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有什么主要的区别和联系?4、统计工作过程是怎样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第二章统计设计一、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设计?为什么要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有哪些种类?2.试述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3.统计指标的概念及构成要素?4.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5.整体设计包括哪些内容?6.全阶段(全过程)设计包括哪些内容?7.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包括哪些内容?二、填空题1.统计设计要从__________两个方面对整个统计工作做出通盘的考虑和安排、这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__________。
管理统计学刘金兰答案【篇一:管理统计学-刘金兰-第九章及复习题答案】t>*9-1 在相关分析中,对两个变量的要求是(A)。
(单选题) a.都是随机变量 b. 都不是随机变量 c. 其中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常数。
d. 都是常数。
*9-2 在建立与评价了一个回归模型以后,我们可以( d )。
(单选题) a. 估计未来所需要样本的容量。
b. 计算相关系数与判定系数。
c. 以给定因变量的值估计自变量的值。
d. 以给定自变量的值估计因变量的值。
9-3 对两变量的散点图拟合最好的回归线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是( d )。
(单选题) a. c. ??y??yi?i?最大 b. ?y?i?最大d. ?y2??yi?i?最小?yii??y?i?最小?y2*9-4 如果某地区工人的日工资收入(元)随劳动生产率(千元/人时)的变动符合简单线性方程y=60+90x,请说明下列的判断中正确的有(AC)(多选) a.当劳动生产率为1千元/人时,估计日工资为150元;b.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人时,则日工资一定提高90元;c.劳动生产率每降低0.5千元/人时,则日工资平均减少45元;d.当日工资为240元时,劳动生产率可能达到2千元/人。
*9-5 变量之间的关系按相关程度可分为(b Cd )(多选) a.正相关 b.不相关 c.完全相关 d.不完全相关*9-6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是:(Ab )。
(多选题) a. 两个变量之间不是对等关系 b. 回归系数有正负号 c. 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d. 利用一个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e.有可能求出两个回归方程 *9-7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b可以表示为(BC)。
(多选题) a.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b.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向 c. 当自变量增减一个单位时,因变量平均增减的量d. 当因变量增减一个单位时,自变量平均增减的量 e.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9-8 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是( aBe )。
管理统计学复习重点1、理解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p3)2、熟悉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图表描述,常用图表3、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方法(参考教材p47、p60例题)4、理解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及中心极限定理(p95)5、理解点估计的三个评价标准,区间估计的置信水平的概念(教材p110)6、熟练掌握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方法(参考教材p127习题8)7、理解影响样本容量大小因素(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允许误差),是怎样影响的?8、理解假设检验的原理、步骤及两类错误9、熟练掌握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参考教材p141例题8.6)10、理解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及基本步骤11、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的内在联系(参考教材p165)12、熟练掌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重点熟悉Excel回归分析输出表的内在联系(参考教材p221)13、理解时间序列的组成因素及两类模型14、熟悉选择拟合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的分析方法15、理解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16、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参考教材p268)17、理解CPI指数及其经济意义,CPI指数与购买力指数的关系18、(本题共20分)某农场负责人认为早稻收获量(y:单位为kg/公顷)与春季降雨(x1:单位为mm)和春季温度(x2:单位为℃)有一定的联系,通过7组试验获得了相关的数据。
利用Excel得到下面的回归结果(α=0.1):方差分析表(2)写出早稻收获量与春季降雨量、春季温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各回归系数的意义。
(3)检验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4)检验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R,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
(5)计算判定系数2(6)计算估计标准误差Se,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
200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复习串讲资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复习资料总体说明: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三为重点章节,其中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为重中之重。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40分),论述题(2-3题共20分),计算题(2道题20分),综合题(1道题20分)。
复习过程中单选题、多选题以练习册为主。
复习纲要:第一章第二节:论述题:一,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范围(P4-6)。
1、企业人力资源2、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3、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P6-9)。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素质统计2、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3、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4、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5、劳动定额统计6、劳动报酬统计7、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8、企业人力费用统计9、劳动关系统计10、企业社会保险统计。
第三章第二节一、P52 图3-1工作时间构成图,要求:准确画出,熟记内容,搞清内容之间的关系。
(特别说明:构成图中“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与“被利用工日”之间应为虚线而非课本中所画的实线,请改正并牢记。
)二、P57-61例题,某制造业企业五月份…..(特别说明:本题要求彻底弄懂,能从头到尾演算清楚。
)第四章一、论述题,劳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P78-80二、第四节工伤事故统计中,可注重选择题的复习。
第五章第三节一、论述题,P126-134劳动生产率指数的三种形式。
(特别说明:它统涉了后面所有计算,所以指数的三种形式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
)二、重点掌握的三个图表,P128表5-3;P130表5-4;P134表5-7第六章综合题一,P154-158工人小时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综合题二,P158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例题,某企业计算期生产工人工时……第七章重点看看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P171表7-1,P175表7-3,搞清楚两个表并熟练计算。
第三节,P181表7-6熟知并计算第九章重点掌握P230表9-1,P231表9-2第十章知识结构适合于出选择题。
管理统计学复习题选择选择1.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分类变量( D )A.汽车生产企业各季度的产量B.人的年龄C.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D.上班的出行方式2.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顺序数据( C )A.上班的出行方式:自驾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B.5个人的年龄(岁):21,26,35,22,28C.学生的考试成绩: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D.各季度的汽车产量(万辆):25,27,30,263.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数值型变量( A )A.每月的生活费支出B.产品质量的等级C.企业所属的行业D.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4.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100万个家庭中抽取1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月生活费支出。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D )A.1000个家庭B.1000个家庭的人均生活费支出C.100万个家庭D.100万个家庭的人均生活费支出5.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5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B )A.2000个家庭B.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C.50万个家庭D.5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6.一家研究机构随机抽取1000个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40%的人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
这里的“消费支付方式”是( A )A.分类变量B.顺序变量C.数值型变量D.连续变量7.下列数据分析方法中,不属于描述统计方法的是( B )A.计算出一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B.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的推断C.用频数分布表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D.画出一组数据的直方图8.下列统计方法中,属于推断统计方法的是( C )A.用统计表展示某企业职工的收入状况B.随机抽取1000个消费者,计算出他们的月平均生活费支出C.随机抽取10块手机电池,利用这10块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估计该类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D.计算是某城市1月份各天的平均气温9.10个学生的数学考试分数分别是:72,63,54,85,79,66,95,83,91,70。
管理统计学题库1. 什么是描述性统计?答:描述性统计是一种通过图表、表格和数学指标来总结和描述数据特征的方法。
它提供了数据的概括性信息,包括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
2. 请解释以下术语: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
答:均值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表示数据的平均水平。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各个数值与均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是一组数据各个数值与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也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3. 请解释以下术语: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
答: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通常是无法直接观测或测量的。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观测值,用于对总体进行推断和估计。
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如总体均值、总体方差等。
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数值,如样本均值、样本标准差等。
4. 请解释以下术语:假设检验、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
答:假设检验是用来判断一个或多个统计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
置信区间是用来估计一个未知参数所在的范围。
显著性水平是用来衡量统计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一种标准。
5. 请解释以下术语:相关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答:相关性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回归分析是一种用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用来研究多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6. 请解释以下术语:偏度、峰度、异常值。
答:偏度是描述数据分布形态的统计量,正偏表示数据右偏,负偏表示数据左偏。
峰度是描述数据分布形态的统计量,正峰表示数据分布比正态分布更陡峭,负峰表示数据分布比正态分布更平坦。
异常值是指与其他观测值相比明显不同的数值。
7. 请解释以下术语: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因子分析。
答:方差分析是一种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组之间差异的统计方法。
协方差分析是一种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的方法。
管理统计学复习题选择选择1.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分类变量( D )A.汽车生产企业各季度的产量B.人的年龄C.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D.上班的出行方式2.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顺序数据( C )A.上班的出行方式:自驾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B.5个人的年龄(岁):21,26,35,22,28C.学生的考试成绩: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D.各季度的汽车产量(万辆):25,27,30,263.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数值型变量( A )A.每月的生活费支出B.产品质量的等级C.企业所属的行业D.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4.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100万个家庭中抽取1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月生活费支出。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D )A.1000个家庭B.1000个家庭的人均生活费支出C.100万个家庭D.100万个家庭的人均生活费支出5.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5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B )A.2000个家庭B.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C.50万个家庭D.5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6.一家研究机构随机抽取1000个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40%的人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
这里的“消费支付方式”是( A )A.分类变量B.顺序变量C.数值型变量D.连续变量7.下列数据分析方法中,不属于描述统计方法的是( B )A.计算出一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B.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的推断C.用频数分布表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D.画出一组数据的直方图8.下列统计方法中,属于推断统计方法的是( C )A.用统计表展示某企业职工的收入状况B.随机抽取1000个消费者,计算出他们的月平均生活费支出C.随机抽取10块手机电池,利用这10块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估计该类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D.计算是某城市1月份各天的平均气温9.10个学生的数学考试分数分别是:72,63,54,85,79,66,95,83,91,7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实作工时2、工伤事故3、全员劳动生产率4、工业总产值5、劳动保护6、社会保障7、生育保险 8、人工成本 9、工业净产值10、工业增加值 11、劳动关系 12、劳动争议13、劳动效益 14、职业病 15、名义工资二、填空题1、评价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劣原则是和。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是:1);2);3);4);5)。
3.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是指人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它包括和两个方面。
4.日历工日可分解为和两个部分。
5.职工教育按学习形式分组,通常分为、、和三类。
6.为了避免人力资源统计的重复和遗漏,各企业原则上应按“”的办法进行统计。
7、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用和两个指标来反映。
8.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内部劳动岗位划分为:1);2);3);4)和服务人员以及其他人员。
9.工业增加值是由企业新创造价值)V 和等组成。
(M10.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和。
11.分子分母不能互换的相对指标有、、。
12、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是万元; 重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日。
13、综合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不同分为:、、。
14.销售利润率计划规定8%,实际为12%,超额完成计划 ;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比去年提高5%,实际比去年提高5.5%,完成计划的 ;15.某市报告期全市职工平均年工资为5500元,基期为5000元,同期该市的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5%,则实际工资增加元;平均工资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
(结果保留5个有效数字)1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方法有:1);2);3);4);5);6)以及预测分析法。
17、某企业16日开工,全部人数为500人,该月有30天。
则该月平均人数为 。
18、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 、 和 等内容。
19、企业人力资源个体素质包括体力、智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性别和 、 、 。
管理统计学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统计学发展经历了( )、( )和( )三个阶段。
2、依据“恩格尔法则”,家庭收入(),则饮食支出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
3、统计学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和()。
4、描述统计是指()。
5、推断统计是指()。
6、()用于衡量生活水平。
二、名词解释1、管理统计学2、统计学3、随机现象总体4、总体三、简答题1、统计学方法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统计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说明每个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数据收集方法一、填空1、数据来源分为()和()两种。
2、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统计调查方式分为()和()。
3、全面调查主要有()和()。
4、非全面调查包括()、()、()、()、()及()等。
5、统计调查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大类。
6、随机抽样类型包括()、()及()等。
7、非随机抽样类型包括()、()及()等。
8、误差分为()和()两大类。
9、非抽样误差包括()、()、()、()及()等。
二、名词解释1、抽样调查2、单纯随即抽样3、抽样误差三、简答题1、数据计量尺度分为哪几种?不同计量尺度各有什么特点?2、统计变量分类有哪些?统计数据有哪几种?3、抽样调查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4、简述企业数据收集过程第三章描述数据的图表方法一、填空1、单变量定量数据的图形描述分为()和()两大类。
2、单变量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方法有()、()、()及()、()等。
3、多定量数据的的图形表示方法有()、()、()及()等4、比较具有相同分类且问题可比的定性数据的各样本或总体时,应用()。
5、描述同时产生的两个定性变量关系的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为()和()。
6、()和()通过反映频数分布表的内容,来描述定性数据。
7、累积频数分布图通过反映累积频数分布表的内容来描述()。
二、简答题及绘图1、简述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
2、什么是茎叶图?有什么特点?习题3-1、3-3第四章描述统计中测度一、填空1、集中趋势的度量有()和()。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复习资料2010年6月20日论述题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指标体系(6)(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素质统计(二)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三)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四)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五)劳动定额统计(六)劳动报酬统计(七)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八)企业人力费用统计(九)劳动关系统计(十)企业社会保险统计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32-38)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是指人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
它包括(一)个体素质体力、智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劳动积极性、能力(二)整体素质一、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一)体能综合指标1、形态指标2、机能指标(二)智力水平(三)健康状况指标1、发病率按人数计算、按因病休假工日(工时)数计算2、职业病感染率(四)文化程度指标(五)年龄性别指标(六)劳动积极性指标1、出勤率按人数计算、按工日(工时)计算2、劳动定额完成程度A:定额完成率B:超额率C:达额面3、从学徒工到各级技术工人所经过的平均时间(七)能力3:劳动生产率指数体系(126)(一)劳动生产率指数的三种形式1、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2、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3、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二)劳动生产率指数体系1、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2、全厂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4:企业劳动条件失常与劳动时间利用欠佳对劳动定额完成程度的影响分析(157)(合格品量+非工人过失废品量)X(基本工时定额+追加工时定额)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 X100%实际耗用总工时(合格品量+非工人过失废品量)X追加工时定额+(非工人过失废品量X基本工时定额)增加工时消耗占实 = ——————————————————————————————————— X100% 耗总工时比重实际耗用总工时合格品量X基本工时定额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X100%实际耗用总工时合格品量X基本工时定额企业整体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X100%企业制度工作工时课本P158例题5:企业员工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179)(一)、企业工资水平变动分析的意义(二)、企业平均工资变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公式:)报告期企业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指数= ——————————基期企业平均工资企业平均工资增减绝对额=报告期企业平均工资—基期企业平均工资企业平均工资增减绝对额企业平均工资增减率 = ————————————— X100%基期企业平均工资企业平均工资增减率=平均工资指数—1(或100%)(三)、企业平均工资指数体系企业平均工资指数体系由三个指数组成,其表述方法是:平均工资可变指数=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X平均工资人员结构影响指数1、企业总平均工资指数(公式)报告期企业总平均工资X1 T1 T0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K X= ——————————— =∑X1 —— :∑X0 ——基期企业总平均工资X0∑T1∑T02企业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公式)3平均工资人员结构影响指数(公式)P182例题6、劳动者参与统计(236)一、劳动者参与的组织形式二、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统计(一)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建立情况统计(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统计三、企业职工参与技术进步统计(一)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分析(二)企业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统计四、企业职工劳动竞赛统计五、企业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统计六、企业工会福利活动统计选择题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特点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数量特征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关联与动态特征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揭示规律性特征二: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1、数量化(而是对人的素质、绩效、组织的功能和状态等方面进行指标化计算后,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并指导运用)2、模糊性3、动态性三: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定量化原则4、模糊灰色原则5、最优化原则工作时间(工时)构成表(52)非工作时间的基本分配方向如下图(64)必须支付的时间物质生活需要的时间(生理需要的时间)精神生活需要的时间(社会伦理需要的时间)非工作时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个人学习时间个人安排的时间教育子女时间文娱活动时间四:劳动环境的内容劳动环境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工作环境五:劳动保护措施(80)1安全技术措施1、工业卫生技术措施2、辅助房屋及设施(指有关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卫生所必需的房屋及设施,如:淋浴室、更衣室、消毒室、室外作业取暖保温设施、女职工卫生室等6项)3、宣传教育六、平均工资(货币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 ————————————物价指数七、培训结业分析(P206)1、培训结业人数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完成培训,并通过规定考核,合格达标的学员或未达标的学员人数)2、培训结业程度分析(1)结业(或毕业)率(2)全员培训率八、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分类,(207)按培训场所分组:1、现场培训——岗位练兵,师傅带学徒,技术表演示范2、业余学习——职工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性的学习和进修。
统计学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工商管理方面)1.企业发展战略,2.产品质量管理,3市场研究,4.财务分析,5.经济预测,6.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术语概念(选择判断) 1.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2.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3.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4. 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5.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6. 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它是从含有N 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 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7. 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它是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层(类),然后从各个层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
8. 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各元素按某种顺序排列,并按某种规则确定一个随机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元素,直至抽取n 个元素形成一个样本。
9.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作为抽样单位从中抽取部分群,随后再对抽中的各个群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观察。
10. 估计量: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用符号θˆ表示。
11. 估计值: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时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具体数值。
12. 点估计:用样本统计量θˆ的某个取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θ的估计值。
13. 区间估计: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估计的一个范围。
14. 置信区间: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5. 置信水平:也称为置信系数,它是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多次后,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率。
16. 假设检验:先对总体参数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过程。
17. 单侧检验:也称单尾检验,是指备择假设具有特定的方向性,并含有符号“>”或“<”的假设检验。
18. 拒绝域:能够拒绝原假设的检验统计量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
1、统计学方法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现状的客观描述(如不同状况的百分比、均值)2)均值、方差、百分比等统计值是否有本质区别(随机差异?本质差异?)3)依据样本推断总体的概率分布是什么4)依据数据找出问题的显著因素与关键因素5)寻找变量的相互关系(相关关系)6)寻找变量间的数量规律7)依据规律把变量分为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类别8)依据已有规律,判别新数据属于哪个类别等。
2、统计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说明每个阶段的特点.1)古典统计学时代:政治算术派国势学派2)近代统计学时代: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3)现代统计学时代:区间估计理论假设检验理论1、数据计量尺度分为哪几种?不同计量尺度各有什么特点?答:一、定类尺度二、定序尺度三、定距尺度四、定比尺度A定类尺度特点:(1)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类尺度作为代码的数值不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不可以区分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3)对定类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计算每一类或组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B、定序尺度的特点:(1)定序尺度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2)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只是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精确差值.(3)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C、定距尺度特点:(1)定距尺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
(2)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例如产品产量、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3)结果可以进行加减。
D、定比尺度的特点:(1)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2)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2、统计变量分类有哪些?统计数据有哪几种?统计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数字变量;统计数据有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定类变量的值就是定类数据;定序变量的值就是定序数据;数字变量的值即为定距数据或定比数据(这两者统称为定量数据)。
1、统计学方法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现状的客观描述(如不同状况的百分比、均值)2)均值、方差、百分比等统计值是否有本质区别(随机差异?本质差异?)3)依据样本推断总体的概率分布是什么4)依据数据找出问题的显著因素与关键因素5)寻找变量的相互关系(相关关系)6)寻找变量间的数量规律7)依据规律把变量分为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类别8)依据已有规律,判别新数据属于哪个类别等。
2、统计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说明每个阶段的特点。
1)古典统计学时代:政治算术派国势学派2)近代统计学时代: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3)现代统计学时代:区间估计理论假设检验理论1、数据计量尺度分为哪几种?不同计量尺度各有什么特点?答:一、定类尺度二、定序尺度三、定距尺度四、定比尺度A定类尺度特点:(1)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类尺度作为代码的数值不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不可以区分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
(3)对定类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计算每一类或组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
B、定序尺度的特点:(1)定序尺度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2)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只是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精确差值。
(3)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
C、定距尺度特点:(1)定距尺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
(2)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例如产品产量、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3)结果可以进行加减。
D、定比尺度的特点:(1)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2)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2、统计变量分类有哪些?统计数据有哪几种?统计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数字变量;统计数据有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定类变量的值就是定类数据;定序变量的值就是定序数据;数字变量的值即为定距数据或定比数据(这两者统称为定量数据)。
3、抽样调查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抽样调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在目标总体中不按任何规则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特点:总体中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相同的,完全由许多随机因素综合作用来决定,既排除了抽样时人的主观随意性,也排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总体变异性大时,随机抽得的样本代表性差。
误差可以估计且所需样本数量大,操作不灵活,成本较高。
适合结论性调查非随机抽样:在目标总体中按某种规则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
特点:误差不可估计,使用与探索性研究。
4、简述企业数据收集过程1)首先要弄清楚收集的目的,明确收集方向。
一般来说,收集调研数据的用途可分为探测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和因果性调研三类;2)制定数据收集计划。
计划的制定要贴近现实情况,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3)实施数据收集计划。
1、简述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2、什么是茎叶图?有什么特点? 把每一项观察分解为茎值和叶值1茎值确定组别,数的大小基本不变或变化不大的位作为一个主干; 2叶值确定频数,将变化大的位的数作为分枝(叶) 3计数1、简述均值、众数和中位数的关系(一)正态分布时三者的关系正态分布是以算术平均数为对称轴,两边频数相等。
其中频数最大的标志值就是数列居中位置的标志值,也就是权数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个变量值。
因此,正态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相等,(二)数据分布不对称时三者的关系1、左偏时众数大于中位数,中位数大于算术平均数;当右偏时算术平均数大于中位数,而中位数又大于众数。
2、数据左偏分布,峰部在右,即频数最大的变量值在右,则众数在左,左边各组频数虽小,但组数多。
必定拉动均值向左边靠。
处于频数中间的中位数应在两者之间。
3、数据右偏分布,峰部在左,即频数最大的变量在左,则众数在右,由于算术平均数收极端值影响,在发生右偏出现较大极端值时,算术平均数将增加得更快,而中位数总居于中间位置。
1、伯努利试验的条件是什么?伯努利试验要满足:1、各次试验独立进行;2、每次试验又有两种结果:事件A 发生或不发生。
2、泊松分布的应用条件是什么?泊松分布的应用条件是总体的大小至少必须是样本大小的10倍;并且某一特征在每次试验中出现的概率P 必须小于0.1,适用于描述在单位时间内随机发生的次数。
1、为什么要进行抽样?什么是抽样分布?有时,由于总体容量太大、耗时长、成本高、检验具有破坏性,实际操作中由于事件和成本等限制条件存在,无法对总体中的样本进行一一分析。
这时,只要样本选择得当,抽样便不失为一种可行性高、适用性强的方法和技术。
假如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出样本容量相同的所有可能样本,则可以根据这些样本计算出某个统计量得所有可能值,这些可能值形成一个分布,称为这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
1、样本容量大小由哪几个因素决定?1)总体方差数值大小的影响。
总体方差大,抽样误差大,应多抽取样本。
2)置信程度的高低,即置信水平的大小。
置信水平越大,推断正确的把握就越大。
因而要有较大把握就需要更大的样本容量。
3)允许误差的大小,推断精确,误差低,样本容量要求大1、简述方差分析的原理。
方差分析作为一种统计方法,是把实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来源的分量。
因而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变异的可加性。
不同来源的变异只有当它们可加时,才能保证总变异分解的可能。
具体地讲,它是将总平方和分解为几个不同来源的平方和(这里的平方和指实验数据与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
2 144677 3 0284 11、简述卡方分布的特征。
1)卡方统计量非负。
我们注意到卡方的计算公式为若干个非负数相加,因此,在卡方分布的图像中,只有第一象限才有分布图。
2)卡方分布与自由度有关。
自由度越小,分布就越向左边倾斜;而随着自由度的增加,卡方分布的偏斜程度有所缓和,逐渐趋向对称的性质;当自由度继续增大时,卡方分布将逐步趋近于对称,即正态分布。
3)在卡方分布中,数据呈正偏或右偏分布。
卡方检验一般是单侧检验,其尾部为拒绝的区域(拒绝区域由显著性水平ɑ决定)。
2、简述拟合优度检验及列联表的自由度如何确定。
1)在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时,自由度得计算公式为:df=k-m-1;式中k为数据类别个数,m 为样本数据中估计的参数个数,在不考虑任何被估计的参数时,减去1是必须的。
2)列联表自由度的公式为df=(r-1)(c-1);r为列联表中心矩阵的行数;c为列联表中心矩阵的列数。
、简述时间序列的两种的模型。
时间序列一般有两种的模型: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
1)乘法模型是假设时间序列各个构成部分对序列的影响均按比例变化。
四种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是相互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而时间序列中各观察值表现为各种因素的乘积。
时间序列的乘法模型可表示为:Y=T*S*C*I;其中T和Y的度量单位相同,是总量指标,而S,C和I为比率,以百分比表示。
2)加法模型是假设四种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是可加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
时间序列的加法模型可表示为:Y=T+S+C+I;其中,Y,S,C与I都是总量指标。
2、季节因素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简述季节因素分析方法。
1)季节因素分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季节因素分析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季节波动,使时间序列更明显地反映趋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二是通过分析了解季节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掌握季节变动的规律。
2)季节因素的分析方法:A简单平均法•简单平均法是直接通过简单平均来计算季节指数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计算出各年同季的平均数以消除随机波动的影响,作为该季的代表值,然后计算出全年的平均数,作为全年的代表值,将同季平均数与全年平均数之比作为季节指数。
B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是在移动平均法的基础上,以乘法模型(Y=T×S×C×I)为理论基础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它能避免长期趋势与周期波动的影响,净化季节变动的规律性,从而实现较为准确的预测。
3、对于有趋势时间序列,如何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进行预测?1)判断是否为年度数据,如果不是年度数据则要用季节因素分析;如果是年度数据则用年度数据预测模型;2)年度数据预测模型有四种:线性趋势模型、二次曲线趋势模型、指数趋势模和自相关模型;A如果时间序列近似一条直线则用线性趋势模型:如销售额、进出口额和产品的产量等;B当时间序列中各观察值发展趋势呈抛物线状态,并且各期发展水平的二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差)大致相等时,可用最小二乘法配合二次曲线趋势模型来预测;C当时间序列的观察值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增长或者衰退,则可以考虑配合指数趋势模型;D当时间序列的各期观察值之间存在自相关时,可以采用自相关模型来进行预测。
1、我国目前编制的时间价格指数主要有哪三类?我国目前编制的时间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商品市场有关的价格指数,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一类是与生产资料市场有关的价格指数,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一类是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价格指数,如股票价格指数、基金价格指数等。
1、管理统计学:是一门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一般统计学为工具,研究社会和经济管理的有用科学,它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理解反映社会和经济管理实践的数据,以期认识数据的规律性及内在的社会和经济含义。
2、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涉及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推断的一门学科。
3、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每次结果未必相同的现象;或是知道它过去的状况,但未来的发展事前不能完全确定的现象。
4、总体:统计学将构成研究对象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总体。
1、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
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体组成的事件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代表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
2、单纯随即抽样:指在总体中完全随机地抽取样本。
不同于个体机会均等,适用于个体特征比较均等的总体。
3、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反映了各样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非同质性。
1、随机事件:在同一组条件下,每次你试验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2、样本空间:如果事件Ω是随机事件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则称其为样本空间。
3、频率代替概率原则:对于随机事件,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但经过反复试验,其统计规律会呈现出来。
相对于事件A,如果进行N次随机试验,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n,则事件A不发生的次数为N-n。
用比值n/N来表示事件A在N次随机试验中发生的概率。
通常试验次数N取得很大时,比值n/N趋于稳定,此时,人们用这个频率作为随机事件A 的概率近似,这就是所谓的“频率替代概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