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小制作作品展示说课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4
第二课堂科技小制作解说词
欢迎大家参观我们的展台。
本次科技节,我们展出教师白制教具1件,小发明2件,小制作1件。
1、简易过滤器制作原理:对水的净化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即木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
也可在活性炭下面再放一层石英沙。
使用说明:①卵石、石英沙要洗干净,小卵石、石英沙起过滤作用。
②性炭也要洗干净起软化水质的作用③可以未过滤水的出口处设置一个过滤纱布或过滤棉以滤去较大的杂质,同时也方使以后吏换和清洗。
2、行程问题演示器制作原理:相遇问题直线运动使用说明:第1、2车道为快车道,第
3、4车道为慢车道;第1、2(3、4)车道可演示相同速度相向(反向)运动:第1、3(2、4)车道可演示不同速度相向(反向)运动:第2、3(1、4)车道可演示不同速度同向追击运动。
3、变声哨子制作原理:根据频率决定音调的原理,不仅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甚至还可吹出美妙的乐曲。
使用方法:“变声哨子”,山一小注射器去掉前端而形成。
使用时,用嘴吹哨子的上端,通过上下拉动活塞,改变哨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而发出美妙的声音,妙趣多多,乐趣无穷。
4、不脏手橡皮擦制作原理:不脏手,方便,干净。
使用说明:此橡皮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软毛刷,克服了学生在使用橡皮擦后,用手学直接清除橡皮残渣和铅笔灰不干净、不卫生的弊病。
新功能橡皮擦除痕后直接用“不脏手”橡皮擦上自带毛刷清除黑色残留物,让使用铅笔的明友不再两手黑乎乎。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通过动手制作科技作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1. 环保创意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科技作品。
2. 如何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环保知识课件、制作环保作品的材料(如废旧物品、环保材料等)、制作步骤图解、评分标准等。
2. 学生准备:废旧物品、环保材料、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些环保主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环保的重要性。
2. 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废旧物品?如何利用这些废旧物品进行环保创意制作?二、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环保创意手工作品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展示成品,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方法。
三、学生制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2.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利用废旧物品和环保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制作科技作品。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各组展示自己的环保创意手工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 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创意。
3. 学生互评,学习借鉴其他组的优点,提高自己的作品质量。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2. 作品质量:评价作品的创意、环保特色、制作工艺等方面。
3.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二年级科技制作教案第一篇:二年级科技制作教案狐狸与乌鸦教学目标:1.学习能活动的纸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2.能比较完整的叙述“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并体会这则寓言的故事含义。
3.通过“狐狸与乌鸦”纸工作品的制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活动准备:材料:32开彩印卡纸一张,胶水,细线。
工具:剪刀,刻刀,针。
活动过程:1.仔细观察彩印卡纸上的各部分彩图,弄清楚各个部分在作品中得位置和作用。
2.将彩印卡纸上有“刻空”符号的地方用刻刀小心的刻空。
3.分别把彩印卡纸上的各图沿边缘线剪下。
4.在剪下各部分的虚线或点划线处用用小刀轻轻划出痕迹,然后分别沿虚线正折,沿点划线反折。
5.将“狐狸”上半身插片插入黄色的纸片的刻空槽中;然后把安装“狐狸”上半身的黄色纸条从印有狐狸下半身彩图的反面两个刻空槽中插入,再把“狐狸”的上下两个半身用针线连接起来。
6.把第5步连接好的“站在草坪上的狐狸”,按粘贴符号粘到印有乌鸦的卡纸上。
7.抽动黄色纸条,花言巧语的狡猾的“狐狸”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8.比比看,谁的作品做的又干净,又漂亮。
注意事项:1.在制作活动纸工作品时,要学生体会到做事要有耐心,同时要认真,细致,按照制作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成,不可操之过急。
2.注意使用刀具的安全同时要用垫板,以免刻坏了桌面。
分类游戏教学目标:1.通过图形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特点有所认识。
2.通过拼搭“建筑物”平面图,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一步练习直线和弧线的箭法。
活动准备:材料:32开“分类游戏”彩印卡纸。
工具:剪刀。
活动过程:1.观察“分类游戏”彩印卡纸上的图块,数数看,卡纸上共有多少块图块?各个图块分别是什么形状?2.沿各图块边缘的粗黑边线将各个图块仔细箭下来。
3.图形分类:(1).请你把图块中图形相同的(如果都是三角形的或都是长方形的)归为一类,可以归为多少类?(2).请你把形状,图案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块归并在一起,可以归为多少类?(3).把图块形状相同,图案相同但颜色不一定相同的归类,可以归为多少类?(4).你还能做其他方式的归类吗?请按照你的想法归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电子小报》说课稿一、课程概述与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小报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如何设计电子小报,包括选取主题、编排内容、美化版面以及发布与推广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电子小报的设计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电子小报。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电子小报设计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电子小报设计的基本技能。
2.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包括: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的电子小报案例,让学生了解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实践操作法,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电子小报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知识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电子小报的基本概念、特点、选题与素材选取的方法、版面布局与美化的原则、图文混排与色彩搭配的技巧以及文件的导入导出与打印等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电子小报设计。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电子小报。
4. 成果展示与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电子小报作品,并介绍作品的选题、编排思路和特色之处。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建议,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和创作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科技类手工制作讲课稿范文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种有趣的科技类手工制作方法。
这个制作方法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科技与手工的结合,帮助我们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材料包括:一个LED灯,一个电池盒,一些导线,一块薄木板和一些工具,如剪刀、钳子等。
第一步,我们先把电池盒固定在木板上。
将木板剪成适当大小,并确保电池盒能够紧密贴合在木板上。
使用钳子或螺丝刀将电池盒固定在木板上,确保它不会松动。
第二步,我们需要连接电池盒和LED灯。
将导线剪成合适的长度,然后用钳子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盒的正极上,另一端连接到LED灯的正极上。
确保连接牢固,不会松动。
第三步,我们要测试一下我们的手工制作品是否成功。
将电池放入电池盒中,然后打开开关。
如果LED灯亮起来,那么恭喜你,你的手工制作品制作成功了!这种科技类手工制作方法不仅可以制作简单的LED灯,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更复杂的电子设备。
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我们可以制作出更加有趣、创新和实用的科技手工制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电子知识,了解电路的原理和基本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制作能力。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技手工制作方法。
手工制作是一种锻炼我们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好方法。
通过制作一些有趣的科技类手工制品,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乐趣,还可以提高自己在科技领域的素养。
希望大家能够尝试这种科技类手工制作方法,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学习,我们的手工制作技能会日渐提高,我们也会对科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大家!。
一年级科技小制作教案.doc教案第一章:认识科技小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小制作的定义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科技小制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科技小制作的定义和意义。
2. 展示一些简单的科技小制作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科技小制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定义和意义。
2. 展示一些简单的科技小制作实例,如自制指南针、小风车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科技小制作项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科技小制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收集学生的想法和计划,了解他们对科技小制作的认知程度。
教案第二章:探索科技小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科技小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科技小制作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胶水、电线等。
2.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
教学活动:1. 介绍科技小制作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胶水、电线等。
2.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如剪裁纸张、粘贴零件、连接电路等。
3.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使用的方法。
2. 收集学生的作品,评估他们的制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第三章:学习科技小制作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科技小制作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科技小制作中常用的技巧,如切割、焊接、编程等。
2. 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制作活动。
教学活动:1. 介绍科技小制作中常用的技巧,如切割、焊接、编程等。
2. 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制作活动,如切割纸板、焊接金属零件、编写简单的程序等。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技巧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3. 提供一个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科学概念: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有关科学概念,如物体的浮力、电路的导通等。
2. 自制教具:介绍学生如何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自制教具,如水平仪、电路模型等。
3. 演示过程:指导学生展示自制教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过程,鼓励他们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兴趣,如浮力的应用、电路的作用等。
探究: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制教具进行探究和演示。
3. 自制教具制作: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步骤,制作自己选择的自制教具。
4. 实验演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
总结:6.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自制教具的应用价值。
7. 学生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8.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探索。
9. 展示和评选: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自制教具,并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评估:10.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学生分享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反思,评估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自制教具的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引入部分的故事、图片或视频资源。
2. 自制教具制作的材料和步骤指导。
3. 学生分享和讨论的记录表格或工具。
4. 拓展活动的参考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并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重项目设计,发展工程思维——《制作我的小乐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项目化学习融合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
教材可设计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项目化学习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改进、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基于项目化学习融合工程设计理念在小学科学新版课标提出,技术与工程是小学科学知识学习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教学要重视“技术与工程”内容。
2021年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重视技术与工程教学。
把握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学习明确问题、设计图纸、制作测试、修改改进等工程实践的过程,渗透工程思维。
”可见,本节课运用工程思维学习路径是必然选择。
二、目标定位基于以上,本次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目标定为:1.经历从设计、制作、改进、展示的项目过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在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3.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三、设计理念《制作我的小乐器》旨在运用工程设计的理念制作小乐器来检验学生对声音的认识,让孩子初步经历项目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教材分两部分,分别是设计小乐器和制作展示小乐器。
对于本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思考一:本节课教材上安排了多个环节,按照教材建议上把每个内容展开来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
大多数老师会把本节课安排成两个课时,一课时为设计指导,一课时为制作改进展示。
《制作我的小乐器》一、教材简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
本单元第一、二课学习内容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第三、四课学习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第五、六、七课学习了声音的强弱、高低是如何变化的,而第八则是声音单元知识整合运用能力的呈现。
基于这样的教材安排,本课将运用STEM教学理念和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
教材分两部分内容:一、选择材料并画出小乐器设计图。
二、制作和展示自己的小乐器。
计划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声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影响音高的有关因素。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拥有了初步的工程设计实践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而且他们对事物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喜欢在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
三、教学目标依据《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科学知识学段的目标是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
技术与工程目标是知道完成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以及课标的分析,依据教材、教参等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改变物体的粗细、长短、松紧等属性可以使它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
●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科学态度目标●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提供的材料自主选择,并制作小乐器。
难点: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设计图以及调试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