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分散技术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910.50 KB
- 文档页数:49
固体分散体技术(SD)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一)、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概述和特点1、概述(1)、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系指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2)、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采用的制剂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2、原理固体分散随技术是1961年提出来的将难溶性的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制备技术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尽而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那么固体分散体只是我们药物制剂中的一个新的技术,制备出的将难溶性药物制备出的固体分散体只能作为一个制剂的中间体,那么这样的一个制剂中间体还要进一步加工来制备成散剂或可颗粒剂胶囊剂压制而成的片剂、滴丸剂、混悬剂、植入剂或者栓剂等等。
3、特点首先如果采用水溶性的载体来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尽而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如果采用难溶性的或者是糖溶性的载体来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使药物具有缓释或者常溶的特性第三种那我们还可以利用载体的包庇作用来掩盖药物的不良的嗅味和刺激性第四个特点可以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4、载体材料(1)、水溶性载体材料①、聚乙二醇(PEG):良好的水溶性,较低的熔点(50-63oC),化学性质稳定。
常用的有PEG4000、PEG6000、PEG12000等。
②、聚维酮类(PVP):熔点高,对热稳定,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故多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③、其他:表面活剂类、有机酸类、糖类与醇类、纤维素衍生物、其它亲水材料等。
(2)、难溶性载体材料①、纤维素类:乙基纤维素(EC)理想的不溶性载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缓释固体分散体。
溶于乙醇等多种有机溶剂,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
②、聚丙烯酸树脂类:为含季铵基的聚丙烯酸树脂。
此类产品在胃液中可溶胀,在肠液中不溶,广泛用于制备缓释固体分散体的材料。
(3)、肠溶性载体材料①、聚丙烯酸树脂类:常用Ⅱ号(pH6以上的介质中溶解)及Ⅲ号(pH7以上的介质中溶解),两者联合使用,可制成缓释速率较理想的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引言:固体分散技术剂型是一种将药物以固体形式分散在适宜的载体中,并通过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手段制成的药物剂型。
这种剂型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还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口感和易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固体分散技术剂型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特点:1.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由于药物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载体中,增大了药物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2.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光、热、湿等因素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3. 提高药物的口感: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口感,使药物更易于咀嚼、吞咽和吸收,特别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和吞咽困难的患者。
4. 方便易用: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制成各种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口腔溶解片等,方便患者使用和携带。
二、制备方法:1. 溶剂法: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溶剂的挥发或结晶来制备固体分散剂型。
2. 热熔法:将药物和载体在高温下熔融混合,然后冷却固化成固体分散剂型。
3. 粉碎法:将药物和载体粉碎混合,通过粉碎和筛分来制备固体分散剂型。
4. 凝胶法:将药物和载体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凝胶,然后通过干燥或凝胶的固化来制备固体分散剂型。
5. 膜包覆法:将药物包覆在载体的表面,形成薄膜固体分散剂型。
三、应用领域:1. 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特别适用于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
2. 水不溶性药物: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将水不溶性药物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载体中,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3. 口服固体制剂: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制备成片剂、胶囊等口服固体制剂,方便患者使用和携带。
4. 口腔制剂: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制备成口腔溶解片、咀嚼片等口腔制剂,改善药物的口感和吸收。
5. 儿童和老年人用药:固体分散技术剂型可以制备成颗粒、口腔溶解片等形式,方便儿童和老年人使用。
固体分散技术是一种将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将药物以高度分散的状态均匀地附着在固体载体上,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包括: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由于药物以高度分散的状态附着在固体载体上,可以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技术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行为,增加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减少用药剂量: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固体分散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可靠性。
固体分散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药物,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溶解的药物,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和载体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固体分散物。
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研究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是制备药物颗粒分散体系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药物固体颗粒分散于无溶剂或少溶剂的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毒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一、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概述1.1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固体分散技术是将固态的活性成分在无溶剂或少溶剂条件下与载体分散体系相互结合的一种制备技术。
它具有颗粒小、分散性好、溶解度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制备固体药物制剂。
1.2 固体分散技术的分类固体分散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主要通过机械力破碎和磁搅拌等手段将药物颗粒分散于载体中,化学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与载体发生反应生成分散体系。
1.3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领域固体分散技术可应用于固体药物制剂的制备、口服固体制剂的增溶、胶囊制剂的制备等领域。
它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改善药效和药物安全性。
二、固体分散技术的制备方法2.1 物理法制备技术物理法制备技术是通过机械研磨、球磨、冻融法等手段将药物颗粒与载体分散均匀。
其中,球磨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技术之一,通过球磨仪将药物与载体共同球磨,实现粒子的细化和分散。
2.2 化学法制备技术化学法制备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与载体反应生成分散体系。
常用的化学法制备技术包括沉淀法、共沉淀法、溶剂蒸发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药物与载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三、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与挑战3.1 优点固体分散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度。
此外,它还能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3.2 挑战固体分散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制备工艺繁琐,需要针对不同的药物和载体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其次,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团聚和沉淀现象。
药物剂型设计中的固体分散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药物剂型的开发和研制也越来越重要。
药物剂型不仅仅是一种给药方式,更是体现了药物分子与药物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理化学特征。
其中,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剂技术,已经成为了药物剂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 固体分散技术的基本概念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微粒(或纳米颗粒)分散在一种固体载体中,形成一种固态的混合物。
这种固态混合物能够很好地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并且可以通过合适的给药途径将药物释放到体内。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质量稳定性:在药物微粒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后,可以更好地保护药物微粒,从而提高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持久性;(2)提高生物利用率:药物微粒与固体载体之间形成了混合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3)减少给药次数:固体分散技术可以将药物微粒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从而可以增加药物的扩散速度,减少给药次数。
2. 固体分散技术的适用范围固体分散技术适用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不良溶解度、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
可以通过固体分散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中,固体分散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分散领域中,固体分散技术可用于快速溶解药物、增强生物利用率低药物的吸收率、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以及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等。
3.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实例目前,固体分散技术已经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实例:(1)艾滋病治疗药物艾滋病治疗药物达芦那韦(Darunavir)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药物微粒与聚乙二醇二十烷基醚(PVP K30)形成固体分散物质,可以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提高至80%以上。
(2)减肥药物减肥药物奥利司他(Orlistat)已经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来改善肠道吸收问题。
通过将药物与PVP K30进行固体分散,可以使药物均匀地分布在肠道中,增强药效。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特点
固体分散技术是一种将一种物质分散成微小的颗粒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通常是将
固体材料分散在液体、气体或固体介质中。
该技术是实现材料表面增加、可溶性改善、纯
度提高、物理化学性能改善以及实现特殊性质与性能的途径。
1.微粒化能力强:固体分散技术能够将材料分散到微米级别以下,从而增加其表面积,利于后续的物理化学反应和吸附。
2.分散剂筛选广:分散剂的种类非常广泛,可以根据所需要分散体在不同介质中的表
现选择合适的分散剂,从而实现优良的分散性能。
3.操作简便:固体分散技术相对其他材料粉碎技术而言,操作更加简便,能够快速地
将材料分散到目标液体介质中。
4. 表面增强:固体分散技术能够减少粉末颗粒的相互接触面积,进而增强粉末表面
的特性。
5.均质性好:采用固体分散技术,能够获得粒子尺寸均匀、形状一致的微小颗粒,从
而实现粉体的均匀性。
6.可应用性广:固体分散技术可应用于多种材料的制备,如纳米材料、医药、化妆品、油漆、颜料、胶粘剂等领域。
总的来说,固体分散技术具有分散效果好、操控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已广泛
应用于粉体加工、原材料改性、材料制备等领域。
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分散技术,主要用于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
它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分离,也可以将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分离。
固体分散技术是有效分离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固体分散技术基于物理现象,由折射、瓶颈流变和反应行为等过程组成。
最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包括筛分、离心分离、膜分离和离子交换等。
筛分是一种将粒子按大小分离的常用方法。
通过不同宽度的筛孔,可以过滤掉某些细小物质,而粗大物质则可以通过筛孔进入物料仓。
常见的筛分设备有矿物颗粒筛、金属颗粒筛、颗粒筛、激光筛等,它们可以帮助用户获得较高精度的混合物分离。
离心分离也被称为离心脱脂机。
它通过利用离心力将物质分离,其主要原理是将不同密度的物质放入转动的离心机中,根据物质的重量和密度,物质会施加一定的离心力,分别向容器内壁和容器外壁聚焦,分离出不同的固体成分。
离心分离具有效率高、耗能低、分离精度高等优点,在制作液体乳制品、乳脂、硬脂酸乳糖浆和油脂等等方面十分常用。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它通过设置膜阻力,达到将悬浮粒子或微小粒子进行分离的目的。
其原理是,液体由膜片向其中心流动,而微粒则被困在膜片外。
针对不同类型的分离,膜分离技术可采用滤膜、分离膜、离子交换膜等。
膜分离技术可以将液体和固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也可以将蛋白质、细胞和细菌等微小物质分离出来。
膜分离技术也分常压膜和高压膜,其中常压膜分离部分大小的离子和有机分子,而高压膜可以分离更小的离子和有机分子。
膜分离技术可以节约能源,在饮料、乳制品、裂解分析和仪器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离子交换技术利用离子交换膜或离子交换树脂,将溶液中的离子与膜或树脂上的相应的离子转换,从而达到是将溶液中的离子进行分离的目的。
离子交换技术具有效率高、适用范围广、能耗低等优点。
离子交换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医疗保健、精细化工、农业制药等行业。
固体分散技术是一种多用途的分散技术,它可以将混合物中的成分有效地分离出来,为工业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1)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
一、概述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均匀地分散在载体物质中,制成颗粒、粉末或糖丸等剂型,以此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
分散技术通常用于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体外释放性、增
强稳定性或改善颜色、味道等。
二、原理
固体分散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载体物质充分混合和分散,达到良好的接触和溶解,使药物活性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如干混、湿法、溶剂蒸
发法、喷雾干燥法等。
三、药物的选择
固体分散技术中,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水溶性药物是最适
合使用固体分散技术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胃肠道中容易溶解,使药物
更容易被吸收。
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考虑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等
因素。
四、载体物质的选择
选择载体物质时需考虑其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性质等因素。
常用的载体物质有聚合物、制备剂和无机制剂等。
聚合物如聚乙烯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制备剂如微晶纤维素等具有微观形态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无机制剂如硅酸镁具有吸附药物的能力,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五、应用与发展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局部给药剂型等。
目前,固体分散技术已成为药物制剂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改善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改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固体分散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应用。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制备制剂时固体药物,特别是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技术。
制剂中难溶性药物的释放一吸收与药物的分散状态关系极为密切,对其释放一吸收影响很大,以一般的粉碎方法制得的粗分散状态的粉末,往往生物利用度很低、这就需要通过改变剂型、处方组成和工艺过程等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分散状态,或通过改变用药途径来达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固体分散体技术 - 作用及特点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以分子、胶体、无定型或微晶状态分散在载体中,比表面积增加,溶出速度加快。
如:以PEG 20000为载体制备的阿司匹林-PEG 20000(1:9)固体分散体,其药物溶出速度显著高于原料药及物理混合物尼莫地平与聚乙二醇类经加热熔融形成简单低共熔物,实验表明,尼莫地平-PEG固体分散体可提高尼莫地平的体外溶出度。
延缓释药速度近年来,固体分散体技术又被应用于缓释制剂的产品开发中,通过选用适宜的载体材料(不溶性聚合物、肠溶性材料、脂质材料等)和适宜的药物与载体材料、孔道剂的配比,来获得释药速度理想的缓释固体分散物。
如:以肠溶性材料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的硝苯吡啶固体分散体就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又如:以水不溶性聚合物EC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的酮洛芬级释固体分散体,其体外释放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难溶性药物因不易被机体吸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一定限制。
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使之达到高度分散均相状态,从而保证所制成的制剂的吸收与利用。
实验表明,以 PEG 4000 -葡萄糖(1:1)为联合载体与异丁基哌嗪力复霉素(2:1)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其体外溶出效率好,生物利用度高。
以PEG 6000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的无环鸟苷固体分散体,也同样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固体分散体技术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其稳定性增加,制剂的质量易于控制,并可降低成本。
孙淑英等用熔融法或溶剂法将硝苯地平(NEP)与PEG固体先制成固体分散物,再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HPMC等制成缓释片剂。
固体分散体第三章固体分散技术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概述及分类一、概述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制备制剂时固体药物,特别是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技术。
制剂中难溶性药物的释放一吸收与药物的分散状态关系极为密切,对其释放碑吸收影响很大,以一般的粉碎方法制得的粗分散状态的粉末,往往生物利用度很低。
这就需要通过改变剂型、处方组成和工艺过程等方法来改变药物的分散状态,或通过改变用药途径来达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然而对于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来说,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状态是主要影响溶出与吸收的因素·可改变这样的规律。
如防冠心病的苏合香滴丸起效时间为2~3分钟.而原粉胶囊剂起效时间却长达10-20分钟。
这是由于改变了组成(加人载体)和工艺之故。
当然,若以滴丸的同样组成。
制成粉末后装人胶囊会比滴丸有更好的效果。
另外,单从改变粉碎技术(工艺)使原粉达到微粉化(几个微米)也能成倍提高溶出-吸收的速率和程度,但较加有载体者又大为逊色[1]。
二、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药物的分散作用和控释作用,常优于单一载体。
(一)水溶性载体多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酸类,其它尚有糖类等。
(1)PEG4000和PEG6000是最常用的水溶性载体。
熔点低(55-60C)毒性小。
在胃肠道内易于吸收。
不干扰药物的含量分析。
能够显著地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溶出速率一般与药物对载体的比例量有关,载体PEG用量越多。
溶解速率越快.注意,药物为油类时,宜用Mr更高的PEG类作载体,如PEG12000或PEG6000与PEG20000的混合物作载体。
单用PEG6000作载体则固体分散体变软,特别当温度较高时能使载体发粘。
不同相对分子量的PEG得到的固体分散体性质不同。
如发现以PEG4000、PEG6000PEG10000为载体材料,[2]采用熔融法制备了槲皮素固体分散体,发现各相对分子量的PEG均能显著提高槲皮素的溶解度,见表,槲皮素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分散程度随着PEG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