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通枢纽项目中智能化系统集成浅论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5
智能公交论文第一篇:智能公交论文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城市公交具有运载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相对污染少、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解决大、中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策略。
在我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导向下,公交系统的队伍逐渐壮大,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管理;公交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作为大力发展公交的产物,是“绿色出行、公交优先”得以实现的技术保证。
国内已有许多城市部署了公交的智能化系统,但综合来说,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系统功能相对简单化、历史数据挖掘能力不足、乘客信息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交通管理部门对公交运营调度和公交优先的要求,与广大乘客对优质服务的强烈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导致了公交系统的魅力和亲和力的降低,不利于公交优先的推广应用。
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可靠实用的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可以充分实现“人一车一站一道”的一体化、智能化的监控、调度、管理与服务,将公交优先、合理调度、快速上下、安全舒适、优质服务等特点完全地发挥出来。
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综合运用智能识别、短程通信、网络通信、控制、信息处理等技术,集成城市ITS大系统,动态获取信息,对车辆进行实时动态定位;充分运用车辆监控、信号优先等智能交通技术,对停车场、车站进行可视监控,建造“站车道”一体化公交管理体系,实现了公交优先、合理调度;建立先进的售、检票系统和准确、方便的BRT公交信息服务系统,方便乘客快速上下、安全舒适,为其提供人性化服务。
城市智能公交系统是一项涉及众多组织协调合作、各子系统协同工作、实时调控的综合性系统。
系统的结构框架决定了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的技术应用和相关信息需求。
一、公交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10个子系统,智能调度子系统、运营监控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企业信息管理子系统、计划排班子系统、通信子系统、信号优先子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子系统。
浅谈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摘要: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规模不断被突破,但为枢纽服务的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集散能力是有限的。
如何做好综合交通枢纽交通组织方案,成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至关重要的内容。
以火车东站周边地区交通规划为例,对综合交通枢纽交通组织规划作深入探索,以期不断提高同类规划水平,避免综合交通枢纽周边道路系统一贯以来拥堵和混乱局面的发生。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引言近几年,我国在城市规划领域广泛开展综合铁路公路交通枢纽规划的工作,在我国,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类似的项目,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这类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从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出发,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意义和功能的介绍,从而了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
1.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和区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1区域层面的同城效应主要得益于城市间的快速交通以及枢纽的便捷换乘带来出行时间的节约,从而改变人们对城际间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不同的城市可以被看作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而已,工作与生活可以在不同城市分别进行,不同城市的功能在区域层面形成分化。
1.2城市层面的产业推动效应主要得益于枢纽绩效的提高。
利用枢纽对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具有的强烈吸引作用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的集聚作用,通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培育有利于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避开与周边城市在同一产业层次上的过度竞争。
随着枢纽所在地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得以加强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1.3枢纽及其周边地区的催生效应主要得益于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交融。
特别是城铁、高铁、地铁等区域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引入使得枢纽的平面人流得以通过垂直转换,从而在极大提高疏散效率的同时,也对枢纽内外的公共空间产生巨大影响,于是城市机能得到发展,城市结构得以形成,城市效率得以提高,枢纽作为强大的城市公共空间因素成为城市的中心或副中心。
浅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控制【摘要】: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有效的降低项目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资源集成整合,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控制与核算,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项目的成本信息,使项目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引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也逐渐认识到,随着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以及具体应用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施工企业若停留在原有管理手段上,将大量的核算、计划、控制及分析工作交由人手工操作,就会出现因报表、计算工作量太大,而无法使成本的核算准确及时,使得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如何更有效地降低工程项目实施成本,只有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及时跟踪和掌握项目成本的相关信息,实现项目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实现公司及工地项目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达到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科学、快速的动态成本管理,使企业的管理全面升级的目的。
1.成本控制意义成本控制是指项目组织为保证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预算成本,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的对比、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尽量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和预算范围内的管理过程。
成本控制目的是为了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IT 产业的发展,任何产品的畅销都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性价比高低已成为产品是否畅销的主要因素,也是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根本。
IBM THINKPAD 系列笔记本的口碑是业界一流的,因其价格始终无法降低,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导致该业务无法经营下去,最终被联想收购。
前段时间京东商城和苏宁电器的电子商务价格战,也体现了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随着车辆总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在享受道路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为交通阻塞以及交通事故的日益恶化而焦虑。
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证明,主要依靠修建更多道路、扩大路网规模来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的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智能交通系统便是旨在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根本性解决方案.它集通讯与交通技术于一体,涵盖的内容很广,其核心思想是将先进的数据通讯传输、定位、传感、电子控制以及其他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等综合地应用于道路交通运输,使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以较低的造价和较短的时间来从整体上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服务质量,降低交通拥塞,节省能源,减轻车辆以及与车辆有关的设施对环境的污染。
ﻫ我国的ITS(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目前我国已将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纳入“十五"规划,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如果我国采用成熟的智能交通系统,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可减少3 0%以上,提高交通工具使用率达50%以上。
ﻫ智能交通系统仍处于研发阶段,其内涵、功能和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但一个ITS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如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
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该系统通过先进的监测、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子系统,向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员提供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功能.系统包括:城市集成交通控制系统、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公共交通优先系统、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交通公害减轻系统、需求管理系统等。
其中城市集成交通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集成系统。
它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活跃和稳定的相互信息传递与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以及交通管理人员提供了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和最优路径诱导,使交通流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ﻫ2。
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ﻫ该系统的目标是为出行者提供准确实时的地铁、轻轨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的服务信息。
轨道交通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1 轨道交通发展概述 (3)1.2 智能化调度系统需求分析 (4)1.2.1 提高运营效率 (4)1.2.2 保障运营安全 (4)1.2.3 降低运营成本 (4)1.2.4 提高服务质量 (4)1.3 建设目标与意义 (4)1.3.1 建设目标 (4)1.3.2 建设意义 (4)第2章智能化调度系统技术架构 (4)2.1 系统总体架构 (5)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2.3 技术路线选择 (5)第3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6)3.1 数据采集技术 (6)3.1.1 传感器布置 (6)3.1.2 数据采集设备 (6)3.1.3 采集频率与策略 (6)3.2 数据传输网络 (6)3.2.1 传输技术选型 (6)3.2.2 网络架构 (6)3.2.3 网络安全 (7)3.3 数据存储与管理 (7)3.3.1 数据存储方案 (7)3.3.2 数据管理策略 (7)3.3.3 数据质量管理 (7)第4章信号系统智能化 (7)4.1 信号系统概述 (7)4.2 信号设备智能化升级 (7)4.2.1 设备选型与布局 (7)4.2.2 智能化设备功能 (7)4.3 信号系统安全控制 (8)4.3.1 安全监控 (8)4.3.2 安全控制策略 (8)第五章车辆运行监控与调度 (8)5.1 车辆运行监控技术 (8)5.1.1 实时监控系统构建 (8)5.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8)5.1.3 信息可视化展示 (9)5.2 车辆调度策略 (9)5.2.2 实时调度策略 (9)5.2.3 应急调度预案 (9)5.3 车辆运行安全保障 (9)5.3.1 安全防护技术 (9)5.3.2 安全管理制度 (9)5.3.3 安全培训与演练 (9)5.3.4 安全信息共享 (9)第6章线路与基础设施智能化 (10)6.1 线路自动化监测 (10)6.1.1 监测系统概述 (10)6.1.2 系统组成 (10)6.1.3 系统功能 (10)6.1.4 关键技术 (10)6.2 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10)6.2.1 智能化改造概述 (10)6.2.2 信号系统智能化改造 (10)6.2.3 供电系统智能化改造 (10)6.2.4 通信系统智能化改造 (11)6.3 线路维修与养护 (11)6.3.1 维修与养护策略 (11)6.3.2 预防性维修 (11)6.3.3 计划性维修 (11)6.3.4 应急维修 (11)6.3.5 维修与养护技术 (11)第7章客流分析与预测 (11)7.1 客流数据采集与处理 (11)7.1.1 数据源选择 (11)7.1.2 数据采集方法 (12)7.1.3 数据处理 (12)7.2 客流分析与预测方法 (12)7.2.1 客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2)7.2.2 客流预测方法 (12)7.3 客流调控策略 (12)7.3.1 客流调控目标 (12)7.3.2 客流调控措施 (12)第8章乘客服务与信息发布 (13)8.1 乘客服务系统设计 (13)8.1.1 系统概述 (13)8.1.2 乘客服务界面设计 (13)8.1.3 服务流程优化 (13)8.1.4 服务渠道拓展 (13)8.2 信息发布技术 (13)8.2.1 信息发布系统概述 (13)8.2.3 信息发布内容管理 (14)8.3 乘客出行辅助决策 (14)8.3.1 出行辅助决策系统概述 (14)8.3.2 出行路径规划 (14)8.3.3 出行时间预测 (14)8.3.4 出行方式推荐 (14)8.3.5 个性化出行服务 (14)第9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9.1 系统集成技术 (14)9.1.1 集成框架设计 (14)9.1.2 集成关键技术 (14)9.1.3 集成实施策略 (15)9.2 系统测试与验证 (15)9.2.1 测试目标 (15)9.2.2 测试内容 (15)9.2.3 测试方法与工具 (15)9.3 系统优化与升级 (15)9.3.1 系统优化 (15)9.3.2 系统升级 (15)第10章项目的实施与保障 (16)10.1 项目组织与管理 (16)10.1.1 项目组织架构 (16)10.1.2 项目管理流程 (16)10.2 技术培训与支持 (16)10.2.1 技术培训体系 (16)10.2.2 技术支持与维护 (16)10.3 项目验收与评估 (16)10.3.1 项目验收标准与方法 (16)10.3.2 项目评估与优化 (16)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 轨道交通发展概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与改造应运而生。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
工作原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以“零换乘、无缝衔接”为目标。
通过将不同交通方式(如地铁、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进行集中布局,实现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便捷换乘,缩短旅客的出行时间。
1.空间一体化:通过合理规划,将不同交通方式的功能区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2.信息一体化: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时发布各类交通信息,方便旅客查询和获取最新的交通动态。
3.支付一体化:推行“一卡通”或移动支付,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简化购票和支付流程。
实施计划步骤:1.前期规划:对现有交通状况进行详细调研,确定改造的范围和目标。
2.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信息平台建设、支付系统设计等。
3.实施建设: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建设。
4.测试与调整:对建设完成的一体化交通枢纽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5.正式运营:经过测试和调整后,正式开放一体化交通枢纽,并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大的城市。
通过一体化建设与改造,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营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创新要点:1.空间整合:将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2.信息共享: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3.支付互联:推行“一卡通”或移动支付,实现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简化了购票和支付流程。
4.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
预期效果:1.提高旅客出行效率: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和无缝衔接,旅客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完成出行。
《新型交通枢纽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交通枢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高效运转和多元化服务需求。
本新型交通枢纽项目旨在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实现功能的高效融合,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加便捷、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
同时,以交通为导向,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该交通枢纽将集地铁、高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项目占地面积[X]平方米,总建筑面积[X]平方米,包括候车大厅、站台、换乘通道、商业配套设施等。
二、施工步骤1. 场地平整与基础施工- 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清除障碍物,确保场地符合施工要求。
- 进行基础工程施工,包括桩基施工、基础开挖、基础浇筑等。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主体结构施工-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包括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采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确保主体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加强对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3. 屋面及外墙施工- 进行屋面施工,包括防水处理、保温隔热层施工、屋面瓦铺设等。
确保屋面的防水性能和保温效果。
- 进行外墙施工,包括外墙保温、装饰材料安装等。
选择美观、耐用的装饰材料,提升交通枢纽的整体形象。
4. 内部装修与设备安装- 进行内部装修施工,包括地面铺设、墙面装饰、吊顶安装等。
营造舒适、美观的候车环境。
- 安装各类设备,如电梯、自动扶梯、通风设备、照明设备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5. 交通设施施工- 进行交通设施的施工,包括道路铺设、标线绘制、信号灯安装等。
确保交通枢纽周边的交通顺畅和安全。
- 建设换乘通道,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换乘通道应设置合理的标识和引导系统,方便旅客出行。
6. 绿化与景观施工- 进行绿化施工,种植各类花草树木,提升交通枢纽的生态环境。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信息化及BIM应用现状与展望杨威,张晨茜,任佳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我国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全面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现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方面设定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和任务。
BIM技术作为铁路工程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能够有力推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归纳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在建设过程中的关键BIM应用需求,详细阐述当前我国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在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管理、智能运维4个方面开展的BIM应用,验证信息化及BIM技术能够有力推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实现精细化、协同化、智能化发展,并对我国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信息化及BIM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BIM;信息化;全生命周期中图分类号:U291;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1X(2024)02-0021-08 DOI:10.19550/j.issn.1672-061x.2023.09.12.0010 引言自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印发,到2020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智能高速铁路体系架构1.0》发布,再到2021年底《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为进一步践行国铁集团“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客站建设新理念[1],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及BIM技术赋能交通运输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调查研究发现,近10年我国共新增955座高铁站,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km,稳居世界第一。
将新增高铁站房按照建筑面积进行统计整理,高铁站房面积超过40万m2共有3个,超过20万m2共有7个。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软件工程与应用, 2023, 12(4), 600-60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sea https:///10.12677/sea.2023.124058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研究王 峰1,赵怀志2,张 琪1,丁雅晴11北京华录高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2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交通管理与信息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23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6日摘 要文章针对综合客运枢纽具有换乘方式多、换乘线路复杂、旅客流量大、应急疏散难等特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 通信、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将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在应用软件层面提出了出行服务、站务管理、运行监测和应急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打造全流程、全要素的智慧枢纽综合化应用服务环境,围绕管理、指挥、运营、服务等领域,将人工智能融合人的智慧,实现了“联动智能化、调度精准化、换乘便捷化、服务人性化,最终建成全面感知、一屏指挥、智能站务、便捷出行”的总体应用效果,使枢纽的运营管理、服务水平、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为国际化、智能化、人文化、绿色化的智慧枢纽赋智赋能。
关键词客运枢纽,出行服务,站务管理,运行监测,应急管理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Comprehensive Passenger Transport HubFeng Wang 1, Huaizhi Zhao 2, Qi Zhang 1, Yaqing Ding 11Beijing Hualu Gaocheng Technology Co., Beijing2School of Traffic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Beijing Vocational Transportation College, BeijingReceived: May 17th , 2023; accepted: Aug. 8th , 2023; published: Aug. 16th , 2023王峰 等Abstract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hubs, such as multiple transfer modes, complex transfer routes, high passenger flow, and difficult emergency evacuation. Through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5G communication, and digital twins,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are deeply integrated. At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level, four construction content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ravel services, station management, operation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to create a full process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of a full-element intelligent hub integrat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human intelligence in areas such as manage-ment, command, operation, and service, achieving “linkage intelligence, precise scheduling,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humanized service. Ultimately, the overall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one screen command, intelligent station management, and convenient travel” is achieved, which improves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ervice level,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hub The economic benefits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empowering the intelligent hub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ce, human culture, and greening.Keywords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Hub, Travel Services, Station Management, Operation Monitoring, Emergency Management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政策背景政府文件中多次提到了要推动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建设。
轨道交通智能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公共交通需求的增长,轨道交通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轨道交通运营面临着人力成本高、运营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结构改革,引入智能化全自动运行系统。
二、工作原理智能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基于先进的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列车的高效、安全和可靠运行。
该系统包括列车控制子系统、车站控制子系统和运营管理子系统。
1.列车控制子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信号设备等收集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结合预设的轨道几何参数、列车动力学模型等,实现列车的自动控制。
2.车站控制子系统:通过部署在车站的设备,实现对列车进出站、停靠时间等车站运营活动的实时监控和调整。
3.运营管理子系统:对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三、实施计划步骤1.需求分析与规划:对现有轨道交通进行详细调研,明确智能化全自动运行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2.技术研发与设计:组织研发团队,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测试和验证等工作。
3.系统集成与部署:将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部署到实际运营环境中。
4.人员培训与过渡:对轨道交通运营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过渡到智能化全自动运行模式。
5.运营评估与优化:在系统投入运营后,持续收集运营数据,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改进。
四、适用范围该智能化全自动运行系统适用于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尤其是客流量大、运营效率要求高的线路。
五、创新要点1.全自动运行:通过先进的信号处理和列车控制技术,实现列车的全自动运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2.智能化管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运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运营效率。
3.安全保障:通过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状态和车站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4.兼容性设计:考虑到现有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兼容性强的接口和模块,减少改造工作量。
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随着现代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编组站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运行状况。
为了提高编组站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应用优势以及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将编组站的各种设备、设施和信息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设备互控、运营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的综合系统。
该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编组站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竞争力。
二、系统构成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1、调度指挥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全站的列车运行计划和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以及现场作业情况的监控和调度。
2、信号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编组站内的信号设备控制,包括信号机的点灯、道岔转换、轨道电路的占用和空闲等。
3、作业调度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编组站内的作业调度和作业流程控制,包括车辆的解体、编组、转场、取送车等作业流程的控制。
4、设备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编组站内各种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检测,包括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
5、通信联络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编组站内各岗位之间的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计算机网络等。
三、应用优势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提高运营效率:通过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编组站的作业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减少作业时间和等待时间,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7、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和物资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8、提高管理水平: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设备互控,方便管理者对运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9、提高安全性: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可以对设备状态和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性。
四惠交通枢纽:智能枢纽让人不再犯迷糊241个“电子眼”实现全枢纽无缝覆盖,每个公交站台都有视频监控,当站台乘客滞留较多时,客流采集系统会自动报警。
上月底,四惠交通枢纽正式投入运营,由于实现了公交、长途、地铁等部门的实时数据共享和全方位的智能化监控管理,它也成为了目前北京“最聪明”的交通枢纽。
数据共享便利换乘公联枢纽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杰从四惠交通枢纽设计之初,就参与枢纽的智能化建设。
“可以说,从最初的设计图纸上,枢纽的智能化就开始体现出来”。
身处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内,您不用担心自己晕头转向,从地铁换乘过来,再进入枢纽的入口,就可以看到长途的班次信息、客票信息,相应的公交班次信息、发车站台位置。
“这些都是通过枢纽建立的共享数据平台,把以前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联合起来,为乘客提供换乘服务”。
别说智能化,5年前,北京连真正意义的交通枢纽都没有,成规模的只能算是大型公交场站。
刘杰说,虽然占地规模不小,但上下几层的设计建成后不见得缓解了交通,反而让乘客摸不着头脑,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透明造成的。
还将发布预警信息2007年,北京市成立了公联枢纽公司,专门对交通枢纽进行管理,公司成立后接手的第一个公交枢纽,就是奥运前投入运营的东直门交通枢纽。
刚开始运营的东直门枢纽,面积过大,从地面层公交站台到地下四层,集中了公交场站、轨道交通、停车设施和集散大厅,公交班次、客票信息、出租车辆等信息都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单纯依靠人工根本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和日常管理。
2009年,作为交通部的一个示范工程,东直门交通枢纽开始进行智能化改造。
建立了两个平台——网络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内部换乘与信息服务系统、周边区域交通诱导系统、重点区域信息共享系统等5个系统。
从东直门开始,北京的交通枢纽变得“智能”起来。
目前,公联枢纽公司下辖5个枢纽站,东直门、西苑、北京南站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今年新建的宋家庄和四惠交通枢纽,在建设之初就引入了数字化枢纽的设计。
交通运输行业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方案第1章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概述 (3)1.1 轨道交通发展背景 (3)1.2 智能化轨道交通的意义 (3)1.3 国内外智能化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3)第2章智能化轨道交通系统架构 (4)2.1 系统总体架构 (4)2.2 系统模块划分 (4)2.3 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5)第3章列车自动驾驶技术 (5)3.1 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概述 (5)3.2 列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 (5)3.2.1 列车控制策略 (5)3.2.2 传感器技术 (6)3.2.3 数据通信技术 (6)3.2.4 软件系统 (6)3.3 列车自动驾驶安全防护措施 (6)3.3.1 多重冗余设计 (6)3.3.2 安全监控与紧急控制 (6)3.3.3 人机交互界面 (6)3.3.4 安全防护等级 (6)第4章车载信息系统 (7)4.1 车载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架构 (7)4.2 车载信息传输技术 (7)4.3 车载信息处理与分析 (7)第5章线路基础设施智能化 (8)5.1 线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概述 (8)5.2 智能化线路监测技术 (8)5.2.1 线路几何参数监测技术 (8)5.2.2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8)5.2.3 隐患排查与预警技术 (8)5.3 线路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 (8)5.3.1 维护策略优化 (8)5.3.2 智能化管理平台 (8)5.3.3 信息化维护队伍建设 (8)5.3.4 规章制度与标准体系 (9)第6章车站智能化 (9)6.1 车站智能化概述 (9)6.2 车站信息发布系统 (9)6.2.1 系统构成 (9)6.2.2 信息发布内容 (9)6.3 车站乘客服务系统 (9)6.3.2 乘客导乘系统 (9)6.3.3 无障碍设施 (9)6.4 车站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 (10)6.4.1 视频监控系统 (10)6.4.2 安全检查系统 (10)6.4.3 紧急疏散系统 (10)6.4.4 应急处理系统 (10)第7章乘客信息服务智能化 (10)7.1 乘客信息服务概述 (10)7.2 乘客信息采集与处理 (10)7.2.1 乘客信息采集 (10)7.2.2 乘客信息处理 (11)7.3 个性化乘客信息推送 (11)7.4 乘客出行决策支持 (11)第8章运营管理与优化 (12)8.1 运营管理概述 (12)8.2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 (12)8.2.1 调度指挥系统简介 (12)8.2.2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组成 (12)8.2.3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优势 (12)8.3 运营数据分析与应用 (13)8.3.1 数据分析概述 (13)8.3.2 数据分析应用 (13)8.4 运营优化策略与实施 (13)8.4.1 运营优化策略 (13)8.4.2 运营优化实施 (13)第9章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 (14)9.1 能源管理概述 (14)9.2 能源监测与预测 (14)9.3 节能技术与措施 (14)9.4 能源管理系统集成 (14)第10章智能化轨道交通保障体系 (14)10.1 安全保障体系 (14)10.1.1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10.1.2 安全监控系统 (14)10.1.3 紧急应对 (15)10.2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5)10.2.1 信息安全策略 (15)10.2.2 隐私保护措施 (15)10.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 (15)10.3 技术标准与规范 (15)10.3.1 技术标准体系 (15)10.3.2 技术规范与要求 (15)10.4 智能化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培训 (15)10.4.1 人才培养体系 (15)10.4.2 培训体系与课程设置 (15)10.4.3 人才评价与激励 (16)第1章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概述1.1 轨道交通发展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交通需求持续增长,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技术研究的背景十分重要,其在当前海上物流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量的增加,港口作为货物集散地和转运中心的地位日益重要。
传统港口设备的控制系统存在着效率低、安全性差、人工干预多等问题,迫切需要更新和改进。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将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营模式。
对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市场前景。
1.2 研究意义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技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智能港口建设和发展。
随着全球贸易量的增加,港口作为货物流通的重要枢纽,其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对整体物流运输的效果和效率至关重要。
而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作为港口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研究和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的集成开发技术,可以实现港口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从而有效优化港口运营流程,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升港口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对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集成开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港口建设和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港口智能化发展,提高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研究意义】2. 正文2.1 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概述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对港口内的各种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和港口业务的复杂化,传统的手动操作已经不能满足港口设备管理的需求。
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执行机构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行、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提高了港口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港口设备控制系统通常包括设备监控与调度、设备故障诊断与预警、设备维护与保养等功能模块。
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计划研究方案交通枢纽区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不仅承载着人员和货物的流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综合开发价值。
对交通枢纽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研究方案旨在探讨如何对交通枢纽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开发,以实现其最大的效益和价值。
一、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交通枢纽的规模和功能也日益复杂。
传统的交通枢纽建设往往只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周边区域的综合开发,导致交通枢纽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意义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综合开发,可以充分利用交通枢纽区域的土地资源,实现多种功能的融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2、促进经济发展交通枢纽区域的综合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3、提升城市形象一个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的交通枢纽区域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地标和形象窗口,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4、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综合开发可以优化交通枢纽周边的交通组织和设施配置,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改善人们的出行环境。
二、交通枢纽区域的现状分析(一)交通设施现状对交通枢纽区域内现有的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公交等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运行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估其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交通枢纽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发强度、闲置土地等情况,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三)周边产业现状调研交通枢纽周边的产业类型、规模、发展趋势等,评估产业与交通枢纽的协同发展程度。
(四)人口流动现状研究交通枢纽区域的人口流动规律和特点,包括客流量、流向、出行目的等,为综合开发提供人口基础数据。
三、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换乘体系,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