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与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危险品的分类目录一、危险化学品概述 (2)1.1 危险化学品定义 (3)1.2 危险化学品的特性 (4)1.3 危险化学品的识别与标志 (5)二、危险品的分类 (6)2.1 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7)2.1.1 易燃气体 (9)2.1.2 易燃液体 (10)2.1.3 易燃固体 (10)2.1.4 自反应物质 (11)2.1.5 氧化性物质 (12)2.1.6 有机过氧化物 (13)2.2 按照物理性质分类 (15)2.2.1 常温下为气态的物质 (16)2.2.2 常温下为液态的物质 (17)2.2.3 常温下为固态的物质 (18)2.3 按照危险性分类 (19)2.3.1 爆炸品 (20)2.3.2 易燃液体 (21)2.3.3 易燃固体 (22)2.3.4 自反应物质和有毒品 (23)2.3.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4)三、危险品管理 (24)3.1 危险品的生产与储存 (25)3.2 危险品的运输与经营 (26)3.3 危险品的使用与处置 (28)3.4 危险品的应急处理 (29)一、危险化学品概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腐蚀性、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
爆炸物: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爆炸反应的物质,如炸药、雷管、火药等。
易燃液体:指在常温常压下,蒸汽压力大于kPa的液体,如汽油、酒精、丙酮等。
易燃固体:指在常温常压下,经摩擦或撞击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固体,如火柴、硫磺、火药等。
自燃物品:指在常温常压下,自然发生的易燃烧物质,如黄磷、硝化纤维等。
遇湿易燃物品:指在潮湿环境中能够迅速自燃或产生强烈氧化反应的物质,如金属钠、镁粉等。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指能够供给呼吸,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尤其在高温或受潮时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钾钠合金、硝酸铵等。
有毒品:指吸入后能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抑制,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对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畸等危害的物质,如苯、汞、铅等。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危险化学品是常见于实验室中的一种重要物质。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对实验室的安全保障和人员健康非常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分类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火险、爆炸、毒性、腐蚀、致突变、致畸或其他危险性质,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危险性质和用途,危险化学品可分为易燃物、易爆物、有毒物、腐蚀性物质等多个类别。
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了危险化学品的经营者和使用单位的责任义务,包括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
2.《化学实验室安全规程》:对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包括储存、使用、处置等方面。
3.《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的申请和管理流程,促进了危险化学品的规范经营。
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进行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
三、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是实验室工作的首要原则,任何活动都要以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
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定期检查评估、规范操作流程等手段,预防化学品事故的发生。
3.综合管理原则: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实验室规模、工作强度、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因素,设计合理的管理制度。
四、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内容1.危险化学品的采购与验收: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危险化学品采购,采购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查验,确保采购的化学品合格。
2.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与管理: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储存管理制度,确保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和有序。
储存区域要有明确的标识和分区,防火设施要完善。
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操作: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前要进行相关安全演示和操作培训,使用人员要掌握相关的个人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合理使用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的基本概念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是指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或环境构成潜在危害的化学品。
这些化学品可能对人体、动植物、水体、大气等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措施。
以下是危险化学品的一些基本概念:1. 定义:危险化学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其化学性质,可能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2. 危险性质: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致癌、致突变等危险性质,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危险事件。
3. 分类与标识:危险化学品根据其危险性质和程度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国际上通常采用联合国《GHS》(全球危险品分类和标签制度)标准进行分类和标识。
4. 常见危险化学品: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包括有机溶剂、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化肥、酸碱等。
在工业、医疗、实验室等领域广泛应用。
5. 安全防护与措施:使用危险化学品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设立安全标识、建立安全操作规程等,以减少事故风险。
6. 法规与管理:各国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标准,以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合理管理和安全使用。
7. 事故应急响应: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需要建立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包括事故报告、紧急救援、环境污染控制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8. 国际合作: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控制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通过国际组织、公约和协议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危险化学品引发的安全和环境问题。
9. 公众宣教:通过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危险化学品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在使用、接触危险化学品时的警觉性和安全意识。
综合来说,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科学研究、法规制度、应急措施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合理使用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危害。
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知识分类及标志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知识、分类及标志第⼀节概念和分类原则⼀、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产、储存、运输、使⽤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均属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险化学品⽬前常见并⽤途较⼴的约有数千种,其性质各不相同,每⼀种危险化学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但是在多种危险性中,必有⼀种主要的即对⼈类危害最⼤的危险性。
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择重归类”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主要危险性来进⾏分类。
三、危险化学品分类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86年、1990年先后发布了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1986)及《危险货物品名表》(GBl2268—1990),根据运输的危险性将危险货物分为九类,并规定了危险货物的品名和编号。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体和液化⽓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第9类杂类。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发布了国家标准《常⽤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1992),按主要危险特性把危险化学品分为⼋类,并规定了常⽤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志⼆⼗七种(主标志⼗六种,副标志⼗⼀种)。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体和液化⽓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有毒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以上三个国家标准除感染性物品和杂类以外,其他分类是完全⼀致的。
为了更好地搞好危险化学品经营管理,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具体特性和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
下⾯分⼋类简单介绍。
第⼆节爆炸品⼀、爆炸品定义本类化学品是指在外界作⽤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量的⽓体和热量,使周围压⼒急骤上升,发⽣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爆炸危险的物品。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性危险化学品(Hazardous Chemicals)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并且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环境安全以及财产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化学品,国际上对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分类和标识。
本文将介绍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其特性。
一、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根据国际上广泛采用的GHS(全球协调系统)标准,危险化学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别:1. 爆炸品(Explosives):具有爆炸性能的化学品,包括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种类型。
常见的爆炸品包括火药、炸药等。
2. 氧化剂(Oxidizing agents):能引起其他物质在与之接触时放出氧气或引发氧化反应的化学品。
例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3. 易燃液体(Flammable liquids):在常温下易燃烧的液体,具有较低的闪点。
常见的易燃液体包括汽油、酒精等。
4. 可燃气体(Flammable gases):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能燃烧的气体,常见的可燃气体有天然气、甲烷等。
5. 腐蚀品(Corrosive substances):能使其他物质产生腐蚀性破坏的化学品。
例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6. 毒害品(Toxic substances):对人体健康有毒性作用的化学品。
毒害品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品和慢性毒性品,常见的毒害品包括氰化物、砷化物等。
7. 致癌物(Carcinogens):可导致癌症的物质。
例如,苯、二甲基亚硝胺等。
8. 致突变物(Mutagens):可导致细胞基因突变的化学品。
常见的致突变物包括甲醛、苯并芘等。
9. 致畸变物(Teratogens):对胚胎发育有畸形作用的物质。
例如,苯胺、硝基苯等。
10. 刺激性物质(Irritants):能引起细胞组织刺激或者炎症的物质。
常见的刺激性物质有氯化氢、硫酸等。
11. 致敏物质(Sensitizers):能导致人体过敏反应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定义: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备、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1、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的特点及分类•易燃性•易爆性•毒害性•腐蚀性•放射性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和GB6944-2005《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两个国家标准将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分为9大类:•第1类爆炸品•第2类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第7类放射性物质•第8类腐蚀品•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1)化学品事故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中毒、窒息、冻伤、化学灼伤、烧伤。
化学品场所直接接触和长时间的暴露会引起身体的反应。
人体接触化学品受刺激的部位主要是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
化学物质引发的全身中毒,主要是肝损伤、肾损伤和神经损伤三个方面。
(2)在作业场所有毒化学品浓度超标时,可采取通风等手段降低和消除有毒化学品。
工人在有毒化学品存在的场合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可以暂时防止有毒有害化学品对人体的伤害。
(3)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一般分为操作控制和管理控制。
可以主要从六个方面: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人防护、卫生。
(4)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乙醚等化学品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
这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作用,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也会导致长期依赖。
(5)苯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芳香气味。
与乙醇、乙醚、丙酮、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醋酸可混溶,微溶于水。
急性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慢性中毒主要对造血组织即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6)硫化氢是易燃、剧毒、无色气体、标志性气味是臭鸡蛋味。
极高浓度很快引起嗅觉疲劳而不觉其味。
可出现闪电型死亡,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
(7)氢气的危险性比较大、无色无臭无毒、无腐蚀。
比空气轻,泄漏溢出聚集于屋顶,与空气混合成爆炸性气体,极易引燃引爆。
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一定危险性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环境或财产造成危害的物质。
根据其危险性质和特征,危险化学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毒性物质:对人体有毒或致癌作用的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化合物等。
2. 腐蚀品:具有腐蚀性质,能够腐蚀金属、破坏组织或造成化学灼伤的物质,如酸、碱等。
3. 爆炸品:具有爆炸性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迅速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如火药、炸药等。
4. 易燃物:具有易燃性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汽油、酒精等。
5.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质,能够与其他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加剧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6. 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性质,能够释放出放射线并对生物体产生辐射危害的物质,如铀、钚等。
7. 其他危险化学品:包括气体、腐蚀性气体、致窒息物质、致敏物质等。
需要注意的是,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具体的分类和定义应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来确定。
.
. 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与分类
1危险化学品的定义
危险化学品是具有易发生爆炸、燃烧、毒害、腐蚀和放射性等危险性的物质,以及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能引起灾害事故的化学药品。
2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我国危险化学品分为八个体系:
▲爆炸品:具有爆炸性强和敏感度高的特性,因此爆炸品在储运中必须远离火种、热源及防震等;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按照理化性质可分为三项:易燃气体、不燃气体、有毒气体;
▲易燃液体:具有六大危险特性:高度易燃性、易爆性、高度流动扩散性、受热膨胀性、忌氧化剂和酸、毒性;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如:红磷、硫磺等;
▲氧化剂: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有机过氧化物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有毒品:进入肌体后,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会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毒物可经过食入、吸入、经皮三种途径进入人体;
▲放射性物质: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如金属铀等;
▲腐蚀品:腐蚀性会对人体伤害,破坏有机体和腐蚀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