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
- 格式:pdf
- 大小:241.10 KB
- 文档页数:3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读书笔记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我”的视角,描绘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丁玲的文学魅力,也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我在霞村的时候》中,丁玲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农村生活条件恶劣,农民们面临着贫困、饥饿和疾病的困扰。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命运抗争。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勇敢、善良、聪明的女性。
她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农村的苦难和人民的坚强。
她不仅在物质上帮助农民们,还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她的善良和勇敢感染了身边的人,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
除了“我”的形象塑造,丁玲还刻画了一些其他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
例如,老爷爷是一个睿智、坚定、勇敢的老人,他经历了战争的磨难,见证了农村的变化。
他支持“我”的行动,一起为农民的幸福而努力。
又如,小华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孩子,他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个孤儿。
他信任“我”,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在艺术表现上,《我在霞村的时候》展现了丁玲独特的文学风格。
她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情感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借代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丁玲还通过对比、转折等手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吸引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丁玲的创作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在霞村的时候》作为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死离别,更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一部倍受争议的作品, 尤其表现在对主人公贞贞的评价上。
贞贞这一形象体现了女性的伟大,更展示了女性的悲哀与尴尬处境。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一篇力作,也是她真挚情感的结晶与升华通过我去霞村休养这件事,引出霞村里一个叫贞贞的女孩,在遭受日寇的凌辱后,忍受着精神和身体双重摧残,利用自己慰安妇的特殊身份,帮助八路军取得日军情报的故事但是,贞贞回到村子里后,却不被人理解,遭到众人的歧视和误解。
我在霞村的时候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这部作品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根据地霞村里的一个名叫贞贞的女孩的故事,丁玲着意刻画了在抗战时期里一位心灵负着严重创伤的农村年轻姑娘的形象。
由于在鬼子扫荡的时候贞贞不幸被日军掠去沦为“慰安妇”,在那一年中她逃回来两次,之后第三次逃回来时受党指派借助其特殊的身份为抗战工作获取情报。
但她完成任务回来后,因自己得了性病,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反而无法恢复在村子里的生活。
对贞贞的态度是极度轻视、不屑、指责和自我优越感,这使贞贞在身体的伤痕累累之下更添了一层心灵屈辱。
在男人眼里,贞节事大,女人事小。
我们很清楚,失身于敌人的贞贞是不幸的,但回家后受封建传统“名声”、“贞操”、“清白”等观念毒害的父老乡亲对她的冷嘲热讽与轻蔑歧视,恐怕是她更大的痛苦和不幸。
这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羊脂球,其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多少与贞贞是有些相似的。
在遭遇了这些变故之后,贞贞并没有往祥林嫂的方向发展,最后贞贞拒绝父母安排的婚姻,不要别人同情,远离村庄,走上新生的道路。
在这部短篇小说中,贞贞的形象深深的刻画在我们的心里,贞贞再去看“我”的时候,在没有看见她的人的时候,就先听见“嘻~~”的一声,作者在描写贞贞的眼睛时说道“虽是很浓厚的阴影之下的眼睛,那眼珠却被灯光和火光照得很明亮,就像两扇在夏天的野外屋宇里的洞开的窗子,是那么坦白,没有尘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贞贞的性格开朗,并没有这些不幸的遭遇而变得阴郁。
她并没有像古代的“烈女”那样死去,强烈的求生本能和生命意识鼓舞着她再次进行抗争,与命运搏斗。
在说到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贞贞并没有因为曾受过日本鬼子的迫害而义愤填膺反而很羡慕日本女人她们都是有学问、读过书的人。
在自我描述的时候贞贞说“人大约总是这样,那怕到了更坏的地方,还不是只得这样,硬着头皮挺着腰肢过下去,难道死了不成?现在呢,我再也不那么想了,我说人还是得找活路,除非万不得已。
”贞贞是积极向上的没有轻生的念头,在那么苦的岁月里苦苦挣扎,没有迷失自己。
我在霞村的时候第一篇:我在霞村的时候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这部作品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根据地霞村里的一个名叫贞贞的女孩的故事,丁玲着意刻画了在抗战时期里一位心灵负着严重创伤的农村年轻姑娘的形象。
由于在鬼子扫荡的时候贞贞不幸被日军掠去沦为“慰安妇”,在那一年中她逃回来两次,之后第三次逃回来时受党指派借助其特殊的身份为抗战工作获取情报。
但她完成任务回来后,因自己得了性病,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反而无法恢复在村子里的生活。
对贞贞的态度是极度轻视、不屑、指责和自我优越感,这使贞贞在身体的伤痕累累之下更添了一层心灵屈辱。
在男人眼里,贞节事大,女人事小。
我们很清楚,失身于敌人的贞贞是不幸的,但回家后受封建传统“名声”、“贞操”、“清白”等观念毒害的父老乡亲对她的冷嘲热讽与轻蔑歧视,恐怕是她更大的痛苦和不幸。
这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羊脂球,其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多少与贞贞是有些相似的。
在遭遇了这些变故之后,贞贞并没有往祥林嫂的方向发展,最后贞贞拒绝父母安排的婚姻,不要别人同情,远离村庄,走上新生的道路。
在这部短篇小说中,贞贞的形象深深的刻画在我们的心里,贞贞再去看“我”的时候,在没有看见她的人的时候,就先听见“嘻~~”的一声,作者在描写贞贞的眼睛时说道“虽是很浓厚的阴影之下的眼睛,那眼珠却被灯光和火光照得很明亮,就像两扇在夏天的野外屋宇里的洞开的窗子,是那么坦白,没有尘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贞贞的性格开朗,并没有这些不幸的遭遇而变得阴郁。
她并没有像古代的“烈女”那样死去,强烈的求生本能和生命意识鼓舞着她再次进行抗争,与命运搏斗。
在说到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贞贞并没有因为曾受过日本鬼子的迫害而义愤填膺反而很羡慕日本女人她们都是有学问、读过书的人。
在自我描述的时候贞贞说“人大约总是这样,那怕到了更坏的地方,还不是只得这样,硬着头皮挺着腰肢过下去,难道死了不成?现在呢,我再也不那么想了,我说人还是得找活路,除非万不得已。
”贞贞是积极向上的没有轻生的念头,在那么苦的岁月里苦苦挣扎,没有迷失自己。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1941年创作的一部抗日文学作品,文本讲述了一个解放区乡村青年女子贞贞,在遭受日寇奸污后忍受着灵魂与肉体的折磨为抗日做着地下工作却遭到乡亲们的唾弃,最后选择了出走开始新的生活的故事。
贞贞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追求的农村少女。
“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民主新风吹进了她的心田。
她热烈的爱着磨坊小伙计夏大宝,但她的父母却因夏大宝家境贫寒而执意要将她许给西柳村的一家米铺小老板作填房时,贞贞为了反对这桩包办婚姻,毅然决然的决定进教堂当修女。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敢爱、有作为、有胆识、敢于同封建礼制反抗的少女形象。
然而,贞贞没有成为所谓的“烈女”,反而被日军掳去一年多,沦为“慰安妇”,身心均受创。
身心饱受摧残的她回乡治病却遭受到乡亲们的嘲笑,挖苦,鄙视,甚至是自己家人的不理解。
村子里有好些关于贞贞的评论:“听说病的连鼻子都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
”“听说起码有一百个男人总睡过,哼,还做日本官太太。
”“弄得比破鞋还不如。
”“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哎,怎么好意思见人。
”日本鬼子的残酷蹂躏让贞贞身心皆受创,乡亲们的闲言碎语简直就是精神虐待,把她推向绝望的深渊。
“尤其是那一些妇女,因为有了她才产生对自己的崇敬,才看出自己的圣洁,因为自己没被敌人强奸而骄傲。
”对受过伤害的贞贞的鄙视胜过了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的憎恨!村民们对贞贞本来纯真,美好的本性从来不提,对于他们而言,失去贞洁就是破鞋,就是应该被轻蔑,就是应该被肆意评说,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管原因是自己自愿去卖身还是日本侵略者的虐行,失去了贞节的女子一律应该受到谴责,唾弃。
由此可见,贞贞当然是不贞的,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更是可耻的。
于是贞贞的失节和疾病便成了淫荡和不祥的象征。
那些愚昧落后的村民是是非不分的“道德家”,他们用冷酷无情的“道德”无情地伤害着无辜的贞贞。
村民名执拗的以贞洁作为对女性道德判断的尺度,凭借的无非是延续了千年的道德传统。
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的女性意识摘要:《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后期的作品,主人公贞贞是被男权话语体系下被迫害的女性,但是她有着坚强,热情的个性,所以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她的每一次选择都表现了她独立自主,不依附男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可是她的抉择也一次次的将她带入火坑,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在那个腐朽没落的男权时代,贞贞的反抗就犹如“飞蛾扑火”一样走向死亡。
关键字:丁玲贞贞女性意识反抗丁玲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以1949年建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丁玲创作的发展期,后期可以说是对前期创作思考的延续和深化。
丁玲是我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先锋,她对女性在男权话语体系的奋战曾做过细致的描写,如《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她后期由于政治原因,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是不可否认丁玲对女性意识的思想是高尚的,后期作品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点。
下面就以《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这一形象的叙述,探究其女性意识。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194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书写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侮辱的乡村青年女子的命运。
在她的身上发生的都是人间最凄惨的,难以言说的灾难,然而,丁玲却没有按照社会惯场思路把她的命运写成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也没有把她当成控诉日本侵略者十恶不赦罪行、揭露人口买卖交易罪恶的对象,更没有把她写成逆来顺受、被动等待拯救的客体,而是把她写成具有自我主体意识和救赎能力的女性。
贞贞她为了爱情反抗家庭,反抗命运,逃到了村里的天主教堂,因为碰上日本侵略者的大扫荡被抓入军营,成为随军的慰安妇,以后又利用特殊身份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身染重病被解救回到家乡之后,却很快又发现家乡已经不再是她的“家乡”了,中国乡村浓重的女性贞洁观让归来的她回不了“家”。
其实贞贞,一个霞村普通的农村女孩,倔强、热情、有着强烈的自我个性。
虽不似《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那样唯我独尊地俯视周围男性,却能大胆反抗父权的威严,积极追求自由幸福婚姻,她不愿屈从于父亲的安排,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痴心爱着夏大宝,并且希望得到他的爱,她曾向她的爹哭过,但是“别的事她爹都能依她,就只有这件事老头子不让”,向父亲哭求无效后,她转向找到爱人夏大宝,她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大宝的身上,可是夏大宝太过懦弱,无能,“我那时就是个穷小子,我能拐着她逃跑么?”夏大宝的懦弱让她失望了,当求救爱人不能,她没有像普通女性一样简单的回归家庭,而是自己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天主教”当了“姑姑”。
《我在霞村的时候》读后感从小说中读人与人最近又是“多事之秋”,许多社会之事,许多麻木之人。
有感想起丁玲老师的文章《我在霞村的时候》,翻出来又看了一遍。
文章不长,讲女主人公贞贞不幸被日本人抓去做随营妓女,落了一身病,回村治病却遭同村人的嘲笑和议论,最后做出离开去延安的决定的故事。
重读这篇小说,内心却由初时读它时的晦暗转向现在的明朗。
依我所看,在这篇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外乎于:人终究是个体,其余的人,不管是恶意的或疏远的,还是善意的或亲近的,终究都只能作旁观者,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另一个人,将他彻底摧毁或者拯救他的肉体和灵魂,除非自我毁灭或者自我救赎。
对于贞贞来说,旁观者似乎是怀恶意的居多。
若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的话,首先要讲到的人当是贞贞的爹。
贞贞本与夏大宝情投意合,只因夏大宝家里穷了些,贞贞爹便要将她嫁给家道厚实的老板做填房,贞贞因此跑到天主堂当尼姑,却遭日本人抓住了。
纵使是自己的亲父亲,也充当了恶意的旁观者。
自古以来,人们便看重血脉,认为血溶于水,父女连心。
那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无不是自恃血脉相连的父母们所造的闹剧,他们自以为替子女选择了最佳的伴侣,或者是厚实的家底,为子女做了最了不起的终身大事,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随意安排和指使自己的子女,因为天都不知道子女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怀着最好的心的最亲的人尚且是恶意的旁观者,(当然这“恶意”不是出自本意)更何况是其他人呢?就如抓了贞贞的日本人。
文章并没有细致地描写日本人如何对待贞贞,包括贞贞也没有过多讲述日本人对她的残暴,但贞贞的语言中透露的却是极大的苦难。
“苦吗?现在也说不清,有些是当时难受,于今想来也没有什么;有些是当时倒马马虎虎的过去了,回想起来实在伤心呢,一年多,日子也就过去了。
”一个18岁的女孩对于所经历的一切,竟是如此超然,不是她年少无知,而是苦难于她,已是深入骨髓,不再是皮肤里的刺,按着便喊疼。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读后感刚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就像堵了一块石头。
霞村,本应是个宁静的小村子,却因为战争有了不一样的故事。
贞贞这个女主人公,她的遭遇太复杂、太让人心疼了。
她被日本鬼子掳去,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但她没有被彻底打倒,她反而利用自己的处境为抗日做情报工作。
这一点真的特别厉害,就像在黑暗里找到了一丝缝隙,然后努力让阳光透进来。
贞贞回到霞村后,她的遭遇却让人大跌眼镜。
村民们没有给她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反而在背后指指点点。
这些村民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只看到表面,却不懂贞贞内心的坚韧和伟大。
在他们眼里,贞贞好像成了一个不检点的女人,可他们哪知道贞贞经历了多少危险,为抗日做了多大的贡献啊!这让我觉得人性有时候真的很丑陋,总是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评判别人。
丁玲写这个故事的手法也很妙。
她没有那种大张旗鼓地去歌颂贞贞的伟大,而是用一种很细腻、很平实的描写。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听一个邻居的故事一样,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能钻进你的心里。
她把贞贞的倔强、无奈、痛苦,还有那一点点隐藏在心底的希望,都写得活灵活现。
从贞贞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
在那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她没有放弃自己,还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虽然遭遇了那么多的苦难,但她的灵魂是高贵的。
她不像那些只会嚼舌根的村民,她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时候我们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怨天尤人,和贞贞比起来,我们真的太脆弱了。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贞贞个人的悲剧,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很多问题。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灵上的创伤,以及社会关系的扭曲。
贞贞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她的遭遇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性别歧视还有封建思想的残留。
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分析《我在霞村的时候》之“贞贞”的人物塑造《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早期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作为一个外来养病的同志,进入到贞贞所在的村子,并且逐渐了解了贞贞这一人物。
由此塑造贞贞这一形象。
作者塑造的贞贞这一形象十分具有代表性,在生动的展现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的同时,尤其突出了战争带给女人的灾难,即“贞贞们”的苦难。
再通过其他人对贞贞的嘲讽,更深刻的展示出历史的、社会的种种枷锁带给受害者的更深层的伤害。
对此,我想对于人物塑造以及对贞贞这一形象的理解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主要人物的贞贞并没有在一开头就出场,作者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村子里的人和阿桂,写他们所谈论的贞贞,由此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好奇,愈发想要知道贞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贞贞真的病的那么的严重吗?是否真的如同杂货铺老板所说“病的连鼻子都没有了”。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像极了《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王熙凤的塑造,黛玉作为旁观者听贾府的人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后来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都使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有生活气息。
贞贞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如此。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形成了两个不同特点的贞贞,欲扬先抑,一个是村子里谣言中的贞贞——她不守规矩,她不知廉耻,给日本人当官太太,她病死也罪有应得;一个是自己真正见到并且与之亲密交流过的贞贞—她面色红润,她为了给游击队提供情报忍辱负重,她眼睛清澈坦亮。
两个截然不同的贞贞在形象塑造上不仅能突出贞贞自身的美好品格,对美好明天的勇敢追求,更能体现出在那个落后年代,村子里封闭的人们对贞贞的伤害,以小见大的展现在社会大背景下自我牺牲的女孩被“深明大义”的同胞们嘲笑,鄙视的可悲、可恨!第二,是文章中另一个人物—夏大宝,他出场很晚,但是,他是在贞贞形象塑造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在贞贞没有遭受糟蹋之前,他就与贞贞有着朦胧的男女爱情,只是由于家境,他感觉自己配不上贞贞,在贞贞遭到糟蹋之后,他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表示自己愿意娶贞贞,此时,他的感情是不纯洁的,他感觉贞贞受到了侮辱,家室不再能成为压制他尊严的石头,相反,他拯救了贞贞。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摘要:文章跟随丁玲的脚步,感受徘徊于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进一步提炼深化小说主题,进而反思贞贞不为村民接纳的原因,从贞贞与普通慰安妇的对比中刻画出贞贞的人格魅力,最后探讨一下丁玲在革命与贞洁问题上的立场。
关键词:《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革命意识;女性意识一、徘徊在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从女性意识看,贞贞是孤独的。
对于贞贞遭受的不幸,村里人不但没有同情和怜悯,反而津津乐道,把贞贞的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集体娱乐活动,全然不觉自己的卑劣冷血和自私残暴。
正是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一点点蚕食着她最后的尊严与梦想,才会使她最后觉得“活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忙忙碌碌的,比活在家里,活在有亲人的地方好些”,她“不要任何人对她的可怜,也不可怜任何人”,这样的决绝,折射出她遭受的精神痛苦和生存的艰难坎坷,是深重的苦难和透彻的绝望,让她原本汹涌的感情波涛变成了平静的溪流,越是平静越让人感到心痛和沉重。
从革命意识看,贞贞是可敬的。
贞贞个人的不幸遭遇,因为“革命”而有了非凡的意味,她也因此得到新生:贞贞会被“他们”送去延安学习、治病,“重新作一个人”。
受辱后贞洁与否,要看这受辱是否有助于抗日,这似乎反映了丁玲作为一个作家的自觉。
丁玲代表革命群体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贞贞不顾个人荣辱,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壮举予以充分肯定,她没有让笔下受辱的女性刚烈地死去,而是让她好好活着,为了抗日是活下去的最好的理由。
小说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背景下,但其中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人性,在国家、民族、革命的大背景中交织。
二、从革命意识规约下的女性意识中提炼小说主题读了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我感触良多。
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代的我,很难想象贞贞不幸的遭遇和那种精神的挣扎。
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艺术构思上的创新,她没有把贞贞描写成一个多愁善感、悲苦涕零的弱女子,经不住命运的摧残和世人的眼光选择颓废。
反而,这个贞贞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没有丝毫自卑的样子。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历史研究及女性主义解读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历史研究及女性主义解读一、对以往阐述史的简单梳理丁玲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以下简称《霞村》)完成于1940年底,最初发表在1941年的《中国文化》上,1944年被胡风收入丁玲短篇小说集,1947年由冯雪峰收入《丁玲文集》,同年被周扬编入《解放区短篇小说选》。
但作品从发表到现在,却是命运沉浮、备受争议。
1、发表初期冯雪峰评价道:“作者所探究的一个‘灵魂’……在非常的革命的展开和非常事件的遭遇下,这在落后的穷乡僻壤中的小女子的灵魂,却展开出了她的丰富和有光芒的伟大”。
这是早期对丁玲这篇小说最直接的评价。
他说:“贞贞自然还只在向远大发展的开始中,但她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她的新的巨大的成长也是可以确定的,作者也以她的把握力使我们这样相信贞贞和革命”。
可见,作品发表初期还是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的。
2、1957年“反右”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大陆,对《霞村》从政治革命视角的理解渐渐走向极端化。
陆耀东在文中谈及贞贞的时候这样说:“她却一点也不反抗,屈辱地跟着日本人跑,让日本强盗任意侮辱”“顺从地与日本人一块儿生活,像日本法西斯的军营里的妓女一样”。
周扬也撰文评价道:“这篇小说把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的女子,当做女神一般地加以美化……丁玲是带着极大的同情描写了这个应当否定的形象的……说明她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后来不但没有改好,反而发展到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尖锐对立的地步”。
3、19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从女性视角和启蒙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并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改变了以往从政治思想革命角度理解丁玲小说的单一性,评论家们直接关注文章深层性的创作本身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4、90年代以来90年代一直到今天,80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文艺批评领域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妇女解放运动史的过程中,丁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最具女权主义色彩的作家,《霞村》也因主题的特殊性进入各种女性文学读本,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样本之一。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政治面对文学时,一定会提出很多要求:规范范围、确定服务对象和主题、用什么态度来写作、赞美还是批判?——战争文化规范接受五四洗礼,强调真实性和批判性——知识分子启蒙文化规范彼时延安文学的矛盾小说的时间节点:1.写于19402.发表于19413.1942年毛泽东《我在延安的讲话》发表,丁玲宣布自己要走上新文学道路——驯服4.在这篇小说之后,一个优秀的冒犯性女作家就隐没了贞贞的出场先是通过群众的描述和讳莫如深作铺垫,主人公迟迟未出场丁玲用了快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描写贞贞出场的内容,而是用贞贞周围人对于她的语言上的攻击、诋毁,为之后她的出场形成铺垫,使读者对产生很大的期待,将贞贞视作一名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可能会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好奇她回归故乡后后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不仅如此,也营造了无奈、冷漠的氛围,表现贞贞周围人对她持有不理解、误解、敌意与蔑视的态度,能够为后文衬托出贞贞心灵与精神上坚定的一部分实现埋下伏笔。
围绕着贞贞各种各样的态度1.从传统道德观出发:鄙弃,以杂货铺主人为代表2.民族主义话语的立场:年青人,夸贞贞“她才了不起呢”,以马同志为代表马同志说:“贞贞那里材料一定很多”;“我”虽未表态,但应该是不以为然的“像这样的青年人,我在前方看了很多很多……”虽然多,但千人一面,他们很容易把复杂的、血肉的经验变成一堆材料,没想到贞贞这个“英雄”的背后,有很多苦痛的伤害3.阿桂:女性的感同身受,所以总是感慨、哀叹、甚至哭泣但在我看来,贞贞从来没有要求过来自外界的同情或救赎4.丁玲全然拒绝了上述所有的话语立场侵略者——贞贞/“敌方之女”——中共/群众贞贞对乡村的传统道德领域是一个侵犯者,鲁迅:叽叽喳喳的人群中总会夹杂着一些所谓文人学士和道德家,塑造了“节烈女”和受到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叙事形式本身不让批评家满意在革命内部,这种强烈的矛盾却到小说的结尾还没能解决,甚至“我”作为一个革命前线知识分子都无能为力。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政治面对文学时,一定会提出很多要求:规范范围、确定服务对象和主题、用什么态度来写作、赞美还是批判?——战争文化规范接受五四洗礼,强调真实性和批判性——知识分子启蒙文化规范彼时延安文学的矛盾小说的时间节点:1.写于19402.发表于19413.1942年毛泽东《我在延安的讲话》发表,丁玲宣布自己要走上新文学道路——驯服4.在这篇小说之后,一个优秀的冒犯性女作家就隐没了贞贞的出场先是通过群众的描述和讳莫如深作铺垫,主人公迟迟未出场丁玲用了快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描写贞贞出场的内容,而是用贞贞周围人对于她的语言上的攻击、诋毁,为之后她的出场形成铺垫,使读者对产生很大的期待,将贞贞视作一名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可能会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好奇她回归故乡后后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不仅如此,也营造了无奈、冷漠的氛围,表现贞贞周围人对她持有不理解、误解、敌意与蔑视的态度,能够为后文衬托出贞贞心灵与精神上坚定的一部分实现埋下伏笔。
围绕着贞贞各种各样的态度1.从传统道德观出发:鄙弃,以杂货铺主人为代表2.民族主义话语的立场:年青人,夸贞贞“她才了不起呢”,以马同志为代表马同志说:“贞贞那里材料一定很多”;“我”虽未表态,但应该是不以为然的“像这样的青年人,我在前方看了很多很多……”虽然多,但千人一面,他们很容易把复杂的、血肉的经验变成一堆材料,没想到贞贞这个“英雄”的背后,有很多苦痛的伤害3.阿桂:女性的感同身受,所以总是感慨、哀叹、甚至哭泣但在我看来,贞贞从来没有要求过来自外界的同情或救赎4.丁玲全然拒绝了上述所有的话语立场侵略者——贞贞/“敌方之女”——中共/群众贞贞对乡村的传统道德领域是一个侵犯者,鲁迅:叽叽喳喳的人群中总会夹杂着一些所谓文人学士和道德家,塑造了“节烈女”和受到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叙事形式本身不让批评家满意在革命内部,这种强烈的矛盾却到小说的结尾还没能解决,甚至“我”作为一个革命前线知识分子都无能为力。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赏析政治面对文学时,一定会提出很多要求:规范范围、确定服务对象和主题、用什么态度来写作、赞美还是批判?——战争文化规范接受五四洗礼,强调真实性和批判性——知识分子启蒙文化规范彼时延安文学的矛盾小说的时间节点:1.写于19402.发表于19413.1942年毛泽东《我在延安的讲话》发表,丁玲宣布自己要走上新文学道路——驯服4.在这篇小说之后,一个优秀的冒犯性女作家就隐没了贞贞的出场先是通过群众的描述和讳莫如深作铺垫,主人公迟迟未出场丁玲用了快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描写贞贞出场的内容,而是用贞贞周围人对于她的语言上的攻击、诋毁,为之后她的出场形成铺垫,使读者对产生很大的期待,将贞贞视作一名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可能会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好奇她回归故乡后后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不仅如此,也营造了无奈、冷漠的氛围,表现贞贞周围人对她持有不理解、误解、敌意与蔑视的态度,能够为后文衬托出贞贞心灵与精神上坚定的一部分实现埋下伏笔。
围绕着贞贞各种各样的态度1.从传统道德观出发:鄙弃,以杂货铺主人为代表2.民族主义话语的立场:年青人,夸贞贞“她才了不起呢”,以马同志为代表马同志说:“贞贞那里材料一定很多”;“我”虽未表态,但应该是不以为然的“像这样的青年人,我在前方看了很多很多……”虽然多,但千人一面,他们很容易把复杂的、血肉的经验变成一堆材料,没想到贞贞这个“英雄”的背后,有很多苦痛的伤害3.阿桂:女性的感同身受,所以总是感慨、哀叹、甚至哭泣但在我看来,贞贞从来没有要求过来自外界的同情或救赎4.丁玲全然拒绝了上述所有的话语立场侵略者——贞贞/“敌方之女”——中共/群众贞贞对乡村的传统道德领域是一个侵犯者,鲁迅:叽叽喳喳的人群中总会夹杂着一些所谓文人学士和道德家,塑造了“节烈女”和受到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叙事形式本身不让批评家满意在革命内部,这种强烈的矛盾却到小说的结尾还没能解决,甚至“我”作为一个革命前线知识分子都无能为力。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1941年创作的一部抗日文学作品,文本讲述了一个解放区乡村青年女子贞贞,在遭受日寇奸污后忍受着灵魂与肉体的折磨为抗日做着地下工作却遭到乡亲们的唾弃,最后选择了出走开始新的生活的故事。
贞贞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追求的农村少女。
“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民主新风吹进了她的心田。
她热烈的爱着磨坊小伙计夏大宝,但她的父母却因夏大宝家境贫寒而执意要将她许给西柳村的一家米铺小老板作填房时,贞贞为了反对这桩包办婚姻,毅然决然的决定进教堂当修女。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敢爱、有作为、有胆识、敢于同封建礼制反抗的少女形象。
然而,贞贞没有成为所谓的“烈女”,反而被日军掳去一年多,沦为“慰安妇”,身心均受创。
身心饱受摧残的她回乡治病却遭受到乡亲们的嘲笑,挖苦,鄙视,甚至是自己家人的不理解。
村子里有好些关于贞贞的评论:“听说病的连鼻子都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
”“听说起码有一百个男人总睡过,哼,还做日本官太太。
”“弄得比破鞋还不如。
”“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哎,怎么好意思见人。
”日本鬼子的残酷蹂躏让贞贞身心皆受创,乡亲们的闲言碎语简直就是精神虐待,把她推向绝望的深渊。
“尤其是那一些妇女,因为有了她才产生对自己的崇敬,才看出自己的圣洁,因为自己没被敌人强奸而骄傲。
”对受过伤害的贞贞的鄙视胜过了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的憎恨!村民们对贞贞本来纯真,美好的本性从来不提,对于他们而言,失去贞洁就是破鞋,就是应该被轻蔑,就是应该被肆意评说,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管原因是自己自愿去卖身还是日本侵略者的虐行,失去了贞节的女子一律应该受到谴责,唾弃。
由此可见,贞贞当然是不贞的,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更是可耻的。
于是贞贞的失节和疾病便成了淫荡和不祥的象征。
那些愚昧落后的村民是是非不分的“道德家”,他们用冷酷无情的“道德”无情地伤害着无辜的贞贞。
村民名执拗的以贞洁作为对女性道德判断的尺度,凭借的无非是延续了千年的道德传统。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读后感1. “贞贞好可怜,在霞村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我对同桌说。
就像上次我在路边看到一只流浪猫,它的毛脏兮兮的,眼神里满是惊恐。
我想帮助它,可它却害怕地跑开了。
贞贞在霞村是不是也像这只流浪猫一样无助呢?难道遭遇不幸就只能独自承受吗?这让我觉得,苦难中的人更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关爱。
2. “霞村的人们对贞贞的态度好奇怪哦!”妈妈皱着眉头说。
我想起在学校里,有个同学因为不小心犯了错,大家都对他指指点点。
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贞贞在霞村是不是也会因为那些异样的眼光而难过呢?这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让人心里阴沉沉的。
那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轻易去评判他人呢?这使我明白,包容比指责更重要。
3. “贞贞从霞村回来后变了好多呀!”姐姐惊讶地说。
我参加完一次夏令营回来,变得更勇敢自信了。
贞贞在霞村的经历是不是也像我的夏令营,让她在磨难中成长呢?她看着村里的人,心里会不会想 “你们不懂我的改变”呢?这难道不像破茧成蝶吗?那我们是不是都要在经历中寻找自我成长呢?这让我懂得,困境能塑造全新的自己。
4. “我在想贞贞在霞村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自言自语道。
我生病住院的时候,每天打针吃药,感觉时间过得好慢。
贞贞在霞村面对那些痛苦,是不是也盼着日子快点过去呢?她望着霞村的天空,会不会像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自由?这让我意识到,希望是支撑苦难的力量。
5. “贞贞和村里人的矛盾好让人心疼!”我对朋友说。
我和邻居家因为一点小事吵了架,之后见面都很尴尬。
贞贞和霞村的人之间有那么深的隔阂,她是不是很渴望和解呢?这就像一条裂缝出现在墙壁上,很难修复。
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多一些体谅呢?这让我知道,体谅能化解矛盾的坚冰。
6. “霞村在贞贞的故事里像一个神秘的大舞台!”爸爸笑着说。
我去看马戏团表演,舞台上灯光闪烁,各种表演让人眼花缭乱。
贞贞在霞村的故事是不是也像这舞台上的表演,有欢笑有泪水呢?她在霞村的角落里,是不是像演员在后台等待上场,心里充满忐忑呢?这难道不像人生的舞台吗?那我们在自己的舞台上是不是也要勇敢面对一切呢?这让我领悟到,人生处处是舞台,勇敢演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