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历史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清华法学院的发展历史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1952年以前是综合大学,法学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法学院后来被合并到其他院校,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不仅培养了众多顶天立地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政治家等,而且也为这个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培养了不少砥柱中流的法律大家。
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配合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大学的战略布局,1995年9月清华大学正式恢复建立法律学系,并于1999年4月复建法学院。
法治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化。
建设法治必须从法学教育入手,没有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法治。
顶尖大学法学院对法治的确立担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认识到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特殊地位,本院全体教职员工兢兢业业,发愤图强,大胆创新,使得清华法学院在较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在全国和国际法学教育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之一,也是国际重要的法学教育交流中心。
经有关部门批准,我们在本科教育中正在进行创新型、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取得了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自己的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中国我们第一个开设面向国际、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法硕士学位项目(LL.M.)。
清华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M.)也正在进行改革尝试。
《清华法学》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并成为发表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要法学期刊。
我们与众多海外一流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密切合作交流关系。
我们率先建立了独立法学院大楼并为每一位老师提供独立办公室,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优良的办公条件。
我们还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法律专业图书馆。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教师,经过十多年努力清华法学院聚集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法律学者,他们绝大多数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每一位都有不凡的经历和学术成就。
我们还要不断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
此外,我们还拥有一个高效、贴心、周到、负责的管理团队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
中国十大名校之一: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担任了先锋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二:清华大学简介: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
发展初期,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1952年大陆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三:中国人民大学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性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17个学院和8个校属系、13个校级研究所;拥有56个学士学位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64个博士学位学科点、9个一级学科授权、8个博士后流动站。
……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四:复旦大学简介: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直属教育部指导。
复旦大学学科和专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
全校有人文、法学、新闻、经济、管理、技术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药学、护理、基础医学与公共事务学院等14个学院、45个系、57个本科专业……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五:南京大学简介:南京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
清华⼤学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欢迎来到美丽的清华园!⼀清华历史简介1、清华⼤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建筑⾯积168万平⽅⽶,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成荫,湖光⼭⾊,景⾊优雅。
2、清华⼤学的前⾝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学⽣,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清华⼤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1937年抗⽇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学、南开⼤学联合办学,组建国⽴长沙临时⼤学,1938年迁⾄昆明,改名为国⽴西南联合⼤学。
1946年,清华⼤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法、理、⼯、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3、1952年,全国⾼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学成为⼀所多科性的⼯业⼤学,被誉为“⼯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学进⼊了⼀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科类学科,并成⽴了研究⽣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年,原中央⼯艺美术学院并⼊,成为清华⼤学美术学院。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持下,清华⼤学已成为⼀所设有理、⼯、⽂、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学。
4、截⾄2009年12⽉,清华⼤学有教职⼯7100余⼈。
其中教师2900余⼈,包括中国科学院院⼠37名、中国⼯程院院⼠34名,正⾼级职务1200多⼈。
本科专业62个,硕⼠学位授权点271个,博⼠学位授权点252个,博⼠后科研流动站37个。
在校学⽣36000余名,其中本科⽣14600余名,硕⼠⽣14400余名,博⼠⽣7200余名。
有来⾃114个国家和的留学⽣及进修⽣约2740名。
学校现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程实验室4个。
5、清华⼤学治学严谨,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今,共培养了14万余名学⽣,其中包括⼀⼤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治学⼤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北大清华校史简介北京大学的校园又称燕园,建立在“九大园林”基础上:勺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
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
畅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
清代,康熙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
蔚秀园其初为圆明园附园,称“含芳园”。
咸丰八年(1858年)转赐醇亲王奕譞,御书“蔚秀园”。
承泽园当年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
原来和镜春园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
乾隆年间,被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
(北大清华校史简介)镜春园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园的一部分,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
嘉庆七年春熙园的东部改为镜春园,被赐予了庄静公主。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曾是圆明园的附属园之一,赐给奕欣始称朗润园。
载涛对保护园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馆简介原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西楼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在建筑规模上成为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
藏书到2011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
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
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著名馆长著名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
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
与此同时(1917-1918年),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
博雅塔简介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灯塔,下部为须弥座。
高三十七米,十三级,内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时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提供生活用水。
清华大学历史背景简介1 清华大学的概况清华大学是中国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双一流”中海油行列,无可争议的中国最高学府之一。
清华创办于1911年,校址在北京市海淀区,全校设有文、法、理、工、经、管、艺术、教育等九大学部,学科门类广泛、师资力量雄厚,是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大学之一。
2 清华大学的历史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印证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事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02年,当时由慈禧太后在北京奉贤洪福馆建立西洋中学,并把它命名为清华学堂。
1911年清华学堂开始正式招收学生,故意称被称为清华大学创办之日。
初期,清华大学以文学为主,业务仅包括院校教学以及在本院举办各类读书会。
1912年,同化中学入库,学科定名为文学、化学、历史、物理等九科。
1924年,清华进行整顿,调整现代大学应有的核心功能,建立统一的科学研究管理机制,使之成为一所具备科研的学校。
3 清华大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在大学教育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和机构安排,使之成为中国最高院校标准的学校,陆续荣立研究生院、团委、招生与就业处等组织机构。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还在研究生教学管理、教师培养、重点实验室建设、课程教学、科研管理、科学技术转移、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让人们注意到它的发展历程。
4 清华大学之未来在新一轮发展中,清华大学将继续在师资队伍、开放式教学、校本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期实现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现代化伟业。
未来,清华大学将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树立中国高等教育的楷模,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未来的优秀人才,为构筑一个和谐的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简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持续深化改革与“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院)长简介清华大学简单介绍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
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拥有建筑、土木水利、信息、人文、经管、法学、艺术、航天、生命科学等16个学院、56个系,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奋斗目标,成为一所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历史沿革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清华大学现设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院、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
现任清华大学校(院)长:陈吉宁。
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003。
清华大学历任校(院)长:刘达:(1978年6月至1983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1988年10月至1994年1月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1994年1月至2003年4月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2003年4月到2012年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2012年2月-现任清华大学校长)本文来自:/beijing/yangb/qhdx.html由 整理上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近代史上上为人知的清华大学史十件大事
导语:“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
“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
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8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
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4个字后来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
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
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
生活常识分享。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1.清华大学二校门:二校门是清华的象征性建筑物,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之门上端“清华园”三字出自时任军机大臣、中堂那桐之手。
二校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校园历史坐标点。
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属于古典西洋砖石结构,巴洛克风格,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学校大门。
二校门原为封闭式建筑,两侧有短墙连接东边的邮局和西边的守卫处。
当年清华学堂门纪严格,中等科低年级学生未经批准不得出校门。
后来1933年学校扩大,修建了新的校门即现在的清华大学西校门,人们便将原来大门称为二校门。
20世纪50年代曾把大门两侧的短墙拆除,只留中央主体部分,但校门庄重肃美如故。
而十年动乱它却未能逃过劫难,被红卫兵彻底砸烂。
90年代,在校友的积极倡议与集资筹备下,学校依据原始图片重建了这一校园文化。
现在的二校门已经成为新时代清华的标志性景观,同为台湾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的标志。
许多校友回到清华都会来此拍照留念,以寄托对母校的思念之情。
2.清华学堂:清华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
此楼为德国古典风格,轻装红瓦,坡顶陡起,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清华学堂西部建成后成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师,东部建成后曾是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高等科”。
高等科宿舍的设施相当华丽舒适,有打蜡地板,双层拉窗。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的梁实秋先生回忆:“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
”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开设“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在这里汇聚,太阳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117号楼教师讲授,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任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清华学堂未作早期清华的象征,始终套吃着她那特有的历史魅力,留在了一代代清华学子的心中。
3.清华大礼堂:清华大礼堂坐落在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
清华历史的感悟以清华历史的感悟为题,我想谈谈我对清华大学的历史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教育质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清朝末年,当时的清政府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培养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之才。
这所学校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如今的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座知名学府。
回顾清华大学的历史,我不禁对这所学校的坚韧与拼搏精神深感敬佩。
尽管在历史的洪流中,清华大学也曾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比如战乱、政治运动等,但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历史也充满了创新和突破。
作为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无论是在工程技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还是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领域,清华大学都有着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
这种创新精神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清华大学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术和实践中寻求突破和创新。
清华大学的历史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卓越的学术成就,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经常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清华大学的历史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学校的精神和价值观。
清华大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优越的资源条件,更要有坚定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办学方向。
其次,一所学校的历史是由一代代师生共同书写的,每个人都对学校的发展和传承负有责任。
清华大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
最后,清华大学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我们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员,应该时刻保持对学校的感恩之心,为学校的发展和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大清华历史介绍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
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
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
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
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北大清华历史介绍)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
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
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
清华法学院历史沿革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中国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于1911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改称清华学校,并于1925年开办大学部,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量品学兼优的高级专业人才,为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1909-1929年清华早期派出的历届1000多名各类放洋生中,有150多名学习法政,他们就读于哥伦比亚、耶鲁、芝加哥、普林斯顿、哈佛等名校,回国后在中国近现代法律和外交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著名法学家钱端升、燕树棠、王化成、萧公权、浦薛凤、知名法官梅汝璈、知名检察官向哲浚、行政干才张福运、吴国桢、优秀外交官唐悦良、杨光泩等都是这个时期毕业于清华或通过清华考试出国留学的。
法政教育在清华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留美预备部时期,校内就颇具法政氛围,设置有如政治学、国际法、比较政制、公民学、劳动法等课程,“偏公法”、“国际化”是当时法政课程的特点。
当时的学生们热衷于各种演讲辩论比赛和法政社团活动,关于时事法政之激烈演讲辩论开当时国内高校风气之先;他们以学生会和学生法庭为自治和推行司法理念的试验场,以《清华周刊》为平台发表对时政之看法;在“五四”、“三一八”等爱国运动中,清华人的身影亦颇为活跃。
二从1925-1952年,清华开展了系统的法政教育。
1925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后,次年便成立政治学系,并开始在政治学系开设比较系统的法律课程。
清华改为大学后,1929年根据大学组织法,正式设立法学院,院长为陈岱孙先生。
当时采取大法学之理念,法学院下设政治、经济二系,法律学系因学校经费不充裕等原因暂缓设立。
当时政治学系开设的法政课程有法学原理、国际公法、宪法、行政法、民法通论、刑法通论、中国法制史、国际公法判例、国际私法、国际组织、政治学概论、行政学原理、近代政治制度、市制度、市行政、国际关系、近代中国外交史、西洋政治思想史、议会制度、独裁政治、中国政府、地方政治、近代政治思潮、当代西洋政治思潮、中国政治思想等。
站在清华大学校门时,一种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
一直都很向往的大学就这样矗立在我的眼前,犹如心中的一块圣地。
站在门口,我对孩子说,清华大学是1911年建立的,到现在是95载春秋的发展历程,清华大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清华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不息的努力。
进清华大学的校址原来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前身是清华学堂,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于1911年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
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大学。
“导游”一边缓缓开车,一边为我们讲解。
“导游”把车开到了清华大学校内的校门(也称二门)时,停了下来,叫我们下车照相留念,参观的人很多,照相的更多,我知道,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身影,圆自己的清华梦。
清华园是清华大学校本部,它占地395公顷(近6000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
看着眼前的一池青绿的荷塘,满眼翠绿的荷叶呈现在我们面前。
难道这就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正在我满眼诱惑的时候,“导游”开口了——这就是有名的“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吗?”“正是这个荷塘。
美吧?”“哇!太美了!”我沿着湖岸情不自禁地跑起来,一边跑,一边用眼尽情地饱览着这副早在中学时代就映入脑子里的荷塘和荷叶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