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清华历史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9.13 MB
- 文档页数:78
清华介绍发言稿清华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在科学研究、教学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华大学的历史、学术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影响力。
一、历史沿革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
当时的清华学堂成立于北京的海淀区,是为熙熙攘攘的帝国派出子弟所设立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清华学堂于1928年升格为清华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二、学术特色清华大学以其卓越的研究和教学质量而闻名,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大学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出色的学术表现。
同时,清华大学也是工科领域的领军者,特别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航空航天等方面享有盛誉。
此外,人文社科也是清华大学的强项之一,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清华大学实行理工科与人文社科平衡发展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清华大学的教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清华大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做贡献。
四、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华大学与全球多所一流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
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师资引进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清华大学学习,既可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也能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
五、校园文化清华大学以其美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闻名。
作为百年名校之一的清华大学,有一批早期建筑名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中。
这些建筑,反映了西方学院建筑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典型性,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了一批中国早期建筑师较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1,清华园——工字厅,原为清代贝勒府之一,咸丰御题园名,可以说是清华的“史前建筑”,经1909-1911修缮后,长期作为清华的校机关办公地。
该园正中为两进大院,东西有两套三进偏院和西北跨院,共计有房屋100余间。
庭院中曲廊萦回,各种花卉树木交相辉映,清幽雅致。
因其前后主殿间用过殿相连,从上方俯瞰呈一“工”字,故俗称“工字厅”,这样亦可区别于后人将整个清华大学校园统称为清华园之叫法。
工字厅北面有清末官员、道光进士殷兆镛撰书的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其横批为“水木清华”四字,故此处的池塘假山称为“水木清华”。
02,古月堂,清华园的附属建筑,左右两跨院,幽静清雅。
早年间,清华园前面还有甲、乙、丙所三座木构暖阁,后被拆除。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还在丙所里面上过托儿所呢。
03,在大礼堂草坪南,日晷两边有国家重点文物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两块标志碑,北京市重点文物碑背后有一段说明文字,介绍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概况。
但讲得不够仔细,特别是关于校门的讲述也不准确。
另有说现存早期建筑二十座,但这段文字只提到了十八处,很可能还会包括工字厅和古月堂吧;或者是加上土木工程馆和水力实验馆?04,二校门,原为1911竣工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
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其门楣上书刻有参与清华选址的清末重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其位置显要、古典优雅,一直被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之一。
文革开始后,被老红卫兵当作“四旧”于66年8月24日强行拆毁。
三世清华泱泱大风作者:龙新力来源:《大学生》2019年第06期1925年春天,清华在留美预备部的基础上,增办了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形成了三个教学部分。
去年刚升任哈佛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赵元任从欧洲回国,被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兼哲学系教授。
这时他33岁。
四年前,北大建立了国学门,多有被指责忽视国学的清华也坐不住了。
校长曹云祥委托吴宓筹备国学研究院。
吴宓聘请导师时,不拘一格,重学问而不重学位。
“四大导师”里,赵元任最年轻:陈寅恪大他两岁,王国维大他十五岁,梁启超则大他十九岁。
但是有博士学位的,只有他一个人。
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分组不以学科,而是施行导师制,以教授个人研究方向为主,鼓励学生自修,更像一个书院。
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主编刊物,譬如王国维的《蒙古史料四种校注》和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
就在国学研究院里,赵元任见到了学生郭宣霖。
II.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举国欢庆。
郭宣霖与朋友彻夜饮酒,不料乐极生悲,第二天便聋了一只耳朵。
这个赵元任的学生当时已经在国立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
一年前,通晓文史的他还指导了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欧洲历史地理》。
祖父的博学给郭毅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郭宣霖给他留下的东西不多,但让他读的范文澜《中国通史》,他现在都记得。
日军投降那个秋天,西南联大最后一届招生,总共招了本科生454人和专科生74人。
费孝通也当上了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
两年后,他将“乡土社会学”这门课上的内容辑录成书,取名《乡土中国》。
郭宣霖没有继续在厦大待着。
1953年,南昌大学撤销,改名江西师范学院,郭宣霖担任第一任中语科主任,后调任历史系主任。
1954年,郭宣霖的儿子郭方中从哈工大毕业来到清华,进入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攻读硕士,师从王补宣教授。
在清华,郭方中度过了他的20岁生日。
这一年,已经工作了40年的马约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后来的学生回忆,在清华上体育课的时候,马约翰只讲英文,带个助教当翻译,因为他知道学生们听不懂他的福建方言。
大学精神漫谈作者:曾长隽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10期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提到大学精神,人们往往会想起巴黎大学的顽强斗争精神,波隆那大学对理想主义的孜孜以求精神,以及牛津、剑桥大学不为世风所撼的博大、古典、孤傲和恬静精神。
回顾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监、唐朝开始建立的书院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它们虽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之形态,但都担负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鸦片战争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向西方国家全面地学习与模仿,中国大学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
如“北大精神”,蔡元培把它概括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精神被认为是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精神。
“清华精神”主要是“挽既倒狂澜,作中流砥柱”的气质和爱国奉献的精神。
可以说,正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北大精神的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的弘扬,才形成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著名的中国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使大学在世界变迁中固守自身的追求,一方面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一方面又不懈地开拓知识和思想的疆域。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即共性的大学精神,是指各类大学普遍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精神状态;狭义的即个性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在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
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大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结构,大学教育之良莠足以影响乃至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盛衰。
大学需要精神,大学有了精神才能够凝聚人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引领社会文明不断地发展进步。
那么,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大学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是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
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四个字后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2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
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
王国维,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5年担任清华教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赵元任,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北大清华校史简介北京大学的校园又称燕园,建立在“九大园林”基础上:勺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
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
畅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
清代,康熙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
蔚秀园其初为圆明园附园,称“含芳园”。
咸丰八年(1858年)转赐醇亲王奕譞,御书“蔚秀园”。
承泽园当年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
原来和镜春园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
乾隆年间,被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
(北大清华校史简介)镜春园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园的一部分,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
嘉庆七年春熙园的东部改为镜春园,被赐予了庄静公主。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曾是圆明园的附属园之一,赐给奕欣始称朗润园。
载涛对保护园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馆简介原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西楼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在建筑规模上成为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
藏书到2011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
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
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著名馆长著名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
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
与此同时(1917-1918年),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
博雅塔简介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灯塔,下部为须弥座。
高三十七米,十三级,内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时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提供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