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38
磁性的起源和常见磁性材料应用陈阳,王皓,徐航,信跃龙磁性,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磁石,它们可以相互吸引或吸引铁石。
人们以丰富地想象力将此现象比喻为母亲慈爱地对待幼儿,《吕氏春秋·季秋记》中就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的记述。
现今汉语中的“磁”字就来源于当时的“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利用磁性的实例。
我们知道,所谓磁石其实也就是铁矿石(一般为磁铁矿Fe3O4)。
我们也知道,铁会被磁铁吸引而且会被磁铁磁化。
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磁性或会被磁化?磁性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解释物质的宏观磁性的性质,我们从原子着手来考察一下磁性的来源。
一、磁性的起源“结构决定性质”。
磁性当然也是由物质原子内部结构决定的。
原子结构与磁性的关系可以归纳为:(1) 原子的磁性来源于电子的自旋和轨道运动;(2) 原子内具有未被填满的电子是材料具有磁性的必要条件;(3) 电子的“交换作用”是原子具有磁性的根本原因。
1.电子磁矩的产生原子磁性是磁性材料的基础,而原子磁性来源于电子磁矩。
电子的运动是产生电子磁矩的根源,电子有绕原子核旋转的运动和自身旋转的运动,因此电子磁矩也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电子的自旋磁矩两部分组成的。
按照波尔的原子轨道理论,原子内的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
电子沿轨道的运动,相当于一个圆电流,相应得就会产生轨道磁矩。
原子中的电子轨道磁矩平面可以取不同方向,但是在定向的磁场中,电子轨道只能去一定的几个方向,也就是说轨道的方向是量子化的。
由电子电荷的自旋所产生的磁矩就称为电子自旋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磁矩只可能与轨道磁矩平行或反平行。
很多磁性材料中,电子自旋磁矩要比电子轨道磁矩大。
这是因为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要受晶格场的作用,它的方向是改变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矩。
这也即一般所谓的轨道动量矩和轨道磁矩的“猝灭”或“冻结”。
The principles of magnetism andmagnetic materials磁性和磁性材料的原理磁性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不仅在地球磁场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磁性材料是指能够吸引铁、镍、钴等金属的物质,具有较强的磁性和磁导率。
它们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硬盘、电磁炉、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和许多其他的电子设备。
磁性的起源磁性的起源源于物质中的电荷和电子运动,因为电子有电荷,并且在运动中会产生电流,而电流会产生磁场。
这意味着,任何带有电荷的物质都会带有一定的磁性。
当电子在原子中运动时,它的旋转会产生自旋角动量,自旋角动量会与轨道角动量相结合,形成总角动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有着极大的影响。
基本磁性现象磁性物质有三个基本的磁性现象: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
其中,顺磁性的物质会在外磁场中呈现出与磁场方向相同的磁性,抗磁性的物质则在外磁场中呈现出与磁场方向相反的磁性。
而铁磁性的物质不仅在外磁场中呈现出强磁性,而且具有自发磁化的能力,在去掉外磁场后仍然保留磁性。
铁磁性物质包括铁、镍、钴和它们的合金。
磁性材料的分类磁性材料可以根据其磁性和化学组成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磁性,磁性材料可以分为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材料。
根据化学组成,磁性材料可以分为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
其中,软磁材料是指能够容易地磁化和退磁的材料,用于制造电感器、变压器、电磁铁和发电机;而硬磁材料则是指难以磁化和退磁的材料,用于制造永磁体或磁记录材料。
磁性材料的应用磁性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是硬盘驱动器。
硬盘是用于存储电子信息的设备,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磁性材料承载着信息,在运动中读写信息。
当硬盘在向磁头输送信息时,磁头会在磁性材料中创建小的磁场来存储这些信息。
另一个常见的应用是电子设备中的电感器和变压器。
这些设备中使用软磁材料制成的磁芯,它们的磁性能够容易地磁化和退磁,使它们成为电子开关和转换的必要组成部分。
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磁性的本质一、物质磁性的起源如果磁是电磁以太涡旋,一个磁铁,没看到任何电磁以太的涡旋,为什么会有磁性?我们的回答是:物质的磁性起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个电磁以太的涡旋。
早在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磁与电存在着联系,从而把电学和磁学联系起来。
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而分子电流相当一个基元磁体。
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做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
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
磁现象和电现象有本质的联系。
物质的磁性和电子的运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最先提出的电子自旋概念,是把电子看成一个带电的小球,他们认为,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相似,电子一方面绕原子核运转,相应有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另一方面又绕本身轴线自转,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相应的自旋磁矩。
施特恩-盖拉赫从银原子射线实验中所测得的磁矩正是这自旋磁矩。
(现在人们认为把电子自旋看成是小球绕本身轴线的转动是不正确的。
)电子绕原子核作圆轨道运转和绕本身的自旋运动都会产生电磁以太的涡旋而形成磁性,人们常用磁矩来描述磁性。
因此电子具有磁矩,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
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
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
是原子磁矩的单位,。
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孤立原子的磁矩决定于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其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
物质的磁性与磁场的起源磁性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特性,指物质受到磁场作用时产生的现象。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子和分子层级的微观结构。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物质的磁性和磁场的起源。
在物质的微观结构中,电子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
电子既拥有质量又带有电荷,因此具备磁性。
基于电子的运动特性以及电荷的性质,物质可以被划分为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
首先,我们来看磁性物质。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铁、镍和钴这类金属。
这些金属具有未配对电子,这说明它们在自由状态下有独特的电子构型。
未配对电子使得这些金属能够通过磁性相互吸引,形成磁性团簇。
这样的磁性团簇在宏观层面上会呈现磁性,形成磁物质。
其次,我们来看非磁性物质。
与磁性物质不同,非磁性物质的未配对电子数目较少。
这使得这些物质的磁矩大小非常微弱,无法在宏观层面上表现出明显的磁性。
然而,即使是非磁性物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也能产生磁响应。
这是因为外加磁场会影响非磁性物质中的电子运动状态,导致电子自旋的排列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物质的磁矩方向。
这种产生于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磁响应现象被称为磁化。
那么,磁场的起源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磁铁可以吸引或排斥物体。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磁场的存在和作用。
磁场是由电流或磁性物质产生的力场,它能够影响周围空间中的物体。
磁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荷的运动。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其周围会形成一个磁场。
这是由于电流中的移动电荷携带了磁性,电流的流动导致了电荷的运动,进而产生了磁场。
这种由电流产生的磁场被称为电磁场。
而对于磁性物质,磁场的存在是由于物质中未配对电子自旋的排列。
未配对电子自旋的排列会形成一个磁矩,所以磁性物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会表现出磁响应。
这种由物质自身特性产生的磁场被称为内禀磁场。
总结起来,物质的磁性和磁场的起源都可以归结为电子的运动和自旋特性。
物质中的电子构型和电子自旋对物质的磁性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电荷的运动也产生了磁场,其作用范围不仅限于磁性物质。
“磁”到底是怎么来的
从微观角度来讲“磁”来源于带电荷的原子核或电子移动或转动对外的一种特性。
在磁介质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一个物质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在没有被磁化时,分子电流杂乱无章排列,不呈现磁性,在磁场的作用下分子电流沿磁场方向规则排列呈现磁性。
原子的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及原子核的磁矩,电子轨道运行产生电子轨道磁矩,电子自旋转运行产生电子自旋磁矩,这些磁矩作用方向一致时对外就呈现磁性。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其原因同样是电子在导线中做定向移动,每个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方向一样,电子产生的轨道磁矩方向相同,对外表现出磁性。
电和磁都是电荷产生的,但在相对论的时空观要求磁必须伴着电力而存在,反过来,也可以说在宏观低速的世界中普片存在的磁场正是相对论时空观正确性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常见的闪电,大量的电荷将空气击穿,形成一条等离子带将能量引向大地,对大地放电,而这条等离子带会带有极大的瞬间电流,则在闪电附近会形成比较强的磁场,瞬间变化的磁场会干扰模拟信号和电流的稳定,以至于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经常出现电视信号不好或者电灯闪烁不定的现象。
吸铁石的原理一、引言吸铁石是一种常见的人造磁体,具有吸附铁磁物质的能力。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子产品、机械制造、医疗设备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吸铁石的原理,包括磁性的起源、磁场的影响因素以及吸铁石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二、磁性的起源磁性是物质特有的一种性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磁场。
磁性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原子磁矩: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每个原子都带有一个原子磁矩。
原子磁矩是由电子自旋和电子轨道运动引起的。
当物质中的原子磁矩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宏观的磁性。
2. 磁性物质中的颗粒:某些颗粒自身就具有磁性,例如铁矿石中的磁铁矿就是由磁性颗粒组成的。
三、磁场的基本特性磁场是由磁性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物理场。
磁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磁场的方向:磁场具有方向性,常用箭头表示,箭头所指向的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2. 磁场的强度:磁场的强度用磁感应强度来表示,单位是特斯拉(T)。
3. 磁场的磁力线:磁力线是用来表示磁场分布的曲线,沿着磁力线的方向,磁力的作用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同,反之则相反。
4. 磁场的磁力:磁场对带电粒子和磁性物质具有磁力作用。
四、吸铁石的工作原理吸铁石是利用磁性物质的特性来产生磁场,进而实现吸附铁磁物质的目的。
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磁化过程:吸铁石一般是通过电流或其他磁源来进行磁化的。
当电流通过吸铁石时,吸铁石产生磁场,这个过程称为磁化。
磁化后的吸铁石会具有一定的磁性,能够对铁磁物质产生磁力作用。
2. 磁场的分布:吸铁石产生的磁场具有一定的分布特性,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均匀的。
一般来说,磁场的强度和磁力线的密度在磁极附近较大,而在磁极之间则较小。
3. 磁力的作用:吸铁石产生的磁场对铁磁物质具有磁力作用,当铁磁物质靠近吸铁石时,会受到吸引力的作用,从而被吸附在吸铁石上。
五、吸铁石磁力的影响因素吸铁石的磁力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 1. 磁场的强度:磁场的强度越大,吸铁石的磁力也越大。
简述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引言:铁磁材料是一类具有强磁性的材料,常见的有铁、钴、镍等。
它们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被磁化并保持磁性,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从铁磁材料的磁性起源、磁化过程以及相关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铁磁材料的磁性起源铁磁材料的磁性起源于其原子的磁性行为。
在铁磁材料中,原子具有自旋和轨道磁矩,这些磁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当铁磁材料处于无外加磁场时,这些磁矩的方向是随机的,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磁性。
二、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1. 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可以通过外加磁场对材料内部磁矩的影响来实现。
当外加磁场作用于铁磁材料时,磁场的存在会使得材料内部的磁矩发生重新排列,使得它们的方向有序地排列起来。
2.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铁磁材料内部的磁矩会发生两个主要的变化:磁矩的方向发生改变,磁矩的大小发生增大。
这是因为外加磁场对材料内部的磁矩施加了一个力矩,使得磁矩力图磁场方向旋转,从而改变了磁矩的方向。
同时,外加磁场还对材料内部的电子产生了磁场力,使得磁矩的大小增大。
3. 铁磁材料的磁矩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会逐渐趋于饱和。
当外加磁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铁磁材料内部的磁矩已经基本上全部转向外加磁场的方向,此时磁矩的大小几乎不再改变,称为饱和磁化。
三、铁磁材料的应用铁磁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磁性特性,在电子技术、电力工业、通信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在电子技术中,铁磁材料常用于制造磁存储器、电感器、变压器等。
磁存储器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铁磁材料的磁性可变特性,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2. 在电力工业中,铁磁材料常用于制造电动机、发电机等设备。
电动机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动力装置,铁磁材料的磁性能使得电动机能够产生强大的机械动力。
3. 在通信工程中,铁磁材料常用于制造天线、传感器等设备。
天线是无线通信中的重要部件,铁磁材料的磁性使得天线能够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
结论:铁磁材料的磁化过程是一个通过外加磁场对材料内部磁矩的影响来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