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磁性起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83.51 KB
- 文档页数:22
一、物质磁性的起源如果磁是电磁以太涡旋,一个磁铁,没看到任何电磁以太的涡旋,为什么会有磁性?我们的回答是:物质的磁性起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个电磁以太的涡旋。
0早在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磁与电存在着联系,从而把电学和磁学联系起来。
0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而分子电流相当一个基元磁体。
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做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
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
0磁现象和电现象有本质的联系。
物质的磁性和电子的运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最先提出的电子自旋概念,是把电子看成一个带电的小球,他们认为,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相似,电子一方面绕原子核运转,相应有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另一方面又绕本身轴线自转,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相应的自旋磁矩。
施特恩-盖拉赫从银原子射线实验中所测得的磁矩正是这自旋磁矩。
(现在人们认为把电子自旋看成是小球绕本身轴线的转动是不正确的。
)电子绕原子核作圆轨道运转和绕本身的自旋运动都会产生电磁以太的涡旋而形成磁性,人们常用磁矩来描述磁性。
因此电子具有磁矩,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
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
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
是原子磁矩的单位,。
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0孤立原子的磁矩决定于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其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
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磁性的本质一、物质磁性的起源如果磁是电磁以太涡旋,一个磁铁,没看到任何电磁以太的涡旋,为什么会有磁性?我们的回答是:物质的磁性起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个电磁以太的涡旋。
早在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磁与电存在着联系,从而把电学和磁学联系起来。
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而分子电流相当一个基元磁体。
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做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
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
磁现象和电现象有本质的联系。
物质的磁性和电子的运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最先提出的电子自旋概念,是把电子看成一个带电的小球,他们认为,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相似,电子一方面绕原子核运转,相应有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另一方面又绕本身轴线自转,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相应的自旋磁矩。
施特恩-盖拉赫从银原子射线实验中所测得的磁矩正是这自旋磁矩。
(现在人们认为把电子自旋看成是小球绕本身轴线的转动是不正确的。
)电子绕原子核作圆轨道运转和绕本身的自旋运动都会产生电磁以太的涡旋而形成磁性,人们常用磁矩来描述磁性。
因此电子具有磁矩,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
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
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
是原子磁矩的单位,。
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孤立原子的磁矩决定于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其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
磁性真正的起源是什么?安培的“分⼦电流”假说认为材料内部是有⼀个个⼩分⼦组成,每个分⼦都有⼀圈环形电流,电流感应出了⼀个⼩的磁矩,如果这些分⼦的磁矩取向⼀致的话,就可以形成⼀个强⼤的磁矩,整体体现出很强的磁性。
这种⽤“分⼦电流”秩序构造出整体磁性似乎⾮常合理,也很容易被⼈接受,但实际上材料内部不⽌步于分⼦层次,⽽是更基本的原⼦,⽽原⼦的内部,是原⼦核和核外电⼦。
在这种情形下,“分⼦电流”是根本不存在的。
要想认识磁性的起源,我们必须先了解微观粒⼦的⾃旋。
⾃旋是量⼦⼒学中特有的概念,它指的是微观粒⼦与⽣俱来就带有⼀个量⼦化的⾓动量,属于粒⼦的内禀属性。
就像所有的粒⼦都具有⼀定量的电荷⼀样,所有的粒⼦都具有⾃旋的属性,⽽且⾃旋数并不⼀定是整数。
⾃旋为半奇数的粒⼦称为费⽶⼦,⾃旋为0或整数的粒⼦称为玻⾊⼦。
正负电⼦、质⼦和中⼦的⾃旋都为1/2;⽽光⼦的⾃旋为零,属于玻⾊⼦。
⾃旋可以等效地认为是⼀个具有N极和S极的最⼩磁单元。
⾃旋的存在,使得微观粒⼦在运动过程中不仅仅由于其轨道⾓动量会产⽣轨道磁矩,⽽它们的⾃旋⾓动量也同时会产⽣⾃旋磁矩,粒⼦的总磁矩是轨道和⾃旋两部分贡献的整体效应。
对于原⼦核来说,中⼦和质⼦的⾃旋以及轨道⾓动量将整体贡献出⼀个核磁矩,原⼦核磁矩的存在,是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
对于核外电⼦来说,诸多电⼦的轨道磁矩和⾃旋磁矩也将组合在⼀起体现整体的磁矩。
电⼦的磁矩⼀般要⽐核磁矩⼤得多,因此对于原⼦整体⽽⾔,将主要体现出电⼦造成的磁矩。
⽽这些带固定磁矩的原⼦的微观有序排列就将形成材料整体有⼀个较⼤的磁矩,即从宏观上来看,材料显现出了磁性。
⼀般来说,原⼦的核磁矩要远⼩于电⼦的整体磁矩,⽽电⼦的磁矩⼜主要是⾃旋磁矩的贡献,故原⼦的总磁矩主要来⾃于不同⾃旋⽅向的电⼦数差异形成的总⾃旋磁矩。
对于固体材料⽽⾔,⾥⾯的原⼦或离⼦是呈周期性排列的,它们的磁矩也会出现⼀定规律的排列⽅式。
不同磁矩⼤⼩和排列⽅式构成了固体中千变万化的磁性。
初中物理磁性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磁性的概念,知道磁体和磁性材料的特点。
2. 掌握磁极的性质,能够区分磁极。
3. 理解磁性的起源,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磁性的概念和磁体特点。
2. 磁极的性质和磁性材料的分类。
教学难点:1. 磁性的起源和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1. 磁铁、铁钉、钴钢等磁性材料。
2. 实验器材:铁架台、螺丝刀、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现象叫做磁性。
二、探究磁性的起源(15分钟)1. 实验1:观察磁铁的吸引现象(1)让学生拿磁铁去吸引铁钉,观察并描述现象。
(2)提问: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2. 实验2:观察磁铁的指向性(1)让学生拿磁铁在水平面内自由旋转,观察并描述现象。
(2)提问:磁铁为什么总是有一端指北、一端指南?3. 教师讲解:磁性的起源(1)解释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磁铁内部存在磁性物质,产生磁场,磁场对铁钉产生磁力。
(2)解释磁铁的指向性: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铁,磁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一端指向地理北极,一端指向地理南极。
三、探究磁极的性质(15分钟)1. 实验3:区分磁极(1)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铁钉,观察并描述现象。
(2)提问:如何区分磁铁的南北极?2. 教师讲解:磁极的性质(1)磁铁有两个极:南极和北极。
(2)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四、探究磁性材料的分类(15分钟)1. 实验4:观察磁性材料的吸引现象(1)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钴钢,观察并描述现象。
(2)提问:钴钢为什么能被磁铁吸引?2. 教师讲解:磁性材料的分类(1)磁性材料:具有磁性的物质,如磁铁、钴钢等。
(2)非磁性材料:不具有磁性的物质,如铁、铜、铝等。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磁性的概念、磁体的特点、磁极的性质、磁性材料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