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代居住与理水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8
“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5个历史场景1.“瓯越先民”随着灯光逐渐暗淡,我们追溯到了温州历史的源头。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瓯江、飞云江中下游背山临水的地方定居下来,过着渔猎和原始农业相结合的生活。
这就是瓯越先民。
在我们面前,一片茫茫的灰蓝色大海,海鸥飞翔。
还有晃动的船只。
海风吹拂着三位先民,他们光着脚、短发纹身,穿着像渔网一样的衣服。
这位妇女手捧装有鱼酱的陶罐,两位男子则手捧鱼皮刀鞘和利剑,这些特产当时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原的周天子,使得这片边蛮的土地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艰苦的生存环境,也让瓯越先民具备了不屈不挠和开拓进取的的精神。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灭吴国后在这里建立东瓯王国。
“瓯”也就成了温州的简称。
所以,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温州人称自己为东瓯人,而温州还有瓯江、瓯柑、瓯绣、瓯窑、瓯剧等等。
2、王羲之和谢灵运直到永嘉建郡,东瓯文化才开始真正和中原文化相融合。
但是来永嘉做地方官员的大部分是南下的士族,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工具,使温州一时间人才辈出。
其中这两位就是当中的代表。
一位是山水诗歌的奠基人谢灵运,还有一位就是的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
这位就是山水诗歌的奠基人——谢灵运。
他虽然在永嘉任职时间很短,但是他却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留下了许多赞美温州山水之美的诗歌,使人们通过他的诗歌认识了温州这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
现在的温州还留有20多处谢灵运的遗迹,可见但是诗人的魅力。
而这位书圣更是与温州有着很大的渊源,我们可以从两个名字中就能体现出来,一个是五马街还有一个是墨池坊。
据传说,王羲之在任职太守时,每次出巡都要五马齐巡,驰骋于道,人们就用五马街来纪念他。
而墨池坊呢,据说王羲之曾在这里临池而书,洗砚于此,固有此得名。
3.八辈蚕和瓯绣温暖的气候为蚕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温州素称“八蚕之乡”,早在宋代就创制了通过低温控制蚕种发育,让蚕宝宝一年可产卵吐丝八次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蚕丝的产量。
温州的山水文化提起温州的山水文化,那可真是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卷啊!咱们温州人常说:"八山一水一分田",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峰像一群巨人围着城市站岗,把温州保护得妥妥的。
雁荡山可是咱们温州的"门面担当"!这座山不是一般的好看,简直就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那些奇峰怪石,看着就像是神仙们随手捏出来的泥塑,一会儿像只大象,一会儿又像个老寿星。
灵岩寺里的钟声一敲,整个山谷都跟着共鸣,听得人心里痒痒的。
温州的水文化更是有意思。
瓯江就像是城市的主动脉,蜿蜒流淌了几千年。
古时候的商人就靠着这条江做生意,一船船货物顺着江水漂来漂去,把温州的名气带到了全国各地。
现在站在江边看日落,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水面上,美得跟仙境似的。
说到楠溪江,那可是温州人的"后花园"。
这条江不急不缓,温温柔柔的,两岸的古村落就像一颗颗珍珠串在江边。
夏天的时候,江水清凉见底,当地人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江边,一边泡脚一边聊天,那叫一个惬意。
温州的古桥文化也是一绝。
石桥、木桥、廊桥,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
永嘉的廊桥最出名,那不光是座桥,还是老百姓的休息站。
下雨的时候躲雨,晴天的时候纳凉,桥上时不时还能碰到说书的老艺人,听着古老的故事,感觉时光都慢下来了。
山水间的古村落更是温州文化的活化石。
那些青砖黛瓦的老房子,木雕石刻的门窗,每一处都透着温州人的智慧。
古村里的老爷爷们,一张口就是几百年前的故事,听得人如痴如醉。
温州人特别会就地取材。
山上的岩石能建房子,江里的竹子能造船,就连山泉水都被温州人酿成了美酒。
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在温州人手里都变成了宝贝,这就是咱们温州人的聪明劲儿。
温州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山水。
山珍海味的名菜,哪样不是靠着这山这水养出来的?温州人爱吃的米糕,用的是山泉水磨出来的米浆;鲜美的河鲜,都是江河里现捞现烹的,鲜得让人直咂嘴。
山水文化影响了温州人的性格。
就像那雁荡山一样坚韧,像瓯江水一样灵活。
探寻温州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东瓯古国,永嘉旧郡。
温州,一座有着5000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发展史的悠悠古城。
在这座古老的小城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厚重的历史人文,丰富的文化遗产书就了绚烂的瓯文化诗篇,传承千年,生机盎然。
温州是一座拥有大量历史建筑的城市,包括城垣城楼、亭台楼阁、坛庙祠堂、民居宅第、桥涵码头等,既有集中成片的历史街区,又有散布城乡的零星建筑。
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沧桑,折射时代变迁,深蕴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海上丝绸之路印迹甚多江心屿东西双塔——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航标安澜亭码头和老街巷——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泊船和交易之地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海上交通线9个重要港口之一。
三国时期,温州是中国沿海主要造船地区。
至唐代,温州的造船技术已能建造远洋海船,成为中国主要造船基地之一。
唐会昌三年(843)温州开辟了日本直达航线,对外贸易和交通更加频繁。
五代时,温州是吴越国主要港口之一,并设有博易务。
宋元时期,温州的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北宋哲宗年间,温州造船局居全国各船场之首。
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设立市舶务,并建有待贤驿、来远驿和容成驿招待来温的各国客商。
到了元代,温州成为全国七大港口之一,设市舶转运司。
宵梵祥寺阿育王石塔柱遗存——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见证元代出使真腊(今柬埔寨)、撰有《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近代,温州在《烟台条约》后开埠,西风东渐,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建筑,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古民居文化价值独特杨柳巷戚宅在温州历史建筑中,民居宅第的数量最多。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温州历史民居共有4061处。
温州古民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一是年代跨度集中,基本为明晚期到近代。
二是造型多、艺术手法丰富。
既延续了宋代江南建筑的特色,也吸收了同期福建民居的部分风格。
近现代民居不乏中西合璧的建筑,带有西式风格的占了很大的比例。
温州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温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特之处为城市的发展和吸引力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一、自然环境:温州处于浙江省的东南部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温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靠近东海和温州湾的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这使得温州成为水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低估的支撑。
温州有丰富的山川地貌,如雁荡山、江心屿、瑶溪河等,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得以保持得相对完整。
这些山川地貌不仅为温州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为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温州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如乌石江、江心屿等,这些河流和湖泊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灌溉水源,还丰富了城市景观。
温州的自然环境还保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在温州的山区和海域,有许多珍稀濒危的物种,如中华白海豚、白鹳、五色鸥等。
这些珍稀物种的存在既彰显了温州的自然之美,也体现了温州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人文环境:与丰富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是温州的悠久人文历史。
温州作为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温州是中国重要的侨乡之一。
几百年来,温州人在国内外形成了庞大的侨民群体,并形成了浓厚的侨乡文化氛围。
他们不仅在经济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温州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学、诗词、戏曲等。
温州的侨乡文化丰富多样,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为温州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回报。
温州是中国最早的市级文物单位之一。
古代温州是一个繁华而富饶的商业港口,留下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址。
如南宋时期的雁荡山石窟、状元洞;明代的根宫遗址、乌石温邱古村;清代的万峰湖、大南屿等等。
这些古迹和文化遗址见证了温州的历史沧桑和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温州的人文环境也体现在其独特的社会风貌上。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温州温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作为我的家乡,温州以其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文章中,我将带您了解温州的古韵与魅力。
第一部分:温州的历史渊源温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温州在战国时期就是越国的一部分。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温州先后归属于吴、楚、越等王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温州的文化瑰宝温州的文化瑰宝主要体现在其优秀的传统手艺和建筑风格上。
其中,温州木雕是最具代表性的手艺之一。
温州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精美的雕刻工艺还是栩栩如生的造型设计,都展现了温州人民对细节的追求和创新的精神。
此外,温州瓯剧也是温州文化的一大亮点。
瓯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在温州,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的瓯剧表演,感受到温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部分:温州的古迹与名胜温州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和名胜,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中,鳌江古镇是一个充满古韵的小镇,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温州。
另一个著名的景点是雁荡山,被誉为“东方瑞士”。
雁荡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植被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第四部分:温州的美食文化温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菜肴和特色小吃。
比如,鳗鱼烧是温州著名的传统菜肴之一,以其鲜嫩的口感和独特的糖醋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除此之外,温州还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如鱼丸、海鲜粥等,每一道美食都体现了温州人对食物的独特烹饪方式和追求。
结语:温州作为我的家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温州的木雕手艺、瓯剧表演,还是古镇和名山的景色,都展现了温州的古韵与魅力。
同时,温州的美食文化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数的光彩。
温州古城文化2500字我的家乡在浙江温州古城,那儿靠近海边,渔民们经常去海里捕捞,也经常捕到螃蟹、扇贝、虾和贝壳。
在那里,人人都喜欢吃海鲜,一如三餐离不开它。
在我们这里,人们相处得很好,凡是见到的都打招呼,不论是邻居,是朋友,是老乡,还是不认识的人,只要你有礼貌,诚恳,都会向你问好。
若是一户人家办喜事,我们那儿就“全员出动”,凡是能帮的就帮,不能帮的就指导。
还会摆上酒席来庆祝,酒席上摆着许多菜,当然,仍就离不开海鲜。
温州古城的保护很好,天空经常能看到白云,甚至在晚上的时候,抬头仰望天空,还能看见繁星,犹如一幅画。
在晚上,能看见北极星、北斗七星和各种星座,让人感觉好似处在仙境一般,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秋天到了,温州古城的杨梅也成熟了。
温州古城的杨梅并不像其他地方的杨梅一样又小又酸,又不甜,而是个个饱满,个大个甜,让人吃了忍不住喊甜,还想再吃一颗。
到了十月份,温州古城人最爱的大闸蟹来了,渔民们赶忙捕捞,生怕得不到这等美味。
温州古城有许多特产,如鸭舌头,藤桥熏鸡等。
虽然温州古城可能并不比其他地方好,但在我眼里,温州古城永远都是最好的那一个!温州古城有许多旅游景点。
江心屿是位于瓯江中的一个美丽岛屿,远远望去,两座塔耸立在岛上,分别是东塔和西塔;岛上还有一座古老的江心寺,门前挂着一幅南宋诗人王十朋写的对联非常有名。
雁荡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这里的山层层叠叠,怪石嶙峋,高大雄伟,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过来游玩欣赏。
温州古城有很多的特产和小吃,可以说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比如瓯柑、杨梅、四季柚、灯盏糕、鱼丸、猪脏粉、松糕等等,让人见了准会爱不释手,口水直流,保证会让你吃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温州古城还出产水果,四月有枇杷,六月有杨梅,九、十月份有瓯柑。
我最喜欢吃又酸又甜的杨梅了。
它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张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端午节,杨梅成熟了。
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杨梅就像小灯笼一样挂在绿叶底下,美极了。
文/梁建国 图/朱 跃 潘祝平等“东瓯名城”因水而生而兴八百里瓯江水利工程泽被民生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如果说江湖河流浸润过的土地滋养出生命的话,那么水就是对人类居住文明的最大犒赏。
为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如堰、坝、堤、海塘、水闸、渠道、渡槽、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也被赋予了极高的精神内涵。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
沿着瓯江细数,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利工程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
——瓯江治理开发从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干流,从单一防洪,逐步转向以水力水电为龙头,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先后建成大中型水库33座。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八百里瓯江的上游自源头经梅溪、清溪至大港头镇河段称“龙泉溪”,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与松阴溪汇流后始称“大溪”,奔流至青田县与发源于庆元县的“小溪”汇流后才叫“瓯江”。
绵延的瓯江盘踞千岭间,碧水萦回宛如一条青丝罗带,从丽水锅帽尖到温州瓯江口,一路奔腾向东海,干流全长388千米。
编者按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就离不开水,人们逐水而居,城市也因水而兴。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史。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温州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
建城2000余年来,温州水利建设亦历经千年漫漫长路。
在古今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下,人水日益和谐,为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近年来,温州积极开展水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工作,探索历史水文化遗产与现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努力让水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
本期开始推出温州水文化系列文章,以见证温州水利建设历史,弘扬温州水利精神。
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71摘 要:水是我国古代农耕时代居住文化中的重要因子。
温州海滨土地开发过程就是治水过程,经历了浅海、海岐、泻河、涂田、塘浦、垟、原、谷等阶段,给食方式从捕捞、海涂养殖到农田耕作。
居住理水文化并与之相适应,选择了水居(昼民)、环岙居、河居、陆居、山居等模式,走过了一条始于依附、肇于实用、进乎自然、臻于精神的道路。
关键词:温州;海滨;塘河;郡城;村落;理水文化Abstract :Water is the key component in living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s agrarian age. Land development of Wenzhou’s shore is the process of water conservancy. The land changes from shallow sea, sea branches, rivers, silt fields, ponds to farmlands, plains and valleys. Meanwhile the way people get food alters from fishing in the sea, breeding aquatics on the shoal to farming in the fields. Living culture matches the culture of water conservancy, starting from the dependence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to a way that is more pragmatic, natural and spiritual. Therefore, people’s living place ranges from waters (i.e. zhou min culture), land on the mountain range, rivers, lands to mountains.Key words :Wenzhou ; shore ; ponds and rivers ; city town ; village;water conservancy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7-71(8)作者简介丁俊清,温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温州古代居住与理水文化丁俊清水,是影响一个地方人们居住文化的重要因素,水的格局决定了人口、聚落分布格局。
人们在居住领域中和水的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是关系人的居住质量以及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就温州古人居住领域中的理水活动作一简要回顾,以期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1 引言人类历史新石器时代,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族群就已进入农耕时代,并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须知水是无定态的,水稻田的基本要求是土地平整、水不流动,可见史前的于越人已有相当的智慧,他们的居住文化,已进入干栏式榫卯结构、人造墩土台、大房子和城的时代。
越国在无余时代,“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隨陵陆而耕种”。
这时的浙南东部地区,包括今温瑞平原、鳌江下游平原、柳市平原、乐清城东平原、虹桥平原、清江一南塘平原、白溪—下塘平原、马站—沿浦平原等海滨平原,以及今海拔6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还都是一片浅海。
而今天的大罗山、平阳半天山等都是这片浅海中的孤岛,海水还伸入到近海河谷以内,如永嘉上塘、瑞安陶山、平阳水头等地都遭受海水淹没。
浙南东部约在8000年前冲积成陆,直到夏代还是大小不等的海边湖。
直到4000年前瓯人才向浙南滨海靠近,选择海边的河谷、岙口而居,聚落主要在距海平面50-100米的山坪、孤丘、台岗或海岛上,可称之为“台岗生活”。
瑞安市山前山遗址、永嘉县上塘正门山遗址是实例。
温州有众多以“岙”命名的聚落,是这一历史阶段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的印记。
“岐”字在闵语中指水边突出部或岐地,温州和福建带“岐”字的地名近千计,是这一时期居住形态的注脚。
晋代郭璞从地理学上认知“瓯居海中”,给浙南一个“岐海”的称谓,从此,“岐海”成为温台地区的代名词,《说文解字》中,“岐”有“山之岐”的意思;杨慎释“岐海”为“海之岐流也,犹云稗海”,指海域很小;著名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岐海”当指东南沿海之海湾、海峡、岛屿。
浙南众多带“岙”、“岐”的地名,表明温州的先民在海岸线曲折、地深水险强大的海潮环境里,或在山坪、孤丘、台岗上架木为屋,或在岐流里负舟为家,过着以渔捞业为主,以猎、采、种、养、驯为辅的生活。
到了东吴三国时期,有些海湾由于海相沉积或山间冲积形成了小平原,称作“垟”,垟的出现初期,为住在边缘台地上的人们提供了海塗资料,海塗养殖成为瓯人的经济来源。
这种世代生活在水上的族群,文献资料和学术上称之为“疍民”。
他们有一个时聚时散的过程,不同时期被称为疍、岛夷、曲蹄婆、白水郎、公婆船。
现在,温州水居族群已经消失,他们在陆居的过程中被转化为渔民、农民、市民。
疍民的一大贡献是充分利用了海洋资源,这在古代土地资源尚未充分开发,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背景里,意义非凡。
这种生活场所,对古代中原人口南移,也具有一定作用。
从秦汉到南宋,中原人口一波波南下,对于浙江来说,移民由北向南一步步挤压,不断有汉越混合群体加入水居族群,解决了给食机制,缓和了人地(耕地)矛盾。
从有关史料和温州民俗中可知,秦汉两晋南朝时期,温州还是逋逃之薮。
那些朝廷的罪犯或朝代更变失败的世族,逃到这些场所亡匿姓名,传宗接代。
其中,非常有名的是晋末孙恩、卢循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有数十万人逃到温州、台州为主要据点的海上,构成东南沿海地区疍民的主体。
清人方鼎锐的《温州竹枝词》中写道:“狂呼灵运为山贼,翻认卢循是水仙。
俗眼岂能论黑白,童谣里谚妄喧传。
”从中可知,在温州民间,以孙恩、卢循为代表的水居族群一直到近代都是受人们尊敬的。
唐末,王审知入闽、钱镠主浙的百来年间,有大量土著被挤压或为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主动下海。
宋末,在抵制元军南侵的战斗中,温州、福州、广州先后成为抗元中心,这支人群起了重要作用。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在浙江、福建一带活动频繁,也是因为有这个群体支撑。
水居族群的生活景象古诗词中每有描写,唐代诗人孟浩然出游温州,其诗“廨宇邻蛟室,人家接岛夷”描绘了温州城区官廨及民宅和周边水居山庄连成一片的景象。
晚唐诗人顾况的“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描写了当时温州歌舞升平繁荣景象和祭神活动。
还有俚歌《公婆船曲》歌颂了如桃花源般的疍民生活:“小艇子,咿呀响,夫举网,妇打浆。
春来春去碧溪头,女儿如花船底养。
前溪风好鲤鱼多,鲤鱼换酒桥头家。
同声欢笑同声歌,深深摇入芙蓉花。
芙蓉面面不分散,船头船尾日相见。
日相见,浪悠悠,夜相思,亦悠悠。
东南西北可自由,朝朝不羡采莲舟。
采莲郎君采莲女,对面多情不得语。
溪头日暮散如烟,依旧纱窗独自眠。
何如两个清溪曲,绿水为家云为屋。
不夸莲子是同心,自爱鱼儿皆比目。
清溪不枯舟不覆,雨雨风风船中宿。
船中宿,无别离,长相思,长不知。
” 这些是温州理水文化的肇端。
下面以温州塘河、永嘉郡城,温州古村等为例深入探讨:2 温瑞塘河的治理和河居文化2.1 潮退人进,筑塘造田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温州从临海章安县的东瓯乡析出,置永宁县。
县治在瓯江北岸贤宰乡一带(一说在今鹿城海坛山西麓)。
瓯江口是温州地域经济、人口、城镇发展最理想的地方,但是北岸城市用地局促,被群山阻隔,腹地很小,南岸这一大片滩涂浅海尚未开发。
当时的瓯江口南岸水无定向,江河乱流是生态环境的一个最明显特征,而梧田到三垟一带为面积广阔的泻河。
面对这个广阔的深海资源,瓯越古人学习并继承了大禹治水的经验,采用了潮退人进、筑塘造田的理水模式,疏河,挖湖,浚畎,沟洫,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从东汉顺帝永和年间开始,首先治理三溪(瞿溪、郭溪、雄溪),汇三水为湖,继而挖凿温瑞塘河的主干,到西晋时代,使西汉时的瓯江口南支遍地浸流的入海水道成为一条河,形成今温瑞塘河的雏形。
这条河的设计颇具智慧,它和西边山脉的来水垂直,和海岸线平行,以最短的路程、最经济的工程量把当时的瓯江、飞云江海塗一分为二,西边蓄天水(雨水),成为农业用地及永嘉郡城水源;东面防潮水,成为海塗湿地。
塘河工程(包括河道和沿河道东侧的堤塘)达到了拦海(水)、蓄淡(水)的双重作用,但是堤内用地还是很湿,碱性很重,还不能成为耕地。
于是浚河排湿,去盐改壤成为新的目标。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温州刺史韦庸重浚西南水系,开凿会昌湖,躬身督役四载,开挖疏浚排洪河72道十里,并筑堤塘束水,使上河乡平原的瞿溪、郭溪、雄溪三支水汇通于湖内,后人以“会昌”年号为湖名,命堤为“韦公堤”。
会昌湖水南面导流入温瑞塘河,北面河流绕郡城入瓯江。
并且将水引到城内,使永嘉郡城一街一渠,用水划分街坊的格局得以长存。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温州太守韩彦直募民工1.3万人疏浚塘河水系。
10年后知府沈枢重新疏浚温瑞塘河河道70里。
所浚泥土堆积在河道东侧,加高河堤。
这一工程的完成,不仅改良了河道和两旁农田,还与乐清的刘公塘(今乐涫塘河,长50多里)连接起来,成为当时贯通温州南北的水上通衢,把堆土而成的东侧堤塘辟为驿路,即南塘驿路,建立了温州到瑞安的陆路通道。
南宋陈傅良在《温州重修南塘记》中描写为“水行御舮,陆行蹑锺”,塘河两岸成为温州粮仓和人口密集区,形成梧田、南白象、茶塘、河口塘、塘下、华宋等繁荣的城镇,呈现“八十里河塘”之盛况。
南宋叶适在《永嘉开河记》中说:“永嘉非水之汇而河之聚者,不特以便运输,达舟楫也,而以节地性,防火灾,安居利用之大意也。
”可见,温瑞塘河的开凿疏浚,形式是治水,实质是夺田、改良土壤,还有重要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意义。
明嘉靖元年(1522年),修筑南塘桥梁47座,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瑞安知县刘畿、朱霑先后发动了民工疏浚温瑞塘河瑞安段河道。
明万历七年(1579年),瑞安知县齐柯再一次政治疏浚东湖(即瑞安城关至辛堘),加深加宽河道,并废弃九里陡门,重开西垟陡门。
将疏浚的淤泥土堆积在塘河中心,形成小山状的人工岛,称“拱瑞山”,使塘河南北来水形成迂回分流,提高水位。
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瑞安知县周鼎发起拓宽温瑞塘河瑞安段,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邑人洪守一捐资修温瑞塘河瑞安段塘堤40多里、桥梁50多座。
明清在塘河两岸设铺多处,通漕运。
塘河的建设使塘河西边的上河乡平原成了温州的粮仓,广阔的平原上阡陌纵横,村落簇簇,鸡犬相闻,宽阔的堤岸同时成了温州瑞安二地的通衢,堤上行人,堤内行船,熙熙攘攘,成为每隔十里就设铺舍的馆驿大道,和全国的漕运联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