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复习学案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52 KB
- 文档页数:2
【自研课导学】晨读课:主题:1、自由朗读课文《山中访友》,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小组赛读检效:评出赛读最好的2人,读音响亮的2人,读书最不积极的2人,进入小组积分预习课自读自悟《山中访友》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搜集有关描写大自然景色的诗句于预习本上;自主积累:试以自然景物为对象写几句拟人句于预习本上;自主感悟:结合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想一想,生活中是否有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试着写一段话。
【展示课导学】(时段:上午)学习主题(1分钟):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随堂笔记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读体文验感情悟感,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看看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能从文中带回什么!默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读完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其实是去山中赏景,但却说是“山中访友”?你能洞察作者的心思么?(完成随堂笔记一)预时:5分钟交流与分享两人小对子:根据学法指导,就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就难写的生字交流识记的方法。
预时:2分钟冲刺与挑战五人互助组:小组长主持,深入循环探讨以下问题:你从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什么?预时:3分钟十人共同体:1、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着力解决前两个互动阶段未解决的问题。
2、抽签:明确各组展示任务。
3、预展:1、检测性展示区由小组长惊醒小组过关检测;2、大展示攻关区积极预展要求准备充分,重点突出,体现特色。
预时:10分钟展示表现一、解题析文,感悟深情本文语言丰富生动,感情细腻,作者将对老朋友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提示:1、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为什么作者选此题。
课型:设计: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学习课题:山中访友第 2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过程:(备注栏内请老师们补充复备情况,请同学们补充课堂笔记)流程及预见性问题学习要求和方法备注一、明确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出自己喜欢的句段。
2、知道作者写作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及这样写的好处。
3、感受作者的心境,逐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A级)1、回顾上节课内容: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山中的景象是自己的朋友?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如: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3、我愿意也把它们当成自己的朋友,美美地读一读!想一想上节课所学内容,把作者的朋友一一喊出来,不要漏下哪一个朋友哦!用双色笔在文字标记,找出关键词句,填空。
完成后交给对子同学检查!读的内容自选,选自己喜欢的片段。
三、合作探究(B级)探究一:和对子同学交流交流作者在介绍这些朋友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级)探究二:细细地读描写景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精选16篇)六班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篇1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会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沟通感受。
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访问他的伴侣。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访问的是一位怎样的伴侣?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走进山林,去访问的山中“伴侣”。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索:去山中访问的伴侣究竟是谁?2.读后沟通,了解学情。
(1)在山中访问了哪些伴侣?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2)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同学争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与山中伴侣之间的亲热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找出语句,沟通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伴侣”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沟通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召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概”;悬崖──“挺立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才智”;白云──“让天空布满安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发现的好风景”。
老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在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沟通,它们成了我们的伴侣。
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专心赏读。
师:是那么喜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伴侣。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的向往。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访友”是什么意思吗?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访友经历?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山中访友?访友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四、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并注音。
2.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学生跟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请举例说明。
三、仿写练习1.教师出示一幅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想象。
2.学生根据图片内容,仿写一段描写大自然的文字。
五、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2.仿写一段描写大自然的文字,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案及作文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的好处2.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作者独特的体验。
4.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情感。
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内容】一、复习导入词语听写蕴含————静谧————漫游————奥秘————演奏————德高望重————二、回顾课文回顾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板书:古桥上、树林里、山中的一切)三、交流探究品评赏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
预设一:古桥上<1>从哪看出“我”与他感情深厚的?<2>理解“德高望重”这个词语,为什么作者这样评价古桥呢?<3>感悟:“古桥”奉献的品质,使作者对其赞美与敬佩。
(板书:奉献)<4>请学生读出作者的敬佩之情预设二:树林里<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2>感悟: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板书:想象)预设三:山中的一切<1>“你好,清凉的山泉……变得更加湛蓝。
”<2>能否把“你好”去掉?感悟:用人称“你”,便于情感交流,感觉更加亲切。
(板书:亲切)<3>请一位同学读出亲切的情感预设四:“告别朋友”体会写法<1>小结:首尾呼应,可使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引起读者共鸣。
(板书:首尾呼应)<2>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好心情。
四、积累语言背诵段落作者满怀好心情,向我们展示了他与朋友的深厚感情,有没有让你有所触动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五、小练笔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对“朋友”亲切的呼唤、热情的赞美,是否打动了你?请在其中选取你喜欢的“朋友”,抒发你对它的情感!六、学法总结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山中访友》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一、预习内容1.标注生字(生字:栀、嗅、邀、俯、瀑、蕴等,多音字:和、冠)、标释词语(德高望重、汩汩、树冠、唱和、犬吠、波光明灭、津津乐道等)2.在书上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检查预习情况。
1. 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shuǎng yín sòng chàng hè dǒu qiào ào mì()()()()()jīng zhì dé gāo wàng zhòng bié yǒu shēn yì()()()2. 比一比,再组词。
激()瀑()峦()洒()邀()爆()恋()酒()三. 你能判断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吗?用“——”选择。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设问反问疑问)(4)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论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设问反问疑问)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理解“德高望重”:2、老桥的“德高望重”体现在哪里?五、抄写词语,自主背诵1、抄写词语。
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山中访友》这散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
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本文是一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
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
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
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
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
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第一单元导学案2016年9月4日第一周第1课时《山中访友》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段。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一、初读感知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正音、释义。
二、诵读展示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通过诵读展示给同学。
三、背诵课文4、5自然段四、内容梳理《山中访友》是篇(体裁),作者是。
课文讲的是。
五、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
yín sòng dǒu qiào yùn hán()()()xiǎo xiàng xiákèshēn qū()()()2.给加点字注音。
()()()血液树冠唱和()()()栀子花旋转湛蓝3.辨一辨,再组词。
瀑()邀()峭()爆()遨()俏()4.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2)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3)很感兴趣地谈论。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5.按要求写句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仿写:(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仿写:(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4)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2016年9月5日第一周第2课时《山中访友》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认真读文,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一、自学导航细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拜访的朋友,用“”画出体现作者与山里朋友深厚感情的句子,并用“△”标出关键字词,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旁边写上简单的批注。
例: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作者与鸟儿、露珠之间的深厚感情生动地描写出来,可见作者与它们平时相处和谐、默契。
第一单元1.山中访友导学稿【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合作探究】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3、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
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我的收获】【主题阅读】海韵1936年的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我每天的生活总是到海边去散步,拾蚌壳,或者默坐,遥对着海景。
海风拂拂地吹到我的脸上,虽然带着一点腥气和咸味,然而阻止不了我对于海的倾慕,对于海的陶醉。
我刚到青岛的那天,便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
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
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
天连水,水连天。
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幻变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第一次给我的印象。
次日早晨,空气异常潮湿。
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我一个人便跑到海滨去散步。
一出门,走不上几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辨不出路径来。
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我坐在一张褐色的石桌前,面对着大海。
桌下便是一带嶙峋的岩石,有几个日本女孩在那里寻找海蟹与海螺,跣着脚跑来跑去,好像在平地上走路的样子。
海上的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房舍的行列,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蔓延到高坡上去。
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hú,有绉纹的纱)里面,景象极其迷蒙。
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色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sì,水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约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包含、、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本人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先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1.经过入情出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沉感情。
2.学习经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我们非常荣幸地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我们的不远处就有凤凰山,想必同学们都爬过,还记得你爬山时看到的哪些好风景吗?并议论一下你进山观景的感受。
2、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也喜欢去山中观景,可是他却把本人的观景经历写成了(访友)板书,与同学们的有些不同,那带着我们的好奇与疑问去书中找找李汉荣先生与我们的观景感受有何不同吧。
二、初读课文(一)初读课文1.请大家自在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考虑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
(课件出示要求)(二)检查词语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肯定遇到不少新的词语,让我们一同来读一读吧。
1、栀子花、德高望重波光明灭仍然如旧旋转吟诵唱和瀑布悬崖挺立津津乐道树冠包含犬吠(1)谁见过栀子花?(课件出示栀子花的图片,进行简介)找出句子并读出【走出门,就与和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①分析“撞了个满怀”运用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的好心情。
②补充句子,检验预习情况。
不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就______,_______独自_____。
2、多音字{(guān)树冠{(guàn)冠军{(hé)和好{(huó)和面{(huò)和药(三)交流成绩1.按照作者的叙说按次,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①先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可以怎样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复习学案
人教版
一1、《山中访友》中作者拜访的老朋友指的是山中的一切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用了
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课文第五自然段,既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又采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法,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5、“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这句话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表现了作者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二、1、《草虫的村落》一课,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
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2、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1)丰富的想象。
(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1、在本组课文中,我发现了哪些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