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丙安古镇的旅游项目研究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学院****系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考察报告艺术考察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 赤水考察报告大学期间如果没有一次外出写生、考察的话,总觉得是人生一大憾事,还好,这次我们系一行两百多人共赴赤水,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艺术考察。
我们主要游览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丙安古镇、红石野谷、四洞沟、大同古镇、竹海等几个景区。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
赤水风景名胜区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赤水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而扬名中外。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追寻红色足迹等。
一、土城古镇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土城镇长征街, 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 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为黔北民居结构。
还未下车,我们就听见了声声红歌,在纪念馆前的亭内一角,身穿红军服的演奏者们在向我们展示着经典的红色民歌,这让我不禁想起遵义红军街由老年人组成的演奏小团队,同样不时地有游客被他们的演奏吸引、为他们驻足。
在纪念馆内,有两处在半圆弧度墙角的景观特别吸引我。
该景观近处是一些如假山、假树、枪支弹药等实物堆积而成,远景考察报告则是半圆墙壁上的画作,近实远虚,把宏大、真实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纪念馆内有一远眺台,可以远望连绵不断的群山,俯瞰青瓦、绿树、农家院。
对于来自平原地区、现代气息浓厚的山东人来说,我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儿。
出了纪念馆,沿着台阶向下走,猛地一回头,发现此处风景似曾相识,好似在某部描绘欧洲城堡的电影中见过,古城堡的路灯、暖色调的拼接砖块、中国风的木质格子窗,总有一种中西结合的韵味在这里。
赤水红色旅游的绪论贵州赤水,因红而名,因绿而兴。
赤水的红,红得璀璨夺目,86年前,一代伟人在此写下生平“最得意之笔”,演绎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经典传奇。
赤水的绿,绿得生机盎然,82.51%的森林覆盖率领冠全省,成为全国首个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如何让二者相得益彰?赤水提出,将“红色”文化底蕴与“绿色”生态资源整合,坚持“红绿”融合发展。
于是,一条红中有绿、绿中带红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迅速确立。
如今,赤水已有10万余人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
迈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
赤水闻令而动,提出“要坚持在丰富业态强能力上下功夫,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推进融合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内心很震撼,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如果没有红军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参观完赤水市丙安镇红一军团陈列馆后,四川游客xxx感慨万千。
他说,看着陈列馆内整齐摆放的照片和史料,对革命先烈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深受感染。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向赤水进军,红一军团第二师途经丙安,红一军团军团部和红二师师部曾驻扎在丙安,指挥了周边的战斗,随后一渡赤水向川南转移。
2005年,丙安被批准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地,并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010年11月,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纪念红一军团为主题的陈列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红色旅游景点,丙安古镇成为热门“打卡”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xxx就是其中之一。
红色是赤水的代表性符号,红色文化是赤水的宝贵财富。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发动了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开展了长达三个多月的迂回运动战,留下了多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红色印记。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赤水以革命文物、遗址遗迹、红色故事为核心,依托红军“四渡赤水”历史遗迹,建成“四渡赤水”一渡渡口——元厚红军渡口、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等独具特色的现场教学和红色旅游基地。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之红色赤水行摘要: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岁生日。
9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无数的磨难,有初建党时的艰辛,有带领人民想要解放中国时的困苦,也有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路线时的茫然,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党,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我们在平静安逸的生活中学会感激中国共产党,我们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苦的岁月,所走过的路。
在春节前,我们去了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去了丙安古镇中的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去了铁索桥,通过那些红军先辈们遗留的足迹,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向红军先辈们那样以坚韧的品质来面对我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先辈们致敬,为建党90周年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礼物。
关键词:共产党华诞感恩红军足迹献礼一、调研背景及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我们大学生在了解国情中坚定理想的信念,在服务社会中彰显人生的价值、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调查研究能力,同时也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通过寻访“红色足迹”,例如黄陂洞之战、复兴之战、铁索桥等,了解红军一路走来的艰辛,警醒我们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有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的勇气,有像红军一样坚持自己正确信念的决心,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应该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二、调研的基本内容:一月二十一号,我们调研小组来到我们家乡九支镇,赤水市与九支就一桥之隔,上午我们找好旅社后就向当地居民询问了关于红军在当地的事迹,经过初步了解,我们知道当地红军遗迹保存的相当完好,并且还有许多典型的事迹,许多名人故事在那里发生,就如红军四渡赤水等。
从当地居民的热情招待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红军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地位,虽然我家离赤水不远,但是真正要到了那个红军与人民一同抗战的地方才知道,那种军民同心,人民从内心里尊敬红军战士的感情。
赤水市旅游的合理化建议赤水市,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下辖,是一座充满着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体验赤水的独特魅力,游客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使旅程更为愉悦和充实。
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赤水的游客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1. 合理安排时间感受自然景观:赤水市地形多样,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赤水河谷、云漳堡瀑布等。
游客在规划行程时应合理安排时间,深入探索这些自然胜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奇妙。
2. 探访赤水的历史文化胜地:赤水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如朱砂古镇、丹霞山石窟等。
游客可以花时间欣赏赤水的历史文化和古迹,了解这座城市的丰富传统底蕴。
3. 品味赤水的地方美食文化:赤水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有着贵州独有的风味。
游客可以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如赤水豆腐、酸汤鱼等,品味赤水独有的饮食文化,感受浓厚的地方味道。
4. 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了解赤水的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
游客可以参加一些民俗表演、传统节庆,近距离感受赤水的丰富传统文化,体验浓厚的地方风情。
5. 融入赤水当地生活,感受民族风情:选择融入赤水当地生活,走访古老的村寨,了解苗、侗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可以参与一些手工艺制作活动,亲身体验赤水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总结:在赤水旅游时,合理安排时间感受自然景观、探访历史文化、品味地方美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融入当地生活,都是使游客更好地领略这座城市独特之美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些建议,游客将能够在赤水的旅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深刻体验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游客在赤水的旅行中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四渡赤水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1T05:05:21.49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5期作者:刘鸿,刘熔,徐远娇,莫章洁[导读] 本文主要讨论红军四渡赤水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红色景点的调查刘鸿,刘熔,徐远娇,莫章洁(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红军四渡赤水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红色景点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的旅游形式对于传播红色文化的知识不够深刻。
对此,本文将针对四渡赤水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助力赤水红色旅游发展。
关键词:四渡赤水、红色文化的保护一、背景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经验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歼灭国民党大军,最后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旅游项目的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
赤水市自然景观优美,其丹霞景区(燕子岩、大瀑布、佛光岩)、四洞沟景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著名景区,每年都会接待众多游客。
在注重党史学习的今天,赤水作为一个红色革命城市,将四渡赤水路线的渡江旧址分别打造成为景区,供游客参观学习。
各个渡江景点互相分离,存在旅游线路碎片化等问题,无法令游客在参观时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红军渡江时的情景,“重走长征路”体验不深刻。
对此,本文将针对四渡赤水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助力赤水红色旅游发展。
二、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一)碎片化知识阻碍人们系统认识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将红色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思想价值发扬出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2]。
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变得很便捷,但获得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零散的,难以通过网络更深层次地去认识红色文化,只能对红色文化构建比较浅的理解。
此外,红色旅游也往往停留在浏览红色故事、浅性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等外在形式上,难以实现对红色文化深层次的贯通。
关于赤水旅游创新区无缝对接项目规划的建议(赤水旅发公司总工程师陈友明 2017.12.28)一、问题的提出(一)赤水旅游发展的基础2003年,赤天化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上马,全市大幅度退耕还林(竹)政策逐步成就了赤水130多万亩竹海、82.85%的平均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36000个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赤水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原有的四洞沟、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桫椤、竹海等六大景区,丙安、复兴、大同三大古镇和“四渡赤水”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奠定了发展基础。
2012年,赤水丹霞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申报成功,为赤水赢得了一块世界级的品牌。
2013年成都-自贡-泸州-赤水--遵义高速公路投入使用,赤水的外部交通得到第一次改善,赤水丰富的旅游资源进入西南片区人民的视野,赤水旅游持续出现“井喷式”发展。
2014年,赤水旅游持续发展,“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等品牌凸显价值。
2016年,“丹青赤水”作为赤水城市统一对外营销宣传品牌定位,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绿道投入使用,赤水旅游的内部交通、酒店、游步道、护栏等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得到一次性较高标准的提升,以良好的面貌和服务品质赢得了省内外游客的的认同和赞扬,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发展大会胜利召开,国家和省内外各大媒体的宣传、CCTV焦点访谈及多位国家领导人视察赤水的夸赞,使得赤水在西南地区好评如潮,在省外名声逐步攀升,“全景赤水、全域旅游”概念初步得到体现。
2017年,赤水丹霞旅游区积极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将为赤水增加一块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为赤水旅游的发展和赤水市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2017年,遵义至泸州铁路已纳入《贵州省铁路网规划》及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初稿),将经过赤水市和习水县、仁怀市,规划全长182公里(其中遵义段131公里),估算总投资91亿元。
2020年大赤水旅游模拟分析方案(陈友明,2016年10月12日)一、2020年赤水旅游状态分析(一)基础设施1.铁路:高速铁路赤水站建成投用。
泸州成为四川高铁关键节点。
2.航空:泸州机场成为泸州赤水机场,国内20条以上赤水旅游航空专线开通。
通用航空(低空直升机)航线常态化。
3.公路:赤水周边增加至江津方向、叙永放线两条高速公路。
赤水至泸州机场之间的旅游大巴专线常态化。
(二)旅游品牌1.知名度:赤水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如同今日的张家界、重庆武隆和九寨沟。
赤水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
2.主要旅游品牌:(1)赤水丹霞(含佛光岩、赤水大瀑布、四洞沟、燕子岩、红石野谷)。
(2)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含丙安古镇、大同古镇、复兴古镇、赤水党校)。
(3)长江半岛主题乐园(含三个半岛)。
(4)赤水竹海。
(5)中国侏罗纪(桫椤)。
(6)世界赤水户外运动基地(含自行车、攀岩、索降、铁人三项、大力士、越野、马拉松等)。
(7)康养度假基地(以绿色生态和高山度假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含天台山、竹海、天岛湖、天鹅堡、凤凰湿地公园、月亮湖、宝源梯田等、全球速度与激情公路及配套豪车俱乐部)。
(三)景区二、景区拟建业态分析赤水旅游学习的榜样是杭州,取消传统门票机制以后,成为国际性度假目的地的代表,业态提升才是赤水旅游追求的方向。
三、2020年游客接待量分析1. 根据赤水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每年40%以上的增长率,到2020年赤水景区总体接待游客量2000万人次。
2. 基本分析:四、总体解决思路按照“一区一核两带三岛四线多景点局部套票机制旅游格局”布局全景赤水、全域赤水。
一区:赤水景区一核:游客中心(最好在100米范围内布局游客中心+旅游车站+公交车站+小火车站+赤水河码头+自行车总站+房车总站无缝跟对接)两带:赤水河旅游带,大同河旅游带。
三岛:长江、凉江、庙沱半岛。
四线:即四条大游线。
大瀑布大游线(配套为玫瑰小镇旅游小镇)、四洞沟大游线(配套为大同古镇—+大石盘/望云峰风情小镇)、佛光岩大游线(配套为竹海高山度假区)、高山度假大游线(配套为天岛湖、天鹅堡、天台山、月亮湖)。
丙安古镇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丙安古镇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三、丙安古镇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四、丙安古镇的民俗风情五、丙安古镇的旅游价值与建议六、观后感与期望正文:【引言】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的历史瑰宝,丙安古镇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我有幸游览了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古镇,被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风貌所吸引。
本文将围绕丙安古镇的历史、建筑、民俗等方面展开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
【丙安古镇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丙安古镇位于四川省南部,拥有超过1700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险要,被誉为“川南门户”。
丙安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
在明清两代,丙安古镇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成为四川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丙安古镇的建筑风格与特点】丙安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
古镇依山而建,街道狭窄而曲折,两侧民居、商铺错落有致。
古镇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采用悬山式和硬山式相结合,檐角高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外,古镇还有许多庙宇、祠堂等古建筑,见证了当地宗教文化的繁荣。
【丙安古镇的民俗风情】丙安古镇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
民间艺术如剪纸、春联、灯谜等在这里得以传承。
此外,古镇还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丙安古镇的旅游价值与建议】丙安古镇作为一处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悠久的历史底蕴,欣赏到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游览丙安古镇,建议提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便更好地欣赏古镇的魅力。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如麻辣烫、豆腐脑等,感受舌尖上的丙安。
【观后感与期望】游览丙安古镇,我深感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丙安古镇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我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加大保护力度,将丙安古镇的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格完整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一睹这座古镇的風采。
赤水河流域古镇旅游研究——以丙安古镇为例摘要:古镇成了旅游市场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赤水河流域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赤水河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丙安古镇,有着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本文以丙安古镇为例,通过对赤水河流域古镇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发展赤水河流域古镇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丙安古镇;对策近年来,“古镇游”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旅游者,古镇成了旅游市场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
有“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古镇以0.4平方公里的面积创下年旅游接待人次208万,总收入6亿元。
古镇旅游开发的价值确实不容小视。
[1]赤水河流域古镇众多,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大力发展赤水河流域古镇旅游。
一、赤水河流域古镇概述赤水河古称安乐水,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全长523千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因河水含沙量高,河水赤黄而得名,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是古代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
因其古老的历史渊源和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河道的两旁形成了众多的古贸小镇。
主要有古蔺太平古镇、仁怀茅台古镇、习水土城古镇、赤水丙安古镇。
太平古镇位于贵州四川两省的交界地,赤水河南岸,隶属四川古蔺县,水陆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被外界誉为“赤水明珠”。
太平镇于2001年始先后得到诸多殊荣:“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等。
茅台镇古称“茅台村”,距仁怀市中枢镇大约13公里。
明清以来,茅台镇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在西南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清道光年间,茅台成为商贾云集的黔北四大集镇之一。
而在百年后的今天茅台镇又以其独特的身份——国酒的故乡重新面世,更是让人感受到茅台那份那难以抗拒的神秘而引人入胜。
从古之今多少名人雅士都为其倾倒,并在此执笔抒怀。
土城古镇位于川黔交界处,四周青山环抱、云雾缭绕、峰峦叠嶂,是四渡赤水中“第一渡”的发生地,古城镇到重庆约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距省会贵阳相对较远。
由于交通比较蔽塞的缘故而把悠悠古韵藏在了黔北大山的山峦深处,这也成为当时的红军取得四渡赤水的首次胜利的基本必要条件。
丙安:古称丙滩场。
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丙滩而得名,离赤水市区24公里,有着“千年军商古城堡、红色旅游经典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同时又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赤水河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丙安古镇总面积134.2km²,地广人稀,山多地少,人口1899户6622人,其中古镇区人口控制在1000人以内。
现涵括古镇核心区、古村落和现代新区三个部分,辖3个行政村、1个社区,汉族、苗族为区内主要居民。
古镇现在主要作用是联系周边散布古村落的交通、商贸、林粮兼作、以积极发展旅游业促进古镇所辖区域的经济发展。
丙安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
丙安三面濒临的赤水河,距河滩10余米高,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
丙安古镇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曾是控制赤水河水路航道和连接川黔陆路驿道的商贾码头和军事重镇。
潺潺溪水、红色丹霞、风林竹海、悠久地质年代形成的沉积岩地形地貌、赤水河航道:古盐驿道、码头、石级踏步、索桥等古镇交通网络体系、巍峨的木制吊脚楼、特殊风格的小王宫、古字牌坊、寨门、摩崖古牌刻等文物古迹、以及高低起伏、平直弯曲、错落有致的石板街等传统民居和街巷、红一军团军团部驻地旧址,为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优势地理资源,使其作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的第一个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
二、丙安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赤水河中下游因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过渡地带上,在还没有当代发达的交通条件下,赤水河流域的沿边小镇太平、茅台、丙安等由于赤水河的航道贯通而盛极一时。
古镇旅游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味古镇的:“古韵”美;(2)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3)观赏古镇自然美;(4)体验古镇农耕美[2]。
丙安更有以其独到的艺术美和古韵美再次刷新了我国古镇的旅游功能,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和地理条件便形成了以古商贸特色、古建筑特色、民俗特色、红色历史文化在这里琳琳展现的古盐历史文化小镇。
(一)古商贸特色赤水河是贵州省最早通航且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之一,赤水河水流湍急,险滩密集,自南向北穿过赤水市全境,在四川合江注入长江,这样赤水河就成为古代贵州“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由于赤水地区地理情况复杂,赤水河的流至丙安古镇附近时形成了许多险滩。
比如大别滩、小别滩、挂钩子滩、小丙滩、大丙滩、等十大险滩。
特别是大丙滩,大丙滩位于赤水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川黔必经水运险隘,是赤水腹地水陆交通的咽喉。
而丙安古镇恰好位于大丙滩南岸,据赤水地方志《增修仁怀厅志》记载:“大丙滩悬流数丈,港路一线,盐船到此,必出载上滩”。
古时的川盐入黔到此就必需到丙安古镇卸货然后在向南销盐,如此丙安必然成为扼控赤水河水路航道和连接川黔陆路驿道的商贸码头而同时成为军事要塞。
古时商贸的繁华为丙安古镇积淀了悠久的历史,这也为现在丙安古镇发展现代旅游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在这里可以看到古时西南地区繁华商贸小镇的缩影,怀念几百上千年前兼容发展的古代商业“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的繁华,感悟现在小镇的宁静和以前盐商穿梭的强烈对比。
(二)古建筑特色丙安至今还保留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镇水陆码头的特有风貌。
1.由于丙安古镇古时的繁华商贸和其军事要塞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建筑上就必需与其他周边小镇的不同之处。
街道、商铺、住宅、军事屯堡都是经过当时建筑者深思熟虑其当地地形、可以分布的空间、可否御敌之后用耐用的建筑材料建造,所以即使经历几百年雨露风霜直到现在也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
比如:东华门”、“太平门”、“奠安门”、“平治门”等四道寨门。
2.采用木框架吊脚楼型制建筑技术,在高出河岸20多米的山地,倾角约60度的山坡上,妙借山势,凿岩立柱,巧用涵洞,就地采用木、石建材,建造出一幢幢悬空拔起高20多米的吊脚楼。
吊脚楼临河而建,又多掩映于河边的绿树丛和芭蕉林里,为古镇披上一层原始的神秘的面纱,形成特有的赤水河谷亚热带风光。
清朝仁怀厅同陈熙晋曾到此并写下《宿丙滩上》一诗来形容丙滩的吊脚楼的优美和神奇。
3.丙安古镇最具魅力之处,便是那幽长而狭长的石板街,依山势的平仄而收放,随陡坡的急缓而曲折、丙安最具古补之处,便是这些木柱串架、杉板为墙、户连共壁、青瓦盖顶、鳞次栉比的市井民居、丙安最具风情之处便是在这里的茶馆酒肆里面随处可见的品茶饮酒的耄耋老人[3]。
场内仅有一条独街,街道平整,因地势呈“S”型,宽3-4米,长约400米,街道由整齐的石板铺成街道两旁的小青瓦屋面,房檐从街两侧伸向街心,使本来就不宽的街道变得更为狭窄,站在街道上给人一种“一线天的感觉”。
被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致被评为“风格独特、保存完好、贵州少有、全国罕见”(三)民俗特色丙安古镇居民以苗族和汉族杂居为主,由此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苗族同胞和当地的汉族人民在一起的长期融合,发展到现在以一种特有的新的民俗文化、民俗节目、民俗节日展现出来,比如:龙灯、狮灯、花灯、牛灯、盖碗茶、赶溜溜场、喝卦单碗等;民俗节日的春节、清明、中秋、端午节等又与汉族差不多。
(四)自然地理景观特色1.丙安三面濒临的赤水河,距河滩近10余米高,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古镇城堡脚下。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森林广袤、楠竹成林、山泉遍布、银链瀑布广布在丙安的美丽土地上。
丙安古镇和赤水风景区同形成于白垩纪、侏罗纪地质年代。
丙安段的赤水河滩上及其他沟壑上分布着众多的奇特圆石,形状迥异、体积不一、重量不等,甚为壮观。
2.区内丹霞地貌广布,丹霞地貌—崖廊岩穴、孤峰窄脊、异石奇景、天然石桥、等,著名的有石笋峰、瓦店子、三尊佛、药溪谷、观音岩、红岩沟等。
飞瀑流泉、潺潺的红色溪水给千年的古镇更是添上几分更神秘的色彩。
3.赤水河丙安渡、平星湖、大丙滩、小丙滩、大别滩、小别滩、小龙塘、锣儿岩瀑布、古榕迎宾瀑布等。
另外丙安地处西南山区林密山高、环境封闭,野生动植物葱葱郁郁,比如被誉为侏罗纪时代的活化石的桫椤,以及珍贵植物马尾松等其他珍贵植物,而著名的野生植物区以丙安楠竹林海和丙安原始森林最为典型。
(五)红色历史文化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二师及军团团部从陛诏过赤水河,翻川风坳进驻丙安。
红军在丙安期间,严格执行军队纪律,还粮、衣被于贫苦人民,得到了丙安人民的信任,赢得了丙安人民的尊敬,在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建立,一批革命党人潜入敌人内部,掌握了红军在丙安活动的主动权,为赤水人民政权的建立起到了较大作用。
这也成为了丙安的军事史册中最宝贵的一页,“四渡赤水”之战中,红军在次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在此拉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成就了中国红军长征中的经典之笔。
三、丙安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丙安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1.丙安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地处赤水河中游,凌穿风坳陆路咽喉和大丙滩的水路天险。
从古至今,来往于川黔商贩行人多在此歇足、卸货;成了盐商云集、汇聚盐船、分流水陆、散集物资的集聚地和分散地。
2011年6月30日上午,总投资1.5亿元的丙安古镇旅游配套设施综合开发项目成功签约。
该项目由四川千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总投资1.5亿元,主要用于丙安古镇大酒店、旅游特色商业街、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大型实景演艺基地项目的建设[4]。
该项目给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纵综合协调能力和旅游发展的后备动动力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
2.此外,丙安政府还对丙安古镇的整个区域进行了祥细的综合整合和规划,对体现古镇历史文化的先导区、代表古镇形象、让游客体会到一股浓浓的古镇情的区域、游客进入古镇的必经之路的入口服务区;和古镇物质文化的主要体现部分的古镇核心区;以丰富古镇居民日常生活和旅游活动为目的,为当地居民增加一个相互交流的文化活动空间的综合文化区;公共活动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建筑高度控制、建设控制;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中的人口控制;道路交通中的道路系统、区域交通、内部交通;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环卫设施,都做了非常祥细的规划。
(二)丙安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比较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如交通不方便,服务设施不齐全及旅游接待能力不强等,制约丙安旅游的发展。
对整个古镇来说,古镇本身所占的面积较小,不能大规模的发展,景点的环境承载量也十分有限,对于起步和刚发展时期的传统村镇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和扩大规模和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很难平衡,这些因素都使得丙安古镇的发展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