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环境工程原理过滤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67
第七章过滤分类:1、按过滤机理分: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2、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分: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
表面过滤(滤饼过滤):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易形成的情况下深层过滤:常发生在滤料内部、固体颗粒物浓度稀的情况下。
它是利用过滤介质间的间隙进行过滤的过程。
过滤比阻是单位厚度过滤介质或滤饼层的阻力目数:泰勒标准筛系列的各个筛以筛网上每英寸长度的孔数为其筛号,也称目数。
过滤水头损失曲线偏离理想曲线的原因在滤料表面有悬浮物沉积,造成表面的堵塞可压缩滤饼:S=0.2~0.8 不可压缩滤饼:S=0第八章1.吸收:吸收是根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2.吸收的类型: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分: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分: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在这些吸收过程中,单组分的等温物理吸收过程是最简单的吸收过程,也是其他吸收过程的基础。
3.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就决定了溶质在相间传质过程的方向、极限以及传质推动力的大小,是研究吸收传质过程的基础。
4.气-液平衡:在一定的条件(温度、压力等)下,气相溶质与液相吸收剂接触,溶质不断地溶解在吸收剂中,同时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也在向气相挥发。
随着气相中溶质分压的不断减小,吸收剂中溶质浓度的不断增加,气相溶质向吸收剂的溶解速率与溶质从吸收剂向气相的挥发速率趋于相等,即气相中溶质的分压和液相中溶质的浓度都不再变化,保持恒定。
此时的状态为气、液两相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5.亨利定律: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其相平衡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
6.亨利定律三种形式和三者的关系:1)PA*=EXa,PA*——溶质A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XA——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E——亨利系数,Pa。
第七章 过滤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沉降分离的一般原理和类型沉降分离的基本概念 单颗粒的几何特性参数 流体阻力与阻力系数 流体阻力 阻力系数 重力场中颗粒的沉降过程 重力沉降 沉降速度的计算沉降分离设备离心力场中颗粒的沉降分析旋风分离器 离心沉降 旋流器工作原理旋流分流器 离心沉降机工作原理电除尘器的原理 电沉降电除尘器的优点其他沉降 惯性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惯性沉降惯性除尘器特点沉降【重点难点归纳】一、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1.过滤过程过滤是分离液体和气体非均相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其基本过程是混合物中的流体在推动力(重力、压力、离心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过滤介质时,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而流体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物的分离。
2.过滤介质①固体颗粒;②织物;③多孔固体;④多孔膜。
3.过滤分类(见表7-1)表7-1 过滤的种类分类标准种类表面过滤表面过滤的过滤机理如图7-1所示,表面过滤(滤饼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容易形成的情况下机理深层过滤深层过滤的现象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的过滤操作中,如图7-2所示。
在过滤时,颗粒物随流体可以进入过滤介质层,在拦截、惯性碰撞、扩散沉淀等作用下附着在介质表面上而与流体分开。
深层过滤一般适用于待过滤流体中颗粒物含量少的场合,如水的净化、烟气除尘等推动力①重力过滤;②真空过滤;③压力差过滤;④离心过滤图7-1 表面过滤示意图(a )滤饼过滤;(b )架桥现象图7-2 深层过滤示意图二、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1.过滤基本方程(1)表面过滤的基本方程以液相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为例,表面过滤的基本方程如下(7-1)(7-2)式中,dt 为微分过滤时间,s ;dV 为dt 时间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A 为过滤面积,m 2;K 为过滤常数,m 2/s 。
(2)表面过滤的基本方程含义表示某一时刻过滤速率与推动力、滤饼厚度、滤饼结构、过滤介质特性以及滤液物理性质的关系,是计算过滤过程的最基本的关系式。
第三章:流体流动1.边界层理论:(1)普兰德边界层理论要点:①当实际流体沿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一层非常薄的区域,在此区域内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分量沿壁面法向的变化非常迅速,即速度梯度很大,依牛顿粘性定律可知,在Re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对于黏性很小的流体,其黏性力依然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因此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
这一区域称为边界层或流动边界层,也称为速度边界层。
在边界层内不能全部忽略黏性力。
②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称为外部流动区域。
在该区域内,法向速度梯度很小,因此黏性力很小,在大Re情况下,黏性力比惯性力小得多,因此可将黏性力全部忽略,近似看作理想流体流动。
(2)形成原因(绕平板流动的边界层):流体沿x轴方向以均匀来留速率u0向平板流动,当其到达平壁前缘时,紧靠避免的流体因黏性作用而停留在壁面上,速率为零。
这一层流体通过“内摩擦”作用,是相邻流体层受阻而减速,该层流体进而影响相邻流体层,使之减速。
随着流体的向前流动,在垂直于避免地发现方向上,流体逐层受到影响而相继减速,流速由壁面处的零而逐层变化,最终达到来留速率u0,。
这样在固体平板上方流动流体分成两个区域,壁面附近速度变化较大的区域即边界层,流动阻力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
通常将流体速率达到来流速率99%时的流体层定义为边界层。
2.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1)阻力损失产生的原因:阻力损失起因于黏性流体的内摩擦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强差引起的形体阻力(2)影响因素: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物性、流动状态和流体流道的几何尺寸与形状等。
A、雷诺数大小:湍流下摩擦阻力较层流大,层流下摩擦阻力虽小但形体阻力较大。
B、物体的形状:非良绕体形体阻力是主要的,良性绕体摩擦阻力是主要的。
C、物体表面粗糙度:越粗糙摩擦阻力越大。
第四章:热量传递1.导热:导热是指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1)气体:气体分子做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
第四章、质量传递1、传热过程主要有两种:强化传热、削弱传热2、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3、热传导:通过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4、对流传热: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5、自然对流传热:流体内部温度的不均匀分布形成密度差,在浮力的作用下流体发生对流而产生的传热过程。
6、强制对流传热:由于水泵、风机或其他外力引起流体流动而产生的传热过程。
7、辐射传热的过程:物体将热能变为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中传播,当遇到另一个物体时,又被物体全部或者部分吸收而变成热能。
(不需要任何介质作媒体,可以在真空中传播)8、导热系数:反映温度变化在物体中传播的能力。
9、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在气体中氢气的导热系数最高。
10、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和甘油除外)11、晶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非晶体相反)12、多孔性固体的导热系数与孔隙率、孔隙微观尺寸以及其中所含流体的性质有关,干燥的多孔性固体导热性很差,通常作为隔热材料,但材料受潮后,由于水比空气的导热系数大得多,其隔热性能将大幅度下降,因此,露天保温管道必须注意防潮。
14、对流传热与热传导的区别:对流传热存在流体质点的相对位移,而质点的位移将是对流传热速率加快。
15、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物理特征、几何特征、流动特征16、湍流边界层内,存在层流底层、缓冲层和湍流中心三个区域,流体处于不同的流动状态。
17、传热边界层:壁面附近因传热而使流体温度发生变化的区域(存在温度梯度的区域)18、传热过程的阻力主要取决于传热边界层的厚度19、普兰德数:分子动量传递能力和分子热量传递能力的比值20、对流传热系数大小取决于流体物性、壁面情况、流动原因、流动状况、流体是否相变等21、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可以看出,温度梯度越大,对流传热系数越大22、求解湍流传热的对流传热系数有两个途径:量纲分析法并结合实验、应用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类似性建立对流传热系数与范宁摩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23、自然对流:在固体壁面与静止流体之间,由于流体内部存在温差而造成密度差,是流体在升浮力作用下流动。
1.2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
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
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第I I篇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三章流体流动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