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白居易和苏州石湖的三个小故事 (2)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诗人白居易故事文言文大全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作内容广泛,风格平易近人,颇受百姓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古代故事,皆以文言文形式叙述,以飨读者。
一、白居易与西湖唐宪宗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一日,游西湖,见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遂作诗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传颂一时,西湖亦因此更加闻名。
二、白居易与杜甫白居易与杜甫友善,尝有诗唱和。
一日,白居易得杜甫所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慨万千,遂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和之。
诗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之句,流传千古。
三、白居易与王之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与诗人王之涣相识。
一日,二人同游寒山寺,见景色宜人,白居易即兴作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王之涣亦作诗和之,成为一时佳话。
四、白居易与平民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任职期间,多次上书为民请命。
一次,他发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于是写下了《钱塘湖春行》一诗,诗中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之句,以表达对百姓的同情。
五、白居易与东都白居易曾任东都洛阳留守,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
一日,他与友人造访龙门石窟,见石窟中佛像栩栩如生,感慨万千,遂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之句,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结:白居易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石湖》石湖郑振铎前年从太湖里的洞庭东山回到苏州时,曾经过石湖。
坐的是一只小火轮,一眨眼间,船由窄窄的小水口进入了另一个湖。
那湖要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处插着蟹簖和围着菱田。
他们告诉我:“这里就是石湖。
”我矍然的站起来,在船头东张西户的,尽量地吸取石湖的胜景。
见到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还残留着东倒西歪的许多太湖石。
我想:“这不是一座古老的园林的遗迹么?”是的,整个石湖原来就是一座大的园林。
在离今八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诗人范成大的园林。
他和陆游、杨万里同被称为南宋三大诗人。
成大因为住在这里,就自号石湖居士,“石湖”因之而大为著名于世。
杨万里说:“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
我们很向往于石湖,就是为了读过范成大的关于石湖的诗.“石湖”和范成大结成了这样的不可分的关系,正像陶渊明的“栗里”,王维的“辋川”一样,人以地名,同时,地也以人显了。
成大的“石湖居士诗集”,吴郡顾氏刻的本子,凡三十四卷,其中歌咏石湖的风土人情的诗篇很不少。
他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优良传统,描写着八百多年前的家民的辛勤的生活。
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就是淳熙丙午在石湖写出的,在那里,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像读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满纸上是云气水意,是江南的润湿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农作和养蚕、织丝的活计,他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村里是不会有一个“闲人”存在的,包括孩子们在内。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他是同情于农民的被肃削的痛苦的。
更有连田也没有得种的人,那就格外的困苦了。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为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他住在石湖上,就爱上那里的风土,也爱上那里的农民,而对于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
后来,在明朝弘治间,有莫旦的,曾写下了一部《石湖志》,却只是夸耀着莫家的地主们的豪华的生活,全无意义。
一、石湖的起源与历史石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境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内陆淡水湖之一。
石湖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其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石湖成为了苏州市的重要旅游胜地。
二、石湖的地理环境1. 石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水稻田和茂密的竹林,风景宜人。
2. 石湖湖水清澈透亮,湖泊面积广阔,四季景色美丽,尤以春季和秋季最为迷人。
三、石湖的历史故事古文1. 古文《石湖草堂记》循着石湖东畔小溪而上,一处草堂便展现在眼前。
草堂静卧山水间,古木参天,清泉潺潺,正是当年文人雅士避世隐居之所,留下不少佳作。
2. 古文《石湖歌》石湖歌是一首反映石湖山水、人文景致的古诗,它以其唯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石湖历史的见证者。
3. 古文《昆曲、石湖》昆曲《石湖》被誉为我国昆曲艺术的精品之一,其曲调凄凉,写意悲壮,旋律优美。
四、石湖的历史文化价值1. 石湖源远流长,孕育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古时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艺术作品,成为了石湖历史文化的瑰宝。
2. 石湖周边的古村落、古建筑,历史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传承着婉约细腻的江南文化精髓。
3. 石湖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如昆曲、苏州园林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五、石湖的名人故事1. 鲁迅先生的《记石湖倒影》,以石湖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佳作。
2. 石湖还是许多历史名人的诗歌题材,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苏东坡等都曾在此题诗赞美石湖风光。
六、石湖的旅游价值1. 石湖可供观赏的景点众多,如水乡风情、古村落、园林建筑、山水湖光等,吸引着众多游人。
2. 石湖周边拥有丰富的特色小吃,如昆山小笼包、蟹黄包、香酥饼等,美食文化交相辉映。
七、结语石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我国文化遗产的一座璀璨明珠。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片美丽的湖光山色,了解石湖的历史故事古文,感受其魅力所在。
姑苏看水阅读理解答案姑苏看水阅读及答案编者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学校教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为您提供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技巧,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中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小学各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Download tips:Provide you with modern Chinese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modern reading skills, including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all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姑苏看水张宏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
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会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你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道路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
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末改变过它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
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白居易的故事关于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白居易的故事,欢迎阅读。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祖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著名的“新乐府”的倡导者。
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
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
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
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
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
白居易趣味小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音乐家。
他才思敏捷,才华出众,所以被誉为“诗圣”。
以下是
一些关于白居易的趣味小故事。
1. 白居易的爱猫故事
白居易非常喜欢养猫,他的家里有许多可爱的猫咪。
有一次,
他的一只猫咪不小心跌入了井里,猫咪被困在井底无法自救。
白居
易急忙找来绳子,将绳子系在井口,然后他自己下到井底去救猫。
他成功地将猫咪救出,并带回家中。
这个故事表现了白居易对猫咪
的深厚的爱意和无私的行为。
2. 白居易的喜欢小吃
白居易非常喜欢吃小吃。
他喜欢逛集市,品尝各种各样的小吃,尤其喜欢热闹的夜市。
他经常品尝到美味的小吃后就会写下一首生
动形象的诗来表达他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这让他成为了许多小吃摊
贩和食客们的宠儿。
3. 白居易的举止风趣
白居易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出色的造诣,他的个性也非常风趣幽默。
他经常给朋友写信,信中充满了诙谐幽默的语言。
他的朋友们收到他的信后都会开心地笑出声来。
白居易的举止和言谈举止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他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趣味小故事展示了他独特而有趣的个性。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更能了解和欣赏他的才华和品味。
白居易的小故事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后人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才华,白居易的生平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吧。
一、白居易的童年白居易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对白居易的文学才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的童年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常常在家中的书房里读书,对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
二、白居易的求学经历白居易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常常到书店借书,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阅读。
他还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讲座和讨论会,与其他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通过这些努力,他逐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三、白居易的官场生涯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着辉煌的一面。
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如翰林学士、吏部侍郎等。
在这些职位上,他积极推动了许多改革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尊重。
四、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他与杨贵妃之间有着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美丽和才华深深着迷,他写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杨贵妃的爱慕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尽管如此,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情依然流传至今。
五、白居易的晚年生活白居易的晚年生活过得相对安逸。
他退休后,回到了故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写作,并且与其他文学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诗歌作品在晚年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
六、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了后世文学家的学习对象。
他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流传至今。
总结: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古之达人,皆有所嗜。
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
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
”诚哉是言,适意而已。
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
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
今公之所嗜者甲也。
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
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
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
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
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
昏旦之交,名状不可。
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
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
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37〕五月丁丑记。
译文:古时候通达事理、豁达豪放的人,都有自己的嗜好。
白居易小故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在长安城里的青楼里喝酒聊天。
突然,一位朋友问白居易:“白居易,你作为一个文学家,写了那么多诗歌,有没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
白居易沉思片刻,然后说道:“你们别看我写得这么多,其实我也写过很多烂诗。
不过,我也明白,写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摸索。
所以,我建议你们,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就要勤奋学习,多读书,多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朋友们听了白居易的话,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还有一次,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游玩,途中遇到了一个老人在卖扇子。
老人说他的扇子是用新鲜的柳枝制成的,非常好用。
白居易顿时来了兴趣,想买一把试试。
于是,他问老人:“一把扇子多少钱?”
老人回答说:“五百钱。
”
白居易觉得这个价格太贵了,便打算离去。
但是,他的一位朋友却劝他买一把,说这种扇子稀有,收藏价值也很高。
最终,白居易还是买了一把扇子,他很高兴地发现,这把扇子确实很好用,清凉舒适,不禁感叹:“果然还是老朋友说得好,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一分钱一分货啊!”
这些小故事告诉我们,白居易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善于交流
的人。
他的诗歌虽然流传至今,但是他对自己的创作也时刻保持着谦虚和谨慎,不断地追求和提高自我。
这也是他能成为唐代著名文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风流往事篇一“诗魔”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从小就耳闻目染了被俾女侍候的乐趣。
据说,在他官居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储起妓女来,他最宠爱的妓女有两位:樊素和小蛮;曾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曾留下一首春风得意的《宿湖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由此可知,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风流。
即使后来被贬江州,却因聚友豪饮消愁于九江之上,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琵琶行》。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得意,风流潇洒,有不少青楼知己,他最看中的是一位艺名叫玲珑的官妓,经常携此妓外出游玩,留下了段段风流。
玲珑名声远播,色艺过人,当地的文人骚客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便是有面子。
时在越州的元稹听说后心里痒痒,为了搞到玲珑,他花了一大把银子,才将玲珑弄来越州。
元稹让玲珑陪他一个多月,之后才将她送回杭州。
用今天大款嫖客的话讲,这是“包月”。
才华满腹的白大诗人也难逃纠缠于女人的命运,但世人却也不曾责怪于他与多少个女人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多情的时代,留下如此才气,如此风情,还有那满溢爱情之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长恨歌》,还有那羞涩多情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行》,为这盛唐的诗坛添了明亮的一笔。
勤学苦读篇二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
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
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课外阅读】白居易和苏州石湖的三个小故事
诗人白居易与天堂苏州,是叫人眩目的组合,如同郎才女貌的搭配,谱成一曲绝唱,万古流芳。
一、情结姑苏年少时
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彭城县令,第二年,白居易和母亲也来到徐州,其时正值安史之乱,徐州一带战乱频繁,社会很不安定。
白季庚遂让白居易的母亲带他到苏州杭州来投靠亲戚,以避战乱。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算起来他最初认识苏州是在十一、二岁,正是易于被影响、被塑造的时候。
是谁影响了此时年少的白居易?美丽的苏州,垂青了这位少年,送给了他一个韦苏州。
这位当时诗名颇胜的诗人,在苏州过着喝酒、赋诗、游山玩水,日子豪放惬意,年少的白居易,已自有一份才气,少不了尾随着这位韦苏州,浸染了无数的豪气,并爱上了喝酒。
据说现在去洛阳游览白居易的墓址的游客,知诗人喜酒,都要在墓前洒水酒一杯,以示敬爱,所以诗人墓前的土常常是湿漉漉的。
人杰地灵的苏州,莫非早见出这位避乱而来的少年不一般,而给了他别样的滋润?
二、再聚首,风流留苏城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算来竟已是五十三岁的老人了,经历了仕途打击的白居易,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释放闲适心情的游山玩水时,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做些实事。
虎丘,在那时已成为吴中名胜,声闻江左。
白居易一年去十二次,也不觉过瘾。
每去一次,要坐船,再下船从田间纵横的田埂上步行上山,倍感劳顿。
遂发动民工,清淤排涝,使河道畅通,从阊门始,长七里,直达虎丘山下,并利用河中挖起的泥土,顺势拓展河堤,垒石加固,又在堤岸栽柳种竹,不仅解除了洪涝之忧,也可供车马往来驱驰。
如此一来,无论从水路还是从陆路,去虎丘都是很简单的事。
遗憾的是白居易不能见到明清的七里山塘,会馆林立,牌坊处处,歌楼隐隐,河中花船来来往往,笙歌曼舞……否则,一定会拈着胡须赞叹:妙哉,美哉,大呼拿美酒来,我要饮酒;拿纸笔来,我要赋诗。
七里山塘,惠泽何止是一个时代的人呢!她早已与虎丘合为一体,并哺育出两岸不朽的文明,为苏州这座文化古城制造了一个大手笔的精彩。
现在的山塘虽繁华不再,但古貌依旧,苏州市政府正努力重新恢复它的风采,让她永远鲜活着。
作为一名地方官,白居易的这个政绩,使得苏州的老百姓十分爱戴他,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苏州老百姓纷纷悲啼,刘禹锡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
撇开父母官不论,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于游山玩水的同时,留下的诗名也随那些山水永恒,我们倒很难下结论:这些风景究竟是因白居易而出名,还是本身就自有名气呢?
虎丘名胜——真娘墓,埋着的是一个命如纸薄,傲骨铮铮的凄苦女子:古真娘。
唐安史之乱时,真娘避乱逃至苏州,不幸沦落风尘,成为姑苏一代名妓,她守身如玉,鸨母逼其接客,真娘以死抗争,自缢身亡。
白居易感伤之余,为之题诗云: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挑李风折莲,真娘死時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易销歇。
塞北花,江南雪。
千百年来,游人经过真娘墓,驻足读诗,未尝不心酸,洒无限同情与惋惜,一句“塞北花,江南雪。
”让再豪放的游人也迈不动脚步!
位于城外的天平山,也是白居易常去游览的地方。
被列为“天平三绝”之一的白云泉相传就是诗人在天平山游玩时,觅得山间涓涓泉水一股,明澈洁净,沁人心脾,遂手书“白云泉”刻于山石之上,并题诗一首: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喜欢到天平山读书,常常下榻在天平山,下榻的楼被后人命名为“乐天楼”,以告后来者,这里有大诗人白居易读书的身影,你不妨停下步子,嗅嗅穿越千年而来的墨香!
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有着白居易的一则美妙的故事。
在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有假山一座,山上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那就是“宜两亭”了,何谓“宜两”?相传白居易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
白居易就此事写诗赞云:“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是否也告知后来的游园者:邻里的友爱,能带给两家的好心情,可以引发诗兴,写出好诗,恰如美酒加良辰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了。
白居易的苏州,无论是他为官一方,还是诗人遣兴,都是极美的。
难怪他远离了苏州,能要忆念她!最能体现这份深情的就是写给刘禹锡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可见,他虽身在洛阳,却是多么思念苏州的日子,苏州的香粽,苏州的鲜鹅,苏州的台榭,苏州的管弦,苏州的酒,苏州船,甚至苏州梅雨天,也可爱起来了。
三、苏州的忆念
斯人已逝去,风物却永留。
白居易的生命较之苏州城来说,就好比沧海一粟。
但这个短暂生命所创造的一切却要与苏州城一起永恒。
后来为了纪念他,在虎丘造有白居易祠,祠前题有一句深情的对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并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以示感激、爱戴。
今天的苏州碑刻博物馆,座落在苏州人民路三元坊府学文庙中,其中图像碑就有白居易像。
苏州园林甲天下,有些园林里景点的起名,就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歌。
蜚声中外的怡园里有一座碧梧楼凤馆,馆取白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东于藻”。
诗名而名。
极尽中国古典文学的雅致,意境精妙无比。
苏州城内一条僻静的小巷,有一座小园———曲园。
不太为人所知,那是清末著名文学家、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园中的认春轩是因白居易“认得春风先到处”的诗句而得名的。
试想俞樾曾经无数次在此轩中默默读书,常以白居易“口生疮,肘生胼”的苦读精神来勉励自己,而终成一代朴学大师。
今天令人欣喜的是,虎丘山塘街,也就是白公堤,正在紧锣密鼓地重修。
这是我们现代人送给白居易最好的忆念——把他的白公堤修造得光艳动人。
其实苏州的忆念,又何止是一代人,那将是代代的忆念。
白居易给予苏州的是永恒的美丽,而苏州投送给白居易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永恒!
白居易与苏州的一切,不是我这篇小文所能述尽,更多的则是洒落在苏州大街小巷的每一块石板上,流传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