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习带来不便【知识梳理】一、郑和下西洋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
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
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其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__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问题探究】2、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课堂检测】1.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③皇帝的支持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2.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A.岳飞 B.文天祥C.郭守敬D.戚继光3.历史上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法国C.葡萄牙D.西班牙4.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5.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D.造船技术高超6.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7.郑和下西洋起航的港口是()A 上海B 刘家港C 广州D 福州8.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个地方叫“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事件有关()A.靖难之役B.戚继光抗击倭寇C.郑和下西洋D.土木之变9.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性质()A.玄奘西游B.戚继光抗击倭寇C.郑和下西洋D.鉴真东渡10.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1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教学反思】。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习带来不便。
◆新课导入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明成祖派遣下西洋。
2.时间:年,郑和率领船队,第次出使西洋。
3.到1433年,郑和前后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4.意义:(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当堂训练1.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
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
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两洋2.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3.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4.右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
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
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可分组讨论完成)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四)系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五)巩固训练: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程导入】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那么,你知道郑和是什么人吗?西洋又指的是什么地方呢?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郑和为什么要不远万里远洋航行呢?他一共去了几次?具体的路线又是怎样的?他都到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呢?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欢迎他吗?郑和戚继光明朝中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
你知道“戚家军”抗击倭寇的故事吗?这支军队是由谁领导的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他怎样的胸怀?这支军队是如何打败倭寇的?1999年12月21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么,澳门是在什么时候、又是被哪个国家占领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有人说,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巩固朝贡体系;还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上面种种说法,你怎么认为呢?2.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600年前,郑和率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其航海壮举,“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年后,中国政府宣布将郑和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以示纪念。
请结合下页地图,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地区倭患严重。
明政府调戚继光至浙江,以抵抗倭寇。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戚家军’名闻天下。
”请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分析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
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③皇帝的支持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2.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1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
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
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其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__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二、课内学习活动一、、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自主学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试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
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知识拓展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
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2、认真预习第16课。
【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
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教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与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建立了友好关系,亚非国家的人们都很怀念他,可明朝的对外交往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分析能够下西洋的条件;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的主要事迹;分析抗倭成功的原因。
3.体会郑和、戚继光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的时间,葡萄牙攫取了在的居住权,时间。
我国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回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材料四: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他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弟子的双重身份,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
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才负经纬,文通孔孟。
”“有智略,知兵习战”,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2)思考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郑和有怎样的优势条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学生姓名使用时间月日编写质量评价完成水平评价【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1、背诵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郑和下西洋(重点);3、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难点)。
【学具准备和学法指导】1、班班通多媒体系统、《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导学案、历史地图册等。
2、课前自学法、课堂讨论法、及时小结法。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阅读课文P93-P97,并标注在课文中。
)一、预习导学(一)交往: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概况:年——年,郑和先后次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3、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和友好关系。
4、评价: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二)冲突1、戚继光抗倭(1)倭寇的侵略:元末明初,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的沿海地区,被称为“”。
(2)戚继光抗倭:组建“”,英勇抗敌,荡平倭寇,平息倭患。
他是历史上杰出的。
2、葡萄牙的侵略: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的居住权。
二、课堂研讨:阅读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达标检测】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的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2、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祖国统一B.民族团结C.中外交往D.抵抗侵略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歌谣中的“戚爷”()A.统一了女真各部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执笔人:审核:【】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一结论。
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学习方法】1、借助历史地图册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3、幻灯片辅助教学【学具准备】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课前完成)要求如下:1、阅读本课文字内容,用心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配套资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活动探究文字,回答问题。
3、完成下面填空,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4)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
为此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
经过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被誉为民族英雄。
(5)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侵略。
第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概况.
2.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
明朝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
(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闭书完成预习部分。
)
★郑和下西洋(重点):(阅读P93-95)(P94动脑筋)
1.条件: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2.目的:为了(笔记.记忆),派遣下西洋。
3.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5.意义:①郑和的远航,促进了(笔记.记忆),加强了(笔记.记忆).(P95)
②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戚继光抗倭(重点):(阅读P96)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
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英雄.其_____________精神永载史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课本97页)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对学(20分钟):
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
(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
(2)组长组织讨论组员不懂得地方。
(3)组长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归纳出小组内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引领(5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反馈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记忆并检查(10分钟):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抽背;小组间互查基础知识记忆的情况,由组长轮流抽别组的两个同学各4个问,老师统计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评小组分。
(三)我不懂得有: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派代表回答。
(10分钟):
1.歌曲《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问题:(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
请回答:(1) 这是谁说的?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五、检测反馈(2分钟)
1.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A岳飞B文天祥C郭守敬D 戚继光
2.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性质()
A.玄奘西游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和下西洋
D. 鉴真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