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8.16 KB
- 文档页数:5
民族志方法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Marie Stender 王伊倜 译作者单位:丹麦Hausenberg咨询公司(丹麦,哥本哈根)译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0-12-18摘要/ 以丹麦的设计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以及社会学家共同合作,从社会学研究领域,特别是“民族志”方法中汲取灵感,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的过程。
关键词/公共空间 社会生活 人类学 民族志 学科交叉ABSTRACT/ Based on experiences from Denmark,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rchitects and urban planners can profitably collaborate with ethnographers and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develop better public spaces.KEY WORDS/ public space, social life, anthro-pology, ethnogrophy, Inter-discipline1 城市规划走向“民族志”方法作为城市中一个基本物质空间单元,公共空间与复杂的社会过程交织在一起,它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在社会研究中,比如人类学和社会学,公共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作现代社会中社交空间的一个原型。
社会生活在这里发生,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在这里相互接触融合。
近年来,媒体、信息和交流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基础设施、私人汽车和购物中心的兴起对公共空间作为共同文化和社会凝聚的载体这一特性形成了挑战,于是公共空间的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Sennett 1977, Bauman 1998)。
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应该反映出这些新的发展,也被用来形成能够满足和凝聚不同市民群体需求的城市,而且能够吸引私人投资者和旅游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建设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探索广场建设标准一、前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的重要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作为具体实践,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和广场建设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以期为深入理解相关主题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1.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历史文化遗迹、展品等,引导人们思考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加强教育宣传和互动体验主题公园应设置多样化的教育宣传设施,如文献资料、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让参观者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3. 融入地域特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应充分融入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使之具有地域代表性和文化共鸣,引导参观者在欣赏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美好,加深文化认同感。
三、广场建设标准1. 科学规划布局广场建设应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包括广场尺度大小、功能定位、景观设计等,使之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的配套需求。
2. 环境绿化造景广场建设应注意环境绿化造景,通过植树、花草等植被的合理布局,打造宜人的自然环境,提升广场的整体品位和观赏价值。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造景,加强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3. 合理配置休闲设施广场建设应合理配置休闲设施,如休息椅、凉亭、娱乐设施等,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提升广场的活跃度和人气。
四、总结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和广场建设标准的探索与实践,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通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教育宣传和互动体验,融入地域特色等方面,可以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和传承。
基于禅宗文化精神的城市公园设计——以金台山森林公园为例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景观风格逐渐趋同。
为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公园景观,本研究以新兴县金台山公园为例,充分挖掘独特的“禅宗文化”特色与自然资源优势,将禅文化精神融入到金台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建设中,打造具有文化体验的城市地公园景观,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禅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公园;引言城市公园是居民最便捷接触自然、休闲放松的城市公共绿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景观设计现状的杂乱繁复,各种异域风格与视觉冲击的景观形式越来越多,文化传承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表达,对于文化融入场所精神的设计缺乏深入[1]。
作为景观建设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场地文化精神融入到景观建设中,达到未来公园城市的建设标准,即对城市自然资源的充分认知和自然生态环境保留,创造生态、多元和特色的城市景观[2]。
禅宗文化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佛教,以心性为本,指的是高度专注的精神,“空”的精神修持。
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纯净质朴、直指人心最纯净的状态[3-4]。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禅宗情感的结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
禅宗文化一直以来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对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发展更是起到推动作用。
传统园林中讲究的“天人合一”和现代审美中极简主义追求的以较少的形状、物体和材料控制大尺度空间的理念,均与禅宗文化中崇尚自然、不需繁杂修饰,直指事物本质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5-6]。
禅意景观追求“空、灵、寂、透”为基本要素,在意境营造中讲究实景与内心顿悟方面相融合[7]。
为了探究禅宗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期望为城市公园的特色景观寻找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对促进城市景观文化差异化和特异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场地特征分析1.1项目区位与选址金台山森林公园位于新兴县城西南部,横跨新城、六祖、簕竹三镇,总体规划范围占地约3.3 万亩。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天工|2023年第24期[摘 要]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探索其对民众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模型法,以南通非遗“板鹞风筝”为主题制作一套完整的博物馆和景观环境以及文创产品,并对其最终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将非遗与建筑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以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
非遗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能让当地人民有地区归属感和自豪感,并且了解城市本身的特色文化,与非遗相融合的设计更加具有当地特色,改变了千篇一律、不做更改、复制粘贴的景观设计,加深了与周边城市景点的联系。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板鹞风筝;南通;博物馆;历史文物[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4-002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蕊,吴雨,张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J].天工,2023(24):26-28.高 蕊 吴 雨 张 悦 叶馨芸*南通理工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基金项目:南通理工学院2024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
作者简介:高蕊(200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吴雨(200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张悦(2002—),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数字媒体艺术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通讯作者:叶馨芸(1990—),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环境设计。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模型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板鹞风筝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对板鹞风筝主题景观设计的选址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优缺点及现状。
确定博物馆选址后,利用模型法制作一套模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得出“板鹞风筝”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路径,为其他非遗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融合提供借鉴。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在宣扬文化的今天,设计师们注意到文化底蕴的表现对于城市形象的对外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设计空间秩序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城市园林的建设除了必须的生态环保外,人们也期望在园林设计中能够看到更多文化元素的融入,从而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追求与审美需要。
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造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精神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强调文化内涵,解决精神享受问题。
景观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通过感知其形式去领略其文化,进而产生精神交流,择其要领,将其纳人自己的生活而获得教益。
一、城市景观中的文化元素所谓文化元素,也叫文化特质,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历史内涵等特点的某些实体性元素,如中国的书法绘画、希腊的雕塑、日本的樱花等等。
园林是文化元素的载体,而文化则是支撑园林艺术的灵魂。
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其根本是一种理念的体现和审美需要的满足,而近年来无论是在国际或是国内,“中国元素”都是时尚设计的宠儿,其中也包括了园林的设计。
总体而言,凡是能够体现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受到了广大华人共同认可及体现中华名族共同的民族精神特质的形象、符号或文化遗存等,均可视为所谓的“中国元素”。
对于中国园林设计而言,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现代造园更趋于人性化、本土化、以及个性化,功能定位更趋于自然合理,而成园效果也更具有民族与地域色彩。
具体地说,园林景观的设计其根本在于追求美的享受,而更多“中国元素”的加入能够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从而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中国传统图形的应用中国传统图形包含各种造型和传统纹样,比如有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十二干支纪法;有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云、水、太极、金乌等;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在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
借古开新,洋为中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评析一、本文概述《借古开新,洋为中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评析》一文旨在深入剖析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如何在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西方园林艺术,实现古与今、中与西的完美结合。
文章首先介绍了花港观鱼公园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况,然后详细分析了公园在规划布局、景观设计、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最后总结了公园的成功经验和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通过对花港观鱼公园的评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也能感受到现代园林设计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为今后的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花港观鱼公园的历史与文化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西子湖畔,是一座集自然美景、园林艺术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那时这里便是皇家御花园,名为“内苑”,以供皇室成员休憩游赏。
园内种植着各种花卉,尤其是牡丹和芍药,每到春天,花朵盛开,香气四溢,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花港观鱼公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更是一处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发生了许多与文人雅士相关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诗人陆游与花港观鱼的情缘。
陆游曾多次游览此地,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千古名句,将花港观鱼的美丽景色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
除了陆游之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赞美了花港观鱼的美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诗篇不仅成为了后人研究南宋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成为了花港观鱼公园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港观鱼公园也逐渐成为了杭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无论是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赏叶还是冬天观雪,这里都是市民们喜爱的去处。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花港观鱼公园已经成为杭州市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环境艺术设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的手法,通过对空间、环境和自然的塑造和演绎,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韵味。
而在传统民间美术的注入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探讨其价值和意义。
1. 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传统民间美术融入设计中,既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品质。
2. 丰富城市风貌和文化景观。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城市营造了更多的文化景观和风貌。
而传统民间美术的注入,则能够使得这些文化景观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特色。
3. 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城市的软实力不仅仅受城市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文化软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民间美术的运用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使得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1. 在城市雕塑和地标建筑中的应用。
城市雕塑和地标建筑是城市的文化象征和标志性建筑,传统民间美术可以在其中得到传承和展现。
在城市雕塑中可以融入传统的民间工艺和雕刻技艺,增加雕塑的艺术气息;地标建筑的外观设计中可以注入传统的中国画、书法、篆刻等元素,使得建筑更富有文化内涵。
2. 在城市公园和景观区的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的公园和景观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传统民间美术可以在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充分展现。
在公园的雕塑、亭台楼阁、假山水景等地方可以融入传统的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使得公园更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3.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的规划和城市建设是长远之计,传统民间美术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得到运用。
公共空间设计如何体现文化特色在当今社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城市的广场、公园,到图书馆、博物馆,再到商业步行街、地铁站等,这些公共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活动和交流的场所,更是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那么,如何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巧妙地体现文化特色呢?首先,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关键。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这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当地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比如,在西安这样的历史古都,古老的城墙、钟鼓楼等建筑就是其鲜明的文化符号。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可以将这些元素以现代的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如在广场的地砖上刻印城墙的图案,或者将钟鼓楼的造型融入到路灯的设计中。
其次,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
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体现了其温婉柔美的特质;而北方草原的广袤无垠、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则展现了豪放粗犷的风格。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当结合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进行布局和装饰。
比如,在南方的城市公园中,可以设置蜿蜒曲折的溪流和精致的亭台楼阁;而在北方的公共空间里,可以运用大型的雕塑和宽阔的广场来展现其大气磅礴的气质。
再者,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同样重要。
公共空间是为居民服务的,因此设计应当贴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心理。
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
可以在特定的区域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场所,或者在节日期间举办相关的庆祝活动,让公共空间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材料的选择也是体现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应优先选用当地的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能减少运输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云南地区,可以使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来建造公共建筑;在福建,可以运用特色的红砖来装饰墙面。
收稿日期:2011-10-05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城市公园设计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编号:CDJSK 11077)研究成果之一。
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高海燕,王秋燕摘要:在今天,城市建设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诸如城市文化广场、公园、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等的建设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建城市民族文化场所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公园发展中协调好环境现状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
城市公园设计需要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准确解读民族文化,既追求环境的高品质建设,亦不忘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城市公园;设计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 (2011)06-0160-05作者简介:高海燕,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重庆401331;王秋艳,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云南昆明650500近代中国面对西方世界的物质优势和强权话语,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社会心理对文化建设构成了严重干扰。
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谬误和方式上的缺陷,以至于像文革“破四旧”、“移风易俗”那样,把中国文明视为落后文明,把民族文化当做替罪羔羊,干了不少破坏本土文化生态环境的蠢事。
随着民俗机制的毁坏和失落,文化建设偏离了民族化发展轨迹。
这种文化上的水土流失,使得曾经生机活泼、花繁叶茂的民族民间文化植被日趋枯萎。
[1](P1)21世纪是一个文化的时代,城市建设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诸如城市文化广场、公园、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等的建设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走向繁荣。
如何在城市环境发展中协调环境现状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化传承解读哲学家汤一介认为:“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
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
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何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2]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西方文化洪流的冲击下,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是决定民族文化兴旺的关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也要有宽广的包容心,积极面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国博大精深的千年文化蕴含着无穷尽的生命力,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也极尽色彩。
我们要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不可随波逐流,也不可僵故不化,要善于变通,为我所用。
历史发展的教训已经证明,坚持民族文化的发展根基,在走自己道路的同时,也要摆好心态,正确面对世界文化的冲击,择优而学。
首先,全民的责任在于对民族文化之深刻理解。
这不仅需要自身的素质准备,还需要国家教育的鼎力支持来提高民众的认识水平。
只有全面的认识提升,才能改变目前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缺憾。
当然,时代的变化发展背景,也一时影响了人们的判断能力,相信在经历冷静思索与沉淀之后,人们对祖国千年文化的眷恋会逐渐升温。
其次,对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设计师而言,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设计先行准备,认真对待设计的各个环节,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当下的设计,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并有义务向民众宣传环境建设这项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有责任通过设计细节关爱大众,发扬民族文化。
这种设计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环境设施的使用安全考虑,对环境色彩与自然光线变化的协调,对环境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无处不体现着设计师的智慧和力量。
可以说,设计师是实现人类精神和物质需要的工程师,是沟通投资方与受众的认识桥梁。
他们不仅仅承担着建设目标的实现任务,还完成着社会的良心工程建设。
第三,决定项目建设成败的管理者更需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能够面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对城市环境建设发展做出准确的定位。
二、城市公园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一)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如同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街巷与广场。
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其活动空间与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
承担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重要职能,这也是城市公园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科研与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
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如歌唱、跳舞、健身、交谊等,不仅陶冶了市民的情操,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也形成了独特的大众文化。
[3](PP7)基于城市公园成为城市重要文化场所的角色,城市公园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们知道,民族民间文化,就其根本性和底层性而言,是在生存课题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承可以体现在设计概念、使用需求、视觉形象、设计细节等方面。
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城市文化环境的主体主要在于城市公园的环境建设,如何在公园设计中融会民族文化还有待深入挖掘。
(二)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就目前城市公园设计的发展来看,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表达”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
许多文化景观常常突破功能与表面形式的层面,注重隐喻与象征的表达。
设计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抒发着文化的内涵,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获得某种情感上的需要,并附加更多的奇思妙想。
本质上,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生活逻辑和维度。
人们不仅要求在设计对象的形式、内容和精神等方面获得满足,更要求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为日常生活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和审美体验,为人们创造一个美的生活境界,促使生活更加文化化和美学化,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民族文化观念,更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构建一个最具体、最真实、最感性、最丰富的文化世界。
[4](P82)从形式方面看,现代城市公园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与传承。
如对历史文化片段的模仿与再现,选取有价值的文化符号,结合现代设计概念成就新时代的设计。
从某种程度上有可能传达出某种文化内涵的特定意义,也有可能只是表面形式的借鉴。
借鉴手法的深度直接决定了设计的文化品质。
对文化景观的挖掘主要表现为直观与抽象两种形式。
直观设计的语言从表面上易于识别,便于理解。
抽象设计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观赏者需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知识、相近的价值标准和接近的读解经验才能理解设计的想法。
无论直观还是抽象,只要设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就无所谓采取何种方式。
从内容上看,设计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挖掘需要体现“场所精神”,突出文脉的表达。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场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扮演着各种角色,有为人喜爱的,怀念的,也有为人厌弃的。
城市的空间设计,无论多么附有个性,总要与先前存在的场所保持某种联系,且是被普遍认可的联系,方能延续场所的活力,这也是对文化的延续。
从精神上看,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体现应该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这是基于对人性的关怀。
现代人繁忙紧张的生活节奏引发了人们各种身体生理上的困扰,极具压力的城市生活需要环境富有健康的文化内涵,能够从各方面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我们切不可忽略最简单纯朴的民俗文化活动,它能够让人体会到家庭、社会的温暖。
长期的快节奏生活、封闭真实情感行为使人们的心理出现问题。
而简单的社区活动,公园活动,却能够调节精神紧张度。
所以,凡是具有良好城市环境,文化活动丰富的区域都是人们选择居家的理想场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为人们提供能够缓解精神压力的休闲娱乐文化场所。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公园设计发展的关系文化是源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物质工具等,凡是人类创造的对象都具有文化的特征,城市公园也不例外。
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也必然改变民族文化延续的方式。
1847年,由帕克斯顿设计的世界园林史上第一个城市公园———英国伯肯海德公园诞生。
公园内人车分流,由一条城市道路(当时为马车道)曲折延伸横穿公园,打破了城市网格状的道路模式,不仅方便了该城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还与道路沿线景观紧密结合,营造了开合有致、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景观。
步行系统更是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极目旷野,在草地、山坡、林间和湖边穿梭,创造了令人身心愉悦的休闲空间。
公园内的建筑则采用地方材料,建筑风格为“木构简屋”,体现了英国本土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浓厚乡土气息。
伯肯海德公园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民族文化与城市公园在此有了初步的结合。
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的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大量人口集聚城市,工业经济优先发展,公园绿化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一切使得19世纪初确定的城市格局弊端暴露无遗。
包括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在内的城市问题凸现。
为了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需要,1851年纽约州议会通过了公园法。
纽约中央公园建立起来,这是一块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观,有草坪、森林、湖水、庭院、露天剧场、动物园、美术馆……设计师奥姆斯特德的远见卓识使得公园成为大都市扩张中备受人们青睐的现代文化生态场所,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得以开展。
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成功即在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将民族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与城市蜕变巧妙地结合起来。
1872年,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免于破坏,黄石公园被批准成为国家公园,它被美国人自豪地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这是一片广袤而洁净的原始自然区域,以保持自然环境的本色而著称于世。
其对生态文化理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其他,历史上民族文化的遗迹仅限于建筑与环境设施设计。
可以说,经济的大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环境的发展。
美国国家公园的广泛建立,在世界公园发展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其浓郁的自然气息,浪漫的本土文化,有机的生态环境,展现了现代文明影响下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公园的发展。
加上后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转型,现代主义设计的客体主导地位与设计师的理想主义让位给了大众的主体地位与文化观,设计变得越来越具有生活的情调,显现出一种物质和文化都日益多元化的繁荣景象。
相对于城市公园最早的雏形来讲,现代文明影响下的城市公园所包含的内容、体现的文化特征以及与生态文明的结合都远远胜出其历史的原型。
当然,全球化趋势也导致了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多的城市特色在逐渐丧失,城市公园也表现为趋同化。
目前,在论及全球化环境趋势发展的影响时,许多人的观点是消极的。
安东尼·D·史密斯说:全球化文化是“一种人为的标准化的普适文化,永远追求一种难以捕捉的现实性,它没有历史背景,没有发展节奏,没有时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