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题纸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19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2023.1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题刻的原始动力可能来自文本,但促使人们前往观赏的却不仅文本,还有作为遗迹的文字书写。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显然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
尽管宋人已经注意到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并留下题名,但文人的到访与题刻,在旅游成为风气的明代嘉隆以后才明显增多。
而由于金石学在清代的风行,这些摩崖题刻甚至超越地方风景的图绘与刊印,在胜迹的塑造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在更多的情形下,摩崖与环境可能并不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而是互相提示的关系。
摩崖石刻的特点在于不可移动,因而是真正嵌入自然山水之中的文字,与名胜的关系更为密切。
诚如白谦慎先生所说,摩崖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联系,从而成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可见,要准确解释摩崖石刻的文字形式,我们确需将之置诸环境之中加以观察。
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黄易访碑岱麓,他不仅关心摩崖,也关心“奇观”,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一会儿看自然风光,一会儿看石刻。
在登山时,他记录了道路两侧山石树木,奇峭逼人,有愈上愈妙之感。
嗣至玉皇顶,俯视周边山峦,盛称此乃“天下奇观”。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
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
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
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
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
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
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
(2)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
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术呈现。
他在《南行前集叙》中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3)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
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现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4)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
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了“有为而作"的命题,可谓言之有据、内涵深刻。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
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
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中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
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
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
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
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
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重要法则“气韵生动”,即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可能变得生动。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一材料一: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代代相承的口头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传统知识和审美趣味,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记录着民众生活的历史,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人民群众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历史记忆。
与“正史”相比,民间文学记述的不是帝王将相的传记,而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构成了群众表达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说的“人民立场”,表现了人民的遭遇、理想、情绪和美学趣味。
人民性越高,艺术性又能与之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同时,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对于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世代传承的史诗、神话就是他们的权威史料,其中记载着有关民族诞生、迁徙、繁衍的历史信息,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同其他历史叙事共同绘就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民间文学包含着人民群众鲜活、丰沛的思想感情,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彰显。
中国民间文学向来肯定正直、善良、忠厚、诚实等品质,赞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各民族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例如,“神农尝百草”的神话诞生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其口耳相传说明了中华民族对于坚忍不拔、身体力行、舍己为人等文化品格的认可和推崇。
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民间文学彰显着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以及群众的生活愿景。
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26分,每小题2分)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0多年前,中国大地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 )。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慷慨赴难。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爆发鼓舞挺身而出舍身取义B. 暴发鼓动挺身而出舍身取义C. 爆发鼓动临危受命夙夜在公D. 暴发鼓舞临危受命夙夜在公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B.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C. 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D. 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B.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C. 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D. 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4.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黔驴技穷(qín) 追剿(jiǎo) 窑洞(jiǎo) 闽南(mǐn)B. 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C. 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zhàng)D. 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鄙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称赞)B.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安定)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C.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重复)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卖)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怎么)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埏埴以为器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树之成而实五石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心正而后身修D.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其未兆易谋7.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敏于事而慎于言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语录体著作。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命审题单位:武汉六中语文学科组审题单位:圆创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市第一中学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1日上午8:00—10:30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属于在认识和实践、言论和行为相结合的基础上,展示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它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政党及其成员。
有三层内涵:一是文化自知。
领悟自身历史发展精髓,尊重自身优良传统禀赋,肯定自身有价值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今天承享着什么样的文化,明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自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觉。
二是文化自行。
努力在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中从容躬行和实践被自己认可的文化规范,具体展示其风貌特征。
文化自信不只是个理论认识问题,自信的表现也不光在如何讲、怎样看,关键还在怎样行。
文化犹如空气,人们时时呼吸而不觉,对某种文化的自信,必然潜移默化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风格当中。
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是文化自新。
文化自信与重复式的墨守成规不是一回事情。
要根据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地对既有文化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激发原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由此,文化自信不是固定人群对既有文化规范的被动承担,而是一种科学态度。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XX.XX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答题纸一律用碳素笔书写,其他笔无效。
3、本试卷考试范围:语文必修五第1---4单元。
第Ⅰ卷(共36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kě)遒(qiú)劲娇嗔(chēn)兰皋(gaō) B.伶俜(pīng)便(pián)言公姥(laǒ)坳(ào)堂 C.泠(líng)然磐(pán)石方枘(ruì)溘(kè)死 D.踉跄(qiàng)箜篌(hú)扪参(shēn)忖(cǔn)度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寥廓苍茫浪遏飞舟狰嵘岁月B、屈尊觳觫倍受压榨莅临指导C.赎罪褊小明查秋毫义愤填膺D.芳菲坟茔渚清沙白艰难苦恨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整个社会、各个家庭共同的事。
(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__。
(3)张教授把祖辈__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人们的赞誉。
!A而是原型流传 B而且是原型留传C但是原形留传 D而且是原形流传4.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子,声音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的是那样不加掩饰,声态并作。
B、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于张皇中再读昔日札记,浮躁的心情便慢慢安适起来。
C、市内数百名警察倾巢出动。
D、春节晚会上,杜老振振有词地诵诗一首。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西厢记》版本众多,引文编排的依据是《西厢记》的最早刻本《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简作弘治本)。
C、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作用?一天天更加美好呢?D、《中国青年报》10月28日提出了“搞经济要不要学汉语”的问题。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B、新产品一上市,不管价格很高,还是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C、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单身老人去世了。
D、在这场悲惨的血案中,虽然我是一个能力最薄弱的人,但却是嫌疑最重的人。
7.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其中包括他们的肤色、相貌、身材、线条、姿态、气质、风度等许多方面②这样的美,才是广大女性更加向往、追求和渴望的③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是结实、精干、肌肉强健,富有区别于男子的特有曲线美④越来越多的人们现在都倾向于认为:现代女性人体美,绝不是苗条、柔软、纤细⑤当代青年人心目中美的典型,已不再是一个或一种人,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模式。
⑥既不失女性的妩媚,又足以承担生活竞争的压力,担当起社会责任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A.⑤⑥③②④①B.⑤④⑥②①③C.⑤①④③⑥②D.②⑤①③④⑥8.下列各组对古代汉语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之一,与北朝的诗歌《长歌行》被称为“乐府双璧”。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C.《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一不胜而再胜”里的“再胜”就是“赢两次”的意思。
D.在古代“须眉”用来指男子,“裙钗”用来指女子。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染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价,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父母问其故。
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娉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B.鸿并绝不娶并:全部C.简斥数归简:直接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就:投身、屈就10.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的一组是()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B.因为执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D.以观夫子之志耳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尚节介”一项是()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④居庑下,为人赁舂⑤七日而鸿不答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隐居,本意并非厌世,所以后来他又从霸陵山中移居到了吴地;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从此就认定了丈夫隐居之志十分坚定,于是与其隐居山林。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第Ⅱ卷(114分)三、(28分)1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2分)(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也,而后乃今将图南。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杜甫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楹:柱子。
③赊:远。
⑴填空:(4分)这是一首描写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物。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_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⑵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其艺术手法。
(4分)15、名句填空。
(10分,每小题1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哀民生之多艰。
(3)腰若流纨素,。
(4)泪添九曲黄河溢,。
(5)西当太白有鸟道,。
(6)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 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8)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10)酒债寻常行处有,。
杜甫《曲江》四、(8分)16.续写恰当的语句,与前文标有横线的部分语意相连,且句式相同。
激情是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但若不精心培育,花儿就会枯萎。
激情是跳荡的火焰,激情是茂盛的树林,17.阅读材料,请用一个单句,为“黑洞”下一个科学定义。
(4分)黑洞是一种暗天体,它的前身是质量比太阳大40倍以上的恒星。
这种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留下一个致密的星核,这个星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形成了黑洞。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至21题。
(18分)温软的稻草詹文格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
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
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
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
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
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
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人冬。
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
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
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
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
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
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
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
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
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
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羞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
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