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1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28.61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3.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勇敢面对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理解课文结尾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背影》一课,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重点词汇的用法。
3.问题驱动法(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十六年前”指的是什么?(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回忆”是指什么?4.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5.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课文结尾的寓意。
6.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
7.课堂小结(2)强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1.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仿写。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背影》等描写亲情的文章,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请你们在阅读课文时,特别注意那些描述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
比如,当作者写道‘我还能记忆起十六年前的那个晚上’,这里面的‘还能’和‘那个晚上’包含了哪些情感呢?”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学目标】1. 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2. 理解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珍惜现在的态度。
3. 能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2. 初步了解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2. 学生能否理解课文的深层次意思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1. 介绍课文:本课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回忆起十六年前的事情所发生的故事。
2. 通过画面、音乐等方式给学生营造温馨、愉悦的氛围,为学生进入文本做好心理准备。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并标注生词、疑点。
2. 学生独立思考:“触景生情”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应该如何使用?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成语“触景生情”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编写一份成语使用手册。
2. 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并总结出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四、整合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所编写的成语使用手册。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更加明白成语的使用场景。
五、全场交流(8分钟)1. 师生一起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拓展讲解。
2. 教师对“触景生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变化和态度的转变。
六、梳理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梳理出过去与现在对比的不同之处,并表达出时间变化的感受和态度的培养。
2. 搜集和介绍一些有关时间变化和态度转变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汇报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尝试使用“触景生情”这个成语,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部编版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三篇)精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精)一1.通过读、理解观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供应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
3.通过读、品尝精致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会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奇妙境地。
能用“赞美--描述”来抒发喜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一)首先从观看入手,整体观看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
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供应美丽的画面。
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尝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风光美。
(三)通过读,品尝精致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美丽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供应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尝桂林山水的漂亮风光。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一、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划诞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看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现的美丽风光。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漂亮风光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风光和别处有什么不同?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教师用“赞美--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似乎走入仙境一般。
)3.教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教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
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稚、避、峻”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学习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李大钊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例如,课文开头提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又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种前后照应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遇难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2.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体会李大钊同志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从字里行间体会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并让这种情感内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关于革命时期的视频片段,展示李大钊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在讲解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时,可以播放一段模拟当时紧张氛围的音乐,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段落,让学生沉浸在那种紧张、危险的氛围中,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品质。
2.问题引导法-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重点语句、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3.初步领悟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二、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生字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
(齐读,开火车读)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你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回忆了父亲哪些事?2、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3、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大家一起交流。
三、精读赏析。
默读课文,感受父亲的风采学生自由汇报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1)、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适当插入社会背景介绍)(2)、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件出示)(3)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4)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
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5)、交流讨论:“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父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情。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指导朗读。
3.生字词教学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组词。
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讲述了作者什么时候的回忆?问题2:作者为什么会对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此深刻?问题3:课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5.分析课文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
6.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每组选取一篇作文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父母的回忆文章。
2.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四、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和引导。
2.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深刻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回忆十六年前的一件往事的。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11 灯光【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爱护保重。
2.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说按次,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说按次,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爱护保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点北方的工作。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手握兵权的将军都割据一方,百姓处于灾祸当中。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受日本政府支持,权势比较强大。
1926年李大钊亲自领导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他因而一样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仁慈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但是,他一直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走漏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量忠实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爱护保重。
2.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说按次,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请大家快速浏览2—32自然段,看作者按照工夫按次写了哪些事?被捕前烧掉文件坚守岗位被捕时临危不惧法庭上沉着镇定,坚贞不屈被害后家人悲痛小结:课文按照工夫按次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同敌人做斗争、最初勇敢牺牲的业绩及家人的悲痛。
四、再读课文,感悟人物抽象1、请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入印象的句或者你认为含义深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触,小组内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2.全班交流,交流碰撞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入的句子,再说说从中领会到了甚么?例如: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的很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使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冒险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 作品内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自救、与星期五的友谊、重返社会等情节。
3. 人物形象: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学习鲁滨逊的精神品质。
2. 难点: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以及作品所反映的人性光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做好笔记,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生存智慧等方面的问题,分享阅读心得。
4. 课堂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主要内容:背景知识、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教学重点与难点等。
七、作业设计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创新思维。
4.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感恩父母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课型:讲读课文3.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
3. 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内容: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与亲情、友情、爱情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 课后写作: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其他革命先烈和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模范人物,提升爱国情怀。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品味文字的情真意切,体味书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形象。
【课前解析】、关注课文人物: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
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
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关注时代背景:杀害李大钊,中国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
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 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
⑵分角色朗读。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
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
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
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
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