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南亚》教学设计《南亚》教学设计《南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汉川市韩集中学彭宣刚[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南亚三大地形区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3、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2.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地理事物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南亚位置和范围,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教学难点]地形区对河流的影响,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讲《西游记》的故事和玄奘到天竺国取经的故事,引出新课南亚地区。
1300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难,过流沙、翻雪山,经西域往南,到达古天竺国,天竺就是今天的南亚地区。
二、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在学习了东南亚地区后,请同学说本节可能学习什么内容,然后教师作补充,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三、南亚的位置和范围1、海陆位置: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洋之间提问: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东西濒临什么海湾?思考:南亚与南亚次大陆的区别与联系: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直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于南亚的北部,使南亚与亚洲腹地相隔离,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所以又把南亚大陆总称为“南亚次大陆”。
2、纬度位置:南亚大部分在0度和北纬30度之间,属于热带。
提问:北回归线穿过什么部位?南亚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如何?顺口溜记忆:喜山印洋间,北回北部穿,孟湾在东边,阿海在西边。
3、范围:7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大国,海陆兼备);尼泊尔、不丹(内陆山地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海洋岛国)。
提问:南亚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临海国?哪些是岛国?哪些国家同我国陆地相连?顺口溜记忆: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中临四国家,尼不与印巴。
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教学设计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一课,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南亚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亚洲的其他地区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南亚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亚地区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南亚地区特点的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资料查询: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南亚的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情况。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南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国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堂讨论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资料,呈现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情况。
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南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过多、城市化问题、农业发展等。
高二地理《南亚》教案第一篇:高二地理《南亚》教案一、南亚概述1、位置和范围经纬度位置:在5°N~35°N、热带及北温带、60°E~100°E 海陆位置: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东接孟加拉湾南亚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2、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2)气候: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为10月~次年5月,雨季为6月~9月。
受地形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偏高(北面山地阻挡冬季寒冷气流),雨极——乞拉朋奇(夏季风、迎风坡)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西北部印度沙漠三种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热带沙漠气候:南亚西北部,全年炎热干燥。
成因为:西北部降水稀少,人类破坏地表植被⌝高山气候:南亚北部(斯里兰卡岛南部和马尔代夫群岛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北部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季风无法到达;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西南季风较弱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灾;西南季风较强得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灾。
(3)水文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塔尔沙漠)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下游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流入孟加拉湾[来源:]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中、印、孟,注入孟加拉湾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流量较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3、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人口众多,三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大部分为白色人种佛教和印度教发源地印度、尼泊尔——印度教;斯里兰卡——佛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斯兰教英语为一些国家的第二语言(2)经济经济较落后,都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发展较快(3)城市各国首都,印度的工业城市二、印度1、位置与范围纬度位置:热带及北温带(大部分在10°N-30°N)经度位置:70°E-100°E 海陆位置: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东接孟加拉湾2、自然地理特征(参看南亚概述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为10-次年5月,雨季为6-9月(3)水文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3、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人口第二大国:人口超过10亿;白色人种;人口问题突出——增长快(庞大的人口压力会带来什么问题?);多民族国家,印度斯坦族最多,居民大多数信奉印度教。
南亚-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材为南亚-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12个单元,涵盖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天气、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等方面。
其中,本教案将针对第十一个单元《南亚》,对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亚地理位置、概况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了解南亚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认识到南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三、教学重点1.南亚地理位置、概况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
2.南亚各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分析。
3.南亚经济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南亚的综合性特征。
2.如何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南亚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介绍1.引入通过让学生观看南亚地图,以及了解南亚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此次课程。
2.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地形图的观察与分析,学习南亚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讲授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南亚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4.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讲解、听课和答疑,加深对南亚自然地理环境的了解。
第二节南亚的历史背景与政治体制1.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与政治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学生们自己在课前预习后,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并且介绍南亚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3.讲授教师以幻灯片或PPT的形式展现南亚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现实问题。
4.讨论让同学们讨论相关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出南亚各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南亚的经济发展1.引入通过引入南亚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学生们在课前自行调研,并且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
3.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南亚地区的经济可能和风险,并通过图表说明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和产业结构。
4.讨论让学生们在复习和分享的基础上,探讨南亚地区的经济趋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南亚地区,拓宽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南亚的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主要特点以及南亚的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亚洲的其他地区,对亚洲的地形、气候、国家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具有其独特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南亚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了解南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南亚的发展状况。
2.难点: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案例教学法:以南亚各国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南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的数据和案例。
3.准备与南亚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其他地区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南亚。
2.呈现(10分钟)呈现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南亚》(第1课时)教案多篇我为你整理了多篇《南亚》(第1课时)教案范文,但愿能对你的工作学习会带来帮助。
第1篇:《南亚》(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找出南亚的主要国家。
(2)掌握南亚的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找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过程与方法运用看图、读图等方式来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亚地区的读图训练,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的思想意识,体会读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南亚的地形及河流。
【教学重难点】分析南亚地形。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故事中的唐僧要到哪里去取什么经?(学生回答)明确:他们要到天竺国取《佛经》,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南亚,首先来看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及地形特点。
二、新课讲授(一)位置与国家纬度位置: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00~35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南亚主要的国家:南亚地区包括的国家有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内陆国:尼泊尔、不丹;还有印度洋上的两个岛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
歌诀记忆南亚的位置和国家喜山印洋间,北回归线中部穿;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是尼不,临海孟印巴;相邻有四国,尼不印巴。
(二)三大地形区活动:1.读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学生读图找出)2.南亚自北向南可分为三大地形区。
读图说出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学生读图并回答)明确:三大地形区: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a:德干高原;b:恒河平原;c:喜马拉雅山。
过渡:由于南亚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但相对而言北部比南部更高,所以南亚河流自南向北流。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南亚》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主题为了解地区。
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拓宽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南亚地区的了解较为有限,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部分学生可能对南亚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地区有了解吗?南亚地区有哪些国家?”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斯里兰卡的亚丁湾等南亚地区的风景名胜图片,让学生对南亚地区产生好奇和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南亚地区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指出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
然后,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形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等,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地形特点。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南亚国家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该国家的地理特点、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1、读“南亚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国家:
A B
C .D
(2)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E,F。
半岛:G 。
岛屿:H 。
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学生充分展示,达标检测,圆满完成本节学习目标。
(1) 南亚地形: A 山脉,
B 平原,
C 高原,
D 平原。
(2)南亚地形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北部以( 地形类型) 为主;南部
以(地形类型)为主;中部以
(地形类型)为主。
(3)图中B 平原上流经的河流是,
该河入。
(4) 流经D 平原的河流是,该河
注入。
(5)喜马拉雅山以南到印度洋的南亚大陆部分称“”。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南亚
一、位置与范围
海陆位置
1、位置
纬度位置
2、国家(7 国)临海国
内陆国
岛国
二、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三、两大河流:恒河、印度河。
南亚设计说明南亚是我们学习的第二个地区,可以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地区当中。
系统地构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之间的联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起始通过视频“不可思议的南亚”导入,让学生了解南亚突出的人口、城市、文化等相关地理特征,提出问题:南亚在哪里?进入第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充分将已学过的方法运用到南亚地区。
让学生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了解南亚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引导学生阅读南亚的地形图,得出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特征,根据地形,分析总结、对比归纳印度河和恒河的水文特征,建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逻辑联系。
南亚的农业与气候联系密切,以印度大米时政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借助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总结气候特征,分析形成气候特征的主要成因,理解南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途径。
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众多的人口给南亚各国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南亚各国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交流讨论法、图表归纳总结法、逻辑思维导图法。
资源与工具教材书、地理图册、填充图册、《作业》、多媒体课件、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南亚地形分布图、沿78°E线南亚地形剖面图、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孟买和安拉阿巴德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学习目标】1.结合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能够说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城市,准确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
认识位置和范围是认识一个区域的起始,初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2.结合南亚地形分布图,归纳南亚的地形特征,能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构建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3.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在学生观察、估算、绘制剖面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二节南亚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
城市。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
平原、高原、河流。
3.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
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
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
等特征。
【考点突破】:1.南亚的海陆位置(读图填空)。
2.南亚的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什么?(选择题)具体是什么山脉,平原和高
原(读图填空)。
3.南亚的河流(印度河主要流经的是不是印度)易错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一帮一”学习法、“一分钟”快速记忆、自学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马尔代夫的美丽和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板书课题:第二节南亚
【讲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
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
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4.主要国家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地区:克什米尔地区
注:学生自主记忆,互相指问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
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五、教学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简单总结出来)
六、随堂练习
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八、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练习读图能力,通过地图掌握你所需要的地理知识。
本节
课可以多加入一点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图获得地理知识。
渭源县上湾中学
南亚(第一课时)
班级:七年级
授课教师:刘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