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学期海南海口秀峰实验学校五步教学法---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剖析本节课要学的中心是汉武帝时期增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革新措施,董仲舒提出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明一致措施,经济方面采取的政策。
二、教学目的1.了解汉武帝的革新;免除百家,独尊儒术;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式的进一步的稳固和开展。
2.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式的进一步的稳固和开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停止总结。
3.看法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式在汉武帝时期失掉了进一步的稳固和开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和免除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如何了解〝免除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现:他是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
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树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
你知道这位汉朝皇帝是谁吗?〔生回答〕教员:对,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他在位时期,使西汉王朝末尾进入鼎盛时期。
展现: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教员引领,协作探求:效果:什么是大一统?展现:〝大一统〞就是完成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效果:汉武帝为稳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从政治、思想文明、经济方面〕教员:汉初,诸侯王权利弱小。
展现: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奉行黄老喧嚣有为、与民休息之治,出现了仓禀〔lǐn〕丰实,府库饶财的局面。
但是,由于朝廷的有为听任,诸侯骄恣〔zì〕,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汉书·董仲舒传»白话文效果:汉武帝是怎样处置〝诸侯骄恣,豪强坐大〞这一效果的?〔指点先生看书55页注释第一段〕展现:实行〝推恩令〞。
规则诸侯王除以嫡长子承袭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帝,培养一分为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计划1课时实际完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利用《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刺史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无为而治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一篇: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朝阳中学薛洪莉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七年级 学科历史 准印 份 年级长签字: 主备人: 课型:新授课 审核: 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13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及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2、掌握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史实,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学习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学习准备】 工具书,表格【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学时安排】 一课时一、 激情“动”员(3分钟)全班朗读:刘秀雷震昆阳鼓,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
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
——秋瑾二、主“动”展示(5分钟)师:这首诗歌描写的是汉朝哪一位皇帝,读完你有什么感触?三、调“动”探究(10分钟)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点: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海口市秀峰实验学校“五环课堂”教学案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知识点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知识点3 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__的境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几张图片吗?学生回答:汉武帝。
教师接着讲述:他采取了一系列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标要求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过程与方法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初步掌握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如何评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1、介绍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常识》等有关通俗历史读物,了解有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为课堂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储备。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历史短剧:(1)“推恩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目标】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明确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2、了解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背景及主要表现;3、通过比较汉武帝的大一统与秦始皇建立的统一封建国家分析秦始皇的功过,从而理解秦朝为何短命,西汉为何出现比较长时间的强盛。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理解“罢戳百家独尊儒术”【学习准备】工具书,表格【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时安排】一课时一、激情“动”员(3分钟)全班朗读:《汉武帝》宋释智圆酷矣秦皇灭,荒哉汉武还。
将军封五利,神药访三山。
重色为金屋,穷兵过玉关。
岂知尧舜道,千古在人间。
二、主“动”展示(5分钟)师:这首诗歌描写的是汉朝哪一位皇帝,读完你有什么感触?生:汉武帝穷兵黩武三、调“动”探究(10分钟)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点:知识点 1 “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知识点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分析西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大一统。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视频《汉武大帝》主题曲教师:正如视频中出现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那么这个历史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来解读这位历史人物。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仓库里粮食压着粮食,铜钱压着铜钱,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初61年的休养生息奠定了汉朝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使下一任皇帝能够得以施展他的抱负教师: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年轻的太子刘彻继位,这就是汉武帝。
展示:汉武帝教师:汉武帝从小就很聪明,在他3岁时,汉景帝问他“乐为天子否?”你愿意做天子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汉武帝回答说“由天不由儿愿”,这是由您而不是由我来决定的。
教师:和父辈们比起来,汉武帝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接手的是一个富饶的国家;但同时,他也面临着一些新困境。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准印 份 年级长签字: 主备人: 课型:新授课 审核: 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明确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了解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背景及主要表现;
3、通过比较汉武帝的大一统与秦始皇建立的统一封建国家分析秦始皇的功过,从而理解秦朝为何短命,西汉为何出现比较长时间的强盛。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理解“罢戳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准备】 工具书,表格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学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激情“动”员(3分钟)
全班朗读:
《汉武帝》 宋 释智圆
酷矣秦皇灭,荒哉汉武还。
将军封五利,神药访三山。
重色为金屋,穷兵过玉关。
岂知尧舜道,千古在人间。
二、主“动”展示(5分钟)
师:这首诗歌描写的是汉朝哪一位皇帝,读完你有什么感触? 生:汉武帝穷兵黩武
三、调“动”探究(10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点: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 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 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知识点3 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
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四、互“动”交流(20分钟)我收获,我快乐
教师: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他遇到哪些棘手的问题?
学生: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威胁朝廷
教师: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推恩令没有违反宗法制,诸侯王的各个子嗣都可以得到封地对汉武帝感恩戴德。
实际上不费一兵一力既收复了人心又削弱了诸侯封地势力。
2、重点突破——罢戳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罢戳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点拨:各家的思想都有极端的成分,将其柔和统一思想维护大一统。
二、董仲舒的儒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有什么异同?
教师点拨:综合了先秦时期其他各家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阐发,把君权神授,夫权,父权结合起来渗透进一些迷信思想,创立了神学化的儒家思想体系。
三、如何正确认识“罢戳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点拨: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将儒学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推崇的“儒家”和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有所不同,吸收了法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即“霸王道杂之”;独尊儒术的局面,缺乏争鸣,使学术上一潭死水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实际上是文化专制。
五、灵“动”拓展(2分钟)(小结、升华)
1、你能对比秦汉的不同政策吗?为什么汉朝能够延续两百多年?说出你的理由?
读完杜牧的《阿房宫赋》你有什么想法?
2、作业(选做题)
预习下一课,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