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芝辨治胃癌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130.39 KB
- 文档页数:2
孙桂芝治疗中晚期肿瘤的经验用方
乳癌软坚消瘤方(组成:炮山甲6g,山慈菇9g,浙贝母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
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软坚散结)肺癌平(组成:僵蚕10g,鼠妇10g,九香虫10g,川贝母6g。
功能:活血解毒、化痰散结、理气止痛、润肺止咳)
肝癌经验方(组成:生黄芪30g,杭白芍15g,炮山甲6g,鳖甲10g,龟板10g,藤梨根15g,虎杖10g,桃仁6g,地龙6g,水红花子10g,蛇舌草30g,生甘草10g。
功能:益气养血,软肝散结,清热解毒)
补血消积清肠饮(组成:生黄芪30g,黄精15g,鸡血藤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0g,炮山甲6g,鳖甲10g,红藤10g,败酱草15g,生甘草10g。
功能:益气补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脑瘤加味慈桃丸(1补肾填精: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土茯苓、泽泻。
2软坚散结:穿山甲、鳖甲、龟板、山慈菇、五味子。
3熄风通络散结:全蝎、蜈蚣、小白花蛇。
4补肾益脑:桑葚、桑螵蛸、核桃肉取象比类,引药入脑)
(樊岚岚整理)
---------------------------------------------。
孙桂芝运用“肾为五脏之主”理论防治恶性肿瘤经验标签:名医经验;孙桂芝;命门学说;补肾法;恶性肿瘤本院孙桂芝教授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潜心研习并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宏富。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略有所得,现将其运用“肾为五脏之主”理论防治恶性肿瘤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理论溯源1.1 肾为五脏之主,性命之所系《内经》认为心为五脏之主,“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肾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故肾的作用从属于心,由心主导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发挥。
《难经·三十六难》记载了“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而“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的论断首次把肾脏的作用提高到生命之所系的“命门”高度来对待。
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指出:“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命门相火也。
”但仍将“右肾”所藏命门之火视为“相火”。
到明代,赵献可《医贯》进一步阐发说“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实际上明确提出双肾功能涵盖了“命门之火”,并指出“命门……是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命门无形之火……为十二经之主,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强调了命门阳气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五脏之真,惟肾为根”的观点,进而将(右肾)命门之火提高到“真君真主”、“十二经之主”和“五脏真元”的地位。
张景岳《景岳全书·传思录》又进一步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本,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不仅强调了命门阳气的重要性,亦强调了命门阴气的重要性,并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明确提出“肾为五脏之本”的观点。
孙桂芝从三焦论治恶性肿瘤经验浅析标签:名医经验;孙桂芝;三焦;恶性肿瘤孙桂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潜心钻研和临床实践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略有所得,现总结其从“三焦”论治恶性肿瘤经验点滴如下。
1 理论基础孙师认为,脏腑辨证是恶性肿瘤辨证论治的基本方略之一,而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分为3个层次,包括表里、相互络属和生克制化等关系,错综复杂,较难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孙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以“水”、“火”两条主线来统领五脏六腑,并将之合理纳入三焦系统,形成“五脏相连”的整体观,从而有利于高屋建瓴、俯瞰全局,抓住疾病之本质。
孙师曾反复研究历代医家关于“命门”的学说,非常赞同《景岳全书·传思录》所述“命门为元气之本,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的观点,并根据寸口脉“左侧心、肝、肾,右侧肺、脾、命门”的理论,引申为“肾阳为真火,故可以扶脾土而生肺金;肾阴为真水,故可以化肝阴而生心阴”,并以此两条“水”、“火”相生之主线,将心肺、肝脾、肾(及命门)纳入三焦系统之中,这既符合“三焦根于肾,斡旋于肝脾,出于心肺”的理论,又可囊括脏腑横向的表里关系及纵向的相互络属关系,并包涵了脏腑之间网状的生克制化关系,较之单纯的脏腑辨证更加内涵丰富,又易于临床掌握和运用。
孙师还曾总结过历史上成功应用“三焦辨证”的先例,认为吴鞠通治疗温病的“三焦辨证”,其实质是侧重于“逆传心包”、“损伤肝肾”,以“伤阴动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心、肝、肾”三脏为主要证候代表的三焦“阴水相生”之线——即“水线”;而《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白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者,其实质则是侧重于以“肺、脾、命门”气化(输布水液及水谷精微等)功能为主要代表的三焦“阳气相生”之“火线”。
孙桂芝、吴圣农、史兰陵、段凤舞、陈延昌肿瘤科秘验方孙桂芝肿瘤科方1.黄白解毒汤【处方]黄芪30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鸡血藤15克、槐花15克、败酱草15克、马齿苋15克、仙鹤草15克、白英15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功能益气补血,清热解毒。
【主治】大肠癌。
【加减】脾胃两虚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菟丝子10克、女贞子10克;脾胃不和加党参15克、白术IO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心脾两虚加党参15克。
枣仁15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大便秘结加冬瓜仁10克、火麻仁10克、番泻叶6克;大便溏加焦薏仁15克、诃子肉10克、儿茶10克;大便粘液或粘液血便加地榆10克、右榴皮10克、槐花15克、马齿苋15克;腹痛而胀加玄胡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
[方源]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孙桂芝。
2.乳癌软坚消瘤方【处方】炮山甲6g,山慈菇9g,浙贝母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软坚散结【主治】中晚期肿瘤3.肺癌平【处方】僵蚕10g,鼠妇10g,九香虫10g,川贝母6g。
【功效】活血解毒、化痰散结、理气止痛、润肺止咳【主治】肺癌4.肝癌经验方【处方】生黄芪30g,杭白芍15g,炮山甲6g,鳖甲10g,龟板10g,藤梨根15g,虎杖10g,桃仁6g,地龙6g,水红花子10g,蛇舌草30g,生甘草10g。
【功效】益气养血,软肝散结,清热解毒【主治】肝癌5.补血消积清肠饮【处方】生黄芪30g,黄精15g,鸡血藤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0g,炮山甲6g,鳖甲10g,红藤10g,败酱草15g,生甘草10g。
【功效】益气补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主治】肠癌吴圣农肿瘤科方1.扶正调气汤【处方】炙黄芪15g,生白芍15g,党参15g,当归12g,延胡索12g,川楝子9g,陈皮9g,炙甘草6g,降香3g。
【用法】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共煎取450ml,每日1剂,分2次服。
气虚弱型。
吴雪卿等[6]对10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结果气虚证占75100%,阴虚证占71130%,冲任失调证占52178%,血虚证占23115%,肝气郁结证占34126%,肝肾阴虚证占20137%。
本研究结果术后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湿困脾胃、气血两虚、气阴两虚为主,其中脾胃虚弱所占的比例最高,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
分析其原因,文献报道中的各研究观察时间窗较模糊,对术后时间没有明确界定,有相当部分病例纳入了术后化疗、放疗的患者,因此证型繁杂。
而本研究把观察时间窗严格限定在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6天,研究结果反映的仅是围手术期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
修回日期:2009-08-13作者简介:何立丽(1976-),女,北京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通讯作者:孙桂芝(1937-),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501例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证候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在肝郁、血瘀、痰凝及肾虚,以实证为主;术后重在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气血两虚及湿困脾胃,以虚证为主。
这一术前术后辨证规律特点,为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此,可初步认为术前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调摄冲任为主,术后以健脾和胃化湿、益气养阴补血为主。
参考文献[1]薛晓红,刘胜.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与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2):14-16.[2]林毅,陈前军,刘鹏熙.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化)))一个中医乳房病学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5):447 -450.[3]孙霃平,刘胜.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4(18):211-214.[4]刘胜,吴雪卿,陈前军.40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辨证分型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9):387-388.[5]刘胜,孙霃平,陆德铭,等.30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辨证分型标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66-668.[6]吴雪卿,万华,赵晶,等.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试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8):32-34.#经验撷菁#孙桂芝治疗胃癌常用四药浅析何立丽,指导:孙桂芝,张培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53)摘要:孙桂芝教授是我国著名肿瘤专家、第一至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防治恶性肿瘤事业40余年,治疗胃癌经验丰富,用药精当,多融古而出新,常有发挥,疗效确实。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43卷第2期S H.J.TC M Feb .,2009;Vol .43No .2孙桂芝辨治胃癌经验何立丽 指导:孙桂芝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北京 100053)【摘 要】 介绍孙桂芝教授辨治胃癌的经验。
强调以人为本,以脾肾为中心,兼调身心,协调内外;扶正祛邪,坚持守方,以“持久战”对抗胃癌及其复发转移。
【关键词】 胃癌;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孙桂芝【中图分类号】 R 735.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1334(2009)022*******Sun Gu i zh i ’s Exper i ence i n Syndrom e D i fferen ti a ti on and Trea t m en t of Stomach CancerHE L i 2li I nstruct or:S UN Gui 2zhi Guang ’an men Hos p ital,China Acade 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p r ofess or Sun Guizhi ’s experience in syndr ome differentiati on and treat m ent of st omach cancer .It is argued that the treat m ent of st om 2ach cancer is based on humans,centered by nourishing the s p leen and kidneys,har monizing m ind and body t o fight st omach cancer and p revent its metastasis .Key W ords:St omach cancer;Chinese medicine;experience of fa mous physician;Sun Guizhi[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00839);中央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140)[作者简介]何立丽(19762),女,北京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肿瘤临床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孙桂芝,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E 2mail:sun 2guizhi @ 。
孙桂芝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专家,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学术精湛,经验丰富。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老师临床辨治胃癌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持久抗癌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人类癌症的10%230%。
本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1]。
由于术后复发、转移是临床大多数患者的致死因素,故人们一直在寻求手术之后治疗胃癌的方法,以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孙师认为,胃癌是一种治疗难度很大的疾病。
它起病隐匿,难以及早发现并手术根除;发病后进展迅速,难以用一般手段阻止;目前公认的一些治疗手段疗效尚比较有限,副作用较大;易于复发和转移,难于预防与控制。
因此,胃癌治疗难求速胜,尤其是发现时间晚且年老、体质比较差的患者,更需树立一种顽强的持久防治的信念,才能获得较长时间的生存期。
孙师指出,相对于患者,临床医生尤其需要建立这样一种正确的观念,即胃癌是一个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疾病,即使患者手术、化疗疗效较好,也需要长期坚持用药,以增强抗病能力,防复发、抗转移,这样才能在长期的治疗中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孙师在临床用药时常常扶正与祛邪同用,且立法以扶正为主,即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服药。
孙师的处方比较全面,每剂药分2天服用,有效即不必更方,可连续服药2-3个月,一般主张治疗3年无复发转移方可停药,立足于持久抗癌的思路。
2 以人为本孙师认为,胃癌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复发及转移是胃癌的生物学特性。
面对有强大损伤力的恶性肿瘤,人的躯体和意志抵抗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必须激发和调动体内一切可以抗病的力量。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人体与疾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即:病因依附于人体而存在,人体因病而与之抗争。
在这对矛盾统一体中,重点和核心都是“人”。
因此,治疗时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体的正气。
孙师强调,正气是体内一切抗病能力的总和。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其真正的含义就是“气血阴阳调和,精神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概括而言,一切可以增强患者体质和抵抗力、使其精神平和顺畅的因素,都属于正气或者扶正的范畴;而一切可以抗击肿瘤的因素都属于祛邪的范畴。
作为临床医生,其职责就是调动和协调一切可以“扶正”与“祛邪”的力量来对抗胃癌,最终实现对晚期、多发转移患者维持带瘤生存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的目标。
・5・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43卷第2期SH.J.TC M Feb.,2009;Vol.43No.2孙师临证组方用药多在25味左右,扶正常用健脾益肾、益气养阴等药物,祛邪常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
此外,孙师还喜用一些药物组合,如生蒲黄、血余炭、白芷、露蜂房具有抗癌、修复生肌之功效;代赭石、鸡内金、生麦芽具有提升胃气、软坚消瘤之力;合欢皮、夜交藤具有宁心安神之功;甘草、浮小麦、大枣具有止汗除烦作用;凌霄花、八月札等可预防转移。
孙师同时强调,临证要注意患者细微证候的变化情况,如患者睡眠不佳可能影响到体能恢复,烦躁出汗可能影响到患者情绪等,对此应予以关注并积极治疗。
3 协调内外孙师认为,胃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根除,其预后就会大大改善,体现出其局部病变的特点。
然而如果发现较晚,失去手术机会,或出现复发、转移,就可能会涉及到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
另一方面,孙师也注意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复杂性体现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上;而其精妙之处又体现在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谐共处,构成了人体正常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因此,人体与胃癌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的综合性。
孙师认为,在处理两者矛盾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的治疗,其要点在于协调好两对矛盾,其一是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另一个就是体内各脏腑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孙师认为,扶正与祛邪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
“辩证”的含义是:扶正是祛邪的基础,祛邪是扶正的目的;扶正以巩固正气为重点,祛邪以防御外邪为目标;扶正强调内因的作用,祛邪强调外因的作用。
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两者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代替。
而“统一”的含义则是:在两者最终目的上,扶正与祛邪又是一致的、统一的,那就是要保全生命、战胜肿瘤。
因此,孙师在临证处方时,每每扶正与祛邪同用,正气虚者多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正气尚存而邪毒过盛时,则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以助抗邪,两者互不替代。
五脏六腑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孙师认为,其实质也是辩证的统一:五脏六腑之间的相克,是其斗争性的表现,而相生则是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依据。
其中“生”的关系是主流。
由于晚期胃癌患者常常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或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因此,针对复杂证情必须考虑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使之符合正常生理要求,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
如胃癌晚期患者,常可因肾气亏虚、肾不纳气而气短、喘憋、腰膝酸软、活动乏力,也可因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而情志抑郁、胸胁胀满刺痛,也可因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而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需要适当予以益肾纳气、疏肝解郁、补益心脾等治疗。
4 调理脾肾孙师指出,五脏六腑中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为真水、真火之脏,真水滋养肝木而生心火,真火扶助脾土而生肺金,因此无论滋阴、温阳都以肾为根本;而脾为水谷运化之所,气血化生之源,脾肾功能旺盛,气血有源,则生命存根。
脾肾两脏是人体正气之本,而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滋养的密切关系,即脾之健运需要肾阳的温煦和推动,肾阴、肾气也需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不断充养。
若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脾肾二者都会受损,人的抗病能力就会随之减弱。
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孙师在总结前人经验及多年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补脾益肾、顾护“先后天之本”是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临床常用此法配合相应的解毒抗癌药物以扶正祛邪,多获良效。
根据胃癌术后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出以健脾益肾、解毒抗癌为主的治疗原则,并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经验方“补脾益肾解毒方”,临床应用显示出良好效果。
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健脾益肾解毒方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术后肺转移灶和局部复发灶中小鼠前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究其机制是此方能增强凋亡信号转导基因Fas蛋白表达,增强促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s 蛋白表达,增强Bas/Bcl22比值,降低Fas L蛋白表达,从而起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预防复发转移等功效[2]。
5 结语胃癌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孙师在长期临床中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其临床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继承。
参考文献:[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72198.[2]吴洁,孙桂芝,唐晓颇,等.健脾补肾方对615小鼠前胃癌术后复发瘤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13(4):25227.编辑:李艳红收稿日期:200821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