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中国美术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具有设计创作研究能力。
5、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社会美术与设计领域工作。
6、了解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思想;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美术鉴赏》
2.主要参考书
《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美术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如唐代的山水画、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等,并着重分析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品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绘画流派的区分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画笔、颜料(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它属于哪个流派?”2. 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讲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一幅作品为例,详细讲解其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课堂分享。
7. 课堂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2. 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3. 鉴赏方法及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鉴赏价值。
答案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创作背景: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
范宽作为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人赞誉。
艺术特点:画面构图严谨,笔法粗犷,墨色浓重,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鉴赏价值:该作品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古代绘画流派的作品,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15篇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悟高中美术鉴赏作为一般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鉴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长。
“鉴赏”与“鉴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两者好像并无多大区分。
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分的。
“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 和“鉴赏”。
“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月、艺术质量之凹凸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可见,“鉴赏”包括“鉴赏”,但不仅仅是鉴赏,它的内涵大于“鉴赏”。
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设计的范围要比美术鉴赏大,要求也更高。
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化地进行讨论性学习。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老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
本文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1. 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关系在美术鉴赏课中,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一种审美关系。
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以及审美力量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目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
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最初都是以自己目前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其美与丑,过于自我缺少客观性,不能真正熟悉美术作品,更不行能进行客观评价。
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制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需经过评价才能被熟悉和把握。
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评判。
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沟通活动,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
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
这或许由于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同学追求现实意识和阅历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