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4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
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
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
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
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与方剂知识点总结中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药品。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治疗作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而方剂则是将不同中药组合使用,并通过一定的方法酿成制剂,以便患者服用。
中药与方剂的知识点包括中药学理论、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剂型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药与方剂的知识点。
一、中药学理论中药学理论主要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性、归经等基本理论。
其中性味归经是中药学的基础,它是根据中药不同的性味、效应、归经等特点所归纳出的一种理论体系。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药味和药性,根据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及其属性(温、热、凉、寒)来划分中药的药味和药性。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中药的归属经络,根据中药的归经特点以及对身体的作用来划分中药的归经。
二、中药鉴别学中药鉴别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针对中药的真伪、品种、质量等进行鉴别,以确保中药的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的鉴别主要是通过对中药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理化性质、显微鉴别等方面进行研究,以鉴别出真正的中药原料。
此外,中药鉴别学还包括了对中药材的加工过程及质量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中药制剂。
三、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中的另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是对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进行研究,以保证中药的疗效和药用价值。
中药炮制包括中药材的洗净、切割、炮制、干燥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对中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掌握好中药的炮制技术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四、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物作用和药效学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是通过对中药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中药剂型学中药剂型学是研究中药剂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分类、制备方法、性质研究、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与方剂所有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用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天然药物为原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种类,是中医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主要包括中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
中草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用部分的药材,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矿物药是指从矿物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动物药是指用动物的各种组织或分泌物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药性特点、味道特征和归属于五脏六腑经脉的特性。
中药的性味归经对于中药的应用和配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对于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药效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如散寒、祛风、清热、化痰、活血、滋阴等。
4.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中药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成品药品。
不同的中药原料需要进行不同的炮制方法,如洗净、晒干、研磨等。
二、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的用药原则是指中医药学中对于中药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是中医药治疗的基础。
1. 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辨别病因、病机和病证,来确定治疗方案。
只有正确辨病而后施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原则。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取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不同的证候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以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
3. 统一整体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看作一个整体,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以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摄阴阳。
调摄阴阳是指通过中药治疗,达到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将数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制法配伍组成的药物组合。
方剂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药效确切、剂型合理、易于配制和服用等方面的优点。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用中药药材经过某种比例、方法制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药效和剂型的药物。
根据制剂方法和使用特点,方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糖浆、膏剂、胶囊剂、注射剂和酒剂等多种类型。
1. 汤剂汤剂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而成的液体制剂,常见的有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
2. 丸剂丸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后制成丸状的制剂。
比较常见的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等。
3. 散剂散剂是将药材研成细粉后直接服用的制剂,如葛根散、三七散等。
4. 丹剂丹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再用黄酒炒制干燥而成的制剂,如逍遥丸、归脾丸等。
5. 糖浆糖浆是将药材煎煮后加入糖、蜜等成分制成的浓稠液体制剂,如川贝糖浆、桔梗糖浆等。
6.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后,加入油脂或凝胶类物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如逍遥膏、乌梅丸等。
7.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填充于胶囊中,便于服用和吸收,如当归胶囊、灵芝胶囊等。
8.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药物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的制剂,如益母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
9. 酒剂酒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白酒或米酒浸泡一段时间制成的制剂,如当归酒、蛇胆酒等。
二、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中药治疗的配伍规律,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方剂的配伍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特点、病证的不同而灵活运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剂的特点(1)多味配伍:方剂常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综合调理的作用。
(2)疏泄解酸:方剂的配伍要有通窍利气、疏泄解酸的作用,达到疏窍、利气、解郁的效果。
(3)标本兼治:方剂的配伍要针对病因和表里的虚实缺陷,思考病证的病位,辨证斟酌,标本兼治。
(4)用药对应:方剂的用药要有对应关系,按辩证斟酌,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
三、方剂的配伍原则1. 辩证求因配伍原则要根据辨证斟酌,辩证求因,从疾病的致病原因出发,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中药。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一、中药分类
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药性分类和归经
分类。
1.药性分类:中药可以根据其药性的特点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寒、凉、平、温和热等性质。
2.归经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和脏腑,如
归于心经、肺经、肾经等。
二、中药的常用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健脾养胃、祛湿利水、安神定志等。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主要功效和适应症。
三、中药的制剂形式
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剂形式进行应用,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草药煎剂、丸、片、膏、散剂等。
草药煎剂是中药最原始的应用形式,草药经过
煮炮后饮用。
丸剂和片剂是将草药粉碎、混合后制成固体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
膏剂是将草药煎煮后加入胶质制成的外用药物形式。
散剂是将草
药磨成细粉后包装,可以直接服用或用于外敷。
四、方剂的种类
方剂是由多种中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处方,它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应用方法,方剂可以分为几类,包括外用方剂、内
服方剂、调理方剂和解表方剂等。
外用方剂主要用于外用治疗,如膏剂、
洗剂和药水等;内服方剂主要通过口服进行治疗,如丸剂和片剂等;调理方剂是根据体质特点进行调整身体的方剂,如补益方剂和清热方剂等;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现为外感风寒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1.以下哪一种是中药的四气:
A 寒、热、平、淡
B 酸、辛、苦、咸
C 升降浮沉
D 温凉沉降
E 寒热温凉
2.淡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活血解表
B tiao和补益
C 燥湿清热
D 软坚通便
E 通利小便3.酸味药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收敛、止泻C、收敛、止汗D、燥湿、通泄E、以上都不是
4.五味中具有渗湿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
5.性味苦寒的药物大都具有:
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作用D、利水渗湿作用E、祛除寒湿作用
6.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酸
D.苦
7.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杀
D 相恶
E 相反
8.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9.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10.中药煎药用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选取的水质若不好,可先煮沸放冷后可用来煎药
B、药材倒入容器内,第一煎加水应man过药物3-5厘米处
C、煎药过程中,若水不够可随时加水
D、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泡药
E、一般复方药泡药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11.下列药物不需要先煎特殊煎煮的药物()
A、贝壳类B矿石类C泥沙多的药物D质轻量多的植物药E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药物
12. 归经是指药物对()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A、病邪
B、脏腑
C、疾病
D、证候
13. 在方剂组成中,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称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14. 用阴阳属性概括以下属阳的药味是()()()()()
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咸味
E、苦味
15. 在方剂组成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称(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16. 升浮的药物能( ) A.平喘 B.潜阳 C.发汗 D.利尿
17. 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 )
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
18.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 )
A、刺激性
B、损害性
C、抵消性
D、副作用
E、治疗作
用
19. 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属药物配伍的( A )
A、相畏
B、相杀
C、相反
D、相恶
E、相使
20.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
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21.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是( A )
A、相须
B、相恶
C、相畏
D、相杀
E、相使22. 下列除哪味药之外都是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 D )
A、麝香
B、巴豆
C、
大戟D、半夏E、斑蝥23. 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哪味药物外均与乌头相反( A )
A、玄参
B、白芨
C、贝母
D、瓜蒌
E、半夏24.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
A、脏腑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脏腑经络学说
25. 五味中具有能泻下、软坚作用的是(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6. 甘味药的作用是( )
A、发散行气行血
B、补益缓急
止痛C、收敛固涩D、软坚散
结和泻下E、渗水利湿
27. 汤剂的优点是( )
A、缓慢,持久
B、节约
C、吸收快药效强
D、方便
E、口感适宜
28. 丸剂的优点是( )
A、吸收慢药效持久
B、不易变
质C、无色无味D、适用儿童
E、口感适宜
29. 辛味药的作用是( )
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30. 咸味药的作用是( )
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31. 苦味药的作用是( )
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32. 能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是( )
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33. 能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作用的是( )
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34.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是( )
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36. 煎煮中药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容器()
A、沙锅
B、搪瓷缸
C、铁锅
D、铜锅
E、铝锅37. 中药汤剂的煎煮一剂药一般可煎几次()
A、l次
B、2次
C、3次
D、4次
E、无数次
38. 下列哪味药应包煎()
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39. 下列药应后下的是()
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40. 下列药应冲服的是( )
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41. 安神药宜何时服( )
A、饭前服
B、饭后服
C、睡前服
D、清晨服
E、以上都是
42. 中药中,有软坚散结润下作用的药物,多为()味。
A、甘
B、咸
C、酸
D、苦
A.10~15分钟B.20~30分钟C.30~40分钟D.40~50分钟E.60分钟
43. 以根、茎、果实为主的汤剂,煎药前应浸泡:( E )
44.以花、叶、草为主的汤剂,煎
药前应浸泡:( B )
A.犀角B.青黛C.车前子D.藿香E.芦根
45.煎煮中药时,应先煎的中药
是:( A )
46.煎煮中药时,应另煎的中药
是:( A )
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烊化
47.煎煮鹿茸时,应选用的特殊煎
煮法是:( D )
48.煎煮薄荷时,应选用的特殊煎
煮法是:( B )
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烊化
49.煎煮牡蛎时,应选用的特殊煎
煮法是( A )
50.煎煮砂仁时,应选用的特殊煎
煮法是( B )
A.空腹B.清晨C.睡前D.饭后E.饭前
51.安神药的服用时间宜在:C
52.消导药的服用时间宜在:D A.健胃药 B.消导药C.止泻药D.平喘药 E.清热解署药
53.应饭前服用的药物是:
( A )
54.应不拘时间频服的药物是:E A.犀角B.阿胶C.青黛 D.薄荷E.龙骨
55.煎煮中药时,应包煎的中药
是: ( C )
56.煎煮中药时,应另煎的中药
是: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