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1
教学课题:中医护理第六章,方药基础知识,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教学目的:1. 了解中药的性能,掌握中药的分类及应用。
2. 能够根据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配伍,熟练掌握方剂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提高中药的使用率。
课时分配:2学时(120分钟)授课类型:理论授课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重点:中药的分类、应用难点:方剂的应用关键:激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掌握方剂的应用方法教学手段、教具:手段:讲授、互动交流、案例分析教具:幻灯片、中药样本、方剂手册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中药的性能及分类。
2. 通过中药样本让学生感受中药的气味、口感等。
3. 分析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讲解方剂的组成及应用。
4. 带领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学习方剂的应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中药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回顾中医基本理论,为中药的介绍做铺垫。
二、讲授中药的性能及分类(20分钟)1. 介绍中药的气味、味道、性味等基本性能。
2. 分类讲解中药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各自特点。
三、中药样本体验(20分钟)1. 准备不同的中药样本,让学生通过感受中药的气味、味道等,更深入地了解中药。
2.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样本的形态、气味、味道等特点,尝试识别其名称及性能。
四、方剂应用的讲解(40分钟)1. 讲解方剂的组成及应用方法。
2. 分析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3. 通过实例讲解方剂的应用方法。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掌握。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2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进行回应和解答。
为下节课做好教学准备。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中药基本知识性能分类应用方剂板画:中药样本方剂组成示意图实际案例分析作业布置:阅读相关中药学专著,加深对中药性能和分类的理解。
教学课题:方剂基础知识教学目的:1. 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分类。
2. 了解方剂的变化及剂型。
3. 熟悉方剂的应用。
课时分配:本节课为1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时间分配如下:理论教学: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授课类型:讲授+案例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重点:方剂的组成及分类。
难点:方剂的变化。
教学关键:理解方剂的剂型。
教学手段、教具:手段:讲授、案例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茶具、方剂书籍。
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法2. 问答法3. 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方剂是什么?2.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教学(30分钟)1. 方剂的组成及分类:a. 方剂的组成:药物+辅料。
b. 方剂的分类:复方、散方、丸剂、散剂、口服液剂等。
2. 方剂的变化:a. 方剂的加减:增加或减少某些药物。
b. 方剂的调整:改变药物的比例。
c. 方剂的变异:改变某些药物的用量或用法。
3. 方剂的剂型:a. 方剂的常见剂型:丸剂、散剂、口服液剂等。
b. 方剂剂型的选择:根据药物的性质、病情及患者的情况选择剂型。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 以一些常见的方剂为例,分析其组成、分类、变化及剂型。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总结(5分钟)1. 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方剂的组成、分类、变化、剂型。
作业布置:阅读相关的方剂书籍,深入了解方剂的组成和分类。
选择一种方剂,分析其变化和剂型,并写一篇小结。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方剂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组成、分类、变化和剂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学生对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
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
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
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
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方剂的基本概念一、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将一定数量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医治疾病而配制成的药物剂型。
方剂是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方剂的分类1. 按煎煮方法分类:有煎剂、汤剂、蒸馏剂、熏洗剂等。
2. 按疾病分类:有外感病、内伤病、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
3. 按用药部位分类:有输液剂、外用剂、内用剂等。
三、方剂的组成1. 主药: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一般1~2味。
2. 相药:增减主药功效或调剂主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3. 助药:增加主、相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4. 调味剂:味道芳香或提高疗效的物质,例如蜂蜜、蜂蜡等。
5. 调和剂: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增进疗效的药物。
四、方剂的起源方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积累和生活经验。
最早的中药方剂记载见于殷商刻文《甲骨文》。
第二节方剂的应用特点一、系列方剂的特点系列方剂是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用多种相似或相近的方剂,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例如《伤寒论》中的“桔梗汤系”、《金匮要略》中的“逍遥散系”等。
二、通用方剂的特点通用方剂是治疗某一疾病常用的方剂,具有广谱、疗效确切、用法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附子汤等。
三、特效方剂的特点特效方剂是针对某一病证而选择的特效方剂,具有疗效确切、用法严格、适应证明确的特点。
四、调和方剂的特点调和方剂是将多味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药物间相互调和、增进疗效的目的。
调和方剂的特点是药性相生相克,适应病情需要。
第三节方剂的临床应用一、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服用方法包括煎服、水煎口服、水煎外用、煎煮浸泡、熏洗、药泥敷贴等。
二、方剂的孕妇、儿童和老人服用1. 对于孕妇,应根据孕妇的体质、药物的药性和毒性、配伍的禁忌等,合理选方,适量用药。
2. 对于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适量的方剂,并注意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我学习了中医常识-方剂,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0个知识点如下:
1 . 方剂中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臣药。
2.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3. 君药的涵义正确的说法为: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4. 一个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君药。
5. 方剂组成的目的是综合多药效。
6. 临床使用最广的中药剂型是汤剂。
7. 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给药方便,能进行穴位注射的是注射剂的特点。
8. 片剂的特点是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及服用方便。
9. 可掩盖药物的不适气味,适宜于儿童服用的是糖浆剂。
10. 既具有丸剂、片剂的剂量准确,质量稳定,贮存及携带方便的特点,也具有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的是颗粒剂。
11. 具有宣肺散寒,止咳祛痰功效的中成药是杏苏止咳颗粒。
12. 双黄连口服液的功效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13. 逍遥丸的功效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14. 患者,女,47岁,时有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根据以上症状判断可予以药物:逍遥丸。
15. 用于中焦虚寒,胃脘凉痛,受寒痛甚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口服液。
16. 属于补气剂的是:四君子丸,参苓白术颗粒,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
17. 可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的是缩泉胶囊。
18. 多用于治疗心火偏亢,夜寐不安,口舌生疮的中成药是:交泰丸。
19. 小青龙合剂的功效是: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20. 复方丹参片多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用中药药材经过某种比例、方法制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药效和剂型的药物。
根据制剂方法和使用特点,方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糖浆、膏剂、胶囊剂、注射剂和酒剂等多种类型。
1. 汤剂汤剂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而成的液体制剂,常见的有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
2. 丸剂丸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后制成丸状的制剂。
比较常见的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等。
3. 散剂散剂是将药材研成细粉后直接服用的制剂,如葛根散、三七散等。
4. 丹剂丹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再用黄酒炒制干燥而成的制剂,如逍遥丸、归脾丸等。
5. 糖浆糖浆是将药材煎煮后加入糖、蜜等成分制成的浓稠液体制剂,如川贝糖浆、桔梗糖浆等。
6.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后,加入油脂或凝胶类物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如逍遥膏、乌梅丸等。
7.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填充于胶囊中,便于服用和吸收,如当归胶囊、灵芝胶囊等。
8.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药物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的制剂,如益母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
9. 酒剂酒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白酒或米酒浸泡一段时间制成的制剂,如当归酒、蛇胆酒等。
二、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中药治疗的配伍规律,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方剂的配伍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特点、病证的不同而灵活运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剂的特点(1)多味配伍:方剂常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综合调理的作用。
(2)疏泄解酸:方剂的配伍要有通窍利气、疏泄解酸的作用,达到疏窍、利气、解郁的效果。
(3)标本兼治:方剂的配伍要针对病因和表里的虚实缺陷,思考病证的病位,辨证斟酌,标本兼治。
(4)用药对应:方剂的用药要有对应关系,按辩证斟酌,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
三、方剂的配伍原则1. 辩证求因配伍原则要根据辨证斟酌,辩证求因,从疾病的致病原因出发,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中药。
《方剂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09 适用专业:中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学时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方剂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临床各科知识,充分展现了辨证论治的丰富内容,对临床遣药组方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方剂学还以其独特学科功能,在沟通多个学科联系和促进多学科发展中发挥桥梁作用。
学习方剂学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复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要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在全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关系。
要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方剂的药物组成、功用和主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深刻理解功用,牢固堂握主治病证是本门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等。
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组方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随着方剂学的发展,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等,已成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