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7
惠崇春江晚景体裁:诗题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原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此诗为其一,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赏析三:艺术特色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
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
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读出来。
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这一句是诗人怎样体会到的呢(变换方式读诗句)(3)多么聪明的一群孩子啊!知道了这么多,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正是河豚欲上时,欲上时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春天,诗人想到河豚逆江到上游去产卵了。
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地结合起来,这首诗美吗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说课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第【1】篇〗《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讲解的诗词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惠崇春江晚景》是本单元的第1课的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诗人用他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令人神往。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想象故事中描绘的画面,感悟语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从品读中得到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接下来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诗人的情感二、说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感悟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欣赏美好的春景,品味优美语言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说学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依托课标,结合本课三维目标和学情特点,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简介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宗师”。
他的诗文优美风雅,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古诗三首》与《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人物。
他是文学家、文化名流,也是儒学与道家的传人。
苏轼全面发展了文学的各个领域,涉及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诗三首》是苏轼的一组诗作,每首诗都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首先是《赤壁赋》,这是苏轼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赤壁赋》描述了苏轼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与对人生变幻的感慨。
其次是《临江仙》,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和苏轼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最后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绘猎人的场景,表达了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三首古诗展现了苏轼的才华、洞察力和对人生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另一首重要作品。
这首诗以写景的手法,描绘了春江的美景和人们的宁静生活。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华丽而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他笔下的春江之中。
他借几笔简洁的描写,展示了江水、山林间的和谐景象,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个人的经历和影响力上。
苏轼出生在一个世家,家庭环境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曾经任职于皇宫,后来因政治立场和上司不合而被贬谪至远地。
这段乌龙经历使他更加自由和开放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加深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包括诗歌、词曲、散文等多种文体。
他以其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为主,广泛流传至今。
他的诗作《古诗三首》和《惠崇春江晚景》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思考能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价值。
(2019新教材)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课文】1.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图地荡漾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
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3.荷花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听《春晓》)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
(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3)简介惠崇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二、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课件)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译文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时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默写古诗《绝句》,导入新课1.学生默写古诗《绝句》,同桌相互修改。
2.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特别擅长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书写课题中的“惠、崇”二字。
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二、初读古诗,体会诗意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其意思。
2.指名朗读。
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指名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1.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指导学生书写:芦、芽、短。
3.深入古诗想画面。
(1)理解“蒌蒿”“芦芽”“河豚”的意思。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2)抓住诗中具体的景物,展开丰富的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的内容。
(3)指名说说古诗的大意。
(竹林之外的桃花刚开放了三两枝,江水变暖,水里的鸭子最先知道。
岸边蒌蒿遍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产卵的时节。
)(4)诗人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4.全班齐读古诗,试着进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