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之影评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与狼共舞》影评影片《与狼共舞》是一部由凯文·科斯纳执导,达科塔·史密斯主演的冒险剧情电影。
该影片于1990年上映,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认可。
下面将对这部经典的电影进行详细影评。
影片以拓荒者约翰·邓顿(约翰)的真实故事为基础。
约翰在19世纪末期北美洲的大平原上生活,经历了与野生狼群相处的冒险故事。
整部影片以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野生生物的深情厚意。
影片以约翰的感人旅程为主线,通过他与狼群的相处,展示了真实而纯粹的友谊。
约翰在与狼群的互动中,逐渐理解了它们的习性和行为,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观众在影片中不仅能感受到狼群的智慧和力量,还能看到人与动物之间潜在的情感联系。
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和摄影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凯文·科斯纳通过运用广角镜头和自然光的运用,将北美洲大平原的壮丽景色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观众仿佛置身于片中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它的宁静和神秘。
影片的剧情和节奏也非常出色。
在约翰与狼群相处的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通过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配乐,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约翰与狼群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人不禁动容。
此外,影片对殖民主义和文化冲突的探讨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约翰作为一名白人拓荒者,他与本土印第安人和野生动物的共处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这种方式,影片提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的思考,让观众深思。
演员达科塔·史密斯在片中的出色表演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勇敢且富有同情心的角色形象。
观众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约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这让人们对他的冒险精神和人性的善良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与狼共舞》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冒险的电影。
它以自然为背景,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
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它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关于友谊和自然的美妙世界。
与狼共舞——分析《与狼共舞》的艺术特点观看《与狼共舞》后,我深度的喜欢上了这个影片。
从叙事上来讲,影片叙事主体采用第一人称,这样便使得影片更加具主观性、灵活性,反而不会那么呆板。
并且叙事在好莱坞式叙事范围内并没有异味地恪守其种种法规。
在影片中邓巴的生活和经历奠定了他后面的生活,并且在与印第安人的交流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全篇都是围绕这个故事点发展,虽然单一,却在第一人称下显得异常有激情,时而揪心,时而心欢。
在我看来,狼的出现,就是故事线的一个导火索,在影片叙事特点上,就深刻的突出了狼的存在与邓巴的生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反应了生活的在西部的荒无人烟。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之后,生活便不再平静。
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如何对待邓巴上起了争执。
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
在把“握拳挺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
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
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
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从这一块的叙事,就开始有了特点的环境了,将人物的名字就设定为主题,怪异的名字深刻的突出了野兽的野蛮性格。
侧面的烘托出了印第安人的模样和文化。
这种叙事手法很有特点,特别是第一人称的讲述,很独特也很有魅力。
其结局也是一大特点,很有优势,跳跃性的十三年。
将故事的延续画上了一个句号,传统的变现形式,英雄依然在,而这段故事却已停止。
《与狼共舞》我认为它属于典型的学院派的电影,从剧本到服装、配乐、化妆都是一丝不苟。
甚至在语言上都尽可能最大化的贴近现实。
这部剧的人物造型很有特点,片中踢鸟的造型很特别,每个印第安人的服装与理想中的印第安人的行头很似贴近。
羽毛、赤裸等多个方面表现了印第安人们的形象,在苏族里面,羽毛是一个代表贡献很大的人。
1、卓别林被大文豪萧伯纳称为“电影届独一无二的才子”。
请选一部卓别林的喜剧说说他的“才气”主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得到文学大师的肯定和赞赏?以《大独裁者》为例,卓别林的“才气”主要表现在动作表情的丰富化以及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抨击不平等的世界,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卓别林这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是其能够得到文学大师肯定和赞赏的原因之一。
影片《大独裁者》是卓别林所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中声音的运用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大挑战包括对他所独具一格表演模式来说。
但最终可以说是影片整体上在音乐与卓别林的夸张的形体动作相互呼应,例如卓别林所扮演的理发师夏尔洛在理发时夸张的动作与收音机里所播放的《匈牙利第五交响曲》的节奏相呼应,及最后夏洛尔发表演讲快结束时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便烘托剧情在结尾时达到高潮,在那个年代引人深思(美国尚未参加二战,卓别林被误以为犹太人)。
卓别林所饰演的亨克尔在其被誉为“凯撒转世”时所展现的种种动作及其他与地球仪的滑稽令人耻笑的动作令观众印象深刻,而最后那个地球仪破掉了或许这也预示这希特勒的这个战争狂人的终结。
虽说卓别林加入了声音这个重要元素但是动作仍是卓别林所主要想表现给观众的,其幽默滑稽的表演在使观众娱乐的同时也发人深思。
其所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思想却是与其喜剧的外表截然相反的。
影片刻画了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大独裁者亨克尔,这个企图统治世界的亨克尔暗喻纳粹头子希特勒,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模仿希特勒,并巧妙地通过个人演说对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
这部影片拍摄于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1940年,尤其对希特勒辛辣的嘲讽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这部影片在拍摄之前就被施压,但卓别林毫不让步,并在巴黎的报纸上登出该片的主要剧情,公开向纳粹挑战,并称,“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卓别林的这种做法需要极大的勇气,让人钦佩。
居中夏洛尔:“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
与狼共舞影评【内容摘要】与狼共舞这部电影是讲述了一个西部边疆的白人军官逐渐与当地的苏族印第安人建立起理解和友谊的故事,本影片并没有按照人们的传统期待,去展示那些行侠仗义的牛仔弹不虚发的绝技,或是胸载五星标志的警长与匪徒惊心动魄的搏斗。
也没有那种成群结队而来的印第安人对大篷车的突击,及飒爽英姿的美国边疆骑警在最后时刻感到营救。
然而,这部充满诗意,细腻舒缓,甚至有些冗长的西部片也同样是观众如醉如痴。
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引人入神的亮点。
【关键词】西部影片反传统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狼共舞,是一个驻守在西部边疆的白人军官逐渐与当地的苏族印第安人建立起理解和友谊的故事,这部以反传统作为其一大特色的充满诗意,细腻舒缓,甚至显得有点冗长的西部片确实以使大洋彼岸的观众如醉如痴。
西部片是以明确的地理背景及空间环境为特征的类型影片。
而在此类型的影片中,背景或环境与其说是一种物理的风光,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环境。
在其片中,那荒凉、广阔而又雄伟的西部不仅是一片神秘莫测的原野,而同时更有着多种文化的内涵和隐喻象征的色彩。
对于美国人来说,它代表着一个广阔、恢弘而又充满希望的世界。
那里广阔的天地和未经驯化的大自然是美国,也是生存于那里的居民们自由和潜能的表示。
在这块“原始”的土壤上,西部片所展示出的一个基本冲突即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以及在文明内部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对立。
它具体体现为白人移民、牛仔、边疆骑警与西部荒蛮的自热条件和生活于这一“自热”中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冲突,以及白人内部代表着秩序和法律的警长、安居乐业的定居者、行侠仗义的牛仔与破环文明的匪徒的斗争。
多次出现的远景和大远景的遥拍显示出的不在福特。
约翰的镜头中的“纪念碑谷”式的荒凉可怕,而是一种平和、广袤,绿草如茵,水草丰茂的大自然的景象。
显然,它的价值不在是掩埋在这块土地下那些著名的“西部金矿”——一种带有铜钱味的美国梦的暗示,这里的一切也需要人,甚或是文明前来征服。
对于逃离文明世界的邓巴中尉来说,这里似乎才是人类的家园。
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内容摘要】电影《与狼共舞》展现了印第安人纯朴的游牧文化及揭露了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时期对他们所犯下的罪恶。
在影片中印第安人不再是丑恶野蛮的形象而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的情感并通过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文化来赞美他们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印第安人游牧文化美国政府罪恶优秀品质《与狼共舞》这部电影是凯文·科斯特纳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
本片在奥斯卡奖项中被提名12次。
并荣获了七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效奖,最佳音乐奖。
是个很成功的一部影片,不论在拍摄技巧或音响,剪辑都很成功。
但是我觉得这个成功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
它富有内涵,看完这部电影会让人们反思。
影片中一位叫邓巴的军官在美国南北战争时立了功然后自愿到西部驻守。
当他到西部驻地时那里空无一人,毫无生机,可是他还是坚持留了下来,他说,这是他的岗位。
然后开始享受这平静而安逸的生活,直到苏族人出现。
他慢慢的和苏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并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位印第安人。
起初对他们的提心吊胆渐渐地变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
还有了苏族名字叫“与狼共舞”。
同时还和“握拳而立”产生了感情并结了婚。
得到了苏族人的祝福,也深切的认识到了苏族人的热情与善良。
影片的最后邓巴一直等的军队来了,然而他们没有像印第安人对待邓巴一样对待他,把他视为叛国贼,殴打他,最终邓巴不再说英语,而用苏族语跟他们说话。
得知邓巴遇到了麻烦,苏族人杀死了那些白人士兵,救出了邓巴。
但是邓巴回到部落后,决定要离他们而去,因为不想连累他的朋友。
最后他带着妻子“握拳而立”离开了部落。
一、他的名字叫与狼共舞“那个凶猛的人,看来是个硬汉,但愿不会跟他开战,从我知道的这一点看来,他似乎坦诚而直率。
我很喜欢那个文静的家伙,他有耐性和具有好奇心,他似乎很乐意跟人交流,我想他在这些人里挺有分量”。
对电影dancewithwolves的观后感[共5篇]第一篇:对电影dance with wolves的观后感看了《与狼共舞》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想哭哭不出来,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复杂吧。
电影里有许多东西是美好的。
电影的第一部分便向我们证明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做到“融合”,并非十分艰难的事情。
想到曾经谈到某种特异功能:只要心里想着什么,对方便知道了。
主持人随后解释:这样的能力在人类还不会用语言交流的时候便存在了,并且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流的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在出现了语言之后便消失了。
突然之间觉得异常感动。
《与狼共舞》所说的融合,就是这样的融合。
人与人之间语言不通,但是他们的心灵相通。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亦是如此。
这实在是一派美好的景象。
而现实是残酷的。
这句话实在不假。
不断的战争,无休止的掠夺,流不完的鲜血摆明了那样的美好景象只不过是一个梦境。
在世界存在的某一天起,一种情感油然而生——仇恨。
人们对仇恨如此牢记在心,日积月累,一代传一代。
后来的人们对仇恨如此盲从,如此笃定,硬是认为这是合乎所以的,没有道理可循的。
仇恨越来越大,像乌云一样笼罩天空,无处不在。
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实注定是残酷的,美丽的梦境注定只是一个梦境呢?因为世间充满了仇恨。
可是又为什么充满世界的是仇恨而不是宽容、理解、关爱、照顾呢?我想,是因为欲望。
记得一个纪录片中所说的,原子弹的威力极为强大,而原理却极其简单。
仅仅只需靠两个普通的大学生和几本基本原理书就能自制一颗危害力极强的原子弹。
“人类终于制造出毁灭自我的武器。
”为什么往往丑恶的东西更容易得到,而美好的东西却似乎极难呢?我想这也许是上帝考验人类的手段,又或者这恰好证明了人类的丑陋——如果人类把花在发明原子弹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上,这个世界又会美好多少呢?可是,到底为什么人类总是要做这样的自取其辱、自寻毁灭的事情呢?我想,还是因为人类无可遏制的欲望。
美国电影与狼共舞篇一:与狼共舞之影评1、简介1.1邓巴中尉因为腿受伤害怕成为残废,便打算干脆死在战场上算了,没想到没有死掉,反而误打误撞帮部队打了胜仗,成了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他骑著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
邓巴被“海斯要塞”的范布鲁少校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
邓巴独自在无人的哨所住下,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他。
不久范布鲁少校自杀了,他的车夫也被印地安帕尼族杀死,于是邓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邓巴独自过著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还和一只两条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并给它取名为“两只白袜”。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之后,生活便不再平静。
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如何对待邓巴上起了争执。
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
在把“握拳挺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
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
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
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他在捕猎野牛时的骑术和枪法令苏族人大为折服以后又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不久他便搬入苏族人的营地居住,开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邓巴与“握拳挺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
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
所有苏族人都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握拳挺立”的相爱和结合。
而邓巴也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苏族人中间。
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之外,邓巴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
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
1、简介1.1邓巴中尉因为腿受伤害怕成为残废,便打算干脆死在战场上算了,没想到没有死掉,反而误打误撞帮部队打了胜仗,成了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他骑著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
邓巴被“海斯要塞”的范布鲁少校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
邓巴独自在无人的哨所住下,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他。
不久范布鲁少校自杀了,他的车夫也被印地安帕尼族杀死,于是邓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邓巴独自过著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还和一只两条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并给它取名为“两只白袜”。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之后,生活便不再平静。
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如何对待邓巴上起了争执。
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
在把“握拳挺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
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
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
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他在捕猎野牛时的骑术和枪法令苏族人大为折服以后又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不久他便搬入苏族人的营地居住,开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邓巴与“握拳挺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
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
所有苏族人都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握拳挺立”的相爱和结合。
而邓巴也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苏族人中间。
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之外,邓巴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
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
他们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
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
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
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
于是邓巴再也不说英语,而毅然说起了印第安语。
驻军少校无计可施,只好派一队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
苏族人发现邓巴被捉后,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
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握拳挺立”离开了苏族人村落。
十三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2、多元化地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史诗,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与狼共舞》的影评电影《与狼共舞》一直被认为是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影片中可以见到广阔荒凉而野性大气的美国西部景色、成百上千只疯狂奔跑的水牛,勇猛无畏的印第安战士,以及在所有西部片中无一例外的——爱情故事。
但《与狼共舞》与其他西部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多元化地展现了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
当我们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这部影片,亦当有所获益。
本文将试图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尝试解读这部影片,而既然是一部影片,也就不必生拉硬拽的将其全部纳入学术范围内。
狼狼是贯穿于影片始终的角色,影片大概是想借助狼与主人公最终建立了超乎物种界限的信任关系这一事实来反衬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敌视和杀戮。
影片中,主人公邓巴是在营地附近发现了狼,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由于某些影片未交代但我们大致可以想到的原因,即这匹狼饿极了没有食物,才跑到人类的营地附近觅食(否则就是没有原因,总不可能这匹狼太孤独了跑来和邓巴交流下感情吧?)。
而邓巴同学在营地也是百无聊赖,“抱着试试的态度”产生了和狼交往的想法。
在影片后来的发展中,导演也显然有意把狼描述成了狗,无比忠诚、誓死跟随,这明显又是一种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狼作为一种野性极强的动物,第一,其极其饥饿的情况下,跑去人类营地只会拼死攻击人类以获取食物,而非摇尾乞怜。
第二,我们没理由相信,人与狼之间的信任和忠诚通过如此简单的互动便可以达到。
所以,我认为“与狼共舞”基本上是导演讲故事的工具,虽然表面上看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实际上,就在这部影片里,人与狼之间的信任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没有可比性,因为,一、在人和狼之间在精神上(邓巴同学对狼)和物质上(狼对邓巴)是相互依赖的,而影片中邓巴同学与其他白人人之间则不存在直接、强烈的依赖关系。
二、实际上前者关系的形成是极个别的狼与极个别的人在双方极个别的境况下偶然缔结的、独立于双方生存必然之外的,而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相对同质化且固定),我们也没必要太过关注。
礼物礼物在这部影片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互赠礼物成为了邓巴同学和苏族人初步接触阶段增进双边互信、建立持久合作的仪式上的重要保证。
在一本论述亚马逊森林中某部落的生活的一本人类书著作里(忘了叫什么名字了),有叙述说,在某个部落散乱聚集区域里里,互赠礼物甚至是他们部落之间互动的极少的几种形式之一,由此可见此仪式的重要性。
其实互赠礼物一直是人类社会中各成员和组织相互表达善意、增进互动以维持长期的和平、合作的重要形式。
这一点在影片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外在标志。
《与狼共舞》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镜头:一、苏族部落的巫师见到赤身裸体的邓巴吓得落荒而逃,并百思不得其解看到“一个全身赤裸的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征兆;二、当邓巴身着苏族人的服饰回到营地之后,被白人士兵未加区别的射击,而军官也揪着邓巴的衣服说“看来你归顺印第安人了”。
这些都意味着,服饰不仅仅具有保暖和遮羞的作用,它更大的作用是符号意义上的,不论是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还是文明的现代社会,服饰都是个体归属某一个群体的最直接、最外在的标志。
但是,外在的一般都不是本质的,一个民族最为本质的属性应该是语言和社会规范。
如果一个民族独有的语言和社会规范消失了,那么即使有大量后代繁衍,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民族消失了。
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本质也最为外显的标志。
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文化人类中已多有论述。
语言独有的识别性特征使邓巴在习得苏族语言后融入这个族群具有了初步的可能性,也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影片中,使用相同的苏族语言至少起到了这样几个功能:一、增进苏族人对邓巴同学的认同感,这是邓巴融入苏族部落的第一步;二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如果沟通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效率的话,由于人的耐性有限等等原因,群体成员将有可能固化邓巴是外族人的印象;三、为邓巴脱离白人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四、强化了邓巴对自己作为苏族部落一员的认同,这从邓巴被军官拷打时用苏族语言回应的场景中可以看出来)。
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原始部落。
在苏族群体中,族长由年老男性担任,并享有绝对的权威(影片中族长多次平息了族人的争吵,并做出各项重大决定);同时巫师被认为具有先知的能力,能获得神祗的启示,因而巫师事实上成为了部落内仅次于族长的权威(决定“挥拳而立”服丧的时间长短)。
青壮年男性担任了狩猎和保卫部落所有人安全的责任而勇猛无比、义无反顾;女性负责日常生产、照顾幼儿。
苏族部落存在以下的特点:A、群体成员有限;死亡率较高;B、食物来源严重依赖季节、且相对不充裕;B、时刻面对强有力的外族的入侵。
第一个特点导致苏族部落老年男性较少,加之其生存经验较为丰富,因而易于树立权威;B、C则导致了合作的必要。
加之A点,合作则进一步导致了那种令邓巴同学温暖的氛围。
我这样分析的目的是,原始部落社会之所以是这种形式自有其原因,或者说是因为特定的环境因素、历史因素导致了必然有此种类型的社会形成。
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一旦固定,就将具有独特的风俗、传统和道德规范。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强求现代社会具有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关系,正如我们不会要求原始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或者科技文明一样。
简单说就是不同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社会,而不同的社会必将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社会成员之间也必将具有不同的互动形式和关系。
但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和善的、相互信任的互动形式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几乎是“理想”的、至少符合大多数人想象和期望的样板,而所有积极地试图向那种温暖人心的社会靠近的努力都是有其正面价值而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为的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
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都是什么狗屁理论,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等等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标题(自拟)姓名:XX 系别: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11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1413040XX 联系电话:1477390XXXX 任课老师:姚武看过这么多电影,还是第一次写影视评论文章。
本学期选修了影视鉴赏这么课程,虽然自己可能并没有做到每节课都是完完全全从头至尾的认真听讲,但是我感觉自己多少在影视鉴赏这块还是学到了东西的,或许这仅是皮毛,也不是说我听了课就完全的丰富了自我,但相对来说让自己又多摄取了一方面的知识,不至于完全愚昧不知。
在观看了老师推荐的四部影视作品后,我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是《Dance with Wolves》。
看了这部影片真的让人的心灵产生很大的震动.在我看来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的特技是否高明,画面是否维美,而是它是否有个触动人心灵的故事!影片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结果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
邓巴中尉曾经是南北战争中的英雄,因幻想破灭,远离内战,独自往未开发西部的大草原闯荡。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开始了接触和交往。
经过一番艰难的起步,他终于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印第安人建立了信任和友谊。
他与苏族妇女“站立舞拳”结婚,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印第安人。
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
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一些有关这部影片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