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趣味相声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专利”,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提出听读要求:认真听,特别是会认字的读音。

2.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太可笑了、让我们动脑筋、像脑筋急转弯……)其中几次让人发蒙?指名回答。

3.相声就是一门笑的艺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好会认字和会写字,取得一张进入相声殿堂的门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会认字词卡片。

Jiǎyǐlàzhúxīmièzhǎn lǎn shāchēchán rén

甲乙蜡烛熄灭展览刹车缠人

2.学生开火车认读,扩词说话。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集体进行交流。重点指导多音字“刹”。

刹chà 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刹shā 止住:刹车。刹住这股歪风。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有一定的识字基础。但三年级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鼓励互助合作,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中识字能力不断地提高。)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相关的练习题。

(2)指名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练习和朗读课文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知识技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纠正,形成正确的首应效应。)

四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2.布置作业

(1)搜集相声的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听几段相声。

(2)家庭表演:邀请家长共同说相声。

(这样的作业设计,以趣为主,让学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轻松地完成作业,也为下堂课学习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1.老师评,学生评,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有了前进的目标。

2.识字是小学生的一项语文基本功,特别是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有些学生有些忽视,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重视之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从而有持之以恒识字的动力。

3.新课标要求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即通过诱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的自我现实的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定目标,自我要求,自主行为,自我评价等自我教育过程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

1.通过学习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表达的能力。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检查复习,谈话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合作读,齐读。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可以随作者一起进入相声的殿堂了。

二精读课文,体会相声的特点。

(一)读、听、说,感受相声的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2.指名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补充关于相声的资料,并介绍相声大师“侯宝林”录音播放他的一段相声《醉酒》。

4.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相声的资料。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读、听、交流中感受到了相声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次赏析后的训练。)

(二)找一找,练表达。

师:读了这段相声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举例说一说。指名回答。

(从课后的训练题入手,指导学生走进文本。针对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训练,使学生有的放矢,有话可说,让表达训练落到实处)

(三)演一演

1.小组合作同桌选相声中的一段或几段在小组里进行表演。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到台前表演相声小段。(尽量多叫几组)

3.评选“未来笑星”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实践活动,只有语言实践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熟练运用,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因此给孩子们创造实践实践的机会,课堂表演,课本剧等都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可行的走进教室的实践方式。)三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分角色读一读。

2.自由组合,练习说一说。

3.小组交流,了解内容。

4.教师评议并小结: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四推荐阅读

推荐经典相声作品供学生欣赏。《吹牛》《逗你玩》《五官争功》

五拓展延伸

请你继续编创一段《让人发蒙的相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要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1.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学习还是属于第一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采用的是录音导入,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听一听课文录音。让他们能够初步熟悉课文,同时也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连识字都更有劲了。由于相声是一门以说为主的艺术,并且幽默诙谐,充满了机智,引人发笑。为了让同学们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特点。我首先让班里所有的女生与所有的男生对抗朗读,一来再次熟悉课文,二来激起男女生之间的竞争。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卖力地朗读。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接着,在大家对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小组试读,并上台合作表演。如此,同学们的热情更是高涨,纷纷要求上台。

2.在读中学,学中读,这一堂课,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读,学,教相结合,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相声的特点,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毕竟接触很少。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了解相声的特点,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完美的统一。

3.板书设计让学生对相声的特点有一个深刻地了解与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重点。使学生记忆深刻。

16 让人发蒙的相声

语言

诙谐幽默内容

形式

1.选字组词。

(1)给恰

送(给) (恰)好 (恰)当

(2)熄息

(熄)灯休(息) (熄)灭

(3)蜡腊

(腊)月 (蜡)烛 (腊)八

(4)揽览

展(览) 包(揽) 浏(览)

(5)己已

自(己) (已)经早(已)

(6)脑恼

大(脑) (恼)怒 (脑)袋

2.连字组词。

喜入仔参速刹缠

观欢迷细人度车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刹:A. chà B.shā

刹.车( B ) 古刹.( A ) 宝刹.( A ) 刹.住( B )

(2)蒙A.mēng B.méng C.měng

蒙.骗( A ) 蒙.人( A ) 蒙.盖( B ) 蒙.古( C )

(3)落A.luò B.lào C.là

降落.( A ) 落.枕( B ) 丢三落.四( C )

4.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喜欢欢喜

(1)人人都(喜欢)听相声。

仔细细心

(2)我得听(仔细)了。

根本本来

(3)我说的(本来)就是蒙人的相声。

一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中国相声大师

张三禄(咸丰、道光年间人,具体年月日不详),别名:管儿张,相声艺人、八角鼓艺人。清朝咸丰、道光、同治年间北京人。

他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其艺术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代表作《贼鬼夺刀》、《九头案》。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

1956年,马季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师从侯宝林先生。1965年后,马季正式成为中国相声演员。80年代,马季把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1983年被委认为第一届春晚总策划,1984年创作《宇宙牌香烟》进入春晚,1987年马季创作群口相声《五官争功》,1989年春晚表演相声《送别》。1991年创作相声《训徒》,1996年创作作品《老少乐》。2003年10月3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马季出席并题匾。2006年9月,中国曲艺界的牡丹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马季。2006年12月20日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72岁。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

侯宝林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颜泽甫为师,学京戏。1940年起,与长辈郭启儒搭档,合说对口相声。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患胃癌去世,享年76岁。

三小学生相声《吹牛》台词

甲: 我们家是吹牛世家!

乙: 我们家还是吹牛专业户呢!

甲: 我们家吹牛不纳税。

乙: 我们家吹牛还不交钱呢!

甲: 不是吹,我一出生就会上厕所。

乙: 爬着去?

甲: 谁刚生下来就会爬呀?

乙: 那怎么去?

甲: 床就当厕所了呗!

乙: 这叫尿床!

甲: 我三个月就会跑。

乙: 那准是个怪胎!

甲: 三个月我妈就上班了,我只好奶奶家/姥姥家两头跑。

乙: 就这么跑呀!

甲: 要说吹牛,我可是没人能比。

乙: 我不信,你敢不敢在这儿比一比?

甲: 在这吹?没问题!

乙: 要说这饭量大,我一顿饭能吃五碗面条!

甲: 我一顿饭能吃八斤水饺!

乙: 哎呀,我发烧了!

甲昨天晚上我也发高烧啦!

乙我高烧六十七度。

甲我高烧九十四度。

乙你也不怕烧死啊!”

甲: 晚上睡觉我手里攥着一把玉米,第二天一看,全成爆米花了!

乙: 晚上睡觉我盖着一床被子,第二天一看,被子烧了个大窟窿!

甲: 我比楼高!

乙: 我头顶天,脚踏地,伸手能抓大飞机!

甲: 我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顶着地!

乙: 那你的脸呢?

甲: 吹牛的人不要脸了!

乙: 哎!-----

四马三立相声《逗你玩》台词

马三立相声逗你玩台词

演员表:1母亲:雪燕 2宝宝:良宾 3小偷:志敏

1母亲:“宝宝,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的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2宝宝:“好的”

3(来了一小偷,对孩子):“几岁啦?”

2宝宝:“5岁”

3小偷:“你叫什么名字啊。”

2宝宝:“我叫小虎”

3小偷:“你认识我吗?”

2宝宝:“不认识”

3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2宝宝:“逗你玩”

3小偷:“好,太好啦。”

2(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1母亲:“谁啊?”

2宝宝:“逗你玩”

1母亲:“好好看啊”

(小偷拿走了裤子,2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

1母亲:“谁啊?”

2宝宝:“逗你玩”

1母亲:“这孩子。一会我揍你,好好看的别叫啦”

(3小偷拿走了被单子,2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1母亲:“谁啊?”

2宝宝:“逗你玩”

1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3小偷走了,1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2宝宝:“拿走啦”

1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生

《趣味相声》教案

《趣味相声》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乙、蜡、烛”等8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并能练习相声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感受相声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相声并主动探究了解中国传统相声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并能练习相声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2.感受相声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相声并主动探究了解中国传统相声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感受相声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相声并主动探究了解中国传统相声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精彩的相声片段《吹牛》,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表演。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相声的了解。板书:相声 3.出示关于相声的资料: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津、南京。相声艺术始于明清,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 4.过渡引入:不只你们喜欢相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曲艺文化形式,主要是因为相声让人感到非常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趣味相声》(补充板书:趣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用你

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出示阅读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课文,划生字,做标记。 (3)读到感兴趣的句子写写体会,这个相声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识生字: 课文中走出来一些陌生的汉字,你能和它们做朋友吗? 乙蜡烛熄展览刹缠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3.识字小能手: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如拆字法等。 (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4.识字指导: “烛”不要读成了“zhuó”; 同时注意“览”的声母是边音“l”。 5.齐读;开火车读。 6.词语练习: (1)学生运用生字扩词。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探究语言,感受幽默 1.同学们都读过了这个相声,说说这个相声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预设:非常幽默、有趣。 2.师引导学生体会幽默诙谐是相声的特点。板书:幽默诙谐 3.你觉得哪些地方最幽默?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 预设: 甲:一打开马棚的门,马就轰的一声,全冲了出来。我跳上马背,一个劲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趣味相声》语文S版

《趣味相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趣味相声》是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选取了一个完整的相声片段台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生字,积累“蜡烛、展览”等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了解相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之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并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表演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播放一段相声。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相声)没错,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相声。 3、师简介相声。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相声。(板书课题:《趣味相声》) 【设计意图】 由相声入手,让学生感知相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朗读相声台词画出生字、新词。 ②画出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思考:“趣味相声”又可以被称为什么? 2、出示生字: ①带拼音指名读一读。 ②去拼音读一读。 ③齐读、开火车读。 ④口头给生字组词。 3、出示词语: ①自由读一读。 ②指名读、齐读。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4、分角色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字音。 【设计意图】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有一

小学生幽默搞笑相声剧本台词

小学生幽默搞笑相声剧本台词:《珍惜时间》 甲:日月如穿梭,光阴快似箭。 乙:呦,你又在这拽呢? 甲:拿你来说吧,今年有10岁了吧? 乙:都11了。 甲:你瞧瞧一晃儿这么大了。乙:一晃儿? 甲:这“晃”也是形容时间的词儿。刚生出来这么一点儿,一晃儿3岁进幼儿园,又一晃儿6岁读小学,再一晃儿11,该小学毕业了,你再这么晃几下...... 乙:怎么样?甲:你就没了。 乙:敢情我一辈子净晃晃了。 甲:这个晃,跟刚才讲的箭是同一个意思。 乙:形容日月、光阴。 甲:让你自己说,时间快不快?乙:太快了。 甲:可我们一些小伙伴不珍惜时间,嫌时间用不了。乙:还有嫌时间多的? 甲:有个同学叫王小虎,老嫌时间过的慢。你看他那劲头,一天到晚两眼老跟挣不开似的,磨磨蹭蹭耗时间。听不见他说话,一说准是这句话。 乙:说什么呢? 甲:“怎么还不放学呀?” 乙:老盼放学啊? 甲:脾气倒是不错,冲谁都笑:“你这儿干吗呐”? 乙:我学习呢,你干什么呢? 甲:“嘻嘻,不知道。” 乙:作业写完了吗? 甲:“嘻——不知道。” 乙:考试及格了吗? 甲:“嘻——不知道。” 乙:这也不知道啊! 甲:“嘻——不知道。” 乙:你这次数学考多少分? 甲:“70分......” 乙:不是不知道啊? 甲:上次考试得71分。 乙:又少1分。 甲:你说,要这样发展下去,小学还能毕业吗? 乙:我看,再不珍惜时间,就不能毕业了。 甲:我算了一下,我们小学生,能学习的时间太少了。 乙:是吗? 甲:每年两个学期,每学期20个星期。 乙:一年就上280天的学。 甲:去掉周末两天,还剩多少? 乙:一年就上200天的学。 甲:每天睡觉八个小时,三八二十四,有三分之一睡觉了。 乙:那吃饭走路呢?甲:每天不得四个小时啊。

适合小学生的相声小品

适合小学生的相声小品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读书好 A:大家好,这个节目是相声,表演者齐熙绅等--------- B:咦我怎么成等啦 A:就别提你了。你看看我,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双全,多才多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人中豪杰,我是当仁不让。 B:哦,你这么厉害呀。 A:那是。知道吗我读过的书比你都胖。 B:那我考考你 A:考吧! B:保证把你烤的外焦里嫩,肥而不腻。 A:啊北京烤鸭呀! B:听好了,四大名着有哪些 A:这个简单,黑猪、白猪、花猪、荷兰猪。 B:四大名猪哇! A:开个玩笑,我国的四大名着有《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B: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 A:秦始皇 B:世界最长的河流是 A:尼罗河 B:太阳系有几大行星

A:9大行星 B: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 A:莫言。 B: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A:5月初5 B:7月6日是什么节 A:是、、、、、、是、、、、、、 B:不知道了吧 A:你等会儿,让我想想。嗯、、、、、、、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那你说7月6日是什么节日 B:谦虚点,鞠个躬,说个“请”,我就告诉你。 A:(鞠躬),请你告诉我吧! B:这就对了,听好了,记住了,7月6日----------是我爸爸的生日。A:拉------倒--------吧,那算什么节日。 B:家-父---------诞-------辰--节 A:嗐! B:不过话说回来,你知道的知识真不少。 A:因为我喜欢读书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B:对,我们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齐说: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趣味相声》教案

16 趣味相声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 板书课题 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专利”,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提出听读要求:认真听,特别是会认字的读音。 2.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太可笑了、让我们动脑筋、像脑筋急转弯……)其中几次让人发蒙? 指名回答。 3. 相声就是一门笑的艺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好会认字和会写字,取得一张进入相声殿堂的门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三 检查预习 学习生字 1.出示会认字词卡片。 Jiǎ yǐ là zhú xī miè zhǎn lǎn shā chē chán rén 甲 乙 蜡 烛 熄 灭 展 览 刹 车 缠 人 2.学生开火车认读,扩词说话。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集体进行交流。重点指导多音字“刹”。

刹chà 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刹shā 止住:刹车。刹住这股歪风。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有一定的识字基础。但三年级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鼓励互助合作,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中识字能力不断地提高。)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相关的练习题。 (2)指名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练习和朗读课文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知识技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纠正,形成正确的首应效应。) 四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2.布置作业 (1)搜集相声的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听几段相声。 (2)家庭表演:邀请家长共同说相声。 (这样的作业设计,以趣为主,让学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轻松地完成作业,也为下堂课学习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1.老师评,学生评,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有了前进的目标。 2.识字是小学生的一项语文基本功,特别是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有些学生有些忽视,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重视之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从而有持之以恒识字的动力。 3.新课标要求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即通过诱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的自我现实的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定目标,自我要求,自主行为,自我评价等自我教育过程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 1.通过学习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表达的能力。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检查复习,谈话激趣导入。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趣味相声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专利”,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提出听读要求:认真听,特别是会认字的读音。 2.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太可笑了、让我们动脑筋、像脑筋急转弯……)其中几次让人发蒙?指名回答。 3.相声就是一门笑的艺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好会认字和会写字,取得一张进入相声殿堂的门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会认字词卡片。 Jiǎyǐlàzhúxīmièzhǎn lǎn shāchēchán rén 甲乙蜡烛熄灭展览刹车缠人 2.学生开火车认读,扩词说话。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集体进行交流。重点指导多音字“刹”。 刹chà 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刹shā 止住:刹车。刹住这股歪风。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有一定的识字基础。但三年级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鼓励互助合作,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中识字能力不断地提高。)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相关的练习题。 (2)指名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练习和朗读课文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知识技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纠正,形成正确的首应效应。) 四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2.布置作业 (1)搜集相声的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听几段相声。 (2)家庭表演:邀请家长共同说相声。 (这样的作业设计,以趣为主,让学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轻松地完成作业,也为下堂课学习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1.老师评,学生评,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有了前进的目标。 2.识字是小学生的一项语文基本功,特别是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有些学生有些忽视,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重视之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从而有持之以恒识字的动力。 3.新课标要求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即通过诱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的自我现实的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定目标,自我要求,自主行为,自我评价等自我教育过程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 1.通过学习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表达的能力。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6趣味相声练习卷.doc

试卷第 1 页共 1 页 语文S 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6趣味相声练习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 .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打”√”。 蜡烛(zhú chú) 展览(lǎng lǎn) 熄灭(xīn xī) 刹车(chā shā) 缠 人(cháng chán) 2 . 辨字组词。 蜡(________) 缠(________) 览(________) 腊(________) 厘(________) 缆(________) 3 . 照样子,写词语。 示例:是非——是是非非 男女——(_____) 老少——(_____) 里外——(______) 来回——(_____)真假——(_____) 日夜——(______) 4 . 给下列句子排序。 (_______)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 (_______)大蜻蜓亮晶晶的两只眼睛像小玻璃球,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动,非常漂亮。 (_______)我和姐姐发现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 (_______)我悄悄地一捏,把它捉住了。 (_______)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马上把它放了。 5 .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趣味相声》用(________)的语言讲了五个问题,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天上有没有出太阳、能不能追上哥哥。 6 . 白鹅 白鹅生性好水,头上有一个凸起的黄色的肉冠,看上去仿佛戴着一顶小黄帽子总让人觉得滑稽可笑。那圆圆的小眼睛下面,长者一张小铲子似的扁嘴,每当发现生人时,它就发出“嘎嘎”的叫声。 白鹅的胸脯和臀部都很肥大,显得威武雄壮,但是走起路来,那向上翘起的秃秃的小尾巴,不停地左右摇摆的样子,却像醉汉似的,很可笑。它有一双橙黄色的像蒲扇一样的爪子,那是它得天独厚的划水工具。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__________) 威武——(__________) 【2】根据词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样子、动作引人发笑。——(_______________) (2)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4】第一段共__________句话,分别写了白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相声》教学设计

《趣味相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段内容诙谐、充满机智的相声,很适合学生阅读感悟。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学情分析 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每年的各种文艺晚会上都可以欣赏相声表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现实中毕竟接触很少。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相声的特点,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 2.通过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和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字词卡片,录音磁带;有关相声发展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读准、读流利;搜集有关相声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专利”,是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二、检查预习,引导识字 1.出示会认字词卡片 学生开火车认读,组词说话 2.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趣味相声》,提出听读要求:认真听,特别是会认字的读音。 2.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太好笑了、让我们动脑筋、像脑筋急转弯……) 其中几次让人发蒙? 指名回答 3.相声就是一门笑的艺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好会认字,取得一张进入相声殿堂的门票。 四、精读课文,体会相声的特点 (一)读、听、说,感受相声的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2.指名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6、趣味相声

16*趣味相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执教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积累“蜡烛、展览”等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之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并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播放一段相声的录音。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相声)没错,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相声。(师简介相声)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相声。(板书课题:《趣味相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字音。 3.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趣味相声”又可以被称为什么?(蒙人的相声)课文中一共几次让人发蒙?(五次)

5.让人发蒙的相声,人们为什么听? (发蒙归发蒙,越发蒙越爱听,越发蒙越入迷)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读、听、说,感受相声的特点。 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指名回答) 2.同桌对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得体) 3.指名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二)找一找,练表达。 师:读了这段相声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说清楚原因即可)举例说一说。指名回答。 (三)演一演。 1.小组合作同桌选相声中的一段或几段在小组里进行表演。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到台前表演相声小段。(尽量多叫几组) 3.评选“未来笑星”活动。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继续编创一段《趣味相声》,在班级里给大家讲一讲。 五、教学板书 16*趣味相声 趣味相声→诙谐幽默语言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16 趣味相声

16*趣味相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积累“蜡烛、展览”等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之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并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播放一段相声的录音。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相声)没错,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相声。(师简介相声)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相声。(板书课题:《趣味相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字音。 3.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趣味相声”又可以被称为什么?(蒙人的相声)课文中一共几次让人发蒙?(五次) 5.让人发蒙的相声,人们为什么听? (发蒙归发蒙,越发蒙越爱听,越发蒙越入迷)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读、听、说,感受相声的特点。 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指名回答) 2.同桌对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得体) 3.指名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二)找一找,练表达。 师:读了这段相声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说清楚原因即可)举例说一说。指名回答。(三)演一演。 1.小组合作同桌选相声中的一段或几段在小组里进行表演。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到台前表演相声小段。(尽量多叫几组) 3.评选“未来笑星”活动。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继续编创一段《趣味相声》,在班级里给大家讲一讲。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6.趣味相声语文S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传播知识。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

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 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 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 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 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 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 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 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 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 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 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 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 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 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6* 趣味相声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打“√”。 二、读句子,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1.妈妈点燃了七根(蜡 腊)烛。 2.最后那燃烧的小火苗也(熄 息)灭了。 3.呵,这个(缠 厘)人的小家伙! 基础过关 甲乙.(y ǐ j ǐ) 蜡烛.(zhú ch ón ɡ) 展览.(n ǎn l ǎn ) 刹.车(chà shā)

语文趣味小知识

①0+0=?(一无所获)②7086(七零八落)③1,2,5,6,7,8,9(丢三落四)④1,1,1,1(说一不二)⑤35,35,35(三五成群)⑥1,2,3,4,5,6,7(乐在其中)⑦2,4,6,8,10(无独有偶)⑧1,3,5,7(无奇不有)⑨15,10(一五一十)⑩3,4, 5,6(一干二净) 根据成语猜汉字: ①争先恐后(急)②异口同声(谐)③颠三倒四(泪)④弹丸之地(尘)⑤熙熙攘攘(侈)⑥唇齿相依(呀)⑦灭顶之灾(火)⑧玩火自焚(林)⑨百里挑一(白) ⑩言多必失(误) 根据一字猜成语: ①龙(充耳不闻)②一(接二连三)③咄(脱口而出)④亚(有口难言)⑤判(一刀两断)⑥者(有目共睹)⑦泵(水落石出)⑧扰(半推半就)⑨黯(有声有色) ⑩田(挖空心思) 根据二字猜成语: ①会计(足智多谋)②相声(装腔作势)③伞兵(从天而降)④胜境(不败之地)⑤氙氚(气吞山河)⑥假眼(目不转睛)⑦雨披(一衣带水)⑧武断(不容分说)⑨初一(日新月异)⑩仙乐(不同凡响)

①感冒通(有伤风化)②太阳灶(热火朝天)③显微镜(一孔之见)④无底洞(深不可测)⑤望江亭(近水楼台)⑥脱粒机(吞吞吐吐)⑦黑板报(白字连篇)⑧翘翘板(此起彼伏)⑨婚丧事(悲喜交加)⑩飞行 员(有机可乘) 根据四字猜成语: ①鹊巢鸦占(化为乌有)②尽收眼底(一览无遗)③逆水划船(力争上游)④石榴成熟(皮开肉绽)⑤举重比赛(斤斤计较)⑥枪弹上膛(一触即发)⑦盲人摸象(不识大体)⑧四通八达(头头是道)⑨双手赞成(多此一举)⑩爱好旅游(喜出望外) 根据五字猜成语: ①武大郎设宴(高朋满座)②遇事不求人(自力更生)③千里通电话(遥相呼应)④多看无滋味(屡见不鲜)⑤不考虑中间(瞻前顾后)⑥没关水龙头(放任自流)⑦快刀斩乱麻(迎刃而解)⑧给家捎个话(言而无信)⑨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⑩哑巴打手势(不言而喻) 猜《水浒传》人名谜: ①济人急难(施恩)②众芳竞艳(花荣)③绿化北京(燕青)④过分要求(索超)⑤艳冠群芳(王英)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趣味相声语文S版

16.趣味相声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 2.了解相声的主要内容,并能表演这个相声。 3.体会相声的特点。蒙人(幽默、滑稽、风趣、诙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体会相声的特点:蒙人(幽默、滑稽、风趣、诙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师的图片、相声。 简单介绍相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师、马季老师、侯宝林老师 师小结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趣味相声》. 二、初读相声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1)出示会认字,齐读,开火车读。 (2)指名读,全班订正。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相声,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班上交流。 三、再读相声, 1.让学生默读相声,边读边思考: 你觉得这个相声的特点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1)甲:有一天,家里停电,我便点了十支蜡烛,夜里起风,吹熄了六支,请问最后还剩几支? 乙:这还用问,十减去六,还剩四支。 甲:错了。 乙:没错。 甲:错了,还剩六支。其余四支都燃尽了。 (2)甲:不,马儿倒都停下来吃草了。我一数,西边十五匹,东边十六匹。一共……

乙:三十一匹。 甲:错了。 乙:十五加十六,三十一匹。没错。 甲:错了。三十二匹。 乙:没有的事! 甲:我身子底下还骑着一匹呢。 (3)同桌两人交流。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来体会相声语言幽默风趣滑稽。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诙谐生动,引人发笑。 四、拓展运用 1.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3.分组展示,评价。 五、作业 1.演一演这个相声。 2.搜集你喜欢的相声。 板书设计: 16.趣味相声 吹蜡烛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数马匹蒙人(幽默、滑稽、风趣、诙谐)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相声出太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