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 格式:docx
- 大小:13.24 KB
- 文档页数:1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1. 德国的古典哲学
2.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三个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政治经济学
3. 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被后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四、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 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
5.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是各国工人阶级的国际组织。
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6.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专题七测试一、判断题。
(共16题)题目1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1.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答对了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2.1916年,列宁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指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答对了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3.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给新生的国家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答对了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不正确获得4.00分中的0.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同时,也得到了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的支持()。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答错了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5.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6.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国有化只包括大企业的国有化,中、小企业不实行国有化()。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答对了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7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7.粮食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它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8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8.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苏维埃政府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9.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思路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标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问题?什么是唯物唯心主义?基本问题: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讨论的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惠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辩证统一4.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形势分几种?实践主体客体各指什么?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分为三种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指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水平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及1-5章练习题及答案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文献是:A.《共产党宣言》B.《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C.《反杜林论》 D.《哲学的贫困》2.马克思主义是由: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B.马克思和列宁创立的C.恩格斯和列宁创立的D.列宁和毛泽东创立的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A.思想和认识相统一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D.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4.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的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 威廉·配弟D.弗朗斯瓦·魁奈5.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最终形成的重要著作是:A.《反杜林论》B.《资本论》C.《共产党宣言》D.《法兰西内战》6.“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一论断来自:A.《哥达纲领批判》B.《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C.《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D.《共产党宣言》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A.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B.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的问世C.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D.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8. 创立帝国主义论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9.列宁主义创立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新论断的提出B.《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发表C.十月革命胜利D.《国家与革命》的发表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E.欧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近代自然科学成果。
马克思主义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C《资本论》D《哥达纲领批判》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A根本理论特征 B 根本理论品质C鲜明政治立场 D 崇高社会理想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英国哲学B法国哲学C希腊古代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5、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标准6、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质变和量变B联系和发展C对立和统一D肯定和否定7、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原因在于()A斗争性是稳定的,同一性是可变的B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C斗争性是内容,同一性是形式D斗争性是无形的,同一性是有形的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规律性B可知性C客观实在性D矛盾性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0、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 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11、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D肯定和否定的统一12、联系是( )A不可知的B主观的C普遍的D无条件的13、认识的本质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14、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C从认识到实践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5、真理是()A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B标志客观的范畴C标志主观和客观相违背的范畴D标志主观的范畴1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它是否()A与客观实际相符合B被权威所肯定C对人有用D被多数人所肯定17、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会导致的错误是()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怀疑主义D不可知论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B先验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19、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历史人物D生产方式20、生产方式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C劳动者和生产资料D劳动者和生产工具21、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2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领袖意志B反动历史人物C人民群众D杰出历史人物2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杰出历史人物D生产力2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的直接动力是()A社会基本矛盾B社会革命C阶级斗争D改革25、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能源系统B仓储系统C生产工具D运输系统26、生产关系反映的是()A思想关系B法律关系C政治关系D经济关系27、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交换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2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军队B国家政权C法庭D警察29、一辆轿车比一台自行车价值大,是因为()A轿车速度快B轿车使用价值大C生产轿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生产自行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轿车安全、舒适30、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产品供不应求B生产的绝对过剩C固定资本更新D生产的相对过3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获取商品B获取剩余价值C获取价值D获取使用价值3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资本的原始积累B劳动力成为商品C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货币为资本家所有3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C剩余劳动时间决定D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4、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3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利己主义B自由主义C资产阶级人性论D民主主义36、垄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间是()A 18世纪中期B 19世纪中期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 19世纪末20世纪初37、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38、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A管理国家和社会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成为统治阶级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39、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A农民B全体人民群众C全体公民D无产阶级40、在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中,最关键的关系是()A领袖和政党B政党和阶级C领袖和群众D党和人民群众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得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A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B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C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D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E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具体劳动创造价值B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创造价值E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可这样表述()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B没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使用价值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D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E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5、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圣西门B亚当.斯密C黑格尔 D 欧文E傅立叶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共2题,每题8分,共16分)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对《宣言》在人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作出全面深刻论述,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宣言》的深邃思想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弊病丛生。
这一时期,除了劳动力不足的美国,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社会财富分配极为不均,劳动者生活非常困苦,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本主义显露出其固有的内在矛盾。
如何制服资本主义这个“怪物”,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成为时代之问。
当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和学说都不能回答这个时代之问。
刚刚兴起的工人运动,也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归于失败。
时代呼唤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回应了时代呼唤。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了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虽然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但马克思通过多年对政治经济学的潜心研究和对资本主义的深入考察,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已初步发现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自觉投身工人运动,积极指导和帮助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们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
一个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思想从此诞生。
《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宣言》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首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