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措施与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27.43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作用。
方法:回顾分析9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安全的搬运、转运技术,能有效降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对脑血管意外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护措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84-0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该病是临床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极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称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
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因慢性的血供不足,导致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
其症状隐袭,进展缓慢,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痴呆等。
院前急救是指医院前期的现场急救。
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现将我院2007年至2011年98例急性脑血管病人进行院前急救的措施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98例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42~79岁,平均70.5岁。
脑出血80例,脑梗塞18例。
神志清醒10例,浅昏迷45例,重度昏迷43例;发病前病人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眩晕、呕吐80例;意识朦胧、定向障碍18例,其中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面部呈古铜色或赤红色、皮肤干燥、发热3例;瞳孔不等大、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体征26例;言语不清、流涎10例;有高血压78例;大小便失禁5例。
2 护理评估病人表现为梗死部位相应的身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短时间内死亡。
根据评估标准,神志清醒对检查能够配合并反应灵敏的轻度病人9例;对检查有反应但不灵敏,有轻度意识障碍的中度病人35例,其中进入浅昏迷状态31例;对检查完全无反应,意识丧失的深昏迷、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重度病人40例。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1.快速诊断:当患者出现潜在的急性脑卒中症状时,如突然的剧烈头痛、面部、手臂、腿部的麻木和无力,言语困难、突然失明等,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快速评估和诊断,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3.急救措施: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如让患者平躺并保持头部与身体位于同一水平,以便减轻脑组织的压力。
4.头颅CT扫描:当急救人员到达时,他们会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并安排进行头颅CT扫描。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并帮助医院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5.血管内溶栓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这种治疗。
血管内溶栓治疗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送入到脑卒中引起的血栓附近直接进行治疗,以期恢复局部脑血流。
6.临时性血流阻断治疗:对于一些程度严重的大脑血管阻塞的脑卒中患者,临时性血流阻断治疗可能是一个选择。
这种治疗通过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插入导管,暂时堵塞大脑中的血管,减轻患者的症状。
7.范围性治疗:针对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其他病因,在症状缓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围性治疗,如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8.支持性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措施,急性脑卒中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维持适当的血压和血糖水平,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并发症等。
对于部分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物理和康复治疗,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专业和医院之间的合作。
一个高效的救治流程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和机构应密切合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并进行不断的改进。
同时,大众应该加强对急性脑卒中的认识,并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就医。
98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吴荔霞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
[方法]对98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加强途中转运及监护管理。
[结果]3例现场死亡,95例安全送达医院。
[结论]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有利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以及制订后续抢救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呼吸道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4.03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A-3214-02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急性病变,是急救医学上常见的神经科急症,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常见原因,目前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命疾病。
院前急救能有效缓解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胁,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1]。
在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中,呼吸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5年来我院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脑血管疾病98例,男65例,女33例;年龄45岁~89岁;院前发病时间15min至2h;高血压病病史62例,糖尿病病史32例;昏迷52例,意识障碍19例,偏瘫82例,失语25例,瞳孔变化18例,大小便失禁15例,呕吐35例。
1.2 结果 9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通过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在转运途中采取一系列高效的抢救措施后,现场死亡3例,无一例途中死亡,发生气道不完全阻塞征象56例,呕吐35例,无一例缺氧、窒息,安全送达医院。
2 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2.1 迅速评估病情 出诊医护人员应对病情充分估计,迅速判断,接诊后应立即询问病史及发病过程,特别注意与病情有关的关键细节,如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发病诱因等。
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病人有无呕吐、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清醒病人是否头痛、视物不清等,意识障碍是否进行性加深;有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征象,如出现脉搏快而弱、呼吸增快、叹息样呼吸等,枕大孔疝可出现突发呼吸骤停,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抢救。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突发发生的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的急诊服务和诊治。
下面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
2.急诊接诊:急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
包括患者突发的症状、是否伴有意识丧失、失语、肢体无力等表现。
急诊医生还应测量血压、体温、心率、血糖等基本生命体征。
3.紧急检查:患者经过初步评估后,应快速进行一些关键性检查,以确认诊断和指导治疗。
这些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以排除颅内出血;颈动脉超声或颅内血管CTA,以了解脑血管病变的类型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肌酶等。
4. 脑血管介入治疗:对于适应症的患者,及早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脑血供,减少脑卒中的神经损伤。
脑血管介入治疗包括溶栓 thrombolysis 及机械取栓 thrombectomy,应在确定诊断及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及早进行。
5.抗凝治疗:对于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开始时间不明确或超过3小时的患者,应慎重考虑抗凝治疗。
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心房颤动),可以在严密监测下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或华法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6.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疼痛缓解、护理翻身、卧床褥疮预防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远期管理:脑卒中患者需要持续的监护和管理。
包括定期随访、药物调整、血压控制、血脂管理、控制糖尿病等,以预防复发和进一步损伤。
总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接诊、紧急检查、脑血管介入治疗、抗凝治疗、非药物治疗和远期管理。
这些流程的目的是尽快确诊,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脑血管病应急预案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
为了有效地应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突发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急性脑血管病应急救治领导小组组长:_____(医院院长)副组长:_____(业务副院长)、_____(医务科科长)成员:_____(神经内科主任)、_____(神经外科主任)、_____(急诊科主任)、_____(影像科主任)、_____(检验科主任)、_____(药剂科主任)等。
(二)职责1、组长全面负责急性脑血管病应急救治工作的指挥和协调。
2、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应急救治方案,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工作。
3、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负责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4、急诊科主任负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处理。
5、影像科主任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影像学检查。
6、检验科主任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查。
7、药剂科主任负责保障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所需药品的供应。
二、应急响应(一)院前急救1、接到 120 指挥中心的急救指令后,急救人员应在 3 分钟内出诊。
2、在出诊途中,急救人员应与报警人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
3、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心跳、血压等,初步判断是否为急性脑血管病。
4、对疑似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处理,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二)院内急诊1、急诊科接到急救人员的通知后,应立即做好接诊准备,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位。
2、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急诊科医生应在 5 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颅 CT、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明确诊断。
3、对于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 45 小时内符合溶栓条件的,应立即给予溶栓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应立即联系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一、预案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为提高我院对急性脑梗死的救治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 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致残率;3. 提高我院在急性脑梗死救治方面的整体水平。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急性脑梗死救治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急性脑梗死救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2. 设立急性脑梗死救治小组,负责具体救治工作的实施;3. 各相关科室设立专人负责急性脑梗死的救治工作。
四、预案实施步骤1. 院前急救(1)接到患者家属或相关人员的求助电话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救护车迅速赶赴现场,医护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患者病情,给予必要的急救措施;(3)将患者送至我院急诊科,同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救治准备。
2. 急诊科救治(1)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2)迅速进行头部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4)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相关科室协作(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介入科等科室密切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救治;(2)介入科负责动脉溶栓、取栓等治疗;(3)神经外科负责开颅手术等治疗。
4. 后期康复(1)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2)康复科、中医科等科室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五、预案保障措施1. 加强急性脑梗死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水平;2. 配备充足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3. 建立院前、院内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4.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我院对急性脑梗死的救治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预案内容,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要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共同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
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生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在医院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的急救措施。
院前急救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
二、应急预案内容。
1. 应急人员的组织和培训。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的第一步是确定应急人员,包括医院急救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这些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急救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基本急救技能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
2. 应急装备的准备。
医院需要准备充足的院前急救装备,包括急救箱、呼吸道管理设备、心电监护仪等。
这些装备需要经常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在需要时能够正常使用。
3. 应急通讯系统的建立。
建立健全的应急通讯系统是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需要与急救人员和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通知并协调急救工作。
4. 应急流程的制定。
医院需要制定详细的院前急救应急流程,包括急救人员的出动程序、现场急救措施的执行流程、患者转运的安排等。
这些流程需要经过多次演练和调整,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
5. 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
医院需要定期进行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让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流程,以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三、结语。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是医院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需要得到医院领导和所有相关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只有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伤害和生命威胁。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具体措施及值得注意的地方,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选择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他们的院前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所有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无一人死亡;入院后利用溶栓及其它综合治疗后,72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2.31%。
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能为其院内治疗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措施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42【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18-01我国心血管疾病、癌症、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较高。
急性脑卒中通常发病突然,多数在院外发病,因此开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为下一步的院内治疗奠定好基础,使死亡率、致残率下降。
对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都是本院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的院前接诊病例。
由于患者突然发病,出现相关症状如昏迷、眩晕、失语、抽搐、偏瘫等,家属打急救电话呼救。
通过头颅ct检查,并结合具体症状与体征确诊。
本组病例中,有49例为缺血性脑卒中,29例为脑出血。
2 院前急救2.1 现场急救。
现场救护措施必须和医生的诊疗工作同步开展,护士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立即给患者取复苏体位或头高20-30°卧位,并立即采取心电监护、测量相关生命体征、spo2。
同时,检测随机血糖值,并进行大静脉穿刺。
具体方法为利用bd 套管针在肘部穿刺,用0.9%生理盐水开通并维持静脉通道。
松开患者衣裤,对于呼吸平稳者采用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对于气道不畅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给予临时口咽通气与面罩给氧;对于呼吸抑制或gcs评分低于8分的患者,应选择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技术,并进行药物干预;对于躁动、抽搐者采用安定静推;若患者颅内压急剧上升,应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与速尿静推,高血压给予降压药,选择拉贝洛尔针静推,参照下列标准:sbp>220mmhg、dbp>120mmhg或map>130mmhg;若出现呼吸抑制,可选择洛贝林、可拉明进行静推;若血糖随机测定值超过17mmol/l应利用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并留置尿管[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合理转运、院内急救及公众健康教育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疾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
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
卒中急救流程概括为8D生存链: Detection(发现)、Dispatch(派遣)、Delivery (转运)、Door(到院)、Data (检查资料)、Decision (临床决策)、Drug (药物治疗)、Disposition (安置)。
1.卒中急救系统建设1.1急救人员培训。
院前正确识别卒中有利于后续现场急救和转运、缩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提高再灌注率。
推荐意见 :①推荐急救人员至少熟练掌握一种卒中评估量表;②推荐急救人员掌握卒中的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③推荐对急救人员多途径持续强化实施卒中教育。
1.2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卒中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治疗水平和卒中治疗标准化。
初级卒中中心和高级卒中中心构成卒中中心网络。
推荐意见 :①在一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卒中中心网络;②制作溶栓地图。
1.3构建绿色通道包括:院前院内互联互通信息平台、院内信息系统支持、溶栓团队建立、检验科/放射科的协作以及流程设置。
各组成部分对疑似卒中患者优先处理,快速反应。
推荐意见 :①构建绿色通道,对疑似卒中患者优先处理,快速反应;②设立考核标准,对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质控,持续改进。
1.4建立数据库及改进医疗系统质量推荐意见 :①建立卒中数据库;②组织多学科质量改进委员会来审查和监测卒中医疗质量基准、指标、循证实践和结局;③卒中结局与卒中基线严重程度相关。
院前急救2.1呼叫受理与调度派车推荐意见 :①推荐 EMS 调度员使用卒中评估工具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增加识别卒中的准确度,减少反应时间;②对疑似卒中患者要优先派遣符合AIS 急救要求的救护车;③EMS 调度员急救车到达前应安抚家人或看护人员,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自救。
16种突发疾病的现场急救指导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当意外发生时,现场第一时间里的“第一目击者”在呼救“ 120 ”等待救护的时间里,做好现场急救是牢牢把握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的重要措施,就以下16种常见疾病为120患者提供了院前急救指导。
现奉献给大家,望予以借鉴参考。
1、脑血管意外症状:突然头痛、头晕、呕吐、一侧肢体活动不利,意识障碍。
急救方法:让其静卧不动,解开衣领或皮带,切忌推摇病人和晃动病人头部。
轻拧皮肤,判断意识反应:病人意识清醒,可让其仰卧,保持头部安稳,头略向后仰,以利气道通畅,不要垫枕头;若病人发生呕吐,让其头转向一侧,取出口内的假牙,并用干净手帕缠在手指上,伸进其口内清除呕吐物,以防误吸或堵塞气道、引起窒息;病人发生抽搐时,按抽搐急救;若病人昏迷,按昏迷急救。
2、心肌梗死/心绞痛症状:心前区不适,胸痛胸闷,心梗时疼痛时间较长,可持续15 — 30 分钟以上,范围也较广,可波及左前胸与中上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猝死;老年病人或非胸骨后疼痛或呼吸困难可不伴胸痛而无特殊症状。
急救方法:急性发作时马上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激动,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
立即含服硝酸甘油一片或速效救心丸5-10 粒。
若发现病人脉搏细弱,四肢冰冷,表情淡漠,可能发生休克,应轻轻将病人头部放低,足部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如果病人出现喘憋,口吐大量泡沫样痰,以及过于肥胖的病人,禁止头低足高位,以免加重胸闷,可给病人取半卧位,减轻心脏负荷,让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物。
3、抽搐;惊厥;癫痫;昏迷急救方法:(1)保持呼吸通畅。
a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用包有手帕的手指清除病人的口咽部分泌物、血块、痰液、呕吐物,摘掉假牙,以免误吸,阻塞呼吸道。
b解开衣领及腰带,有利呼吸。
c在判断没有颈椎损伤的情况下,将颈略托起,或颈后部垫起,双手托起下颌骨,头尽量后仰,使气道通畅,如舌头仍后坠,可将舌头拖出,垫上手帕或纱布拉住,在牙的两边垫上缠好手帕或纱布的筷子或勺柄,防止舌咬伤。
院前急救的基本程序一、“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在院前急救中,第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做出的反应。
必须首先识别发生了什么,然后快速拨打120急救电话,从而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在等待专业人员到来时,“第一目击者”可以为病人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救护。
在最初数分钟内提供的救护非常关键,因为这一段(数分钟至十分钟)往往是救命的“黄金时刻”。
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指高度中心的高度人员接到现场求救电话后,要问清楚呼救人的电话号码与姓名,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
病人所在的确切地点,病人目前最危急的情况,如昏迷、大出血、呼吸困难等。
如是灾害事故或突发事件,要清楚地评估伤害的性质、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受伤的人数,以及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等,根据以上信息迅速判断求救者需要何种救助,然后立即派遣恰当的专业急救人员。
三、现场急救护理医疗救护人员抵达现场标志着开始了较高级别的院前急救。
现场急救的主要护理工作包括:现场评估、护理体检、保持所道通畅、提供有效呼吸、维持循环功能、保护脊椎与稳定脊柱、固定骨折和控制出血等。
(一)环境评估快速评估周围环境对病人以及施救人员是否安全,尽快离开不安全的环境,如有害气体泄漏、塌方场所,交通要道等。
抢救触电者要先切断电源;抢救溺水者要防止再次落水。
(二)病情评估快速评估病情的危重程度,包括对意识、气道、呼吸、循环等几方面进行评估。
1.初步评估(1)意识:呼唤病人、拍击或推动肩部以判断其神志是否清醒,如对上述刺激无反应,则表明意识丧失,已处于危重状态。
(2)气道:如病人有反应但不能说话、咳嗽或出现呼吸困难,可能存在气道梗阻,必须立即检查原因并予处理。
(3)呼吸:通过一看(胸廓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吸音)、三感觉(有无气流感)的方法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自主呼吸。
对有呼吸的病人应评估频率、深浅度、节律变化,有无呼吸困难或被动呼吸体位、有无发绀及三凹征等呼吸活动情况。
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措施与流程
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应急措施与流程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室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入院就诊模式不同分
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通过120急救入院,院前给予相应的应急处理,对照组患
者为自行入院救治,院前未进行任何干预处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6.7%,伤残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18.3%,78.3%,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完善有效的院前急救应急处理,能够有效
提升患者入院救治的效果,应予以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应急处理;措施;流程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42-02
急性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病症,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且临
床死亡率与伤残率也十分突出[1]。
因此,构建完善有效的临床急救体系,及时给
予相应的院前急救应急处理,有利于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与伤残率。
下文
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患者,采取不同的院前急救应急干预,观察其效果,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急诊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救治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
其中,观察组患者通
过120急救入院接受急诊救治,共60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
龄在19至79岁之间,平均为(64.7±11.2)岁,急性脑出血患者27例,急性脑
梗死患者17例,急性脑血栓患者12例,其它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例;对照组
患者均为自行入院接受急诊救治,共60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
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平均为(64.9±11.3)岁,急性脑出血患者26例,急性
脑梗死患者1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11,其它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例。
两组患
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院前急救环节未给予任何干预处理。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环节给
予相应的应急处理和疾病干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
了解患者的主要情况,结合患者病情需要准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及药物,五分钟内
出诊。
其次,对患者实施现场救护,在简要了解患者病史后,进行生命体征快速
测量,同时进行患者病症危重程度评估,及时进行吸氧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然后以静脉注射方式对患者进行纳洛酮、醒脑静或乳酸林格注射,对存在颅内压
增高征象患者,进行250ml的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同时对血压升高患者及时进
行血压维持控制,现场救护期间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心肺复苏
与气管插管应急救治;最后,在患者送往医院救治过程中,尽量避免患者头部受
到震动,并确保患者呼吸通畅,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引起窒息,此外,继续对患者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测救治,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同时加强
对症治疗,控制患者病情恶化;并在转运途中与医院急诊病室建立联络,以便于
医院急诊病室做好接诊救治准备。
1.3 疗效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及住院治疗时间、费用等情况进行统计,以对比分析
院前急救应急处理在患者病症治疗中的作用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
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
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7%,3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伤残,伤残率为58.3%;对照组1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8.3%,47例患者出现伤残,伤残率为78.3%,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
另外,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比对照组低,
P<0.05,如下表所示。
表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对比
3.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临床治
疗中,对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患者采取相应的应急干预十分重要,不仅能够为患者抢救治疗争
取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与伤残率,作用意义十分显著。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救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院急诊服务的对外延伸环节,通常包括
出诊准备、现场救护、转运与转运救治三大部分,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讲,其急诊救
治的预后效果与患者发病后进行救治的时间以及应急干预有很大的关联[2]。
临床研究显示,
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急诊救治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干预措施,使患者在院前就能得到
一定的合理有效的救治,这为减缓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保障,
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死亡和伤残发生。
本次研究中,对120例急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院前急救环节采取不同应急干预处理,结果显示,进行应急干预患者的死亡率与伤残率均比无干预患者好,且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
也较低,效果突出。
这是由于院前急救中应急处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救治处置时间,为患者
后期手术及其他治疗提供了时间,使患者救治效果显著提升,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
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总之,采取完善有效的院前急救应急处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入院救治的效果,应予以
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海荣,刘永胜,王合玲.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应用[J].中国医
药指南,2013(21):726-727
[2]倪燕青.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与处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9。